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要知道,这里的百万不是虚指,而是实数,因为明朝初期,朱元璋确实拥有着一支一百八十万的庞大军队。“不费百姓一粒米”就是执行“以兵养兵”的“卫所制”。 可是到了中后期,“卫所制”的痼疾集中爆发,卫所崩溃、武备松弛、士气萎靡、兵源不足……病态百出的明军,去对抗八旗军,这支有很强的军纪、突击能力和作战韧性的虎狼之师,纵有火器部队的优势,惨败是必然的! 往期阅读: 推楯车、凿城墙、堆土山,八旗军玩命攻城也是真的拼了! 走近金戈铁马、奔驰如电的八旗劲旅 后金军“满万不可敌”是天下无敌的神话吗? 为了维持庞大明军的生存,明太祖朱元璋发明了一种屯兵制度:“军户军屯制”(卫所制度),军队就地屯田自给自足,按卫所编制的世袭服役的军士同屯田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以兵养兵的目的。这样的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卫所已经千疮百孔了。 反观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就是非常简便但高效的军事动员制度,即兵民合一。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军民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和战争机器。 在征战中,实行严酷的军纪,“赏不逾日,罚不还面”,当日赏赐、当场处罚!按功行赏,依罪惩罚,兵士们奋勇征杀,有进无退。 在明代中晚期,明将手下的家丁领双份工资,正规军当兵油子,这都是制度崩坏的直接后果,吃粮当兵,当然想出人头地、荣立军功,可是士兵的待遇低下,你让他赴汤蹈火、捐躯沙场,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明朝的卫所分别设立于各个州府,同时因为各地情况不同,分别设有数量不一的卫所。像西南、北方等军事重地数量会偏多,而一些内陆省份则会相对较少。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卫所的规模更是逐步扩大,到了洪武二十年,全国共设有卫所500余个。 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官变身地主,士兵沦为农奴 全部卫所士兵都是由军户担任,而且使用的是“世袭制”,包括卫所内各级军官均是按此条例实行。所以对于每一个卫所制度内的成员,从自己加入卫所的那一刻起,自己一生的命运就已经被定格: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自给自足。 在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下,伴随着这一制度一同成长的“军屯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到了明代中晚期,卫所制已弊端百出,最明显的并发症有两个:第一是大量屯田遭到侵占和破坏;第二是兵卒逃亡严重。屯田的破坏者是卫所官兵与地方势力,军官老爷们摇身一变成为地主,士兵沦为农奴的现象一旦出现,当初寓兵于农的目的就变质了。 据《明实录》记载,“良田为官豪所占”,“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又有镇守太监王贵,在陕西任职期间,霸占军队屯田一万亩,屯田兵士被迫为其耕种,这些军户们在军屯被兼并的情况下的生活愈发难过,军士妻子,衣食得不到保证,靠挖野菜度日。当对军屯土地的侵占之风愈演愈烈之时,军士们的大逃亡便开始了。 面对士卒大量逃亡,明军的将领军官们并不严加管理,反而乐于放纵他们逃亡。因为士卒逃亡后,军官便可以吃逃亡士卒的空额,于是各地卫所的士兵缺额越来越严重,剩下的也尽是些老弱病残,再也谈不上有何强大的战斗力了,军户军屯制寓兵于农的初衷彻底破灭,而明军的战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弱。 八旗军是一支严格训练的军队,努尔哈赤重视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素质,培养勇敢精神,熟谙弓马技艺。 在《努尔哈赤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1587年,努尔哈赤在费阿拉(位于抚顺新宾县)修建城池,又称“建州老营”。努尔哈赤在此居住,外城主要是八旗贵族的住所,城外是八旗兵丁。 在费阿拉有很大的操场,天天操练兵马。练兵时,努尔哈赤常亲自检查战马的膘情,马肥壮者赏酒,马羸瘦者鞭责。练兵除演习枪、刀、骑、射外,还进行“水练”和“火练”——练习跳涧的叫作水练,练习越坑的叫作火练;优秀者受赏,怯劣者斩首。 在战场上,八旗军卒头盔上有小旗以为认,临战则每队有押队一人,多佩朱箭(红颜色的箭),如有喧呼乱次、独进独退者,即以朱箭射之。