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鉴赏 查看内容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2023-4-25 16:00|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92|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杨天学,生于甲午,荷月,职业于中医工作 46 年, 生长在具有花灯之乡的骠川坝子——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该村由于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曾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杨天学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 在父辈的教导下,十 ...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杨天学,生于甲午,荷月,职业于中医工作 46 年, 生长在具有花灯之乡的骠川坝子——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该村由于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曾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杨天学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 在父辈的教导下,十一岁拜师学艺,学习花灯演唱,并在家乡的古戏台上登台表演,五十余年对传统文化不弃不舍,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下乡时间,拜师访友,调查民间传统文化,向花灯老艺人学习,曾先后创作、挖掘、整理花灯小戏作品二百余件,编著出版了《岁月的天空“以口夸纪事”》、《骠川花灯荟萃》(卷一、卷二 )、《骠川花灯纪事》、《骠川花灯优秀剧目选》等多部非遗丛书。2014年8月组织成立了骠川花灯传承协会,2019年组建了“红扇子”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他立足子午“骠川花灯”底蕴深厚、基础广泛、品牌响亮的资源优势,巧借花灯小戏、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搭台子、写剧本、抓队伍、传思想”四部曲,以活动室、火塘边、农家小院、等活动场地,搭建乡村舞台,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10年5月,他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进入新时代,他积极创作乡村振兴题材花灯剧本《出彩乡村》《春游骠川》《幸福子午跟党走》组建红扇子宣讲队在全镇宣讲演出。从尊重历史,强调古朴,新不破旧,旧不拒新,注重古村落原生态风貌的保护,传承古村落历史脉络,留得住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文化振兴,塑好形,铸好魂,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中国农民诗歌小镇。在杨天学的倡导下,以口夸村太平灯社一大批清代戏剧服装,得到了保护,陈列在村史馆。杨天学系中国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云南省曲协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市剧协会员,楚雄州书法家协会会员, 现为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坐落在云南楚雄鹿城之南约二十余公里处的以口夸村,是骠川坝子一个古老村落。这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有楚雄“粮烟之乡”、“花灯窝子”之称,居住着勤劳善良的七杨、二李、一何、一张四个姓氏,共347户1466人。以口夸村民风淳朴,自明清以来,在花灯戏曲、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诸多方面享有盛名,具有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和彝汉文化交融传承内涵,大批诸如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彝族向天坟”,州级珍稀植物“千年黄楝茶树”,明清古墓群,杨氏24代家谱,清代古照壁戏曲壁画,乾隆年间遗留至今的祭天神坛和米西山神庙和米西老爷石刻雕像,明清建造的何氏宗祠、李氏宗祠,明清年间制作的杨氏祖公万岁牌,明朝年间木雕格子门窗,还有明清戏剧演唱的服装道具和古乐器,明清“洞经社”手抄经书和明清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宅等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载体,增强了这块土地广博多彩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全村大小巷口为青石板古道铺就,错落有致,古民宅花大门雕刻精细,斗拱翘壁,气势宏伟,十分壮观,更神奇的是该村还遗留下传说中三块半径2米左右的“仙人背石”(制造年代无从可考)的石碾坨。岁月更替的历史长河中,走进古村,会给人一种神奇有趣的感觉,让人身心得到放松。以口夸村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幢四合院、每一个古建筑都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每个传说背后都有个闪光的民族文化精神艺术情结,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历史民族文化遗产。


为弘扬传承悠远浑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2007年春节,楚雄市文体局和市彝族文化传习所拨出经费,组织整理了该村的中国彝族土主崇拜习俗和祭土主庙会原生态展演,引起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对彝族祭土主原生态展演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予以高度肯定。随后,在专家学者论证基础上,当地文化部门为该村申报了“历史文化古村”项目。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楚雄建州50年来,勤劳善良的以口夸村村民耕耘开垦着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深厚感情,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后,村民们对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倍加珍惜和爱护,“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意识深入人心,全村呈现人人动手、动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并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写入《村规民约》,齐心协力把古村建设成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景观的美好和谐新农村。


杨天学酷爱地方民族文化,多年怀着深厚真挚的民族感情,利用工作之余走村串寨跋山涉水访古寻宗,饱含激情搜集、整理、创作出《岁月的天空——“以口夸”纪事》一书,为传承发展繁荣多彩的民族文化做了件大好事大实事。


第一部 以口夸拾趣


鹿城之南的子午、东华骠川坝子,即一马平川之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把骠川坝子比喻成老寿星手中的龙头拐杖上悬挂着的那只金葫芦,而午街子松树地,东华与子午交界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就是这只金葫芦腰间系着的红飘带,将两块盆地(大骠子午和小骠东华)巧妙地连接起来,而这个金葫芦又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广袤的田野上,红绿相间,碧波万顷,四周山冈上万亩云南松碧绿如葱,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就像这颗明珠上镶嵌的一颗颗绿宝石,风情万种,风光无限,在我的想象中骠川坝子更像一位慈祥善良的母亲,敞开胸怀,用甘甜的乳汁养育着骠川儿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骠川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收获。


南诏时期,这里是东彝乌蛮三十七部落之一的白鹿部活动中心,茶马古道从这里延伸,彝族英雄孟获(大王)曾在这里操兵演将,抵御倭寇入侵,保护着彝人部落的平安。这里是十月太阳历法的发源地,也是“土主文化”的发源地。大骠小骠由两块山间盆地组成,四周群山拱围,良田万顷,水渠河流纵横交错,古村落星罗棋布,紫气万千,是一块彝族先民开辟、生息繁衍的圣地,是彝、汉、白、苗民族居住的乐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文化粮仓”。明代楚地多屯军,洪武年间多数汉民族从中原迁徙至此,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逐步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着这块神奇而美丽的红土地,发展经济,自强不息。千百年漫长的岁月彝汉文化交融,创造了神奇的“骠川文化”,而这里的民风民俗便是“骠川文化”现象中最有特点的部分……


骠川子午坝子,良田万顷,河流水渠纵横交错,古老民居星罗棋布,是楚雄彝族先民生息繁衍的热土之一,曾是彝、汉、白、苗等民族拓荒屯垦居住的乐园,历史更迭,沧桑巨变,现一跃发展成为“骠川熟,楚雄足”的“鱼米之乡,文化粮仓”。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南诏时期,这里就是东乌蛮三十七部落之一的白鹿部活动的中心。明初大量的汉人移民迁徙境内,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千百年来,当地各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特色鲜明、个性独特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革,辖区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骠川子午坝子的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尚,享有“粮烟基地”、“南安八景”、“花灯之乡”的美誉。以“以口彝族向天坟”为代表的土主文化,“碌摩神石”为代表的土主文化,以“南安古镇”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以王家、杨家、周姓、段家、李家祠堂为代表的宗祠文化以及古木建筑、雕刻绘画等,无不折射出骠川坝子的古老与沧桑。子午古戏花灯、南安古老花灯、多元历史文化名村以口夸花灯等15支民间花灯星罗棋布坝子间,唱花灯、弹洞经、耍龙舞狮、骑小红马,众多的民风民俗活动使人流连忘返,优美的骠川小调脍炙人口,美丽的传说故事令人神往。骠川坝子,男女老少,会走路就会舞蹈,会说话就能歌唱,骠川坝子是歌舞的海洋,花灯的世界。


2010年末岁首,骠川法邑村伴随新农村小康建设的推进涌现出一支由30个人从小就爱唱爱跳的而自发组织的民间彝族歌舞队,她(他)们义务为村民,为老人做高寿登门祝寿演出30多场次。2011年彝歌队发展为52人,今年农历6月24火把节庆典法邑民间彝族歌舞队参与演出受到好评,11月3日组团到漂白凹演出,11月15日,楚雄市民族民间艺术团大骠法邑挂牌成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凸显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骠川文化”现象。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民族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各族人民物质与文化创造的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明。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存人类文明,保护历史,留住人类创造的奇迹。


骠川“年俗”


“过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似一坛味道厚重的陈年老窖,成了我人生中抹不去的记忆。童年的记忆里,一旦过年,总是可以吃上几餐饱饭,吃上几顿让嘴角上冒出油珠的大肥肉,腊月间,母亲又精巧地给我那件小棉衣上加缝补上一层蓝士林布外套。除夕夜,吃完年夜饭,父亲笑眯眯唤着我的乳名,给我递上几张印着女拖拉机手耕田的一元一张的新钞票,称为“压岁钱”。过年,总是一件又好吃又好玩的美事。腊月间我和小伙伴们早早地又到庙山头采回青松毛,还要去挖些白泥浆,把一年来被烟熏得发黄的老墙粉刷一新,还要砍“天地树”,等着盼着过大年。


