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7 书香 单纯文化的产生 是大自然的恩典 千年花树下 开出《诗经》中浪漫的爱情 行走中目之所及 化作诗被世人吟咏 无眠的人是否还会孤独 若是枕边有一本书 就会发现文字所闪耀的光亮 比寂寥的星光要炽热千百倍 1 山东 | 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助力脱贫 推动乡村振兴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省扶贫办共同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山东省非遗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非遗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基本成熟并不断拓展。非遗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非遗成为部分贫困地区的重要致富项目,贫困地区依靠非遗实现就业增收的人口不断增长。全省将涌现出一大批非遗助力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迈向深入。 方案明确,将打造传统工艺特色乡村。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和命名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刺绣等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2018年至2020年,以省政府确定的“4个2”深度贫困地区涉及到的200个重点扶持乡镇(街道)为重点,兼顾其他乡镇(街道),每年评选2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其中在200个重点扶贫乡镇(街道)中评选10个左右,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共有236人通过非遗研培实现创新创业,经过一年转化和培育,有790人收入增加30%以上,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9700多人。 2 内蒙古 | 呼和浩特土默特敖包文化旅游节开幕 6月26日-27日,“2018·呼和浩特百姓民俗文化活动暨第六届土默特敖包文化旅游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10余项“非遗”项目亮相现场,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本次活动以“传承民族文化,体验田园风情”为主题,举办美食大荟、户外骑行团帐篷节、乌兰牧旗草地音乐会、蒙古族篝火晚会、蒙古族服饰展演等多项活动。 据了解,每年阴历5月13日举行的土默特敖包祭祀,已成为土默特蒙古人代代相传的重要民族活动。活动当日,当地蒙古族牧民与游客共同参加祭祀活动,在主祭人的颂词声中,牧民供奉供品、虔诚祈福。土左旗北什轴乡恰台吉村的土默特敖包已经有400年的历史,是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3 预告 | 全国国有文物商店—文物艺术品交流会即将在京开幕 由北京市文物公司、中华老字号懋隆联合主办的“全国国有文物商店——文物艺术品交流会”(以下简称夏交会)即将于6月29日在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园盛装启幕。届时,北京市文物公司、懋隆、上海文物商店、南京文物公司、杭州文物公司、苏州文物商店等40家国有文物单位将齐聚一堂,共同打造首都文物艺术品领域的超级盛会。 本次展览主题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展品涵盖《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古琴、和香、花艺、茶艺、燕京八绝等六大品类。旨在通过展示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工具、现代审美、现代消费的融合场景,推动非遗与新时代,特别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探索中华传统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见形见神见效益”的传承新路。 4 预告 | 浙江温州非遗馆 —7月乐清手艺展演 浙江省温州市非遗馆自3月份开始,每周六上午9时至下午3时,举办“百工一条街”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活动。7月看乐清手艺如何装扮温州!参展非遗项目有: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蓝夹缬制作技艺、乐清首饰龙、竹壳雕、乐清石雕、乐清剪纸、米塑、乐清竹编等。 温州市非遗馆地址:龙湾区兴区路16号(文化用 品市场B幢3楼)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柳市象阳、北白象等乡镇。乐清细纹刻纸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乐清细纹刻纸选材以传统题材为主,包括花卉、鸟兽、戏曲人物、神话、山水等,各种传统图案纹样在几平方厘米大的智商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刀法工整细腻,图案细如发丝。 2006年被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是著名的浙江三雕之一,被誉为华东一枝花。其制作在元、明时期已初露端倪,清初开始影响逐渐深远,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乐清黄杨木雕属于小型圆雕艺术,它以珍贵的黄杨木为材质,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形态稳重,色泽鲜润光亮,雕刻以后随着年代久远其色渐渐由浅入深,愈显古朴端庄,沉着文雅。乐清黄杨木雕题材以人物为主,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雕刻精巧,层次分明,于精雕细刻中不乏写意流畅。随着黄杨木雕技艺日趋成熟,近年,又有黄杨劈雕、黄杨根雕等新的雕刻手法问世,黄杨木雕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风貌。 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夹缬制作技艺 蓝夹缬是古代夹缬的一种,蓝色印染的一种棉织物品,曾是浙南地区民间最普遍的日常用品。