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破冰,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抓住这次机会回国访问,作为第一个回国的美籍华人,周总理热情的接待了他,不过,宴席上作陪的竟然是素未谋面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几人刚一见面场面便十分尴尬。 “妈妈,”杨振宇看到宴席上的曹秀清显得十分的兴奋,而见到杜聿明后,由于不知道如何称呼杜聿明比较合适,脱口而出一句“杜先生”。杨振宁礼貌疏远的称呼让整个气氛沉重起来。 周总理见状幽默地说道:“这不是你岳父大人吗?怎么能叫先生呢?还不改口啊。”杨振宁显得有些窘迫,连忙换了称呼,而听到这里,杜聿明连忙摆手表示没关系,宴席的氛围也得以改善。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宴席,杜聿明对杨振宁的印象格外的好,两人在饭局上聊了许多国家大事,由于杜聿明在功德林接受了改造,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几人相谈甚欢,愉快的结束了这场饭局。 此后,杜聿明也没有减少和杨振宁的书信往来,甚至在杜聿明辞世后,为了等待杨振宁回国奔丧,国家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杜聿明的追悼会推迟了15天,等待杨振宁回国参加葬礼...... 动荡的年代 1904年11月28日,杜聿明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由于是地主阶级,家境十分优越。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不仅喜欢舞刀弄枪,对偌大的家业管理得也井井有条。 受到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1924年,杜聿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下的道路,报考了当时有名的黄埔军校,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长城抗战、一二八事变、昆仑关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优秀的贡献。 在这些战争中杜聿明迅速地成长,很快就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风光无限。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司令,结果东北的战局已定,杜聿明已经无力回天,但他还是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将林彪迷惑,把东北在营口的兵力转移到了淮海战场。 淮海战役是关键的一战,当时蒋介石的大部分兵力都集结在淮海战场中,杜聿明竭尽全力却始终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战败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被送往解放区接受教育。 后来,杜聿明几经辗转在北京的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虽然是阶下囚,这位曾经率领百万大军久经沙场的抗日名将却得到了很好地照顾,患有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慢性疾病的他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逐渐好转得到痊愈。 当时,杜聿明和其他战犯一起在功德林进行劳动和教育,《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等书籍是每天必学的课程,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甚至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寄给了曾经的战友,进行策反。 杜聿明在信中表示,在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后,豁然开朗了许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了人民谋取利益的,再加上自己身为战犯和俘虏不仅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一点让他心生感激。 杜聿明在功德林积极地学习和改造,1959年12月4日,在功德林呆了10年的他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杜聿明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其实就在杜聿明接受改造的十年里,他的家庭早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坚定不移的爱 曹秀清大杜聿明两岁,和杜聿明的同乡。她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富商,从小就学习琴棋书画等知识,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家闺秀。由于她和杜聿明两家门当户对,在她21岁的时候,家里定下了她和杜聿明的婚姻大事。 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一开始杜聿明不想接受家里的安排,想要自由恋爱,可就在他匆匆见过曹秀清两面之后就认定了曹秀清,一生只有这一个妻子,两人婚后的日子十分甜蜜。 多年的战乱让这对苦命的鸳鸯被迫分离,在杜聿明的鼓励下,曹秀清考入了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曹秀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后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曹秀清因为丈夫杜聿明是国民党的关系,被开除党籍,于是她专心在家相夫教子,让杜聿明没有后顾之忧。 老话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就在杜聿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获后,他的发妻曹秀清不仅致力于打探杜聿明的消息,甚至还专门要求蒋介石把丈夫还给她。 当时上海没有得到解放,只传递了杜聿明被俘的消息,国民党当局不愿意将真实的情况告知曹秀清,甚至还“恐吓”曹秀清,表示现在杜聿明生死不明,就算是活着,共产党肯定也会对杜聿明斩首示众。 为了避免杜聿明投靠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派来说客说服曹秀清跟随国民党一起撤退到台湾,并提出到了台湾后会给付曹秀清母子一笔不菲的生活费,孩子的学费也不用担心。 就这样,1949年曹秀清连同杜聿明的母亲和六个孩子一起去往了台湾,结果到了台湾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当时曹秀清只能和孩子们蜗居在一间小小的出租房里,别提当初蒋介石答应的生活费,一家人的生计都很困难。 曹秀清在台湾一直孤立无援,由于杜聿明是败将,所以杜聿明曾经要好的朋友、尽心尽力提携的后辈等人对曹秀清的求助统统视而不见,这让曹秀清看清了这些人的本性,也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 没办法,曹秀清只好找了一个在烟草局收发的工作,用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但是子女的上学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无奈的曹秀清只好奔波于杜聿明的旧相识之间,找他们求情,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令人惋惜的是,杜聿明的大儿子杜致仁在哈佛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由于台湾政府答应好的3000美金的贷款突然中断,曹秀清没办法只好向蒋介石求助,可心狠手辣的蒋介石只答应借给曹秀清1000美金,还是分两次给。 接到母亲寄来的500元美金,杜致仁心灰意冷,这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这个原本的天子骄子丧失了自己最后生活下去的希望,他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自杀。 