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13万人在线抢票!由赖声川执导、肖战、许晴等主演的经典话剧《如梦之梦》,武汉站门票被瞬间秒空!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在武汉等肖战,盼君来,甚想念。 粉丝们狂喜不已。 顶流偶像肖战效应,经典话剧的魅力,英雄之城的气概,大江大湖的豪迈……这些不同纬度的元素,在武汉这块幕布上叠加,生发出一种神奇的效果,万物皆可“武汉”,一万个不同的故事,都能把武汉作为底色和背景。 影视综艺出镜扎堆,武汉正在被看见 最近,保利央华舞台剧《如梦之梦》宣布启动九城巡演计划,首站定于5月23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举行。 届时,琴台大剧院将幻化成一条漫长的时空跨越的隧道:一次庞大的人生之旅,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上海到巴黎,从生到死,从痛苦到解脱…… 《如梦之梦》2000年首演,央华版《如梦之梦》于2013年诞生,已连续8年巡回演出,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之一。 5月31日晚,格力董小姐在武汉知音号上,面向全球推介武汉。 她化身超级主播,把全国首场出镜带货放在了武汉。复古浪漫的知音号成了一个天然的秀场,天是穹顶,长江是流动的舞台。 5月22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大会举行。会上搞了件大事——签约38个文旅项目,总投资1609亿。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项目是——沉浸式电影城,打造武汉电影文化地标。 建造一个以电影周或电影节会址为核心的城市地标式文化地产综合体“楚汉影集”,促成“华语青年电影周”或“华语青年电影节”连续5年落户武汉。 这也意味着,武汉拍摄、出品的影视作品和文化活动将迎来大爆发。 近几年,各种热门影视剧和综艺都在武汉拍摄。 贾玲在武大校园里拍摄新片《在武汉》。 《中国医生》主创张涵予、袁泉和“网民英雄”张定宇种樱花树合影。 周冬雨主演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杨泗港大桥、长江大桥、黄鹤楼等地取景。 武汉本土电影《吉庆街火》采风22年,拍摄28个月,去年5月15日杀青,即将上映。 首部讲述光谷年轻人创业的影视剧《青春创业手册》开播。 赵丽颖、金瀚主演《你和我的倾城时光》。 陈飞宇主演的《最好的我们》,全程在武汉取景。 除了影视剧,武汉也成为很多综艺拍摄的必选地。 《中餐厅》 《极限挑战》·长江之歌 《奔跑吧兄弟》 实际上,武汉影视文化的发展线,要更往前一些。 1958年,武汉制片成立,和峨眉制片厂、珠江制片厂和西安制片厂成为了我国的第一批电影制片厂。 湖北电影制片厂(原武汉电影制片厂) 第二年,武汉制片厂的第一部电影《二度梅》与时人见面。1960年,武汉制片厂与北京制片厂联合制作《洪湖赤卫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影片,斩获百花奖。 还拍摄了大量成绩斐然的电视剧,如《大潮之下》《辛亥首义》《男儿女儿好看时》。 后来武汉制片厂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民营电影企业相继崛起,武汉相关的电影题材更加多样。 《女大学生宿舍》(1983) 电视剧《汉正街》(1989) 电视剧《来来往往》(1998) 电视剧《生活秀》(2002) 《桃花灿烂》(2005) 《万箭穿心》(2012) 而早期的影视和剧场形式,也为武汉影视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武汉最早的电影院叫新华电影院,很多武汉人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就是在这里看的。 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硚宫电影院,是硚口区的第一座电影院,周边十几万人口看电影的首选。 武汉还有很多展现本土汉剧文化的剧院,比如1916年建成的楚风剧院,曾名噪三镇。 美成戏院是武汉最古老的戏园子之一,曾经是汉剧专业剧场,全是角儿,盛极一时。 几十年过去,电影放映机从手动变成数字,影视剧和综艺也从电视切到了网络。 视频节目小屏幕、热门电影大荧幕,不同时代,不同讲述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人物和经历……武汉在热干面、樱花、黄鹤楼中被“写实”地看见,而在影视故事中被“写意”地看见。 武汉的历史文脉,历经千年沉淀 武汉成为影视文化的应许之地,背后是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 一年前,钟南山眼含热泪地宣告: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的确,上溯至历史的源头,历经沧桑的武汉挺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身经百战而愈发激昂。 武汉的历史有多久? 3500年前,商王朝率先在这里建城,即“盘龙城”。 盘龙城小嘴遗址航拍图 而若说盘龙城遗址是“武汉之根”,那拥有两千多年知音文化、现代工业发源地的汉阳,就是“武汉之魂”。 1893年,汉阳铁厂开炉,“烟囱凸起,耸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气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中华文明工业之火在汉阳龟山下,点燃了。 辛亥革命博物馆 1911年5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开辟了中国新时代。 