骠川年俗独具风格,如今过年年味更是十足。农历冬月初,当你驱车驶进距鹿城约十余公里处的“鱼米之乡”、“文化粮仓”的骠川坝子,到处可见宰杀年猪的场面,美丽富饶的骠川坝子已经拉开了“过年”的帷幕,街市上热闹非凡,穿戴着各类民族服装的乡民们兴高采烈地采购年货。骠川村头巷尾停满小轿车、小汽车、摩托车,他们是从城里来吃年猪饭的城市上班族,他们是来体验一把远离城市喧嚣,返璞归真的感觉,与家乡父老共度佳节,提前向家乡父老、亲朋好友拜早年。这些年托党的好政策的福,家乡过年,年味十足,可谓“衣食足,礼仪兴”,小康生活天天都像过年。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冬月,整个骠川坝子你来我往,到处是吃“年猪饭”的场面,现在每个自然村基本上修通了水泥路,通上了公交车,出行方便,今年请你来吃年猪饭,打个电话邀约就行。丰厚独特的骠川土八碗独具特色,夹砂肉、红烧肉、百合圆子肉、千张肉、酥肉、红烧排骨,最具特色的要数护心血炒肉,这道菜可算得上骠川专利菜,换个地方你是吃不到的。朋友,你不凡抽个时间来品尝一下我们这道骠川专利菜,体验一把浓浓的乡情和多姿多彩的“年俗”,不来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冬月忙完了吃“年猪饭”。进入腊月,整个骠川坝子各村文艺演出队的锣鼓已经响了,据不完全统计,小骠有朵基、普鲁、上棚门、莲华演出队、红墙民族演出队,大骠有以口、子午街、茨龙美、兆吉村、此苴、莫苴旧、罗只碑、胡家村、袁家、曙光、法邑、云龙、杨究村演出队、打苴民族演出队等二十余家演出队,这些演出队各有千秋,成立年代多达几百年,成为楚雄花灯演唱的中坚力量,他们为家乡父老准备了一道春节的精神文化大餐。每年的春节文艺演出活动已被列为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哪个演出队如果发生停演,村委会主任是要向党委政府负责的。每年,镇上都要举行一次文艺汇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每个演出队一至两千元的奖励。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拜祖先。整个坝子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每年春晚节目中,普遍最受关注的是赵本山和范伟的乡土气息浓浓的表演和宋祖英甜甜的歌声和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体裁的戏曲作品。除夕夜钟声响过,家家户户放礼花、鸣爆竹,然后封财门。人喜了,骠川醉了,梦甜了。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年初一,开财门,咏一段吉利词: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瘟灾邪气滚出去。天上财掉下来,地上财长出来。然后开财门,各家青壮年小伙挑着水桶去有天然水的井中挑水,俗称“请龙”,手里捧着三炷香,三份黄纸到龙王牌位面前典礼膜拜,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天时地利人和,之后将一挑清泉挑回家。然后是煮糯斋吃,吃糯斋的习俗来源于原始宗教习俗,据说,大年初一吃斋抵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斋。大年初一女人一天不下厨,男同志下厨,女人不准到别人家串亲访友。年初二,全村各户到米西老爷神像或山神庙前杀鸡祭神,祈求保佑阖村清吉平安,六畜兴旺,人丁清吉,国泰民安。年初三,各演出队请灯神、拜灯神,正式演太平灯。年初四,全村男人到祭天山祭天,然后又祭龙,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远离刀兵祸祟。整个骠川你来我往走亲串戚,互相拜年。互祝来年吉祥发达,样样好,万事如意。正月初八,以口夸举行盛大的土主祭祀活动,太平神狮巡视千家万户,驱除邪魔,带去平安吉祥,十里八乡前往赶庙会,庙会上文艺演出、洞经演奏、物资交流,老亲老友互相交流亲情,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情人,赶会人达万人之多。正月初九,莫苴旧凌云寺庙会一样热闹非凡。最热闹的要数曙光凤凰山十五寺,正月十五庙会,每年这一天,双柏、禄丰、南华、楚雄等地游客都来赶庙会,赶会人约三万余人。去年镇政府投资修通了上庙山的路,驱车可以到达。近年来赶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庙会上,物资交流应有尽有,多家文艺演出精彩节目,人们带着美好的期盼去赶会,祈求来年人丁清吉,万事如意,社会和谐。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祈求一年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了正月十五,整个坝子开始新一年的备耕工作,“粮烟之乡,文化粮仓”的骠川坝子又播种着美好的期盼,播种着新的希望,播种着新的收成,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年味更十足,粮烟更丰收,生活更富裕。过年一年胜过一年,传统的过年习俗,传递着浓浓的人情、亲情、友情、爱情,传递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骠川“祭祖”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骠川(子午、东华)各村每个家族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祭祖”即祭祀祖宗,也就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祖宗崇拜。据传,“祭祖”习俗从何时起已无从可考,但骠川地区“祭祖”习俗为明朝洪武后,多数汉民族从中原迁徙楚地为兴盛时期,著名民俗专家余立梁老师这样描述过:“先民们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楚雄彝民则诠释说,人死灵魂不灭,一魂守尸,一魂则要回到先祖的发祥地与先祖团聚,一魂在家庇护儿孙,于是,人们在年头节下、红白喜事时都不忘祭祀祖先。”每年七月(农历)是“祭祖”的日子。骠川地区各村各寨各宗族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分为“族祭”和“堂祭”两个阶段进行……


明朝洪武年间,大批汉民在朱元璋“屯军戊边”寓兵于农,屯民安边政策和“洪武调卫”下,数以千万的军民随沐英迁徙至云南。多数人思念着故里江南,即使隔了几千里路,仍不忘怀念先祖。于是,骠川各村各宗族纷纷建盖族祠,供奉祖先牌位,各地相继在当时朝廷移民屯军戍边安置经费中拿出一定银两和村民集资在自家家族内修建起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宗祠,并严格按照官府规定的建造格局规范建盖、装饰,比如我们村李杨氏宗祠和何氏宗祠,可以在大门外立“进士”牌坊、桅杆,因为两族先祖上曾出过“进士”或“状元”。诸如此类,建造的祖祠多为徽派四合院,宗祠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在祠内地板上安装有族内各辈分人士跪拜的标志,用不同颜色质地的砖砌成。宗祠内供奉有先祖的牌位,牌位的上方留一神龛供奉孔子牌位和孔子铜像,每年还要举行祭孔活动。牌位前面是先祖的名讳官称,何年生,何年何月逝世,先祖的发祥地等,牌位的后面为“水牌”,“水牌”上记录着历代先祖的名字,宗族内如新逝世的人,都要请族长填上名字。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族祭”,一般在宗祠内举行。全族人在族长的率领下,各家各户捐钱、捐粮、捐物,再困难的人家也不愿意少捐而被人看不起,捐献钱物也是对先祖的慰藉和在世之人的心愿。旧时,祭祖一律由男性参与,女人不得进宗祠,女人只能在宗祠厨房内煮饭、烧茶、打杂等。宗祠大门分为外大门、内大门,整个建设多为四合院,江南徽派建筑格局,气势辉煌,庄严肃穆,这些宗祠,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多为各地的小学校,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多数宗祠还保持原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选吉日祭祖,全族男人在主祭人引领下,分辈分就跪,三拜九叩典礼膜拜。主祭人一般是本族内德高望重、妻才子禄、功成名就、孝敬长上、团结邻里的人担任。主祭人宣读“祭词”,祭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描述本族先祖的发祥地和迁徙史,先祖的学位,官任何品,所生几男几女,分支情况;第二部分是先祖的家训,训世文,教导后辈勤耕苦读,清白处世,诚实为人,行善施德,孝道为先。总之,一纸“祭文”就是一个家族的简易族谱。宣读完“祭文”后,全族男人按照辈分排列跪拜先祖……


祭祖告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列举骠川地区,以口夸何氏、子午村委会子午街、莫苴旧王氏宗族祭祖告文:以口夸何氏族祭告文,公元××年×月×日,岁次××,孟秋月朔越祭祀××日,主祭孙×××,陪祭孙×××等,谨以香楮供品,名馔牲礼,不腆之仪, 致祭于考 ××,明皇敕封辟疆将军始祖何公 之神位,妣×××,家庆会上,何氏堂中历代宗祖灵位前,曰:水寻根源,木生资本。


始祖何公,自幼勤学,武艺超群,明皇重用,随任西征,功绩卓著,武德兼备,军民宠信,明皇敕封辟疆将军,后裔定居威楚民南界迤西骠川,开辟家园,寓兵于耕,勤耕细作,修建宫室,建造 祖庙,教诲儿孙,勤耕苦读, 和睦邻里,孝顺长上,诚实守信,清白处世,永报皇恩,先祖之恩,百世难忘,子孙万代,绳其祖武,家声丕振,兹当孟秋佳节,率众后裔,虔备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于先祖之灵,祖魂登乐园,魄脱幽关,光跃前烈,佑启后贤,兵戈永息, 国泰民安,父慈子孝,老幼安康,士农安业,商贾生财,宦民济美,嗣续繁昌,万事如意,百业兴旺,阖族平安。祖其降銮,来格来尝,伏维尚飨。


谨告:(何氏众玄孙,先祖灵位前,三拜九叩首,献十供,祭礼毕,平身。)大中华公元××××年,岁次××,孟秋××月朔越祭祀××日,主祭孙 众等谨于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于考公讳宗宝,明皇诏授辟疆将军诰封忠翊王始祖 之神位,妣张夫人,家庆会上,王氏堂中历代宗祖、姻亲、师长之灵位前,曰:水寻根源,木生资本。


始祖王公原籍广西桂林府同舟小桥地鲁摆村。王氏夫妇年高六十,膝下无子,以织圃屡种为生,于明朝正统年间,二老一日赴圆,圃内有一棕树,有喜鹊数十只暴躁不止,忽听棕树上有一孩童啼哭,夫妻观之,喜之不尽,祖曰:此子天赐也!忙搭梯抱下,夫妻二人望空叩头拜谢,回家便与乡邻知闻。此子因生棕树,二老爱之如宝,取名“宗宝”,抚养成人。宝祖神通广大,能剪草成马,撒豆成兵,使枪弄棒,骑马射箭,刀枪剑戟,武艺高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王朝命傅有德为帅,蓝玉、沐英为副,调集30万大军进军云南,宝祖因武艺高强而被征调至江苏省南京应天府参与集训,后随傅部进军云南,经屡战功绩卓著,武德昭著,深得军民宠信,明皇诏授辟疆将军,授皇伞一顶,出行昭示地位之高。宝祖安家娶张氏为妻,于大理府太和县海东居住。


