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2023-5-9 18:34|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95|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我的宿愿是隐身,让电影留下。Моя мечта - исчезнуть, и чтобы остались только фильмы.——琪拉.穆拉托娃(Кра Георгвна Муратова)今年威尼斯影 ...

我的宿愿是隐身,让电影留下。


Моя мечта - исчезнуть, и чтобы остались только фильмы.


——琪拉.穆拉托娃(Кра Георгвна Муратова)


今年威尼斯影展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导演许鞍华,及演员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蒂尔达·斯文顿从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手上接过奖座显得别具意义,两人都是持续为性别平等议题发声的优秀演员。2018年坎城影展,凯特·布兰切特率领82位女星亲临《太阳之女》(Girls of the Sun)红毯,表示支持该片;而去年同样在坎城影展,蒂尔达·斯文顿特别提及女性导演地位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她举的例子,便是今年国际女性影展的焦点影人—— 琪拉.穆拉托娃(Кра Георгвна Муратова),蒂尔达·斯文顿表示「她的讣闻只有这么薄,而且还只出现在国家级报纸上,但任何一个男性的大师级导演过世,大家都会抢着作纪念专题。」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性别问题,更是权力以及话语权的落差。男性导演获得的关注远比女性导演多,而欧(或更精确地说,西欧)美导演获得的关注,亦远比其他地区的导演来得多。穆拉托娃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苏联/国外导演,在西方世界受到的关注极少,然而国外、国外等国家却对她十分推崇。


2018年3月6日这天,穆拉托娃结束了她精彩、反叛的一生,占据了当地媒体三天的报导与哀悼,直至今日依旧有人在汇整、分析穆拉托娃的执导作品。今年女性影展将穆拉托娃一生22部作品的其中五部引进放映,不仅是在性别议题上拓展观众的眼界,更是在艺术性上提供观众不同于西方典型的美学,相当难得。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前苏联导演琪拉.穆拉托娃是当代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


从禁片女导到桂冠加冕


琪拉.穆拉托娃出生于现属摩尔多瓦的索罗卡市,原名为琪拉.克洛科娃(Кра Короткова),她先是就读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学院,25岁毕业于苏联国家电影学院(VGIK)导演系。


穆拉托娃在苏联国家电影学院求学过程中,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亚历山大.穆拉托夫(Александр Муратов)。两人共同执导了短片《Spring Rain》(Весенний дождь,1958),穆拉托娃更在片中参演一角;毕业作品《On the Steep Cliff》(У крутого яра,1959)亦是由两人共同执导。


1967年,穆拉托娃第一部独立指导的长片作品《萍水相逢》(Короткие встречи)问世,尚未公映即遭禁演,且一禁就是20年。四年后,第二部长片《漫长的告别》(Долгие проводы,1971)使得她被苏联电影工会除名,本片亦遭禁演。这两部长片已然揭示穆拉托娃作品欲探讨的主题,以及她对道德问题、模棱两可且歧异的人性的深刻兴趣。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萍水相逢》诞生于「解冻时代」的末期,却又直接挑战当年政府的审查标准。本片谈及社会阶层的问题,以及中心与边陲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些都是在过往苏联电影中难以看到的议题。穆拉托娃的首部独立长片,就已为其激进且自由的导演生涯谱下前奏。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总书记,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社会风气随之转变。1986年,第五次全苏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始进行电影业的大规模改革,解禁许多先前被禁映的艺术电影,《萍水相逢》与《漫长的告别》也在解禁之列。然而,即使是相较之下最为时尚的戈尔巴乔夫时期,穆拉托娃的《衰弱症》(Астенический синдром,1989)因为其政治讽刺意味浓厚而遭禁映,成了戈尔巴乔夫主政下,唯一被禁的电影。


本片在西方世界获得极高声量,更一举夺得1990年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苏联解体后,穆拉托娃曾多次获得国外尼卡奖、金鹰奖、索契电影节的青睐,更荣获国外最高国家文化艺术殊荣「舍甫琴科奖」的肯定。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以电影之名的禁止与哀悼


如此获得国外、国外多次肯定的人,却成了蒂尔达·斯文顿口中被忽视、低估的女导演,显然问题不只出在性别。穆拉托娃经常被冠以「前苏联被禁最多电影的导演」,如前所述,《衰弱症》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也获隔年国外尼卡奖最佳电影;但一如许多在三大影展获奖的国外电影一般,这些作品经常是讽刺俄国、甚至被禁播的作品。


