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蜗牛爬泰山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一大早,两个少年藏车底,行驶80公里找父母的事情看哭了无数人,为了和爸爸妈妈见上一面,两个孩子藏在车底,在颠簸中行驶了80公里。 浑身脏兮兮、蓬头垢面的孩子,面对着镜头只露出些许的惊恐,好在并没有什么异样。且不说这样做有多危险,单是三个小时的颠簸也足以让人疲惫不堪,更何况是藏在了车底下,真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孩子想见父母的迫切心情。 车底如此状况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也许根本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也许为了省电话费偶尔给孩子打个电话嘘寒问暖一番,也许他们有一肚子的话想给孩子倾诉,但是欲言又止,害怕听见孩子的声音留下对孩子愧疚的眼泪…… 记得很多年前,朋友把侄子的日记拿给我看,日记里的一段话至今还历历在目。 “爸爸妈妈你们出去打工挣钱我很理解,但是留下自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我的内心真的很孤独,爷爷奶奶虽然对我很好,但是我更想和你们在一起,我不需要吃好吃的东西,穿好看的衣服,只需要你们能陪在我的身边……”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把头埋在被子里,转过头去偷偷的掉眼泪,不让爷爷奶奶看见,也从来不给爷爷奶奶说,因为说了他们也总是解释说你们需要出去挣钱,……” 当我看到上面这些话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字里行间都透出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真没有想到一个刚刚上小学不久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一开始父母打电话孩子还会哭着说上几句话,后来直接就让爷爷奶奶“代劳”了,在父母离开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这个孩子就变得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也不爱出去找小伙伴玩耍。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会给自己找可以依靠的对象,放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父母。当心里的这个对象突然消失不在身边了,孩子的内心就会惊慌失措,从而表现出内向、脆弱敏感、性格孤僻等特点,就像朋友侄子这种状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脾气暴躁、逆反和怨恨心理。 昨天周末,带孩子在小区里放风筝,孩子不多,大概天气太冷的原因吧。对面走过来两个奶奶,分别带着自己的孙子,我想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风筝,顺便还可以多认识几个朋友。 走到两个老人面前,还没来得及开口,一个大娘拉着我唠起了家常…… “周末不上班就有时间带孩子了是吧?” “对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得好好陪孩子玩玩,平时只有晚上下班才有时间,感觉时间好短……” “你这晚上还带孩子呢,我们家的周末休班也不会管孩子的,还是要我来带!” “是啊,别说平时下班后了,就连周末他爸妈也是抱着手机在沙发上躺一天,连家务也不做,袜子攒一堆,还要让我洗……” “哎,我们一代的老头老太太就是受苦操心的命,养了儿子养孙子,人家爸妈只管生不管养,儿子不如手机亲……” 听了这些话,忍不住同情两位大娘。本来是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还在每日操劳儿孙的事情。 当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你陪在孩子身边又在做什么呢? 是打发孩子去看《熊出没》,你拿出手机趁机刷刷朋友圈? 是丢了一个iPad给孩子玩游戏,你拿出手机趁机刷淘宝? 还是干脆告诉孩子:找你妈去?找你奶奶去? 有的父母认为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好了,看似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两个人却是两个世界。孩子在一旁玩着自己的玩具,你在一边玩着自己的手机。 没有交流的、不用心的陪伴只能叫做陪同!陪伴是语言的交流、是心灵的共鸣,而不只是空间距离上的连接。 这样的陪伴,表面上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但是实施陪伴的只是你的躯壳,灵魂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 陪同≠陪伴,没有交流的敷衍的陪伴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了你愧疚的内心而已,不但没有激发孩子心灵的成长,在孩子超强的模仿与学习能力下,反而教会了孩子的冷漠、敷衍,让孩子成为了生长在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 所谓陪伴,并不需要放下所有的事情,把精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人能集中精力的时间有限,过多的把时间放在一件事情上反而会分散精力,削弱对这一事情注意力和热情,这就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来解决。 怎么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不妨试试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关掉手机所有提示音,专心和孩子做一件事情,比如声情并茂的读一本绘本,全神贯注的搭一次乐高,做一件孩子非常想和你一起做的事情…… 这期间不要期望孩子能学到什么,不要求孩子有任何明显的进步,放下心中的琐事,和孩子展开一场纯粹的心与心的交流。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有时候,毁掉孩子的只是你的手机而已。 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奢侈的礼物,不要在回忆孩子成长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说不出有色彩的只言片语。也许你更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