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步履不停,社会持续向前。新旧交替间,有人在拼命追赶,有人仍坚守一方。镇海城内曾经林立的店铺,穿过岁月而留下的,都被烙上了独有的印记。小小一间铺,装载的是一份感情,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它们是时光的守护者,更是城市成长的见证者。即日起,镇灵通客户端推出《老店铺的故事》栏目,带你走近镇海街头的那些老店,看看留有时代烙印的它们。 (点击查看视频) 在镇海招宝山街道西长营弄有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钟表店,名为“太平钟表店”。店铺外侧似刚翻新了一遍,在冬日老槐树的映衬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红,丝毫看不出老店铺的痕迹。 但步入店内,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墙面上各式各样的老挂钟、玻璃柜台里琳琅满目的机械手表和桌面上陈旧的铁质台灯,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家老店的历史。 “做这一行四十多年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荒年饿不着手艺人。” 40余年前,20岁左右的周幼琼习得了修表师父亲的手艺,从大榭岛来到镇海开了这家钟表店。“太平”二字正是源于她的家乡——北仑大榭太平村。 螺丝刀、加油笔、刷子、镊子、开表器、起针钳……桌面上整齐摆放着一排维修工具,桌前一老师傅右眼戴着放大镜,手执一把磨得发亮的镊子,小心翼翼地拆卸着一块手表。这位伏案修表的老师傅就是周阿姨的先生顾伟奇。“一开始他在单位上班,后来我这边太忙,他就随我加入这一行了。”周阿姨看着忙碌的丈夫笑着说,“他当时上手可快了,没多久就学会了!” 店铺的墙面上,一个略显沧桑的老挂钟尤为引人注目。据周阿姨介绍,这个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顾客放在这边维修的。周阿姨夫妇俩几十年来修了数不清的钟表,除了极其昂贵的,几乎各种样式都修过,现在修的表大部分是石英表和机械表,前者大多时候是要换电池,后者则经常需要保养。 “他们这家店开好多年了,我们的表都是在这边修的。”阴雨天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穿着雨衣前来修表,言辞中不吝赞美。 “坚持这么多年是因为喜欢”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 在许多人看来,每天盯着这些机械零件,实属枯燥。但或许真正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周阿姨能在这一行坚持40多年,恰恰就因为喜欢。 “开始的时候也想过转行,我学过无线电通信,对电报一类比较内行,当时这边邮电局挺需要我这样的。”但后来周阿姨觉得自己还是喜欢修表这一行当,于是一门心思埋首于这一方寸天地,在铁质台灯明黄的灯光下,沉浸于钟表的世界。 “做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即便没有生,店也要一直开着。”这几年因为许多原因,周阿姨的生意有些不如以往,但各个年龄段的顾客依然都有,甚至还有外国友人来修过手表。 谈及这么多年难忘的经历,周阿姨说店里经常有客人落下钱包,大概20年前曾经有个顾客落下一个布包,里面竟然装着8万块钱。到了第二天下午,失主才上门认领,还要给钱答谢。最后周阿姨夫妇俩也只收了两瓶汽水当作谢礼。 40多年弹指一挥间,修的是机械零件,念的是旧日情怀。这或许就是周阿姨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之一。 “修表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曾说:“择一事,终一生。” 周阿姨曾对自己儿子说,想做的事情要做下去,最起码做出一点儿成绩,什么活手上要能够拿得起来,要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如果干一段时间就换行业可能永远做不出成绩。 “可能一两年以后,儿子说不定也会来做这一行。”周阿姨微笑着将废旧电池收在托盘里,之后定期投放到小区的集中处理点,“等哪天退休了,我们可能就旅游去,现在也就过年休息休息。” 钟表的每一天是周而复始的86400秒,每个人的每一天也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开门修表,晚上9点收工回家。在周阿姨眼里,守着钟表店这一方天地,将一个个细小的机械零件拆开、重组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安乐,自在和谐。 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钟表铺子已经难觅踪迹。而周阿姨夫妇俩的“太平钟表店”依然扎根在街角那棵苍劲挺拔的老槐树下,在攘攘熙熙的岁月里,默默打磨着光阴。 初冬的萧萧落叶已经铺满街道,镇海的悠悠轮渡已经演变为了地铁,小小的钟表店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繁华,又归于平静。或许未来有一天,修表行业也会逐渐隐入尘烟,但就像周阿姨说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你上一次去老店铺是什么时候? 你有什么私藏的老店铺吗? 镇灵通发出诚挚邀约 如果你身边有值得分享的老店铺 欢迎发送相关线索及联系方式到邮箱 3190671901@qq.com 微信号:xiaozhenzhen17 往期回顾 第一期: 老店铺的故事①|我在南大街修车 见习记者:朱其豪 记者:王余晨寅 姜思思 编辑:金施施 审核:计怀斐 您点一个“在看” 小镇镇工资涨5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