配祖张氏生一子名曰王宝海,海生四子,长曰衡,仲曰福,叔曰光,季曰高。后衡祖为南安之州,福为锦衣千户,光祖为定远照磨,高祖易门县府。瓜瓞连绵,历代相传,数白余载。福祖后裔定居威楚民南界骠川莫苴旧、芦花街、江登邑、桃则村等地,开辟田亩,勤耕创业,修建宫室祖庙于莫苴旧村。福生四子,长支王成庆,二支王成棕,三支王成禾,四支王成雄。故为莫苴旧村为四支后裔是也。为纪念宝祖功绩,莫苴旧村自古以来都一直表演“长亭饯别”这段折子戏(小红马)。据传,小红马就是当年宝祖的坐骑,这匹宝马还曾救过宝祖的性命。明末清初先祖荣公之墓葬于大坟(莫苴旧坟山地名)以下。因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庙被贼烧焚。“文革”期间荣公之墓被毁,后代子孙重建祠堂中供奉祖先之牌位及很多历史资料被焚。先祖之德,百世难忘,披荆斩棘,春秋而有荒度之苦,子孙万千,二八酬劳之恩,绳其祖武廷,家声丕振。贻厥孙谋,承先启后不忘。兹当孟秋之际,率众后裔,虔备香花名馔牲礼,不腆之仪,致祭于先祖之灵。祖魂登乐园,魄脱幽关,光辉前烈,佑启后贤,兵戈永息,国泰民安,父慈之孝,老少安康,士农安业,商贾生财,宦民济美,嗣续繁昌,祖其降銮,爱格采尝,伏维尚飨。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谨告:(先祖灵位前,众后裔依次三拜九叩首,献十供,奏乐。)“祭祖”活动延续了数百年,“祭祖”活动包含了厚重的文化,传递着一个家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信息。通过“祭祖”的形式,增强了这个家族的和睦相处。“祭祖”活动的下一个内容是议事:第一是研讨本族今年内公益事宜需如何做,第二是本族内一年来如有不法行为,如偷盗、欺男霸女的,由族庭处罚当事人修桥补路,族庭内若有虐待老人,则罚当事人办酒席,请全族人议事饶恕,罚其达下保证文书,当众向老人道歉赔罪,好生做人。通过“祭祖”,本族内在平常有过矛盾的也化解了,呈现出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


“堂祭”,一般指一家一户的祭祀活动,一般农历七月初三、初四举行,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接祖”,就是将自己家已故亡灵接回家里好生款待。接祖准备香、烛、火把,到自家大门外跪拜,这样就把先祖接回家,每天三餐大鱼大肉供奉,家里堂屋内铺上青松毛,家堂内设祭堂,家里人穿上新衣服,像办喜事一样。“接祖”这几天家里必须安静,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不允许大声喧哗,不然会得罪“先祖”。“祭祖”习俗源于“道教”。“道教”认为每年七月十五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称为“中元令节”。每年这一天,他要到民间考察民情,核定凡人在人间的善恶事迹,记录在案,作为人们死后到地府受罪量刑轻重的证据。每逢七月初一至十五,在阴曹受刑之亡灵放假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当然这纯属传说。于是,这一天“道教”设坛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民间都在自家设祭坛祭祀祖宗亡灵,佛教则认为人生充满罪过与邪恶,只是程度不同,而这些罪恶只有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才能受到公正的处置,这就是“祭祖”活动的由来。 “送祖”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热热闹闹吃过中午饭,在自己家大门外摆起祭坛,烧纸钱、香、烛,送别祖宗去阴曹赶会。明年又接他们回来,祈求祖宗护佑全家清吉平安,五谷丰登,人丁昌盛。古老的七月十五“祭祖”更多的是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宗旨是倡导人们报本追源,感恩先祖,永远铭记祖宗恩德,孝顺长上,道德处世,行善积德,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古老的祭祖习俗向社会传递人文信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延续祖先文脉,促进社会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在一个处处人性化的氛围中,让中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笔者认为,此种活动,利大于害,祭祖习俗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值得让这种文化活动传承下去。


骠川“建房乔迁”习俗


美丽富饶的骠川坝子(子午、东华),自明清以来,在滇西地区就小有名气。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被誉为“粮烟之乡、文化粮仓”。这里广阔的大小两骠坝子,原为彝族同胞开辟,明朝洪武年间在朱元璋“屯军戌兵”的方略下,多数汉民从江南迁徙至此,随着汉民的迁入,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彝汉同胞和睦相处,自强不息,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骠川文化”现象。走进骠川坝子,四周群山环绕,万亩云南松碧绿如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紫气万千,誉为天然氧吧。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坝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古民居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为江南徽派建筑风格,土木结构,灰瓦盖顶,四合五天井,双飞燕,三坊一照壁,走马串阁楼。这些古民居宜居性能好,冬暖夏凉,外观古朴、典雅,还有很好的抗震能力,曾经历了历史上数次地震而安然无恙。古老的建房乔迁习俗,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可见“骠川文化”现象的一斑。


民间建房,先请风水先生择选风水宝地。骠川地区建房多选择坐西向东,或坐南朝北,背靠青山为吉地。风水先生择地使用中国古老的定位仪——“罗盘”定向,择地一般有“阴对高山阳对凹”之说,即住宅向址前远方有山凹的地方为佳,选好的向址就定下地基,不可再挪动。接下来是“采青”,意即选择建房的第一棵木料,建房木料一般用云南松,必须又标又直,砍伐的第一棵木料用来作中梁,所有建房的梁、柱一律用青松树,青松树被人们认为是百年不败、千年不朽之木。“采青”还必须祭拜“山神”、“树神”、“地脉龙神”,然后即可采伐木料。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架码”:请木匠师傅做屋架,做屋架的第一天称为“架码”,即砍伐的第一棵木料作中梁,然后才可砍其他的料子作梁、穿枋、柱子等。“架码”时锯下的第一节木料头被尊为“木神”供奉,从此开始,房主人家就要每天对“木神”烧香、化纸供奉,直到竖柱上梁前一晚为止。竖柱上梁前一晚的深夜要“送木神”,要将“木神”送到水中(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能送到流动流淌的水中更好),寓意为水生木,主人福禄如流水之长之意。经济充裕的大富人家还要请剑川木工师傅雕刻梁挂、照面枋等。雕刻图案有狮、鹿、虎、龙、凤、象、虫、鸟、花草等吉祥物。一般三格房子单是雕刻就要三四百个工时,雕刻图案还需要按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具有严格的区分。屋架做好后,下一个阶段是选定良辰吉日竖柱上梁,竖柱上梁要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做客。“竖柱”:良辰时刻到,将第一根中柱竖立起来,柱顶端挂一匹红彩,边竖柱边燃放鞭炮,随后进行“拼架”(即将屋架拼好)。“拼架”结束,每棵屋柱上贴上红对联(喜联)、挂上红彩,喜联一般书有“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张班造就千年福,鲁班建起万代居”、“玉柱朝天天赐福,金梁照地地生财”等吉祥对联。中梁上挂满屋主人家的至亲所送来的大红彩,按辈分排列挂上。中梁的正中贴有用红布画的“八卦图”,中梁上还挂上一个用红布做的精巧“荷包”,内装五谷、五子、五香、金、木、水、火、土等物。富户人家在每棵柱脚(柱子底端与柱脚石之间)下安放金银锭(普通人家安放银元)为镇宅之宝。“迎梁”:屋架拼好后,要举行“迎梁”仪式,由房主人的弟兄将“中梁”从木场抬到房内,摆放在准备好的木码上。抬起和摆放“中梁”时要高声祝贺吉利词语,从木场到建新房地,沿途都要燃放鞭炮,耍龙、舞狮,锣鼓喧天。“上梁”:“上梁”吉时到之前,屋主人作揖,先给木工师傅敬酒,奉送“红包”,请师傅洗脸、洗脚,换上新衣、新鞋、新帽,准备上梁。上梁仪式热烈隆重,吉时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木匠师傅抱一只大红公鸡,屋主人全家下跪拜梁,木匠师傅将鸡冠子掐破,用鲜红的鸡血“点梁”,边点边高声朗诵吉利词:鸡,鸡,鸡,鸡是王母娘娘赐下的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衣,你在山里为山鸡,你在家里为报晓鸡,今日抱在弟子手,用你来做点梁鸡。先点梁头,后代子孙做王侯;(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二点梁腰,子孙福禄比天高;(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三点梁脚,后代子孙读儒学。(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紧接着,木工师傅上木梯(上新房,木梯预先搭好至房梁),边上边念吉利词:一步一登天,二步金玉满堂,三步三星拱照,四步四季发财,五步五子登科,六步六位高升,七步七星高照,八步福禄寿喜,九步九九重阳,十步万代吉昌(木工师傅每念一句,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