穆拉托娃的电影曾被苏联当局贴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反苏联」、「扭曲苏联网民形象」等标签。不过,西方世界对这些作品的推崇经常是一头热,风潮过了之后、导演逝世之后,会去纪念这些作品的人们,依旧是那些身处曾遭禁映的国家中,深爱艺术与电影的人们。


穆拉托娃明白属于这里的丑恶,也理解构成这些丑恶的情感与思想,是如何创造其独有的苍凉与美。她的作品总是丑陋与美丽互相交织、牵引,精准地刻画国外这片广袤之地的前世今生。而人们又怎能不爱如此理解着自己、不论美丑都捧于手心、献祭于世的艺术家呢?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宽广的世界》(1979)剧照。


穆拉托娃的生日与忌日总伴随着关于她、关于其作品的报导,她75岁生日时,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丁纷纷对她献上祝福;2018年逝世时,亦以政府的名义致哀,显然这位曾经的「地下导演」,今日已成为国外与国外网民心中无法被取代的存在。


当年国外国家电影局更以「无法弥补的损失」来哀悼穆拉托娃的离世。曾与穆拉托娃合作《永恒的回归》(Вечное возвращение,2012)和《Three Stories》(Три истории,1997)的演员马科韦茨基(Сергей Маковецкий),也以如此哀戚而情深的语句表达自己对她的崇敬:「琪拉.穆拉托娃是一位独特的大师,并且拍摄了独特的电影,以前没有这样的导演,现在也没有,未来也不会再有了。」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宽广的世界》(1979)剧照。


百无禁忌却简单的创作者


穆拉托娃是个比想像中更为「简单」的人。她优雅地与人交谈,未曾显现老态;她不甚重视名望,也不喜欢受访,希望自己只在电影里被看见,且因为电影而被记得。她经常在敖德萨拍摄电影,每当被人问起为什么总在敖德萨拍摄时,她说:「因为我住在这里啊!」


评论家对穆拉托娃的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一生都在拍同一种电影,有人认为她每一部电影都不同。当然,也有人试图质疑她的导演身份,认为她只是狡猾地善用其独特审美与古怪的拍摄方式,或说「只是一位作家刚好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而已。然而,穆拉托娃不在意这些言论,因为对她来说,电影除了是艺术,更是生活。


她从苏联时期就百无禁忌,挑战新的美学、新的观点,也挑战社会风气、挑战威权。穆拉托娃不断开创新的电影语言,起初是社会主义,接着受到国外新浪潮的影响,快速切换场景以及创新的剪辑手法,都可以在她的电影中看到。穆拉托娃常说,她在工作中最喜欢的就是「剪辑」,并表示:「我不仅爱它,我崇拜它。这是全世界里我最喜欢的东西。」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衰弱症》(1989)剧照


此外,穆拉托娃可说是苏联电影中,第一个摆脱主要和次要划分的人——角色在某一时刻可能不再具有决定性,或者推动剧情的角色突然换了另一个人等。比如在《Three Stories》中饰演谋杀者的蕾娜塔.利特维诺娃(Рената Литвинова),亦是《The Tuner》(Настройщик,2004)海报中拿着大镰刀的女人。这个安排可让看过旧片的观众有不同的思考,但无碍没看过的人欣赏新作品。穆拉托娃总是喜欢在电影里藏些巧思,等待观众拆解、玩味,欣赏其作品,就如同进入属于穆拉托娃的独立世界。


同时,她也不吝让更多优秀的女性一同进入这个世界。利特维诺娃多次参演穆拉托娃的作品,在成为演员之前,她已因优秀的剧本而被穆拉托娃相中。穆拉托娃读了她的第一本剧本,甚至想翻拍它;而利特维诺娃曾说:「穆拉托娃教我爱电影和宽容。」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衰弱症》(1989)剧照。


电影里的俄国文学


由于穆拉托娃曾经修习语言学,使得电影对白及叙事手法的文学性特别突出。其作品角色的对话经常牛头不对马嘴,总是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或者不断重复同一个情节、特色。