蓝夹缬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气息,被誉为“蓝花布上的昆曲”,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蓝夹缬程序繁多,主要分为制靛、制作雕版和印染三步。乐清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城北、白石一带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等优势,所以在蓝靛的种植方面尤为出名。蓝夹缬印染,过去基本上各村、镇都有,现印染师傅所剩无几,能恢复染坊,重操旧业的只有中雁村的陈松尧和柳市的张承桃。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首饰龙 堪称“中国一绝”的首饰龙起源于乐清沿海人民元宵节祈福用的龙船,已有400多年历史镇。首饰龙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外部以细纹刻纸装饰,内部楼阁上有70多个亭台,亭台内共有近300个绸塑人物。整个龙灯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所有戏曲人物皆栩栩如生,艄公摇橹、农妇织布,让人拍案叫绝。首饰龙出游,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级非遗名录。 乐清龙档 乐清龙档是乐清西乡传统的民间灯彩游艺活动,据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乐清龙档全长20-40米,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900多个工作日。乐清龙档整条龙身由档头、档尾、档背及挡板组成,其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山水花鸟活灵活现,飞禽猛兽神态各异,各类人物惟妙惟肖。雕刻完工后,整条龙档一律漆上朱红,贴上金箔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的箔纸。最后把灯笼放置在挡板中间,并在旗杆头和八宝枪上挂丝绣彩旗,在档头、档尾插上龙凤旗。龙档出游,金碧辉煌、溢彩流光,加之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气势一派雄伟。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壳雕 竹壳雕,是以竹壳为主材,巧妙利用和发挥竹壳自然朴实的质地美、雅致的色泽美、斑驳的纹理美,集雕塑、剪刻、绘画为一体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其特点形神兼备,颇具新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黄华镇艺人吴正山首创。其题材以传统历史人物为主,也有吉祥动物。作品有:《五虎上将》、《曹操》、《忠义千秋》、《八仙过海》、《红楼十二金钗》等。 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石雕 乐清石雕就是“叶蜡石”雕刻,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乐清石雕以人物和动物见长,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镶嵌等。由于许多石雕艺人都是由乐清黄杨木雕改行而来,他们改雕乐清石雕后,将木雕和石雕的雕刻技艺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乐清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2年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剪纸 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它与本土的民俗风情、喜庆活动紧密相依。如正月元宵划龙灯、六月六的拦街福、七月七、九月九······因为种种活动,剪纸艺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如龙船花、窗花、礼花、面花、糕花、登高旗、民间祭祀等。这些民俗活动年复一年,民间剪纸就伴随着生存和发展。民间艺人因能掌握几种熟悉的花样,他们信手剪来,就成作品,无需构稿设计。把作品用几个点固定在底纸上,然后制作镜框或托裱,其形式多样,可自作选择。 2009年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塑 乐清米塑历史悠久,而据记载,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多用于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等场合。米塑作品风姿各异,情韵生动,神形兼备,妙趣横生。米塑又称“粉塑”,与北方的“面塑”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米塑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有的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等戏曲人物,染上色彩后,惟妙惟肖,让人真假难辨。米塑防蛀和保存的难度极大。 2009年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乐清竹编 乐清竹编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翁垟、象阳、柳市、乐成、磐石、城北等地。 乐清竹编是乐清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素有“乐清三编”之一的美名。乐清竹编就地取材,以漫山遍野出产的毛竹、青皮竹等为原材料。乐清竹编这种编织工艺,用竹丝、 篾片等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选模形,以树脂、木材托模,它集设计、造型、劈竹丝、编织、整理、油漆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精心制作而成的精美竹编工艺品,既有日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还能出口创外汇,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2009年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特别鸣谢:浙江省温州市非遗中心 微信号【温州非遗】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