木工师傅登到顶时,站稳,然后用“龙绳”(绳子)将木槌和盛满包子(用面粉蒸制)、钱币、米糕、松子的“木斗”(农村中常用的度量衡工具之一,一般有“三升斗”、“五升斗”,每升大米约35公斤)提升到屋顶,木工师傅左手拎木槌,右手拎斗,“跑梁”(从木梁的一头跑至另一头。“跑梁”是整个上梁仪式中最扣人心弦的场面,是木公师傅的一门绝活,木工师傅凭借自己手中的木槌和升斗内的物品保持平衡,在无任何保险的前提下跑完三格新房的顶梁,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底是不行的)跑至中部,站立,这时,用“龙绳”将“中梁”平稳拉上屋顶,摆放在挂枋之上。木工师傅抡起木槌敲“中梁”三下,边敲中梁边念吉祥语:金房建起丈九九,主人请我把金梁走,主人建起万年庄,万年屋上凤朝阳,建起儿孙读书楼,玉柱朝天天赐福,金梁照地地生财,一槌金,主人福禄齐天;二槌银,功名利禄自此成;三槌四槌,后代儿孙中状元。然后将“中梁”扣在挂枋之上。接下来就是“丢包子”,先丢“五方包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接下来丢四个大元宝(大一点的包子,内馅用银元、钱币),这四个大包子必须丢给房主人,房主人在三格房子的中格屋架下,用一个大红毯子接好,然后将“斗”内的包子、银钱丢给亲朋好友,亲朋好友纷纷去抢接包子,谁抢接的包子多意示谁的运气好。然后用一把大茶壶倒下水,木工师傅高颂“山也朝(潮),水也朝(潮),人也朝(潮)(去抢包子、银钱的大人、小孩,被倒下来的水溅湿衣服,溅湿越多,表示以后越交好运),地也朝(潮),大吉大利”。木工师傅问:“新房前面人给多?”众人回答“多!”“新房后面人给多?”众人回答“更多!”上梁仪式毕,房主人在新房屋架下面摆一桌干果、酒席,请亲朋好友轮流喝喜酒、猜拳行令,说吉利。屋架拼好后,要钉椽子,盖瓦,瓦盖好后,最后是封屋脊,称为“凹脊”,整个屋脊做好(从两头做至中心位置),在“屋脊”中心留下一块瓦的位置,要举行“闭龙口”仪式。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闭龙口”:房主人要准备一本历书(年代越是久远的越好,但不能选用与房主人的十二生肖属相相冲克的年份,一本新的字本、一支毛笔、一锭墨(现代用一瓶墨汁,意即让后代子孙读书成才,仕途有成,事业发达),将以上物品放好,再盖上一块筒瓦,此时要燃放鞭炮。同样要杀一只红公鸡,要烧香、念吉利词等,以此表示房屋建好。从此房主人福如东海,万代吉昌。“乔迁”:房子装修好,择吉日乔迁新居。乔迁新居前一晚,房主人的后亲(即舅老爷)要到房主人家挂“家堂”,放鞭炮,以示庆贺。是日,新房门上贴喜对(大红对联),张灯结彩,主人家大酬宾朋,新房内满屋喜气,满屋生辉,喜气洋溢。主人家备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物)、油盐柴米肉等物各一挑,意即入迁新房后主人家吃穿不愁、富贵荣华之意,然后请两位村中德高望重又有文墨的老人(先生)开财门。


“开财门”:择定吉日良辰开财门。良辰时刻前,房主人要请老先生洗脸洗脚,并给老先生换新鞋新袜、新帽,给老先生敬酒,奉送“红包”。一位老先生站立门前,房主人和挑着各种物品的人随后。老先生用新的手帕擦洗房门毕,老先生念:吉日良辰,天地开张,弟子到此,站立门旁。房主人将准备好的大红公鸡恭敬地交给老先生,老先生接过公鸡,在鸡身上拍打三下,将鸡冠子掐破,用鲜红的鸡血“点门”,边点边高声朗诵吉利词:鸡,鸡,鸡,鸡是王母娘娘赐下的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衣,今日抱在弟子手,用你来做(×××老爷家的)开门鸡。先点门天头,后代子孙万户侯;(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二点左门枋,后代子孙做高官;(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三点右门枋,财源茂盛达三江;(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最后来点门槛脚,后代子孙读儒学(现代称读大学);(亲朋好友齐声应答:谢金口!)然后敲门三下,念:开门来!房内一老先生答:何人到此?门外老人答:贵人到此。问:带着什么来?答:金木水火土、金银财宝一起带着来。(问答多少,根据老先生的文墨口才水平而定,一般念双数,四、六、八、十调,每念一调,语气要押韵)内应声念:左手开门金鸡到,右手开门凤凰来,双手开开门两扇,迎接高人贵客带着金银财宝来。老先生边念边走进屋内:贵人入华堂,万代大吉昌。进入房中,念:天上财,掉下来,地上财,长起来。


众人进屋,从门外进屋的老先生接过房主人的盘子,盘内装有金、木、水、火、土、钱、瓜子、松子(瓜子、松子意子孙满堂,五子登科)等物,老先生从盘中取出备好的金、木、水、火、土、钱等物分别撒向新屋中所念吉利语方向,念:一撒东方甲乙木,招财童子进福禄;二撒南方丙丁香(本来是丙丁火,但不能念,忌避念“火”字),后代子孙做高官;三撒西方庚辛金,金银财宝用称称;四撒北方壬癸水,子孙发旺嗣续美;五撒中央戊己土,后代子孙做官府,遍地撒金银,幸福美满万万年。屋内烧两炉火(意即红红火火),新房内摆一张八仙桌,请亲朋中年岁高的喝喜酒、吃喜糖、猜拳行令,热闹非凡。各位宾客根据各自的情况,有的送彩,有的送钱、送物,表示祝贺。房主人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亲朋三天。入宅当天还要请村中的灯班演花灯,花灯内容多为喜剧,如八仙贺寿、开财门、喜中喜等等,整个入宅仪式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大坝柳树湾”考


相传,以口夸村远古年前是彝族先民开辟的,洪武年间多数汉民随沐英征南蛮从江南而来,以口夸汉民族杨、何、李三姓宗族均称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笔者在村中分别搜集了三姓遗留家谱,祖宗万岁牌,风尾杨姓家谱如下书,“始祖杨公惠大人祖母何太君之墓志”爱夫惠公生以明朝之初系威楚路人也,其鲁太父杨珠年方十六余岁,自南京应天府宏农郡至古滇云南下择楚地南川胜地住居,以口夸村创制显庸成家立业,聚室段氏允以家声明睿也,泽长新杨珠生杨成娶室高氏,成生杨保娶室段、刘氏,保生六男二女,次子杨惠娶室何、李氏,夙承家训,守承先业,杨惠所生三子,各营耕读,流芳百世,其余五子落籍他乡,其父杨保中年辞世,养母刘氏然幼而失,承老母段氏之训,抚育长成,功读书史,惠公恒心力学苦志成名克绍先民之烈,得遂虎榜之标,正统元年,丙辰秋光,郡庠应贡,成均诰封凤翔县知事,公谨守遵,荣持身清白方遂母意,公上而至君,君心悦也,下而泽民,民心洽矣,惠公雄才主广,略法政施仁排,纷解浪兴,利除蔽足以益国利名德高望重,朝朝为公,晨昏无旷,劳累过度,一日染疾,冠不节发,衣不解带,祷神求身,养母刘氏梦神告曰,尔子寿矣,当终,尔子成孝,所感今时,运寿次日,公疾果廖,寿至八十五而卒也,附葬祖茔坟地,表明乡里感叹,公之忠君爱国公之孝思,孝仪德行,昭彰英族表率,迄今位列乡贤孝子,得以春秋之祭,焉祖生风而继善,足以光大门闾,积德无穷也,哉爱为铭曰“遵上所述,族人每当提及先祖是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徙而在以口夸落籍”总是有割舍不去的思念故乡之情。作为一名“杨氏第二十一代嫡孙,一直有种想到祖籍地寻访的念想”。


本书著者之一杨天学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单位组织“北京七日游”,第三天辗转南京,才借此机会到南京寻根,十月四日,到达南京第二天,我向领导请了假,领导知道情由后,同意我离队两天,于是直奔南京市博物院接待处,我向接待处说明了情由,博物院的同志听说我是从云南边疆来南京寻根的,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派了一名姓刘的老师负责接待,刘老师听说我的祖籍在南京应天府大柳树湾高台坝时,他说:今天的南京已找不到你所说的地名了。我感到很惋惜。他又说只有明朝故宫的遗址的两块石碑还可以找到依据,我说,“世居云南区的汉族人家许多人都说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从我们的家谱、族谱和祖坟的墓志,还可看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柳树湾大石、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成为居住云南居民谈论祖籍时最常见的地名”。应天府宋代为“建康府”,元代为“集庆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时建都于此,永乐后定都南京,应天府就在南京,但柳树湾在南京何处就是询问一般人也说不出来,南京的县市地图也无此地,听到这些后不免有些失落。刘老师说,去年二月份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为是否有南京应天府柳树湾这个历史地名又向南京学术界的同志请教,他们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还特意派了两位工作人员领我们到明故宫实地察看立于午朝门区内的两通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之碑面被灰浆涂抹,难以从头到尾通读,我们又用水洗去灰土,仔细辨认,还是找到了有“东城兵马司首下,口口行营、柳树湾、关主庙、太医院……”的字样,也能清晰地看到碑末的立碑时间: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一日建立。碑文为我们证明,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但具体方位在何处,我们又只能从地方文献中去进一步查找,幸好这两通碑文原文还能查到,从全文看,碑文内容讲的是水利建设中的疏通沟渠问题,把这两通碑文内出现的小地名连起来,去查阅了《明应天府城域内坊厢图》,经对照,为此判断出柳树湾就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一块弧形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现在该处尚遗留有“石门坎”的小地名,所以我们云南流传的“高石坎、大石坎、高台子”均为口传之误,“高石坎”也就是“石门坎”,也就是现在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东南角这一带,现在这里已经是繁华的闹市了。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方位虽然找到,但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探讨,难道明代数以几十万的移民迁滇,都是南京人?并不一定全是,柳树湾位于明故宫东南角,当年是皇城前的宫禁要地,是明代中央机关所在地,六部除刑部外,史、礼、兵、工、户部都在这个地区,兵部的兵马司是部队集中驻地,还有一个大教场是训练兵士和比武的地方,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谴傅友德和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征云南,从南京出发的部队就在柳树湾集结,随沐英征滇的皇家直属部队“御林军”就驻扎在柳树湾。朱元璋的部队组成和兵源地并非全部来自应天府一地,安徽、江西、江苏、两湖的都有,所以只能理解为征南的军队是从柳树湾集中出发,明军平定云南后实行军屯,如现在我们楚雄地区的马军屯、消氏屯、化宫屯、者那屯、保山屯、苏家屯、杨基屯、张家屯等均属此类军屯,而在云南的官兵有的带随军家属,有的与当地人通婚,年复一年,岁月沧桑,若干年代之后就只知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了,还有另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洪武后期中央机关还在柳树湾,二是官兵中因有罪谴戊云南者还少,就是民间所说的“充军”,但此类为数不多,那些都把迁徙移民说成都是“充军”是不正确的,还有一类是南京的富商和当时朱元璋认为不“不放心”的人,被加上种种罪名强行发配到云南,往往是连家属甚至是家族都被“扫地出门、满门迁徙”,这两类人的籍贯以江苏为多,并不确指柳树湾,最典型的如沈万三一案,沈万三是江苏“第一水乡”周庄人,他的祖上以躬耕垦殖为业,到他这一代善于“治财,做外贸生意发财”,富可敌国,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在江南置有大量产业,这就引来朱皇帝的忌妒,沈万三不知道竟然还拿出钱来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这就犯了错越之险,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不把我皇帝放在眼里,乱民也,宜诛之”,硬要杀沈万三的头,后经皇后说情:“不详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沈释放后被戊云南。


