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精湛而丰富的京戏艺术 他的许多旧京戏,据他自己说,走的是王瑶卿老先生的路线。按从前青衣花衫的界限很严,不容混同。王瑶卿先生的前一辈,有一位余紫云老先生,(老生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演唱旦角,才把这个界限完全打破,青衣也常演花旦,而且把青衣的做派弄得稍微活泼。(从前的青衣都是清水脸,有一种苦相)王老先生就走他的路子,将青衣、花衫,乃至刀马旦、闺门旦、贴旦等都融化起来,更显得花哨了。梅先生所演的旦角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混合体,但是梅先生更能发扬光大之。他的成功是绝非余、王两位前辈所能企及,不要说他所创造的时装、古装等戏是从前所没有的,即以皮黄班里原有的旧戏而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王老先生恐怕也不能不叹服。 梅兰芳《玉堂春》 就我回想所及,从一九一四到一九二四(相当于他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一个时期,一九二三年他正式三十岁)这十年里头,他所演出的旧京戏大约可以分为下列各种。一、唱作兼重的戏。《打渔杀家 |》《桑园会》《浣纱记》《武家坡》《大登殿》《御碑亭》《汾河湾》《宝莲灯》《南天门》《春秋配》等。 二、偏重唱功的戏。《祭塔》(此戏在一九一八年,曾在北京演出)《女起解》《玉堂春》《宇宙锋》《战蒲关》等。三、旗装戏。《四郎探母》的公主、《雁门关》的青莲公主等。四、群戏。《长坂坡》的糜夫人、《回荆州》的孙夫人、《法门寺》的宋巧娇等。五、偏重花旦的戏。《贵妃醉酒》的贵妃、《虹霓关》的丫鬟、《游龙戏凤》的李凤姐、《五花洞》的潘金莲等。六、偏重刀马的戏。《穆柯寨》的穆桂英、《银空山》的代战公主、《樊江关》的薛金莲、《虹霓关》的东方夫人等。七、偏重武功的戏。《刺红蟒》的蟒精、《金山寺》的白娘娘、《琵琶缘》的琵琶仙子、《珠帘寨》的二皇娘(二皇娘加一场大战周德威,详下文)等。八、小生戏。《辕门射戟》镇潭州》《黄鹤楼》等。九、吹腔戏。《奇双会》。 梅兰芳《刺红蟒》 梅先生那时演出的旧京戏当然绝不止此,这些不过是比较长演的。而且上面这样分类,也不过是从大体上,粗浮地略微归纳一下,绝不是精密的分析。譬如偏重唱功的戏,《女起解》《玉堂春》等一样也有表情和做工,其他旗装戏的《四郎探母》《雁门关》等,以及群戏的《长坂坡》等,花旦戏的《贵妃醉酒》等,又何尝不是唱作并重?偏重刀马和武功的戏,如《穆柯寨》《金山寺》等,一样也有细腻的表情。总而言之,梅先生的戏可以说是没有一出不是唱功与做功并重的,认真的说来,大可以不必把它分别种类。不过,为醒目起见,姑且这样分类,也可以约略知道这些戏的内容本质。 如果要把上面所举出这许多的戏,每一出都加以详细的评述,那就不知道要费多少笔墨,这里当然无此必要,我只想将梅先生演唱这些戏的特点分:一唱白,二表情,三身段、四手势、五武功等项,概括而笼统的略记如次。 【1929 年百代唱片】 徐兰沅京胡、王少卿京二胡 何斌奎司鼓 [ 反二黄慢板] 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 叫一声仕林儿细听从头: 黑风仙他本是娘的道友, 他劝娘苦修炼自有出头。 一、唱白。首先我觉得梅先生的唱功,不只是唱声,而且能唱情。白居易《问杨琼》诗:“古人唱歌兼唱情,金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是将此语问杨琼。”这一首诗深得唱功的妙谛!唱声不过是声调之美,唱情则是在婉转动听的声调里,更能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我每次听梅先生的《女起解》《玉堂春》,总觉得唯有他的唱功能有兼擅唱情之妙。《玉堂春》的唱调全是西皮,梅先生唱来情韵欲流,百听不厌。《祭塔》的反二黄和《战蒲关》的二黄,又都能于刚健中见婀娜,端庄中见流利。《祭塔》毫无做功,他能于音节中传出哀怨之意,更是不易。他的嗓音圆润、清朗、高下咸宜,所以无论西皮、二黄都很有研究;无论老调新腔,都是曲尽甚妙。