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中石化入局气凝胶市场 共2397字 | 建议阅读时间 6分钟 近日,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联合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广州工控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入股广东埃力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力生”),投资总金额超亿元。 据悉,埃力生成立于2007年,长期致力于气凝胶材料及其核心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是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气凝胶材料规模化生产领军企业,目前已具备核心设备自研能力、气凝胶及气凝胶复合材料大规模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涵盖气凝胶颗粒、气凝胶毡、气凝胶板三大系列,应用于工业管道、热力管网、石油化工设备、冶炼、运输等领域。截至目前,埃力生已经完成4轮融资,其中2021—2023各完成一轮。 本次融资最大亮点莫过于中国石化,不仅是投资人,还是产业链的用户端,重金杀入或是对气凝胶在管道方面应用前景的肯定。埃力生的气凝胶材料产品可有效减少中国石化各类油气管道的热量流失,顺应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将有力助力中国石化实现节能降碳行动目标。 石油化工为最大下游应用领域 气凝胶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隔热材料,可应用于-196~1200°C范围内的保温和保冷场景,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超强的隔热性能、超高的耐火性能等,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又因轻若薄雾颜色泛蓝,又被称为“蓝烟”。由于其超强隔热等性能,早期主要应用在航天、军工和国防领域,随后逐步扩展至石化、工业、建筑、交通、日用等领域,在电极载体材料、催化材料、传感材料、纳米灭菌材料、药物释放等诸多新兴领域均已有广泛研究。随着过去十余年中国企业在气凝胶材料制备技术上的突破,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气凝胶生产国和消费国。 气凝胶种类多样,发展至今已由单一组分的SiO2气凝胶形成了包括氧化物气凝胶、有机气凝胶、碳气凝胶、复合气凝胶在内的多种类型。其中SiO2气凝胶是最早制得,同时也是目前研究时间最长、溶胶-凝胶机理最为成熟、制备工艺最为完善的气凝胶。 不同种类气凝胶的优缺点、应用及制备方法 气凝胶产业链包括上游气凝胶前驱体(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中游气凝胶材料制品和气凝胶生产设备、以及下游应用等环节。 从硅基气凝胶产业链来看,硅源材料主要分为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无机硅源包括四氯化硅和水玻璃,有机硅源包括正硅酸甲酯(TMOS)、正硅酸乙酯(TEOS)、烷氧基硅烷等功能性硅烷。而下游的气凝胶制品包括气凝胶毡、气凝胶纸、气凝胶布、气凝胶板材、气凝胶粉末等,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建筑建造、工业隔热、交通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为最大应用领域,消费占比达到56%,其次应用于工业隔热,占比为18%。在新能源领域,气凝胶则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电芯之间的隔热阻燃、模组与壳体之间的隔热防震层、电池箱的外部防寒层和高温隔热层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气凝胶能够有效解决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的保温问题以及高温环境下三元电池热失控扩散问题,是锂电隔热的首选材料。 气凝胶应用领域示意图 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元 当前,气凝胶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售价较高,未来成本有较大下探空间。目前气凝胶售价相对传统材料较高,但原材料成本占比仅48%,综合成本仍有较大下探空间。以管道保温领域为例,若按照气凝胶当前均价10000元/立方米计算:管道保温领域采用传统方案的成本约为126元/平米,而采用气凝胶方案的成本约为212元/平米。若假设气凝胶成本、售价下探30%,采用气凝胶方案的成本将下降至152元/平米,竞争力明显增强。此外,采用气凝胶方案可有效减少管道使用中的热量损失、节省管道空间使用,在能耗节约和空间占用上优势明显,有望加速替代。未来随着气凝胶企业的规模化量产及工艺路线的优化,综合成本的下探弹性较大,从而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开源证券相关数据,保守假设,2025年,在国内新能源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20%,国内建筑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0.5%,石化管道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3%,则对应的总市场规模可达70亿元;中性假设,2025年,在国内新能源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30%,国内建筑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1%,石化管道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5%,则对应的总市场规模可达124亿元;乐观假设,2025年,在国内新能源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50%,国内建筑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5%,石化管道领域气凝胶渗透率为10%,则对应的总市场规模可达411亿元。综合来看,气凝胶是一个大单品,所处千亿大赛道,未来随工艺革新、成本下降和渗透率提升,市场规模扩大至百亿元指日可待。 不同情境下2025年气凝胶市场规模测算 全产业链企业优势突出 在政策支持下,基于气凝胶产品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家企业入局气凝胶行业。从LG到中国化学、晨光新材、宏柏新材、泛亚微透、纳诺科技、爱彼爱……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家企业布局气凝胶及制品。其中,在油气管道保温领域率先入局者包括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等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厂商均有采购气凝胶产品。从产业端来看,常州国家高新区和普禾资本2016年在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国内第一个气凝胶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落户常州国家高新区。 随着工艺进步和行业供给端的陆续投产,气凝胶成本将逐渐下降,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绝热材料,尤其是在工业和设备领域发展速度加快。届时,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或将凭借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脱颖而出。 目前,具备全产业链显著成本优势的企业包括晨光新材和宏柏新材等。晨光新材是功能性硅烷行业领先,拥有正硅酸乙酯产能,具备显著成本优势;宏柏新材是含硫硅烷细分龙头,取得了十多项含硫硅烷领域的核心技术,凭借上游原料切入气凝胶赛道,具备全产业链优势;泛亚微透是国内ePTFE引领者,收购大音希声60%股权切入气凝胶领域。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开源证券、DT新材料、中国石化、石油化工节能环保低碳、 韦雅安讲富豪史等网络公开渠道,由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