不论哪种情况,在明代迁徙云南的“应天府人”在云南扎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技术,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对云南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这次江南“寻根”之行使我感受到了南京人的热情接待,他们亲切地对我说:“不要客气,你来南京,你是回到了娘家。”我对刘老师说谢谢,以后我还会回娘家来看看。两天的南京之行,我受益匪浅,永生铭记。几十年的“寻根”愿望得到实现,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去作进一步的探访。2007年7月26日,本书著者之二郎开喜“京沪华东五市之行”再次造访“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寻秦淮河沿岸,遍访翁翁老者”,后到南京市旅游局请教寻根,大坝柳树湾、高石坎就是现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东南角这一带,现在这里已建成繁华的闹市,回云南后时常与南京市旅游局通电话进一步寻根,所访历史与我记述的百分之九十八是一致的,只是个别地名谐音而已。


话说应天府


应天府是明朝朱元璋设置的一个行政机构。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农民出身。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红巾军首领韩林儿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朱归奉韩,任左副元帅。次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治所在江苏江宁),称吴国公,废除元代的一切苛政,命诸将屯田,废集庆路改置应天府,治所江宁,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江宁、六合、江浦、溧水、高淳、句容等县(市)地。朱元璋接受朱升(一说朱丹)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随后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杀害韩林儿,次年又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旋即出军北上。此期间指挥机关都设在应天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应天)。同年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因意欲迁都北宋故都开封府,封开封为北京,故称应天为南京。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 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原京师(应天)为南京,乃设应天府。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南京号。


再说柳树湾/strong>


柳树湾属应天府下面的一个小地名。笔者曾在石门坎一带采访,于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石碑,立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碑文曰:“……除十三门内大小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岗口(以)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逆耳给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之言,柳树湾确实存在,与北标营同属兵马司。而柳树湾的具体位置,应是靠近某条沟渠的沟沿上。沟沿亦称“坝”。“大坝柳树湾”应是“大坝上的柳树湾”或“大坝处的柳树湾”之意。依沟渠查水道,《明宫城图第十》上,于故宫南部标有沟渠一条,在另一幅示意图上有“金水河”,而“太医院”标在金水河南岸东段。又据《明应天府城内访厢图第十二》载,在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地名。又据碑文所言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个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其余五部、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而柳树湾的位置则在太医院下游、东城兵马司下方,亦即柳树湾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蓝旗街一带。与柳树湾关联的另一说法是“高石坎柳树湾”。高石坎与柳树湾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处所,而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小地名。但柳树湾一带不见有“高石坎”地名,只有“石门坎”。与柳树湾处于一个相连的地段。因筑城,才被城墙及护城河隔开。因此,高石坎即今之石门坎。其名称不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年代久远,远去边疆之人世代以口述相传,数代之后才见诸文字(有的至今仍无文字),传述中有可能发生以讹传讹;二是地名变迁,可能地名本来就叫高石坎,因时过境迁而为今名。现在的石门坎为明代天地坛外围墙西天门的入口处,天地坛四周都有门,各门均有石门洞,明亡则废,各门毁,留下石门洞(坎),因此后人叫它石门坎。如我们子午镇邑舍的杞磨山我村在60年代更名为“向阳村”一样,百年后,便无人知道原名了。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南京人与云南缘


从征落籍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八月,朱元璋以“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匝刺瓦尔密自恃险远,桀鹜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于是遣都督胡海洋等率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征讨。九月,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二十四万五千(与胡海洋部合称三十万),征伐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留沭英部数万镇守云南。而沐英部来前多由柳树湾、高石坎军营开拔。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沐英提出军士垦荒屯田的建议,获准推行,于是驻守各处兵将落籍驻地,进行屯田。洪武十九至二十二年间(公元1386—1389年),朝廷先后又从四川,湖广靖州、五开、辰源,湖南辰阳等地精选兵士十万八千人,到云南屯垦。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八月,诏在京军士戍守云南,其家属俱遣诣戍所,户赐白金十两、钞十锭,令所过军士相继护送。按规定,屯垦军士列为世籍,必须屯守于指定的地点,不得随意迁动,不准逃亡。戍守军户征调属诸将,事平则散归各处,各以屯垦自给。若军户死绝,则从原籍调其家族中人充抵。后边境屯防制度日渐废弛、成规日坏,军户逃为民户,军田变为民田,军士与人民漫无区别,军屯点便落籍为村邑。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民屯落籍明朝政权建立后,朝廷即鼓励人民移居宽乡。公元1384年即移中土大姓以充实云南。公元1387年又诏湖广常德、辰州二府之民,三丁以上者出一,往屯云南。公元1389年沐英人觐受命还镇云南,携江南、江西人民入滇。次年又征江南居民实滇。后其子沐春袭位,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万来云南。这些迁徙中,陆续都有汉族落籍屯垦。遣戍落籍 明洪武时期,兵马司属的柳树湾一带,建立了许多中央机关(除刑部外),这些机关中的官吏,有的因获罪,谪戍充军云南,也称来自柳树湾人。按明制,遣戍之军都必须有妻室并往住所。“应起解者,皆拘妻佥解,津贴军装盘缠”,“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据此规定,亦有谪戍官吏及家眷来滇。此外,沐英还在应天府征召了一批工匠,到云南开发,传授技艺。由于上述原因,无论是各地因征集兵士、民屯充滇,还是征讨时开拔、入官谪戍充军,来前都集结或居住于柳树湾。来滇后,传至后代,都记住了“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个地名,就如同陕西人记住“大槐树”一样。这些落籍的军士、民户、谪官,有官者凭借获悉的俸禄,成为殷实人家;有的后代发奋,中榜题名,载入地方史册或谱牒,以文字传颂于后世;而更多的军士、平民和小官吏则因出身低微,世世代代默默无闻,耕耘于莽莽田野。


以口夸历史渊源


坐落在距楚雄彝族自治州府鹿城之南约二十余公里处的以口夸村,是骠川坝子的一个古村落。楚雄市级公路大白线和正在筹建的“元双”高速公路环村通过,这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数有“粮烟之乡”、“花灯窝子”之称,该村居住着勤劳、淳朴、善良的七杨、二李、一何、一张四个姓氏,共347户人家1466人。这里的人民善良,村风淳朴,盛产粮烟,人民安居乐业。自明清以来,在花灯戏曲、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在楚雄地区享有盛名,具有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和彝汉文化交融的内涵,有一大批诸如: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彝族向天坟”,州级珍稀植物“千年黄楝茶树”,明清古墓群,杨氏24代家谱,清代古照壁戏曲壁画,乾隆年间遗留至今的祭天神坛和米西山神庙和米西老爷石刻雕像,明清建造的何氏宗祠、李氏宗祠,明清年间制作的杨氏祖公万岁牌,明朝年间木雕格子门窗,还有明清戏剧演唱的服装道具和古乐器,明清“洞经社”手抄经书和明清建造的古民宅为江南徽派建筑风格。全村大小巷口为青石板古道,错落有致,古民宅的花大门雕刻精细,斗拱翘壁,气势宏伟,无比壮观。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更为神奇的是该村还遗留下三块传说是仙人背石的半径为2米左右(制造年代已无从可考)的石碾坨。总之,当你走进古村,会给你一种神奇而有趣的感觉,会让你身心得到放松。以口夸古村的每一块石头、每幢四合院、每一个古建筑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遗留下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远古年代,以口夸村是彝族同胞开辟的,洪武年间汉民族多数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至云南,据传我们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台子人氏汉民族的入住,彝族先民逐步搬迁,据地名志记载“以口夸”在彝族语言为“雨求扩”,翻译成汉语为寨子里有一清泉的寨子,汉民族迁入后,为祈求太平,相继建盖起祭拜彝族之神的米西山神庙、土主庙。当时建盖的土主庙里供奉的土主是一尊一丈余尺的碌摩神石,据有关专家学者论证,此石为彝族先民的原始石崇拜,随着彝汉文化的交融和历史的变迁,汉文化里融入了彝族先民的彝文化,据健在的一些老人口传,原来的(明朝初年)子午街赶集地点在午街子松树地(与东华镇交界处的一片山地),称午街子,每逢十二生肖的属子日、属午日为赶集日,当时街市繁华,商贾云集,上至祥云、弥渡商客,下至广通、禄丰,远至八里八哨商客,云集至此做生贸易,但好景不长,据说在此处赶集压了鹿城的风水地脉,每逢此地赶街天,鹿城的狗不会咬,雄鸡不会叫,为此官府衙门下令停止在此处赶集。


