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带鱼、蛤蜊、对虾、虾虎、梭子蟹……红岛:熠熠生辉的鲜味使者 青岛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旖旎,海水正蓝,海货斑斓。在外地人看来,青岛是一个可以代表北方滨海城市风物的标志性地域。实际在青岛,不同海域有着彼此的融合关联,同时还各有千秋的海鲜地理风格。 位于青岛北部的红岛,是这座城市众多“向海而生”的渔港之一,海岸线35公里,柔风与轻浪琴瑟相合,使得红岛海滩的海产风物嘹亮多姿、浑然天成。 红岛地处胶州湾底部,潮汐、河流、底质等适于海生物蓬勃的“美意”尤其丰盈,由此该海域的浮游生物、营养盐异常丰富多姿,适宜的水温、盐度、pH值等为之加持,使得这里的鲜味地理格外浓郁妥帖,所孕育的海货色形俱佳、鲜美可亲。鲅鱼、带鱼、梭鱼、班祭等鱼类和对虾、虾虎、梭子蟹、石蟹、蛤蜊、海蛎子、海螺、八带蛸、海参、海蜇、鲍鱼、扇贝、海虹等青岛人热衷的小海鲜,皆是红岛熠熠生辉的鲜味使者。 在青岛的美食语境里,有一个颇为有趣而“自负”的词:本地的。这个“本地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大青岛的美食地理概念,也通常被当地人很自豪地应用于小范围的地产个性标签。最有代表的便是蛤蜊,大家很认可的一般是红岛的薄皮花蛤蜊。 细究起来,蛤蜊并非青岛独有。但是在青岛市却有一个“红岛蛤蜊节”,这就赋予了蛤蜊最高光的时刻。红岛是适合蛤蜊养殖的福地,加之适量的黑泥和海沙天作之合,令蛤蜊饱满肉厚,鲜嫩爆汁,鲜中带甜。原汁红岛蛤蜊,汤色鲜浓,堪比牛奶,口味销魂。 蛤蜊可算红岛“风物志”代表。北宋《物类相感志》中记有腌蛤蜊法在此地一直有所流传。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制》一书记录的生吃一谱更是取胶州湾蛤蜊吃法之精髓:“用蛤蜊洗净,生擘开,留浆别器中,利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净,留洗水,再用温汤洗,次用葱丝或桔丝少许,拌蛤蜊肉,匀排碗中,以前浆及二次洗水汤澄清去脚,入葱、椒、酒调利,入汁浇供,甚妙。” 经年的耕海牧渔,令“红岛蛤蜊”成为岛城知名品牌,在民间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以蛤蜊为翘楚的红岛小海鲜种类不下上百种,仅蛤蜊就达到了十多种,除了常见的红岛杂色蛤以外,还有毛蛤、冒子头蛤、抱鸽头蛤、象拔蚌蛤、双咀蛤、兰蛤等品种。红岛四小海鲜“泥蚂、海沙子、末货、蚝艮”,更是老饕的心头好。 海蛎子是红岛的另一种鲜味代言。俗话说“凉水蛎子,热水蛤”。一般来说,最适宜蛤蜊生长的海水温度大约是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蛤蜊就开始生长。到了秋冬,水温下降到10℃以下,是海蛎子生长的好时候。在红岛当地,蛤蜊最为美好的季节为春夏季,而海蛎子最为丰腴的季节为秋冬季。红岛特产的海蛎子个头不大,属于老辈人记忆中野生海蛎子的最好传承,“呲溜”一口,肉质饱满爆浆,鲜味上头。 红岛历史底蕴丰厚,人文风情多姿,但对于海鲜的做法,则讲究大道至简的原味。红岛“八大炸”是海鲜极走心的代表之作,此“炸”并非油炸而是“清水煮”。这生动的词儿听上去干脆爽利,貌似简单,实则对于原汁海鲜的新鲜度要求极为苛刻,这种底气当然来自于红岛渔家对于本土海鲜的自豪与自信。 红岛的特色海鲜菜系经过千锤百炼,自成体系且可圈可点。海菜蛤蜊饼、海鲜疙瘩汤、墨鱼炖黄姑、腊鮀鱼冻、蚝艮拌韭菜、末货蒸蛋等红岛特色菜征服了无数游客的味蕾,成就了让人吮指的美味。海参、虾皮、虾米、末货、蛤蜊肉、虾酱等干、鲜、腌、冻的特色海产品,在无数食客的口口相传中登顶朋友圈、成为社交硬通货。颇具红岛渔家特色的“黄金饭”更是走进了央视,以惊艳四座之势,成为红岛活色生香的“活广告”。(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崔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