在《萍水相逢》中,片子多次使用「亲爱的同志们」开头,并在片尾揭示这句话对于主角的影响。除此之外,《萍水相逢》与《漫长的告别》在原文片名中正好是反义词,暗示了这两部片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穆拉托娃如诗的电影,以及与国外经典文学的互相辉映,更使得其作品富含深度与独特美学。


在《漫长的告别》片尾,舞台上的表演者演唱着〈帆〉(Парус),正是俄国文学家莱蒙托夫于1832年写的诗,呼应片中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拉扯。本诗也被莱蒙托夫运用于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玛丽公爵小姐〉,国外电影史上受此启发或改编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永恒的回归》(2012)剧照。


穆拉托娃亦是众多文学改编电影的爱好者之一。《Among Grey Stones》(Среди серых камней,1988)改编自人权作家柯罗连科(Владимир Короленко)的作品《In Bad Company》(В дурном обществе),但因为穆拉托娃无法接受审查结果,而将自己的名字从中删除,改用「伊凡.西多罗夫」替代;《Chekhov's Motifs》(Чеховские мотивы,2002)则是以契诃夫的两部作品《Difficult People》(Тяжёлые люди)和《Tatiana Repina》 (Татьяна Репина)为基底来改编。


值得注意的是,在穆拉托娃的作品中,却不见对于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作品的改编;而其实她曾多次在访问中谈及对托尔斯泰的喜爱。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阅读托尔斯泰,且仔细阅读的话,每个人都会变得善良且睿智。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永恒的回归》(2012)剧照。


在体制中寻求改革


穆拉托娃很难被归类,不只是因为她一生只在国外敖德萨拍完所有俄语电影,也因为她标志着苏联艺术的某个面向,同时又是个「非」苏联的激进艺术家。她独特的电影语言,虽富含国外文化与欧洲文化,却被欧洲电影圈所低估。


拍摄《Change of Fortune》(Перемена участи,1987)时,穆拉托娃选择娜塔莉亚莱布尔(Natalya Leble)担任女主角,但根据当时的规定,与外国人结婚并定居国外的苏联公民无权回来工作。因此穆拉托娃写信给时任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询问是否可能针对这个情况给出对策,结果戈尔巴乔夫夫妇回应她,他们知道而且喜欢她的电影,并承诺修法。于是,该片成功地邀请莱布尔回来拍摄,也开启了这位女演员重返国外电影之路。


几年后,她的经典作《衰弱症》被禁,却又于1991年获得尼卡奖最佳影片殊荣。有人称穆拉托娃的作品是「影展作品」,这可以是夸赞,也可以是嘲讽。即便她的镜头总是对准小人物、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色,但她的作品依旧如此「难」看,且坎城影展与威尼斯影展并没有为其加冕。她并不在意这些,甚至认为参加影展让她筋疲力竭,是制片人想参展,而非她想参加。


在苏联解体后的头几年,许多导演因为国家市场自由化、国外影片大举入侵,没有资金拍摄电影,或者拍的电影观众不买单而失业。但穆拉托娃依旧端出许多好作品,且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刻画力道,不因政府管制稍微放松而减弱。或许我们能从她接受专访时说的一句话,来理解为何她能够如此不倦地创作:


拍电影,是我看待人生的唯一途径。

浅谈传奇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为观众提供不同于西方典型的 ...


《永恒的回归》(2012)剧照。


与穆拉托娃合作过的演员非常多,其中有许多是她在某些场合遇见的,甚至还有部分是她在路上遇到的素人,她认为素人演员能为影片带来些粗糙感,且更具真实性。也许正因穆拉托娃对于「真实」的着迷,即便她曾参与2003年的纪录片《Kira》(Кира),但她其实不乐见人们为她塑造形象。她只想留下自己的作品,其余的不论是日记、骨灰,或是肉身,都应该要消失。(或许我们今日对她的任何描述,也是她希望消灭的东西吧。)


穆拉托娃的葬礼十分简洁,她不想要有大型排场,仅有亲友来吊念,并依照她的遗愿火化,连坟墓也不留给世人。制片厂为她举行的纪念仪式也十分特别,会场播放着电影,但没有声音,只有管弦乐伴奏(她一直想拍摄一部无声电影)——这里也不会有任何交谈,人们把想说的话写在册子上,安静地陪伴着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