据说当时我村的佛教场所“汝兴寺”就建在午街子,随着街市禁止,“汝兴寺”香火凋落,香客稀少,僧侣流离,逐步衰退,据以口村现遗存下撰写于公元1834年的一本《司禄社志》记载,公元1834年由阖村村民投资投工投劳将建在午街子的“汝兴寺”拆迁至现在的该村庙山头建盖,先后三年建成规模宏伟壮观的寺院,寺院沿用原名“汝兴寺”,乙未年成立了“洞经社”,名为“司禄社”,每逢寺院会期,洞经社在寺内演奏各部经典。时逢太平盛世,以口夸村人丁昌旺,文风丕振,村风淳朴,呈现了日不落锁,夜不闭户,园不拾异户瓜果,田不损他人桑禾,仁爱孝道为先,施善积德处世,邻里和睦相处,礼仪之邦待人的美德,人户发展到500余户,人口达2000余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五谷丰登,人民共享皇恩,衣食足,礼仪兴。延续至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该村,一夜之间,以口夸遭受灭顶之灾,以口夸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们九死一生,土主庙、汝兴寺难逃此劫毁于一旦,幸存的村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谋生,村子变成一片废墟,现在村子的一些空地上还留下当年的碎瓦片和焚烧过的木料残骸,直至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全滇肃清匪患,流离他乡的同胞相继逐步从外地搬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至公元1909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李迂瑄、杨承宗、何克昭、何均铸等诸公同心协力,从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第二次重建“土主庙”和“汝兴寺”。当时重建的寺院雄伟壮观,佛像庄严,共建有“大雄宝殿”、“文昌宫”、“观音殿”、“地母殿”,还建有僧人和主持宿舍以及方丈室。建盖的“土主殿”更是雄伟壮观,殿内陈三、陈六、谢老爷三位土主塑得栩栩如生,庄严威武,“土主殿”后是雄伟的“魁星阁”,两楼一底,上层有魁星塑像,下层是古戏台,每逢正月初八,该村就要做“太平会”。正月初八据传是该村崇拜土主圣诞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初八可谓是以口夸村的年中年、节中节。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以口夸的两架狮子,一架灯狮,一架神狮,在贺完土主后要巡视全村各户,给全村除妖降魔,带去吉祥,带去平安,衣食足,礼仪兴。据传以口夸村的初八太平会这天,每年赶会人员达万人以上,做会这天,以口夸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发到做会处帮忙,除了该村村民以外,还要到邻村请百十人来帮忙,否则难以应酬,光是“土主庙会”这一天收的香火、斗锞、斋米多达四十余担,香火的空前旺盛,使得该“汝兴寺”、“土主庙”有足够的资金财力维修建设寺院。据说当时该寺院有长住和尚达二十多名之多,近代最隆重的一次庙会要数1934年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经过精心策划,大小两骠各村投资(据传当年在当地流行一种传染病),为驱除瘟疫病魔。两骠经商议后在以口夸“汝兴寺”做“松华大会”,此次会期从正月初八起做到三月十五,楚雄地区各处洞经帮社、香通、道士全部参与,分别在该村的南山寺、北山寺、西山寺、杨家祠堂、李家祠堂、何家祠堂摆设经堂演奏《玉皇经》、《大洞经》、《道德经》、《消劫经》和演唱《香山宝传》、《目连宝传》、《五皇经》、《三宫土主经》,因该会延长到三月十五,便在该村的大照壁下的后头坝扎“奈何桥”,摆设有阴曹地府,还扎有地府阴司的各路判官的神像。土主庙前还扎有“白天王”、“王、马、赵、温、殷”师像和二十四孝像,每位师像高达两丈余尺,雄伟壮观,庄重严肃。此次庙会每天上会人数达一百余桌。此次庙会在该村的庙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留下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参会人员之广,规模之大,当时在楚雄地区乃至滇西南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调侃语:好个以口夸,三百六十家,两个清狮子,三杆大喇叭,三条大巷口,三堵大照壁,初八神狮贺“土主”,神狮不出外,本家贺本家。土主老爷过圣诞,开个叮当大会(原名为“天诞大会”,是被调侃为“叮当大会”),请了一百八十八桌席,杀了八十八头猪,吃了三十天又五十天,黄煎豆腐顿顿不少,每人三片不准多吃不准多拈,回到大水井,吃口磕头水,走到小河口,顺河撒泡尿,淌到广通甸尾河,还有小碗大的油珠子。从以上这段带有诙谐幽默的调侃语里,充分表达了当时庙会的空前热闹景象。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岁月沧桑,以口夸村历经数百年乃至千年,“千家乐升平到人烟稀疏一片狼藉”的洗礼,1967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在革命小将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欢呼声中,“土主庙”、“汝兴寺”难逃此劫,一夜之间雄伟的塑像再次被毁于一旦,佛像被毁,寺庙被砸,村民们只能在家中、村口发出一声声感叹,“这可是千年留下的古迹多可惜啊,这真是作孽!”只能把那揪心痛藏在心里。十年,漫长的十年,寺庙被改建成子午粮所以口仓库,十年过去后,粮点撤除,破烂的寺院像一个残废的老人一样无人照管,残墙断壁,梁橼枋断。随着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贫困的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衣食足,礼仪兴,1983年,村中几位热心老人组织部分群众重修了“土主殿”,且在当年重塑了“土主殿”佛像,同时也恢复了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还在当年恢复了洞经音乐会,社名沿用原名“司禄社”,延续至今。2003年至2005年,在该村村民李仕祥、李春贵、张丕成、杨锦祯等人的带领下,在全村村民的同心协力下,为了使这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村民先后两次自发投资达十六万余元,投工投劳达两千五百多人,本着修旧如旧,节约开支,保护传承的原则,在原来的破旧寺庙的断壁残梁上重修建了“土主殿”、“观音殿”、“文昌宫”,重新塑了庄严的佛像。


以口夸素有“花灯窝子”之称,该村的民间花灯艺人杨天才、杨天学、何正安、李正兰、张家凤、张家宏等人,在楚雄农村业余演唱活动中也小有名气。该村的演唱活动自明清延续至今从没间断过,三中全会后,该村演唱活动更是更上一层楼,楚雄州、市的历次汇演、调演都有他们的演员参加,2006年建党节,该村编排的节目还参加了楚雄市委庆祝建党85周年庆祝晚会调演,同年又参加了楚雄市廉政建设文化文艺剧目展演,并参加州级文艺展演评选且分别获奖,同时受到州、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为了发展传承历史文化,2007年春节,楚雄市文体局和市彝族文化传习所还拨出一定经费,组织整理了该村的中国彝族土主崇拜习俗和祭土主庙会原生态展演,此次展演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据专家学者们称,这种彝族祭土主原生态展演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准备向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后,向有关上级部门申报“历史文化古村”。楚雄州建州50年来,勤劳善良的村民开发着这片生养他们的红土地,特别是三中全会后,村民们对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倍加珍惜和爱护,全村村民加深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全村呈现了人人动手、动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并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写入《村规民约》,村民们将把古村建设成为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景观、美好和谐的新农村。古村焕发着勃勃生机,勤劳善良的村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迈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着幸福的种子,古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以口夸地名考


以口夸,彝语也,原名“雨求扩”,后称为以口夸,彝语即有一山泉涌出的地方,远古时期以口夸为彝族开辟,明洪武年在“朱元璋”“屯军戍兵”“洪武调卫”的方略下,大批汉民从江南迁徙至此,有汉到彝走之说,原土著民族或迁徙或汉化,留传至今,这些地名多数包涵有彝族语言之元素,现就地名做以下笔记。从楚雄府西门至中上本古夷道进入骠川坝子称“北山哨”。顺势而下大片稻田,称老本尼,又称“那么果,路经大马道,进入古村、大巷口、水兑,左边一叉巷道现何国生家住房下,称多依嘎”,过赵家园,又出张家巷道。顺大巷口上是千年黄楝茶树,后头坝,大照壁,过总大门,下刺果坝到后甸井,下是前殿稻田,上北泥坡至兆吉村,以口一组的太平桥,上水碾坊,依次是细粒祘、农田、小龙门、石头围、武索包、玉章坝(该坝是本村何国玺(字玉章)出资修建,何时任(民国未)西美乡二区区长,何国玺云南省参议员,早年毕业于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大闸坝、二闸坝、小龙坝、杨波罗坝、夸溪河、礼长坝、圣贡田、香面田、茨茴坝、凤尾巴、芦车坝、五街子坝、武数色、小龙门、三座坝、清水坝、米西坝、祭天山、河外山、课子山、庙山头、转子坝、大坡坝、水井坡头、总大门、马道地、大马道、倒马坎、太平桥、将军桥、红山坡、二台坎、茶地平、大青树、大台子、牌坊台、上马台、下马台、水兑、油榨坊、酒坊、桅杆台。以上地名为彝语原素。


古村便捷交通优势


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历史文化名村地处滇中高原,海拔1854~1925米,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南部,子午镇北部,南临双柏出河内、万象、曼谷、仰光,北过元谋,出攀枝花、成都、重庆,东达禄丰世界孔龙谷,出达省会昆明、贵阳,西进大理、保山、丽江,东距昆明170公里,北距楚雄市区25公里,南距双柏县城50公里,东连子午镇西距东华镇8公里。受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泛珠三角洲”经济圈辐射,处在云南省的核心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的内圈,楚雄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内,是楚雄市辐射双柏县辐射节点,与子午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融。2009年末,村庄现有建成面积203254公顷,村庄总人口1466人,总户347户。每年5月至11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少雨旱季,年平均降雨量为810~850毫米左右,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6℃。近年受全球气候天气变暖影响,气温略高于此指标,全年无霜期约为240天,土壤为红壤土地,适宜水稻、烤烟、包谷、小麦、蚕豆、油菜等作物种植,自古被誉为“粮烟之乡”“楚雄粮仓”之美誉,数有“骠川熟,威楚足”之美誉。对外交通区位。历史上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是古驿道,兴于盐茶业,又称茶马古夷方道,古时称“夷方道”,是楚雄府行鄂嘉,走思茅,去景东,出境缅甸古道的一个节点,与云龙南安州府、禄丰炼象关,黑井古镇、琅井、姚安光禄古镇,大姚石羊古镇构成了茶马古道的部分。


现位于云南省南进、西拓、东联、北合的交通节点上,也是我省正在实施的面向东南亚桥头保战略和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节点,据有依托“泛亚铁路”中线(昆曼铁路),西线(滇缅铁路)发展的重要交通优势,楚大高速,安楚高速以及即将修建的昆明至楚雄的城际列车擦身而过,特别是已建成通车的元双公路从村中穿过,为此以口夸村交通优势突出,从州府鹿城驱车只需二十多分钟便可抵达,将形成中国四川进入云南的滇西以东南亚国家(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国际大通道,以口夸村将成为一个重要咽喉通道。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以口夸土主庙会