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名号响当当的城市,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 一句“湖北党人,自成风气,类皆埋头苦干,不以外观相夸耀者也”,描绘了武汉人的心性,也点出了自古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 如今的武昌依然是是全省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如今在汉高等院校近百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居世界第一。 武汉大学老斋舍 而另一端的汉口,从近代开始便因码头名震一时。 明清以来,汉口商业繁盛,聚集各路商帮,彼时的武汉码头帮威震南北,汉口荣膺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1861年,汉口开埠,“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在民国时期,便被国外杂志称为“中国的曼彻斯特”,国外杂志亦将汉口誉为“中国芝加哥”。 1927年,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最终定名“武汉”,大武汉自此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武汉依旧是那个冲在最前线的英雄。 1938年抗战,“保卫武汉,保卫全国”同仇敌忾,在武汉迅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新高潮。 后几经战火洗礼和政治风云变迁,武汉的码头文化沉淀出了积极进取、敢打敢拼的武汉精神,助力武汉扛过无数次艰难时刻。 武汉本土作家池莉曾说:“其实武汉人不仅要活,还要活得有意思,把枯燥单调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把艰难困苦的人生变得其乐无穷。” 过去一年,武汉经历了疫情和洪水,也圆满完成大考。 “英雄”二字,武汉不是从去年才开始当得起。 武汉的多元文化,成为艺术作品的富矿 历史上有无数被称过“九省通衢”的城市,滕州、蒙阴、淮安、正定、郑州、定远……唯武汉将这一名号延续至今。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临吴越,西连巴蜀,位于腹地中央。 土地面积8494平方公里,高于上海,比四个深圳还大,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人。 大江、大湖为武汉勾勒出动人的城市画卷,也以其包容的特性造就了多元的武汉。 武汉人是来自多地域的—— 武汉交通发达,往来便利,长期以来一直是南人北客与本地土著混杂而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的武汉本地人已非“大多数群体”,因而才有了《汉口竹枝词》中"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说法。 武汉的文化更是多元的—— 有3500年的商朝古城盘龙城古文化,也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琴台春秋文化。 有楚韵磨山文化,曾侯乙墓、越王勾践剑,崇凤尚武、不服周,楚国悠悠八百年。 有民国租界文化,汉口开埠,英法德俄日租界、汉口跑马场、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和武汉天地。 有毛泽东故居、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东湖宾馆这样的红色文化,更有江汉关和黄鹤楼这样的古镇码头文化。 而除了这些带着点经典和复古审美的,还有现代的、接地气的、精致的和怡人的。 比如以高校云集、活力新都、樱花之校、梅花之都、电竞大赛、光谷艺术节、ACfun发源地为标签的光谷创业文化和科教文化。 五芳斋、蔡林记、民生甜食馆等百年老店和户部巷、吉庆街、粮道街等各种美食街中,南北荟萃、东西兼容的小吃饮食文化。 以湖北大鼓张明智、汉剧小品田克兢、武汉小说家池莉等为代表的汉剧大鼓和民俗文化。 绿皮车、古德寺、胭脂路、昙华林、凌波门、403为载体的精致艺术文化。 还有两江三镇、龟蛇锁山、两江四岸、几十里江滩的山水绿地文化。 《南方周末》曾写到:巴黎人既珍视上千年的城堡和教堂,又乐于接受工业化时代的埃菲尔铁塔,同时也痴迷属于城市底层的小书摊(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大概说的就是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其实武汉也是一样。 烟火小巷的苍蝇馆,灯光绚烂的朋克机,一口流利汉话的老外,还有时尚扎堆的潮牌,新旧、中外、主流、非主流……武汉都能容得下。 7年前,武汉发布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 ——以“变化”为导引,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为宗归,凝聚着大武汉厚重的历史、奋进的现实和灿烂的未来。 武汉从不缺关注度,“新一线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内陆首个设计之都”,各式名号让武汉频上热搜。 随着武汉电影文化地标的打造,武汉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风口。 数千年来,江湖奔流直下,东入星辰大海,拉开城市框架,也塑造这快意人间的性格。 造物主赋予的大江大湖,是大武汉独一无二的“颜值”。 武汉人自己创造的多元文化,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在自然和人文双重优势的加持下,武汉成为孕育各类艺术作品的天然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