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之美一直都是表友喜欢钟表的重要原因,而作为装饰艺术的珐琅工艺同样也是众多收藏家的挚爱。如果机芯是腕表的内涵之美,那珐琅艺术就是腕表的颜面。 温润如玉、光辉如宝石、细腻如骨瓷、加上不会褪色的特性,使得珐琅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可以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从腕表的角度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门优雅而神秘的艺术——珐琅工艺。 【珐琅简史】 纯粹的珐琅作品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而首次将珐琅工艺用在腕表上,是在路易十四时期(1638―1715年)。 同时,欧洲文明开始经历其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就是在那个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开始了长途旅行和冒险,去探索当时仍不为人知的大陆。 伴随着新大陆的开辟,珐琅艺术也开始传到世界各地,精细的技艺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 这里不得不提的珐琅表的“中国缘”。珐琅表自明代晚期,由波斯人(阿拉伯人)传入中国。而到了清代,由于雍正和乾隆的喜爱,中国也顺利成为了世界钟表市场最大的买家。 当时的播威与雅克德罗针对中国市场设计了许多珐琅彩绘的珍贵时计,现在有许多还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馆中。 【珐琅工艺】 通俗地来说,珐琅是一种附着在金属上的玻璃,中国人称之为“釉”。它的成分是一种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珐琅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微缩珐琅、掐丝珐琅、内填珐琅三种。其中最有名,最难的要数微缩珐琅工艺。 微缩珐琅是日内瓦制表的七大制表工艺之一。也被称为“无色透明釉彩下的绘画”。微缩珐琅工艺步骤大致是:先在表底壳上覆盖一层抗变形珐琅釉,为烧制过程中表底更耐高温;接着在金属板上反复涂多层底釉;然后由工艺大师进行混色绘制(许多珐琅大师或者品牌腕表都有属于自己的混色“秘方”,所用的材质、比例也各有不同);最后进行数次高温烧制,这也是作品成型过程中风险最大的一步。 制作的过程非常的“自虐”,如果遇到混色失败,烧培产生龟裂等,都只能作废,从新开始,这也是微绘珐琅如此珍贵的原因之一。 受现代制表的影响,掌握传统的珐琅工艺的制表工匠已经非常的稀少。这也是珐琅表珍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珐琅大师】 与现代的钟表工业不同,珐琅工艺更多的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而为这些珍贵时计润色的大师们才是珐琅工艺的真谛。 苏珊娜·罗尔(Suzanne Rohr) 苏珊娜·罗尔是早年获得了日内瓦钟表学校颁发的最后一届“微绘珐琅彩绘艺术”文凭,享有“珐琅教母”的美誉。 她从1967年就开始为世界第一的百达翡丽绘制珐琅腕表,将流芳百世的世界名作在表盘上重新演绎,整体风格偏新古典主义美学。 安妮塔·普瑞彻(Anita Porchet) 安妮塔·普瑞彻,可能是近些年最知名,最顶尖的珐琅大师。她师从苏珊娜·罗尔,也是她最得意的门生。与她合作的腕表品牌涵盖了: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伯爵、卡地亚等。 如果是安妮塔·普瑞彻独立完成珐琅绘制,她会在表盘上签上自己的全名“Anita Porchet”,如果是由她和自己的学徒一起制作完成的,她会签自己名字的缩写“AP”(不是爱彼哦)。 米克洛斯·梅歇瑟尔(Miklos Merczel) 米克洛斯·梅歇瑟尔是积家的珐琅工艺大师,18岁就开始学习珐琅工艺,是为数不多的天才工匠。 米克洛斯·梅歇瑟尔将自己的生命与才华全都奉献给了复杂精密的积家Reverso腕表。并成功地使微型珐琅画再次大放光芒,他绘制的限量珐琅漆微型画腕表也价值连城。 Imhof伊姆霍夫源自瑞士1888年,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杂志的一则广告将该品牌描述为“艺术钟”的制造商,大致翻译为“艺术桌钟”。主营生产高质量钟表,以至于在收藏世界中被定义为钟表里的劳斯莱斯,其中最受美学赞赏的手表当然是以地球为基础,世界时为框架的珐琅座钟、鸟笼音乐钟等等,将文艺复兴、巴洛克、路易十五、帝国、航海计时器等时期的装修风格融入钟表创作当中,钟表艺术家名副其实。卡地亚、宝齐莱、宝格丽、蒂芙尼等高奢品牌也向他们定制钟表出售。 所谓“好马配好鞍”,即便是再精美的画作也需要一个好的装裱来进行修饰。同样,有着精美玲珑的珐琅面就需要更合适的表壳来搭配,这样才能更加体现珐琅艺术的完美工艺。 不同色彩,风格的珐琅面需要搭配不同材质的表壳。以春夏秋冬为例:如果是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珐琅面,可以搭配白金或者铂金的表壳,更加亮丽;如果是夏天,枝繁叶茂,骄阳似火的珐琅面,搭配闪闪的18K黄金表壳;如果是秋天的景色,玫瑰金的表壳会显得更加和谐;到了冬季,银装素裹的图案,同样是需要一个白金或者铂金的表壳来与之相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