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1700—1721),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1699年11月26日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建立,此后瑞典与俄罗斯主导的北方同盟矛盾不断激化。终于1700年2月,萨克森军队包围瑞典王国控制的里加,至此大北方战争爆发。 战争前欧洲局势与瑞典势力范围 1700年8月,沙俄正式对瑞典宣战,彼得一世率3.5万俄军进逼瑞典的要塞纳尔瓦,但在此之前,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里加和荷尔斯泰分别击溃了萨克森和丹麦的军队。因为没有了后援,彼得一世被查理十二世打败,并且被查理十二世攻占库尔兰。查理十二世亲率主力攻进波兰,很快便攻占华沙、克拉科夫等城镇,并逼使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退位,另立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 但就在此时,彼得一世乘瑞典军队逗留在波兰,无暇东顾,再度建立强大的陆军,并且组建了新的海军。随即出兵攻占波罗的海沿岸的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众多要塞,并营建新的都城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出海口,是战略要地,俄国从此获得了通往西方的海上通道。 彼得大帝 1704年,俄国再与波兰签署《纳尔瓦条约》,以里夫兰、埃斯特兰两地割给波兰为条件,诱使波兰出兵参战。查理十二世注意到俄国的举动,决定抢先进攻俄国,以防俄国坐大。 他首先制服波兰,以防其与俄国左右夹击瑞典,再与哥萨克的领袖马日帕缔结同盟,在准备妥当后,他于1708年1月亲率瑞典军从波兰进逼俄国。查理十二世所率领的瑞典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而且瑞典军因长途行军已显疲态,因此只得待在乌克兰等待援军,但彼得一世却亲自统率俄军的精锐部队拦截瑞典援军。 1709年,瑞典军无法再待在乌克兰,唯有进攻波尔塔瓦,以求出路,却被彼得一世亲率俄军驰援所阻。同年7月6日,波尔塔瓦战役爆发,两军进行大决战,瑞典军被击败,俄军不放过瑞典残兵,全面追击,结果瑞典军全军覆没。 从此瑞典不再有能力与俄国争霸。丹麦、萨克森再度与俄国缔结同盟。1710年,俄军攻占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厄塞尔岛及波兰,瑞典军无法抵抗,节节败退。 查理十二世战败后逃至奥斯曼土耳其,并说服了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向俄国进攻,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俄军被逼暂停进攻瑞典,但与土耳其作战的俄军仍因兵力薄弱被土军包围。1713年,彼得一世逼于无奈,对奥斯曼土耳其作出妥协,与其签订《普鲁特和约》,并随即进攻芬兰,侵占赫尔辛基及图尔库。此时查理十二世则在比萨拉比亚与班达和俄军作殊死对抗,但奥斯曼土耳其因已与俄国议和,所以不得不离开。 1714年,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甘古特会战大败瑞典舰队,迫使瑞典军撤出芬兰,查理十二世无法再抵抗,只得向俄国求和。 甘古特海战 1718年,查理十二世在进攻挪威时阵亡,该年俄瑞两国亦开始进行和谈,但却谈不拢,结果战争于1719年重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厄塞尔海战和克琅加姆岛海战再度大败瑞典舰队。 1720年俄军攻进瑞典,瑞典兵败如山倒,只得与俄国进行不平等的和谈。1721年,两国签订《尼斯塔德条约》,瑞典丧失大片土地,在三十年战争后所得的优势尽失,此后逐渐衰弱,从欧洲列强名单上消失。而俄国则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