战毕查验,背有朱痕者,不问轻重斩之。战胜则收拾财畜,遍分诸部,功多者倍一分。 在每次战后,努尔哈赤“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也就是说,当日赏赐、当场处罚!按功行赏,依罪惩罚,兵士们奋勇征杀,有进无退。 尽管八旗军的军纪严酷,但兵士因参战能得到物质利益,仍把出征视同节日:“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如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偕赴,专为抢掠财物故也。” 在萨尔浒之战之时,八旗大军已有十万之众,军令传递非常迅速,基层单位立即执行。朝鲜人总结为“战斗力役之事,奴酋令于八将,八将令于所属柳累(即牛录,基层军官)将,柳累将令于所属军卒”,从不延误军令,也绝无推诿责任的事情发生。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和努尔哈赤身边的一批名将不无关系,此时努尔哈赤身边有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人,号称后金开国五大臣,这都是和努尔哈赤一起,白手起家打天下的老部下。 ▲1638年十二月,明将卢象升在河北巨鹿被清军包围,不久,力战殉国,全军覆没。卢象升战死时,身上还穿着替父亲守孝孝衣,当时被射成了刺猬,身体上有20多支箭,死的很惨。 虽然在明朝末年,大明王朝也是名将辈出!围剿关内农民军的卢象升、孙传庭,在宁远锦州一线抵抗清军的孙承宗、袁崇焕,可是在战局动乱、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帝王的猜忌和私信,明朝的党争、朝臣的倾轧,内忧与外患、忠贞与背叛都交织在了一起,这些忠诚名将纵然有回天之力,但是,沉疴在身的明王朝无论如何是熬不过去了。 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就像一个百病丛生的老人,实在经不起事了。可是明朝想休养生息,赢得喘息之机,努尔哈赤却等不及了!“趁你病,要你命”,这是他的一贯作风,率领八旗军步步紧逼。 大家知道,袁崇焕是被崇祯帝下令凌迟的,他在临刑前,赋诗一首言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一个被刻薄猜忌的皇帝置于死地,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遗言。 天知道,命丧崇祯之手的文臣将士有多少!他任人不专,猜忌多疑,朝令夕改,在位17年,连续换了50任内阁首辅,多位大臣被杀:他自毁长城,杀杨镐,杀熊廷弼,杀袁崇焕,杀孙元化,杀陈新甲,杀熊文灿……自毁长城,大明焉能不亡呢! 后金士兵对武器非常爱惜,保养良好,“甲胄甚轻捷精致,常用磨炼,故临阵照耀”,盔甲擦得能反光。努尔哈赤也亲自下令,“军用盔甲、弓箭、腰刀、枪、长柄大刀、鞍辔等物若有损坏”,带队的牛录额真就要受罚。“倘一应物件修治完好,军马肥壮”,就晋升这名牛录额真。 八旗军最大的装备短板要数火器,在萨尔浒之战前后,后金军根本没有成规模的火器部队,军中有几杆缴获自明军的火器,但主要是用于发信号,而非实战。这主要是因为后金此时的生产力水平太过落后,打了胜仗之后士兵往往还要从死人身上扒衣服穿,所用箭头经常是用鹿角或骨头削成的,这种生产力水平,指望他们炼铁铸炮实在是太难了。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进攻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时,吃尽了明军火器的苦头,挨了一炮受了重伤,发出这样的哀叹:“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也?”之后,郁郁而终。 直到1631年,明军孔有德等人率部叛变投奔后金,皇太极才得以组建自己的火器部队。在这年的辽西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已经能一次性投入一万余斤火药,弹重在8斤—20斤的各型火炮已高达45门。 这次战役中,皇太极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 在这里,不是说“八旗制”有多么先进,彻底碾压明朝的“卫所制”,“卫所制”在推行初期,对于稳定明军数量和战斗力,巩固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只是到了后期才彻底崩坏。 每一个制度诞生之初,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可是到了后期,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八旗制度也是如此,咱们留待下文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