以口夸村土主庙始建于南诏初期(具体年代无从可考,原建地点在午街子松树地(与东华镇交界处,元双公路与大白线交界处),后又搬迁至现在的庙山头建盖,建盖的土主庙为三间斗拱翘壁、气势辉煌的庙宇,庙内中殿原先供奉着一尊高一丈余尺的巨石,此石顶部似虎非虎,石底部有一天然通洞,传说是彝族先民的元始生殖崇拜。以口夸村汉民族多数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至该村,以口夸村原来是彝族先民开辟的,从该村的地名诸如“多依嘎”、“西里索”、“那么果”、“老本尼”,都属于彝族彝语,该村村名“雨求扩”在彝语里为“村子里有一龙泉水的村寨”,汉民族的入住,在原有的彝族文化里融入了中原文化,于是土主庙里相继塑了本境土主,陈三老爷、陈六老爷、山神、土地、陈夫人等,阖庙公卿合为一堂。以口夸村的土主庙古时又称“三元宫”,延续几百年,至咸丰乙卯年(公元188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全村,全村一片火海,土主庙化为灰烬,至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全滇肃清匪患,流离他乡的同胞们相继从外地迁回,至公元1909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李廷暄、杨承宗、何克昭、何均铸等诸公同心协力,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建成规模宏伟的寺院……


土主庙从亘古时代延续至1976年那场“文化大革命”时被列为了“四旧”、“封建”产物,在“红卫兵小将”们“破四旧,立四新”的欢呼声中,一夜之间寺院被砸、佛像被毁……1985年村中几位热心老人组织部分村民重修了简单的“土主庙”,相继重塑了土主佛像,当年的“碌摩神石”只留下其底部,并在第三年恢复了“洞经社”,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土主庙会”。该村的土主庙会据传始于南诏时期,延续至今,其程序分述如下:土主庙内供奉有“陈三老爷,陈六老爷,陈三夫人,陈六夫人,豆神仙公,虫皇天子,地母娘娘,田公老爷,土地公公,山神老爷,青苗童子,五谷娘娘”,该村土主庙里与其他处供奉不同的是在右侧神龛上供奉一架篾扎纸裱的“神狮”(青色神狮),神狮下供奉灯神牌位,据传青毛狮子是高丽国进贡给唐王的神兽,其唐王见它神力非凡,封它为灯神,其该村的灯神牌位如下所书:


敕封天下唐朝得道老郎菩萨掌管花灯狮子之神位。左书“画妆童子”,右书“司乐郎君”。请灯神:时间:每年正月初二(现改为每年正月初七,因为正月初八是本村土主陈三老爷的圣诞,所以请灯神安排在正月初七)。参加请灯神人员:土主庙主持和其他香火人员,本村四大脚管事(即按本村坐落分布的户数、人口分为四大脚,现代以两个村民小组为一脚),现代为本村组干部,司禄社(本村洞经社)全体社员,太平灯会全体会友。备办供品: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猪头、猪尾各一个,斋、茶、酒、供品摆齐,整个场面庄重、严肃,参会人员须免冠,诚心诚意,不准私下言语,不准大声喧哗。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仪式开始,主祭人颂请灯神文: “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年,新正月初七日,楚雄市以口夸阖村谨于香楮供品,三牲庶品,不腆之仪,致于本主‘陈三老爷’、‘陈六老爷’,阖庙文武公卿位前,癸于青毛狮子、老郎太子座下,谨于不腆之仪,虔心诚志,惟神灵有感,惠及常昭,如意吉祥,花灯即耀光芒,曲调悠扬,瑞比神狮之美,国泰民安,疆土永固,五谷丰登,人丁昌旺,千门乐利,社秩和谐,风调雨顺,兹值神光返驾之期,特备三牲供品,不腆之仪,恭请老郎太子,太平神狮巡视阖村百户千家,祛除祸祟妖魔,赐福赐禄,恭求我主三元永保一方人畜平安,人丁昌旺,福寿齐康,至诚至音,人神共鉴,领生在先,回熟在后。”跪,众跪,叩首,叩首,叩首,一叩首起;叩首,叩首,叩首,二叩首起;再跪,叩首,叩首,叩首,三叩首就跪;诚心回礼,领生在前,回熟在后,请灯神仪式结束,乐起(洞经乐起)。


接 神 :接神仪式如下:参加人员:各村组管事,土主庙主持,司禄社(本村洞经社)全体社员,太平灯会全体会友、演员、庙会相关人员。备办供品:香、烛、纸锞,供品同前(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木制青轿一顶。此轿内乘坐泥塑“陈三老爷、陈三夫人”泥塑像。接神仪式起源于传说中以口夸村土主陈三老爷与东华镇者马邑神庙中供奉的圣母有姻亲关系,陈夫人是圣母之女,正月初八陈三老爷圣诞要请岳母赴会,与民同乐。肃静,回避牌两对,黄罗伞两把,印合灯、扁鼓灯两对,七星旗、龙凤旗两对。沿途洞经社演奏洞经古乐,过村时长号齐鸣,整个接神队伍浩浩荡荡,庄严威武。到者马邑神庙,供上供品,供品与前述同,庄严的请神仪式开始。主祭人颂请神文:


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新正月初七日,楚雄市以口夸阖村人等,谨于香楮供品,三牲庶品,不腆之仪,致于“圣母”位前,阖庙文武公卿位前,值此我主陈三爷圣诞之期,特恭“圣母”列位赴会,谨于不腆之仪,虔心诚志,惟神灵有感,惠及常昭,花灯即耀光芒,如意吉祥,曲调悠扬,国泰民安,疆土永固,五谷丰登,人丁昌旺,千门乐利,社秩和谐,风调雨顺。兹值神光返驾之期,特备三牲供品,不腆之仪,恭请阖庙公卿,劳驾镇会,佑及我村百户千家,清吉平安,人丁昌旺,福寿齐康,至诚至音,人神共鉴,领生在先,回熟在后。请神随虔意,前往镇会。


乐起。(众请神队伍随洞经乐队返回以口夸土主庙后,行三叩首礼,请神仪式结束)


贺 祷


地点:土主庙古戏台


参加人员:同前,全村村民


主祭人:颂祭词


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新正月初七日,欣逢我以口夸村土主圣诞之期,阖村父老,谨于香楮供品,三牲庶品,不腆之仪,致于本主“陈三老爷”、“陈六老爷”,阖庙文武公卿,青毛狮子、老郎太子座下,谨于不腆之仪,虔心诚志,惟神灵有感,惠及常昭,花灯即耀光芒,如意吉祥,曲调悠扬,瑞比神狮之美,国泰民安,疆土永固,五谷丰登,人丁昌旺,千门乐利,社秩和谐,风调雨顺,兹值神光返驾之期,特备三牲供品,不腆之仪,恭请老郎太子,太平神狮巡视阖村百户千家,祛除妖魔祸祟,赐福赐禄,祀求我主三元永保一方人畜平安,人丁昌旺,福寿齐康,至诚至音,人神共鉴。行祝寿礼。


奏乐(两班乐队奏曲牌)。


乐止,会首家管事跪拜,行三叩首礼,全村分为四大脚依次进行。(行礼毕后),主祭甲:祝国泰民安 祝民富国强。


主祭乙:祝阖村清吉 祝人丁昌旺


主祭甲:祝五谷丰登 祝风调雨顺


主祭乙:祝社会和谐 祝永远昌旺


祝祷仪式结束,司禄社演奏洞经,灯社演《凤阳花鼓》等喜庆节目。


送灯 :正月初八,神狮巡视全村。这一天是以口夸最神圣的一天,是年中年、节中节,约凌晨五点钟左右,神狮从土主庙出坛,依次到本村各户巡视,各家早已备办好大红喜烛、斗锞、香纸,欢迎神狮到来。家家张灯结彩,户户喜笑颜开。狮子进门一律左出右进,进门张开大口,出门闭口,意思是进门张大口把一年来本户的祸祟、不愉快带走,把吉祥发达兴旺带给各户。每到一户红烛高照,爆竹齐鸣,一派喜庆的场面。巡视完各户后,灯社的灯狮早已等候,这时,两个狮子配合巡耍大路、巷口,两架狮子你起我落,配合默契,动作时而温和可亲,时而雄壮激昂,栩栩如生,两个雄狮后面是两个红脸黑须的壮汉,赤身裸体外套羊皮,手持弓弩,头系黑套头,身上画有太阳和七星的彩绘纹身,紧随其后(称蛮头)。蛮头后是八位赤身裸体,头系棕叶,身围树叶,身上彩绘有星辰太阳图案,手持弓弩长矛的壮汉,壮汉们不时舞动长矛弓弩,或作枪棒对打等动作,而后是化了妆的太平灯会演员,他(她)们跳着、舞着,紧随太平狮子,跳完巷口后,到该村的古戏台上演出《大王操兵》。相传该村是彝族先民开辟的,剧中的“大王”就是彝人崇拜的首领,亘古的时代滇西南有“大王”统领,三国时魏将陈秦由铁笼山前来找“大王”搬兵解司马迁之危。“大王”居安思危,为防止外敌倭寇入侵,下令部下蛮头率众兵演练各种军事动作,其中有刀棒对打、跑马射箭、长枪对刺等,操兵动作中还表演一些原始的农耕动作。该村每年土主庙会必演《大王操兵》,其目的是祭拜彝族之神,乞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保佑阖村清吉,人丁昌旺,风调雨顺。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太平桥”传说


201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笔者到东华镇上棚门十五寺赶土主庙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土主祭祀活动。该寺位于省级旅游区紫溪山南端山脉,这里山峦起伏,遍山云南松碧绿如葱。当地人称 “棚门山”,相传明朝十五年(公元1278年)建威楚县为威楚府,下辖富民县和净乐县,于是净乐县城就设在棚门村一带,净乐县城仅留下城池的遗迹,紧靠碌摩山脚。


