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明史上,苏格拉底之死,可以和耶稣之死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可以说,天不生老苏,万古如长夜。 他的徒子徒孙中,有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等。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比荷马晚400多年,比孔子早82年,可以说是古希腊的孔子。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位石匠,母亲是接生婆,家庭还算殷实。他自幼博览群书,熟读荷马史诗,博古通今,喜欢辩论,到了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被称为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大名鼎鼎,他让精神和物质的分化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其实在他之前的哲学家,有人已经提出了灵魂不灭的说法,可以说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苏格拉底首次明确清晰地提出,灵魂与物质有本质不同,它是精神实体。苏格拉底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的起源。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给苏格拉底定下了三个大罪,“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最终被执行死刑。随后,他服毒而亡,享年71岁。 在执行死刑的那一天,傍晚时候,看守端来一碗用毒芹草熬制的毒酒,苏格拉底想洒点酒到地上祭奠神灵,但看守说这酒刚刚够致死的量,于是苏格拉底就平静地喝下了这杯酒。看守让他四处走动,以使药性慢慢发作。当他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的时候,他对一旁的朋友克里同说:“ 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庇俄斯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 ” 克里同答应了,当问到他还有什么事的时候,他不再回答了,而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冰凉了。苏格拉底就这样平静而安详地去了。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大哲学家。他的死,震动了当时的希腊世界,也以它的悲剧色彩而震撼着后人的心灵。同时,其死也终成谜团难以解开。人们不禁要问,象苏格拉底这样终生以讨论哲学问题为惟一乐趣,至多也不过是同其伙伴们闲谈形而上学的人,在后人眼里又是如此伟大的哲学家,到底触犯了什么法津而至招来极刑呢?。 判决苏格拉底的直接起因是公元前399年三位雅典公民美利图斯、阿尼图斯和莱孔对苏格拉底提出公诉,以不敬神灵和毒害青年之罪指控他。一个由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在听取了双方的辩护和证词以后,以281票赞成,220票反对的结果判苏格拉底有罪,而处以死刑。 但是,学者们很难相信,就凭这样的两条并没有多少确凿证据的罪状桶足以判处苏格拉底极刑,其背后一定暗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然而至于这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却又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因为他在和同伴们的讨论中毫不留情地揭雅典社会名流们的短,而得罪了许多人。也有人认为是出于政治报复。这同雅典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关联。 到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推行民主政治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且深入人心。但在公元前5世纪末,却屡屡受挫。公元前411年,受西西里远征失败的余波冲击,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个四百人会议组成的寡头政府所取代,此后不久,四百人会议垮台,民主政治得以恢复。公元前404年,持续了几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在斯巴达的操纵下,一个由30人执政的僭主政府上台,雅典民主政治再次被推翻。这两次颠覆活动,使雅典公民深受震动。而在这两次的颠覆活动中,雅典反对民主政治的贵族们都充当了急先锋。 这些人中有些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比如雅典将军阿尔西比阿底斯曾是苏格拉底最亲密的学生,他却弃雅典而投向斯巴达。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的领袖之一克里提阿斯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事实上, 苏格拉底周围也确实聚集了一批贵族子弟。他们中的许多都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如柏拉图)。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401年再度完全恢复以后,即以为苏氏是祸首之一,而处以极刑。 美国著名记者撰写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书,再度探讨此事。他认为苏格拉底同雅典民主政治的矛盾,有其更深刻的原因。苏氏的判决,主要不是因为他的学生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动者,即是说,不是政治报复,而是因为苏格底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民主政治之原貌。然而,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末,由于雅典民主政治连遭挫折,民主派因而越来越惧怕反民主的思想,丧失了从意识上同它抗衡的信心,而终于采取了这种从肉体上消灭对手的极端措施,演出了这一幕悲剧。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分析,而在当时,人们也许确实相信,苏格拉底的过错是对神的不敬和对青年的毒害。至少陪审团里的501人中有大部分相信。阿里斯托芬在《云》一剧中也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鼓惑青年的能手。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之用。 不过,即便如此,也未完全解苏格拉底之死的谜团。我们知道,苏氏有几次避免被判刑的机会,雅典的民众法庭的审判程序是这样的:在原告和被告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由陪审团投票表决被告是否有罪。如果表决有罪,再由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对被告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然后陪审团再次投票,选择其中比较合适的刑罚。 而在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后,他本可以提出比较合适的刑罚,来博得陪审团的同情的。他可以提议流放,在当时,这已经是很重的惩罚了。但是苏氏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故意激怒了陪审团。他先提出自己应受的惩罚是由政府把他作为有益者供养起来,给他提供免费就餐(《申辩篇》),而后又提出罚款3000德拉克马(古希腊货币单位),但这也是一个较轻的惩罚,苏氏的弟子和朋友都劝他提出一个重的罚款,并主动帮他出钱,但苏氏都拒绝了。即使是在判决以后,他也有机会逃走,而且他的弟子和朋友们也安排好了。但他再次拒绝了。他选择了死亡。 苏格拉底固执地选择死亡,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法治精神、民主精神、契约精神的重要性,他是为真理而殉道,为开启民智而殉道。 在苏格拉底死后四百多年,又有一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这就是耶稣。人们到很晚才看到这是两个震动世界的死,也许正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这种震动要很久才能被人感到。 到了近代,在西方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裹挟全球,把整个世界纳入全球化体系之后,我们才看到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 以城市来说,一个是雅典一个是耶路撒冷,或者说,有两个人处在开端,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耶稣。 “民主可能不是最好的政治,但是最不坏的政治,因为它总要考虑到大多数人。” 而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为我们讲述了民主政治中权利与义务的终极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