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查看内容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2023-5-7 11:39|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7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涉及到新闻业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止不休》的上映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部电影杀青于2020年,首映于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兜兜转转,上映时已是三年后。电影海报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讲述 ...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涉及到新闻业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止不休》的上映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部电影杀青于2020年,首映于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兜兜转转,上映时已是三年后。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电影海报


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讲述了2003年的北京新闻业的故事,牵动着许多人对“纸媒黄金时代”的回忆,电影里许多对新闻行业的刻画让人倍感亲切。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豆瓣影评


“新闻理想”四个字被拿起又放下,似乎引起了很多共鸣。但“主题不明”“隔靴搔痒”“转移矛盾”“厌女”等字眼同样出现在了天平的另一端。


01


主角是记者,但主题并非是新闻


一段乙肝携带者自叙的录像后,影片开头便是2003年的北京求职招聘会。韩东(白客饰演)作为一个“初中毕业,高中肄业”的北漂青年,抱着这些年来的文字作品加入到了求职大军。


他此次北上的目的很明确——他想当记者。


在那个新世纪刚刚起步的年代,一切都显得朝气蓬勃。无限的可能性在社会中涌动,理想主义的萌芽也拥有生存的土壤。那也是新闻熠熠生辉的年代,人们相信着文字可以改变世界。


本片也同样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因学历低而四处碰壁的韩东,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被赏识,经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饰)引荐进入了报社实习,两人一起完成了山西矿难报道。


随后,韩东在调查“高价收血”事件时发现了背后存在的“乙肝代检”行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避免歧视找人代为参加体检),并了解到了这类人群的生存状况。


最终,韩东以失去转正机会为代价选择撤掉了揭露“代检”行为的头版稿件,在居无定所的境遇下四处奔走,最终写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推动了相关法律的修订。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电影故事原型


《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报道


但同时,本片也几乎变成了一个被简化的个体英雄主义叙事,影片仿佛只有对韩东这位作为主角的记者的刻画,编辑部内外的其他人,执法、立法等更直接关系民生权益问题的社会视角,很大程度上都被遮蔽了。


事实上,新闻似乎也不是本片讨论的主题,除了只言片语地有一些关于“新闻伦理”和“新闻理想”的台词之外,影片中并未对现实中的“新闻业”着墨太多。


原本处于多个场域交织错杂处的新闻业被扁平化,“记者调查-撰写报道-公开发布-现实反馈”好像是一条再自然而然不过的流水线,是全社会默认的共识。


在影片落点上,它也更像是《我不是药神》而不是The Newsroom,将镜头对准了社会上饱受苦痛的边缘人群,而并非真正的新闻业。


02


在“新闻理想”的外衣下


如果细究这种叙事逻辑,最后又引向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我们在谈新闻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大众对于新闻记者的认识是多元的,“跑街狗仔”的污名有之,“无冕之王”的光环有之。在那个黄金年代,记者能有笔锋如刀,剖开现实里坏死的脂肪,成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电影截图


库利认为,组成社会与群体不仅需要人们身体的聚集,更是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想象。新闻从业者群体是“阐释的共同体”,他们通过争夺“认知权威”塑造“想象上的共识”,集体建构起新闻业的基本理念与价值,最终形成了共同体的职业意义体系。


但从媒介场的视角来看,职业角色作为意识形态,本身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一个场域之中典型的“幻象”,它当然包含积极作用,但更包裹着更深层次的权力关系。 换句话说,大众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从未真正独立过。


本片叙事上的不足使得追忆过去变成一种软弱而无力的怀念,也让其题材上所想追求的深刻,最后变成了一种不温不火的赞叹。


针对乙肝携带者的制度性歧视不复存在,社会性歧视也在日渐减少,而新闻业远不是影片所呈现的所谓“记者是否应该有同情心”、“稿件报道不报道”的问题。


从学历歧视、户籍制度到矿难、卖血、乙肝等等,影片想要关注的问题有很多,但各种元素堆积之下,记者电影可能已经沦为了一个幌子,打着“新闻理想”的标语,但并未深入分毫。


03


客观的“反面”:


情感传播下的新闻业


回到影片中,我们还是能寻到一些和当下新闻业有共鸣的地方。


主人公韩东和他的“伯乐”黄江之间有过一个巨大的分歧。


韩东初步调查“乙肝代检”问题时,发现原来自己的朋友张博也是代检队伍中的一员。这位考研两次均落榜的朋友告诉他:


如果不这样做,我即使是高分通过初试,也仍然进不了复试。因为我是乙肝携带者。而我仅仅是携带者,就要这样对我。


张博说,你能不能不发那篇稿子?


韩东说,我必须要发,因为留在这个报社是我唯一的机会,你知道我一直都很想做记者。


韩东其实有无数个理由可以说服自己心安理得地把代检的稿子发出去——比如说稿子已经交上去开始排版了,比如说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了。然而张博的讲述或许一直缠绕着在公交车上摇摇晃晃的他。


最后,他选择了撤稿。


黄江因此对他说,“我跟你说过,不能让情感主宰你。我们是记者,代检就是犯法的,你报道这个,没有问题。”

《不止不休》:关于理想,但未必是新闻理想(含剧透)


电影截图


影片在叙事上,把韩东和黄江在这一段的分歧似乎归为了两种极端。 客观、理性,是否真的无法与情感共存?


客观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在新闻叙事中摒弃情感倾向的价值,要求新闻记者隐匿新闻生产中的附带情绪。客观性本身是新闻业界和学界所建构出来的话语实践,但也一直都饱受争议。


人类不是机器人。无论是在纸媒年代,还是如今的数字新闻业时代,情感都没有消失,只是更加隐匿地潜藏在我们的新闻之中。


新闻业在当下的生态转型,使得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用户之间的情感关联变得比以往更强。新闻用户也不仅仅是参与消费的“受众”,甚至可以参与生产,成为“公民记者”,第一视角使得他们的叙述更加多了一份地气和真实性。


这种技术改写逻辑的变化是深刻的,挑战了新闻业的认识论、实践方式乃至新闻业本身——


新闻业不再坚持“观察者”和“瞭望者”的角色设定,建设性新闻与情绪传播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新闻业的重要议题。


结语


《不止不休》受到争议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缺漏太多、抒情太多,还有韩东的女朋友小竹,出镜率极高,但完全沦为影片主线之外的路人,让影片中本可以丰富的女性视角一笔轻飘飘地带过。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这样的电影再多些,再多些。


作为一部影片,我们可以从角色、剧情、叙事等各种角度讨论它存在的问题,但不应在大环境下为其强加过多的现实责任。


与其说《不休不止》是献给纸媒黄金时代的一曲挽歌,不如说它只是再一次点燃了某种热情——


新闻仍然有力量与温度,它可以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绳索,抽丝剥茧展现这个世界。


新闻没有死去,它会一直讲述。


二〇二四 新传考研白嫖计划启动


3本核心书目逐页带读+配套笔记


很高贵 但免费


↓ ↓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