寻访历史沧桑太平桥


笔者进入棚门古村,一道道古大门、古民居展现在眼前。这里山清水秀,棚门村上有二程坝,下有磨刀河水库,虽然今年楚雄遇上六十年未见的干旱,这里依然豆麦油绿,油菜花金黄怒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中午两点钟,笔者到达目的地,棚门碌摩土主庙,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在铺满青松毛的地上已席地而坐在古戏台前等待我们演出。庙会上有卖地方风味小吃、羊汤锅、凉米线等,有卖香蜡纸烛,民族服装、时装,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怀着美好的期盼来祭祀土主大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阖家清吉、风调雨顺。两个小时的演出,赢来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父老乡亲一张张笑脸,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前提下更渴望精神食粮。这里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有成千上万我们的“粉丝”。演出结束后,东道主又组织一台演出称为“团灯”,六位老艺人上台,各拿一个打击乐器,边奏边唱边跳,几位老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粗犷、大方、古朴,充满乡土味的演出中,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可见一斑。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主人早早地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骠川土八碗,外加当地的小灶酒和山羊肉,席间我对一位老艺人做了采访,我最想了解的是这一方的风土人情和上棚门十五寺的来龙去脉,这位老艺人名叫董红昌,今年81岁。董老说,听祖上老人相传,就在我们上棚门这里设净乐县前,这里住着陈员外家,他家凭着辛勤耕种土地、走夷方做生意,不几年成了响彻一时的陈百万,那个时代的百万是用拥有百万两黄金白银来衡量的,陈家有六个儿子,财多累主,为永保陈家百万金银资产,陈氏几弟兄个个习武,六兄弟当中数老三智勇双全,那些年,地方乱,外匪内患,使人民不得安生,人心惶惶,一天,听说从礼舍江过来一股强匪,打头阵的是三个彪形大汉,骑着三头大象,威风凛凛地向骠川地区进发,一路横冲直撞无人敢敌。陈家六兄弟不信这个邪,为了保家安民,他们把大量黄金白银拿出来组织了全骠川会舞枪弄棍的青壮年在今天骠川棚门村这里建了座城堡,取名“靖乐寨”,又在骠川(大骠)坝子东头凤凰山西端碌摩山上扎了营盘,还在弥苴浪(今子午镇云龙)、摩兰(今木兰村)、独宝(今子午镇多宝村)均设了营寨,靖乐寨推举陈三为寨主,决心和来犯敌人决一死战。陈三带领众将士们至多宝寨扎下大营,其余弟兄五人各守一寨。


敌寇果真来了,走的是杞木垭口,陈三用计,叫兄弟们虚晃一枪,调头就跑,他和几个弟兄,手持弯刀躲到太平桥下面,倭寇的队伍在三头大象为先导的阵式下朝寨子进军,三头大象上骑着三个张牙舞爪的彪形武士,第一头大象刚上桥,先用脚试了一试,鼻子伸向桥下探一探,闻一闻,躲在桥下的陈三手疾眼快,挥起弯刀,只听嗖的一声,象鼻子被割了大半截,这时的大象剧痛难忍,咣咣嚎叫着调头就往回跑,疯狂地向敌方的将士踩去,敌方将士死伤一半之多,自乱了阵脚,还未转过神来,陈三他们趁乱跑上桥头,把另外两头大象的鼻子割下,这下两头大象也发疯似的往回跑,见人就踩,把敌方的兵又踩死一大半,队伍在陈三的指挥下,抢挑刀砍箭射,陈大、陈二、陈四、陈五、陈六他们赶来助阵,把敌人杀了个人仰马翻,一个都没有逃脱。骠川坝子得救了,但陈三和他的儿子在这次战斗中却牺牲了,骠川的乡民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大英雄,就在各地的土主庙内塑像供奉,每年正月十五是陈三老爷的祭日,每年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到当地的土主庙祭祀,久而久之,这个庙就叫十五寺了。祭祀活动传袭了几百个春秋,土主文化传承了一千多年,总之,人们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丁昌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董老虽然年岁已高,但每年的这一天他都要来十五寺,舞一舞连甲棍、耍一耍太平灯,舞一舞大弯刀。他说明年这里的庙会会更热闹,明年正月十四要去镇南州(南华县)雨露乡去接高亲,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陈三爷的夫人姓钱,钱夫人是南华雨露钱龙王的千金小姐,所以,隔三年要去接岳父岳母来十五寺镇会,俗称“接高亲”。这种说法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神话传说,但这种神话的起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老人说,明年你们再来演出,你们会看到我们这里土主祭祀活动的一些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我期盼着明年元宵节再去为父老乡亲们演出,顺祝这些老艺人们健康长寿,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向天坟”遗址


以口夸村真正吸引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兴趣的是当地人称的村后的“庙山头”,它对座圆丘形山头,海拔1937米,从山脚柏油公路到山顶也就是150米,山顶开阔,圆丘山包上分布着多层圆周点状奇怪的古墓,笔者儿时上山玩耍所见,在记忆中大约三百余个古墓,每个古墓只是一块不足1平方米的石盖板,石板中央是雕刻精细的圆形,三台状墓冠露出土面,石板下面浅浅的墓穴中摆放着墓主人的骨灰罐,无碑记。依稀可辨的是圆形,墓冠周围的石盖板上有八角形图案,墓冠正中有个难以辨认的符号,当地人称这种奇怪的墓为“摆依坟”,又称“向天坟”。两说并秀、迄无定论,有待高明剖判。

以口夸拾趣(第一部 )|以口夸村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打造 ...


1981年时任楚雄市文化局局长刘纯龙和历史文化“学者”余立梁曾多次来考察,并向州彝文研究所汇报,当年,中科院社科院著名学者刘尧汉老先生曾两次对“向天坟”进行考查,经考证这些坟墓是彝族先民的“向天坟”,至今约500年的历史,而且是测定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的古观象台,这种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恒定为36525天,每年分10个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其余5天(每4年加1周日为6天)彝语叫“党姿”,意思是作为祭祀的节日,在这几天中出生的婴儿,男孩加1岁,女孩减1岁,该方法还由祭司插杆观北斗星定寒暑,北斗星斗柄正上指为正北日是“大暑”, 正下指为正南日是“大寒”,这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种十分科学、准确、简便的方法,是彝族古文化的精华和明珠,堪称彝族古文化的活化石。以口夸村现存30余座“向天坟”是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彝族先民们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保护、珍惜。在各级的支持下,“向天坟”遗址于2004年由原来的市级文物单位升格为州级文物单位。2010年央视国际频道《央视四台》的“走遍中国”栏目对它作过专题报道。


向天坟保护碑记


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是一个拥有三百户人家,一千二百余人的古村落,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厚重,相传这个古村落是彝族同胞开辟的,有汉到彝走之说。洪武年间多数汉民随沐英迁徙至云南,随着汉族的迁入,把江南文化带至云南,后又融入了本土彝文化,所以该村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汉民族入住后,就有了演唱“花灯”习俗,但为了祈祷平安,花灯里又加进了崇拜彝族之神的内容,融进了彝族先民原始的崇拜和祭祀活动,最为典型的就是该村每年正月初八的“土主庙会”,也称“太平会”,整个祭祀活动内容,娱人娱神,充满着彝汉文化的丰富底蕴。据《楚雄州戏曲志》记载:“以口夸太平灯社业余花灯班社,主要演花灯,兼演滇剧,成立年代不详,据艺人杨正开、张绍祖、杨绍舜等人介绍,灯社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传至第五代了,咸丰庚申年(公元1860年)因战乱(匪患)洗劫,灯社停止活动。咸丰末年由时任省城蔡小舟戏班名角杨继民先生回乡带回半副行头(三箱服装和乐器),在村里吸收热心青年在自家楼上教唱花灯,重组灯社,滇剧名角太平灯会的第四代传承艺人尊师杨继民于1944年谢世,暂停了滇剧演唱,但花灯演唱一直传承至今。”


据《楚雄州戏曲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时任楚雄县劝学所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杨与久对家乡的太平花灯戏曲寓教于乐的作用,有详尽的了解,同时,也觉得古老的戏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潮流。因此,他撰写了《戏剧改良说》:生千载之下,可以睹千载以上英雄之懋迹,居一寓之首内,可观全国以内风俗良否,非戏曲不为功。戏曲之于人,增智识,舒心志,其益固多。然引人于邪,导人于恶,其害亦大,此戏曲之所以急宜改良也。使一般往观之人,堕坏于冥冥之中,其甚误也。故凡演者,必有关于社会之进化,人群之公益。摹亡国之惨,以唤起人民有爱国之心;写专制之毒,以诱起人民共和之志。如此,则可以补助教育之不逮也。演说家虽口焦舌敝,而人不关心,一观舞台之事迹,即印诸脑,此戏剧之功,驾乎演说之上。方今共和成立,欲维树人心,则改良戏曲安宁绥乎?愿有心者喜图之。”此段论文被当时的太平灯会作为立社之本。太平灯社有一批固定的演唱剧目,如花灯历史剧《凤阳花鼓》,历史剧《大王操兵》、《土地堂还愿》、《小放羊》、《小疙蚤打草鞋》、《杀狗劝妻》、《丁山打雁》、《围鱼口》、《挡谅》、《大补缸》,20世纪50年代起太平灯社演唱活动更是红红火火,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太平灯社被调演庆祝节目,深受好评。建州50年来,太平灯社创作和整理了一批优秀花灯剧目,参加了楚雄州、市的调演、汇演,均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唱活动从未间断过。1981年该灯社的演员在参加市文艺汇演期间,云南广播电台为其灯社的业余演员何金芝等录制了花灯唱段在云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文艺”节目中播出。1989年该灯社的业余作者收集整理的该村的历史剧目《大王操兵》、《乡城亲家》、《凤阳花鼓》等剧目被楚雄州文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