加以他对于咬字、行腔,都很有研究,斟酌妥善,没有一个腔不唱到家,没有一个字不咬得准,可以说是满宫满调,“全走正路,不尚偏锋。”(齐先生的话)这的确是他的特色,他唱吹腔和小生戏也是如此。至于他的说白也能段落分明,字字送入听众耳鼓。 二、表情。梅先生演戏时候的表情更有卓异的成功。如果要详细说起来,那是好几千言也说不尽的,这里只举出《汾河湾》一出戏做一个范例。这出戏的主角虽只有薛仁贵和柳迎春两个,而情节非常曲折,如波澜起伏,层出不穷。梅先生面部的表情,也能随剧情的发展刻刻变化。“盼子归来”一场唱中加白,眉宇间流露疑惑之色,深合慈母倚闾情绪。见仁贵后,问答各节,脸上、身上随时有戏。进窑后,听仁贵在窑外诉说真情时,他也一刻不肯放松,仍然要做出凝神细听,以及听到伤心处,以袖拭泪种种的情态。仁贵见鞋起疑以后,柳氏先露惊惶之色,后来看见是丁山一只鞋子,知道仁贵误会,又存心将他捉弄,以为报复。种种喜怒哀乐的心理,都能曲曲表出。这些做工大部分是他个人悉心揣摩而得,在他以前的旦角,都没有这样细腻的。(他的许多高足中,也只有程砚秋先生能得其神理。) 梅兰芳《贵妃醉酒》 三、身段。梅先生在身段上更有许多洗练的表演,《打鱼杀家》的摇船荡桨上岸等、《南天门》的走雪滑跌、《长坂坡》糜夫人的逃跑中箭、《回荆州》的“编辫子”一场(刘备、孙夫人、赵云三人在场互相做穿梭般的跑步,边跑边唱,内行叫做“编辫子”)的步伐。《贵妃醉酒》的衔杯卧鱼、《武家坡》《汾河湾》出窑进窑的低身透袖,都是非常美观的一种舞蹈。《御碑亭》雨后行路,做出之字形的台步,更有一种曲线美。(程砚秋先生初拜梅先生为师,每天都去看梅先生的戏,看完后总要提出不少问题向老师请教。看完《御碑亭》这一场后问道:您为什么要走那样曲线式的台步呢?梅先生回答道:雨才住,路还没有全干,走路时一定要避湿就干,所以用这种台步。)从这一点看来,梅先生对于一切身段的表演,都不但是求其尽美尽善,而且还要做得合情合理。 梅氏指法 四、手势。精细的做派讲求手、眼、身、法、步,面面俱到。所以手势在做工上也很重要。旦角的手势总名叫做“兰花指”,(因为它的姿势很像兰花。)把兰花指分析起来,又有含苞、撮蒂、吐蕊、伸萼、映日、陨霜、指风、承露等等四、五十种的名称。齐如山先生于一九三五年,曾著《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将梅先生所作这四、五十种手势的姿势拍了照片,做成铜板,一一印在里面,可以看出梅先生对于手势的研究是如何的精细。梅先生于一九三五年在苏联演戏,各报一致赞美,而且多赞叹他手势的美妙。《红报夕刊》拉德洛夫所作一文,甚至说到:“梅先生的手,从他的长袖里伸出来时,竟如名伶从幕中呈现色相,其美丽不啻赏鉴中国的古画及影刻。”又说“梅先生手的表演具有伟大的表现力。”(见戈公振著《从东北到庶联》二二七页)这又可见梅先生的手势,是如何的被苏联批评家所欣赏了。 梅兰芳《辕门射戟》 五、武功。梅先生原有武功根底,他演武戏最早的是《刺红蟒》,其次是《金山寺》和《琵琶缘》,都是纵横跳荡,身手敏捷。到一九一九年,与余叔岩先生合演《珠帘寨》,大家都恐怕戏中二皇娘的事情不多,观众不能满意,压不了台。于是,除了给二皇娘添上不少唱作以外,更增加了二皇娘大战周德威一场。梅先生和扮演周德威的著名武净钱金福先生,大打把子,非常稳健,从此武功更形精熟。后来他演小生戏《镇潭州》和《黄鹤楼》的“水战三江口”,居然大打特打,举重若轻,再演《金山寺》也更见老练。《金山寺》里的伽蓝(就是白娘娘的对手),所有著名武生,如俞振庭、杨小楼、迟月亭诸先生,都曾扮演过,和梅先生都在台上大打过交手。最近梅先生在汉口排演改编的《抗金兵》是配合时事宣传,有新爱国主义的表现的。而剧中“黄天荡水战”一场,把子之繁重,也使观众大为叹赏。他武功既如此娴熟,那么演唱《穆柯寨》《银空山》等戏,自然驾轻就熟,更不在话下了。 综上以观,虽然只是概括地说,可以看出,梅先生的京戏艺术,从新排的各种戏,以及原有的许多旧戏,概括的看来,内容是如此的丰富,演技是如此的精湛,实至名归,绝不是偶然的事了。 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 文字、 音频、视频编辑:点点 终审:点点 投稿:jmbs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