其实杜致仁虽然是杜聿明的儿子,但由于父亲战败,他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好过,他不像其他的富二代、官二代一般挥霍无度,反而一直在省吃俭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这一切都让他深感压力。 最喜爱的儿子自杀的消息传回台湾,杜聿明的母亲又因为常年卧榻在床去世,曹秀清彻底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她擦干眼泪不在对台湾政府抱有希望。 1957年,就在曹秀清悲痛万分的时候,女婿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想要在曹秀清的身上下手,把杨振宁收为己用。 蒋介石提出购买了两张去往美国的机票,可以允许曹秀清去往美国探亲,面对蒋介石的丑恶嘴脸,曹秀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她到达美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返程的机票退掉,将钱寄给在台湾的儿女,本人下定决心不再返回台湾。 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 曹秀清就这样在美国居住下来,没过多久,杜聿明作为新中国首批特赦的战犯从功德林出狱,杨振宁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在美国家中居住的曹秀清,曹秀清大喜过望立即准备前往北京。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振宁还是籍籍无名之辈的时候,周总理就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让尚且还在狱中杜聿明和杨振宁取得了联系,得知杜聿明一切安好的杨振宁也将消息第一时间传递回了台湾。 国民党当局见曹秀清迟迟未归,竟然派人前往美国“恐吓”曹秀清,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转机飞往北京。 其实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结合也是一桩美谈。由于抗战的原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临时组成了西南联大,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度过了他四年的大学时光后到联大附中去当数学老师。 当时22岁的杨振宁执教高二的数学,和杜致礼的相识也正是因为如此,杜致礼对杨振宁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害羞的大男孩,顿时心生好感。杜致礼也没想到,曾经在讲台上一脸严肃授课的数学老师,最后竟成了相携一生的爱人。 由于师生的关系,两人当时并没有在一起,更像是一个小女孩对一个优秀男孩子的仰慕,就在杨振宁考取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公费生后,两人的交集彻底结束了。 天若有情,自不会让有情人分离。1947年,杜聿明因为身体上的疾病准备前往美国治疗,杜致礼也因为学业的关系去美国深造,就在父女二人准备一同前往美国的时候,蒋介石以战争为由将杜聿明拦下。 18岁的杜致礼独自坐上了飞机,来到了美国的威尔斯利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当时杜致礼的日子可谓是无忧无虑,但这一切都在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沦为中国共产党的战俘而被迫中止。 家中的经济已经支撑不起杜致礼高昂的学费,她只好转入免费的“圣文森学院”就读,也就是这个决定促成了杨振宁和杜致礼时隔五年的相遇。 1949年,杜致礼像往常一样走入了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没想到正好遇见了前来吃饭的杨振宁,孑然一身的杜致礼看到曾经的老师杨振宁后,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涟漪。 两人在饭桌上各自聊了聊分别这么多年的经历,越聊越投机,此后杨振宁和杜致礼两人一直保持联系,时间久了两人下定决心在一起。 一年后,两人正式结婚。由于蒋介石不允许曹秀清前往美国,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婚礼上并没有家人的出席,这件事让杜致礼遗憾终生。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杜聿明亲笔写了一封祝贺信,信中只有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彼时翁婿两人还未曾见过面,但让杨振宁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岳父对于祖国的热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乒乓外交的影响,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杨振宁一直苦苦等待回国探亲的机会出现了,他和父亲杨武之表明了心意后,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欢迎。 当时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先去了阔别已久的故土上海,在和父亲会面后又去探访了国内的许多朋友、同事和老师等人,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当然,这次回国也让他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岳父,传言中的杜聿明。 当时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十分信服。 杨振宁到达北京后就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宴请,陪同在身边的是杜聿明和曹秀清,面对时隔多日没见面的曹秀清,杨振宁亲切的叫了一声妈妈,而称呼杜聿明时却称呼为“杜先生”。 周总理立即风趣地纠正道:“应该称呼岳丈大人才对嘛。”席间众人相谈甚欢,谈话内容从科学、社会到家庭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次会面,无形中拉近了杜聿明和杨振宁的关系。 之后的每年,杨振宁都会和妻子杜致礼一起回国探望杜聿明,翁婿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关心国家的统一,经常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东奔西走,积极地开展工作。杨振宁也受到了杜聿明的影响,成为“全球华人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宣传祖国统一活动。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为肾衰竭久治不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在遗嘱里曾提出祖国没有完成统一是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希望台湾同胞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两岸的美好交流,完成统一大业。 杨振宁得知杜聿明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当即表示要回国奔丧,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上可能来不及。全国政协领导为了照顾杨振宁能赶上参加葬礼,决定推迟杜聿明的遗体告别截止日和推延15日召开追悼大会。 杜聿明生前曾说过:“生前好好干,死后八宝山。”他如愿以偿地被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回首杜聿明的一生,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无疑是波澜壮阔的,无愧于悼词中一代爱国名将的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