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周岁的曹杨商城见证了普陀的发展与变迁,从合作社到商店再到商城,变化的是不同时代的称谓,不变的是其深耕社区商业的初心。 曹杨人心中的“中百一店” 曹杨商城前身是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1952年跟着曹杨一村配套建立,那时候面积只有106.5平方米,职工也只有30人左右,主要经营粮、煤、食品、棉布、小百货等200多种生活必需品,就近解决4100多名新村居民的基本需求。 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资料图片) 进入80年代,市场开放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曹杨新村商店为应对市民需求,由低档的吃、穿、用逐步向中高档发展。1981年,百货大楼的筹建计划开始提上日程。1985年,大楼扩建工程竣工,商店增加到五层楼,面积达到6900平方米。 90年代的曹杨商场(资料图片) 据老员工回忆,“虽然曹杨商城只是地区性商业中心,但1985年改造后,当时规模名列全市第三,仅次于南京东路上的市百一店和华联商贸,很多商品比如说羊毛衫、皮鞋、黄金饰品等年销量可名列全市前十。”居民们对曹杨商城也十分喜爱,称曹杨商城就是曹杨地区的“中百一店”。 “21世纪初,在不少传统百货退出商场舞台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是异军突起。”2003年,商城再一次进行扩建,面积达到了32500平方米,仍保留着不错的客流量。 商城里开起“座谈会” 多年来,“购物在曹杨、亲近又方便”的服务理念深植于商城,凭借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曹杨商城在周边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每年我们都会开居民代表座谈会,一是感谢曹杨居民对我们商城的支持,二是听取居民对我们的要求和建议,加强改善我们的服务和商品。”宗先生是负责商城管理的老职工,在商城工作了40多年的他对这个90年代传下来的“老规矩”如数家珍。 “当年这个座谈会一开,我们确实受益匪浅。顾客的声音传达出来,大家在现场管理服务上有所诉求。”以此为契机,曹杨商城得以审视自身的发展和处理好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推出“真心、真情、真意”的“三真”服务,以此确立起商城员工的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贴心服务在商城内蔚然成风。 曹杨商城 家住曹杨二村的李女士,十几岁时就是曹杨商城的顾客了,是名副其实的“老主顾”。“这里有很多老字号,平日要添置什么我就喜欢来这儿。”尽管近年来大商场越来越多了,她还是习惯性走到这儿,“在这儿购物,我感到亲切和被重视。” 在“变”与“不变”上做文章 随着大型、多元购物中心的风靡,传统百货生存空间被挤压,规模小、设施陈旧、业态老化等劣势逐日凸显。在“变”与“不变”上做文章,是曹杨商城在商业综合体的时代下的突围之道。 如果说动辄十万余平方米体量的购物中心是“大动脉”,那么市民群众“家门口”的社区商业就如同“毛细血管”。在曹杨商城里,不少小店承载着周边居民的集体记忆,更让便捷服务深入千家万户。对很多老主顾而言,这里不仅是消费空间,更是生活空间,是熟悉的市井烟火气。 因而坚守社区商业的本位不变,曹杨商城始终在满足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上精耕细作。地处较为典型的老龄化地区,抓住“黄金老年人”这一服务主体之一,也是其实现错位竞争的一大抓手。 商城不断引进老字号品牌 今年来,普陀区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曹杨新村街道)为契机打造便民服务集约平台,提升社区商业服务半径和能级。这个“圈”同样画到了曹杨商城,眼镜清洗、黄铂金饰品修理、手表维修、衣服改大小……充分利用商城资源,曹杨商城为“小修小补”摊位留出经营空间,既帮助这些“手艺人”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安心干乐意干,又方便居民就近及时获得“小修小补”服务,健全着“家门口”服务体系。单姐14年来到曹杨商城开了间缝纫铺子,为周边居民提供着修补衣服的服务,多年来收获了不少好口碑,她表示非常乐意为一些孤老人群服务,予民便利让她热爱着这份工作。“我们这些商铺还会视情况,针对70岁以上老人等困难人群,提供优惠服务。”商城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商城正在筹划改造升级,力争引进多元化、个性化的新业态内容,在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上打造更多亮点。“我们将努力探索一条更适合周边消费新需求、新期待的社区邻里中心、社交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型发展道路,来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商城负责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