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关注我们 文│周原 有奖储蓄开奖大会 1982年年末,上海延安剧场。年轻姑娘将手中的托盘轻轻向上一抬,盘内那些刻有阿拉伯数字的珠子哗啦啦地落入了她面前的金属摇奖球内。一排银光闪闪的摇奖球前前后后地转圈,机械下方的小口里清脆地吐出了一组经过甄选之后的小珠子:3、3、4、4、2、8。 正是这八个数字,构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储蓄处和上海无线电四厂共同举办的“1982年度零存整取集体储蓄奖励活动”的特等奖获奖号码。“开奖这天全上海马路上都没有人,因为是电视实况转播,大家都呆在家里看这个摇奖。因为这样的有奖储蓄,是解放以来的第一次,而电视转播摇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条也都在讲这件事。”当年的陈大年是人民银行徐汇区办事处储蓄科的成员,也是这次有奖储蓄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时间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当年的延安剧场也早已改弦更张,恢复了它“共舞台”的大名,可当时的情景却依然无比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有奖储蓄的特等奖奖品是一台凯歌牌黑白电视机,来自于上无四厂的“赞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上海,电视机是最为紧俏的商品之一,是现代化生活的时髦代表,是“你有钱也买不到”的。而创造性地用电视直播的方式现场直击开奖现场,无疑也为这场以电视机为最高奖励的抽奖活动平添了不少“开天辟地式”的激越色彩。 陈大年珍藏的储蓄奖券 “台上摇奖结果一出,台下各个分理处的负责人都在下面拼命翻查,到底是哪个区哪个单位哪个人中的奖。一查到是谁,立马敲锣打鼓到他家去,闹猛得不得了!中奖的一下子就成为了知名人士。”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大年依然忍不住情绪激动。在他家里,我们也有幸看到了1982年的这次开奖的奖券实物,它和其余年份的奖券一起被陈大年仔仔细细地保藏起来。“有奖储蓄从1982年到1998年,共搞了17次。每一年的奖券我都收藏了一份。其中有几张奖券在当年其实是中了点小奖的,但是为了能够完整保存,我也就忍着没有去兑换。” 刚进入银行储蓄科的时候,陈大年的工作项目中并没有“有奖储蓄”这样的条目,“是单纯的集体储蓄,再往前是贴花”。当时的储蓄宣传有句顺口溜,叫“一块两块不算少,五块十块更加好”。在人人高呼“三十六块万岁”的年代,一年到头能存个六十、一百二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那时候集体储蓄搞得有声有色,但是大家都觉得好像还不够‘刺激’”,毕竟改革开放已经开始起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及需求也慢慢提高,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老三样”,也被更光鲜,更现代的“新三样”所取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大家可望而难得见,得见而供不起。“那时候我们看到报纸上写港台啊国外啊,有那种所谓的有奖储蓄,觉得很受启发。为了给大家一个激励,支援国家建设,改善家庭生活,于是我们提出来是不是也搞搞有奖。” 有奖储蓄开奖号码和奖品展示 除了开头提到的“零存整取集体储蓄奖励活动”,银行也出过有固定金额的 20元、50元、100元一年定期储蓄,分为有息有奖和无息有奖两种。特等奖的奖品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二等奖是彩电、自行车,林林总总一路开到末奖,一块手绢、一袋饼干,“也搞得非常闹猛”。陈大年给了我们这样一组数据:1981年银行每月存款数为1070万元,1982年开办有奖储蓄业务之后存款额翻了一番,上升为2386万元。1987年达到4682万元,1988年突破5000万元。就工商银行如今的存款总量来说,当年的这些数额简直微末不值一提,可在当时却代表着那样一股新生活的迷人空气,以及激越人心的财富力量。 正因为这种全民参与,全情投入的热情,围绕着“有奖储蓄”,弄里坊间也催生了不少有趣的“戏话”。比如上海某区中学的一位老教师参加零存整取集体有奖储蓄,奖券到手,一看号码就老大不乐意:89914。上海话谐音是“不久就要死”。伊觉得晦气,就同办公室的一位青年教师换了一换。老同志开口,小青年当然“没闲话”。哪晓得开奖号出来,“不久就要死”可以换人民币400块,这下老同志内心真充满了“要死”的悲凉。为了能够加大储蓄奖券的中奖机率,小老百姓还研究出了一套“广采理论”。该理论分为两种流派:一种叫多点广采,这个储蓄所买几张,那个储蓄所买几张。因为这样面广机遇多。另一种推崇一点广采,同一家银行里多次重复排队,把手中奖券之间的号码拉开。 有奖储蓄吸引储户的关注 不管怎么讲,有奖储蓄带给获奖者的改变都是实实在在的。上海精神病院的一位护士中了一套二室一厅的住房。中奖给予这位护士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解放,还解决了她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因为引发两代人冲突的核心问题住房问题被愉快地解决了。交通大学附属工厂的一位工人,有奖储蓄为他带来了两台18寸电视机。虽然都是黑白的,但毕竟不是“坏自家的分”,从此,这个家庭从集体视听转为个人视听,再也不用为彼此想看不同的电视而苦恼。还有一位中了头奖的老太太,奖金是五千元人民币。老太太大手一挥,分给两个女儿一人一千,接着又点出两千元为过世的老头子修坟,于是老辈小辈、现世来世,雨露均沾皆大欢喜。 然而生活中的美好意外带来的,也并不总是喜剧。一个住在长风公园附近的老头,参加了“1985年二室一厅有奖储蓄”,结果鸿运高照,立拔头筹。老头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热爱老头的头奖。老大老二死活要房,老三死活要钱,老头是死活没有找到这个算式的解——于是兄弟三人开始了死活的争计:文攻武卫,武攻更是武卫。好好的一个家就此乒乒乓乓再无宁日。 一日,工行徐汇支行某储蓄所门口,抓住一个卖彩电票的小青年。据查他卖的正是工行卢湾支行举办的有奖储蓄的头奖之物。原来,卢湾支行在奖券销号中发现多了一个头奖。正常的奖券号码是7位数,末位两个数字是51和01的便中大奖。混入其中的那个“李鬼”却是8位数的,第7位的5字后面又暗搓搓地出现了一个第8位——这个“人工”添上的足以乱真的小小的1混去了大大的头奖。 是耶?非耶?有奖储蓄的中心语到底还是储蓄不是奖。储蓄是香甜美好的蛋糕座,而奖则是上面点缀着的鲜艳诱人的草莓。咂摸不清个中番滋味的人,又岂能真正懂得人生的财富之味?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