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陈兵 现任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财富管理五十人论坛理事,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理事,中国信托登记公司董事,中国信托保障基金监事。曾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沪上十大金融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金才等荣誉。 资产管理在上海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从百年前银行业的一枝独秀,延续到今天各类资管机构的百花齐放,资产管理从未离开、内涵不断丰富。 上投大厦是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ArtDeco风格的大楼,现如今是外滩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和艺术中心,也是上海信托目前的总部办公楼,更是上海资管业百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 上投大厦正门 上海资管业兴起 上海地处长江的出海口,航运交通十分便利,再加上背靠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等沿海地区,有宽广的腹地,具备了汇聚商贸并辐射全国的优越条件。特别是在上海开埠之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并迅速发展,叠加民族工业的崛起,上海的工业和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占据了全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半壁江山”。 金融与经济贸易历来是相荣相生的关系,经济贸易中心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发展。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和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为其发展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孕育了条件。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远东金融中心。 上海资管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而成。银行、信托、保险是上海资管业的最初形态。彼时,国内众多金融机构通过迁转、新设和引入外资等方式在上海设立总部,令上海成为远东地区金融机构风云汇集之地。 20世纪30年代初的外滩景象 截至1937年,上海共有54家银行总行,128家分支行,27家外商银行,并且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国内12家信托公司中的中央信托、中一信托、中国信托、生大信托等10家信托公司落户上海;国内最著名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和宝丰保险等也多将总部设在上海。这便是上海最早的资产管理行业的雏形。 九江路成为“中国华尔街” 现在的九江路,上海话又称其“二马路”,位于被称作“大马路”的南京东路隔壁。为什么要叫马路呢?《上海史》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19世纪中叶的九江路:“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经常在今天的九江路一带跑马,逐渐形成一条跑道,中国居民因见此道由跑马而成,于是称之为‘马路’。” 九江路之所以称为“中国华尔街”,在其形,亦在其实。 在其形,是指从路型走向来看,九江路和华尔街都有相似的T字形街道。九江路呈东西走向,向东至黄浦江边,与外滩街道接壤,共同形成了T字形街道;而位于美国曼哈顿区的华尔街也是向东南方向延伸至东河,与东河大道组成一个T字。 从建筑外形来看,九江路和华尔街都有极具古典风格的万国建筑群,东方的九江路与西方的华尔街横跨太平洋遥相呼应。现在,九江路作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被列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将保留历史路形。这块区域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商业、人文内涵,代表了上海百余年来的发展与繁荣。 进入21世纪后的九江路 在其实,是指九江路与华尔街相似,都是金融机构聚集地,更孕育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机构。九江路东段是外资银行和“洋行”集中地,花旗银行、大通银行、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安达银行、德华银行等都开设在此。 住友银行是首批在九江路开业的外资银行之一,当时的门牌号是九江路1号,目前的九江路33号就是该行的旧址。九江路89号江川大楼是原来德华银行的所在地,德华银行由德意志银行牵头在中国开办,服务于德国与亚洲的贸易,是1912年成立的五国银行团之一,在1914年以前,在华的影响力仅次于汇丰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九江路41-45号的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是美国最早在华设立的银行,最初的行址就在“九江路一号A”,即是现在的九江路41号。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花旗银行在美国国内遭受3次重大损失,尤其是大萧条期间,在美国本土的贷款亏损严重,早已资不抵债,然而它不但没有倒闭,海外业务还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国际大银行,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业务的开展。 九江路也是百年前众多交易所的聚集地,是资本市场的地标。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众业公所”,就于位于九江路中央路的中央商场。高峰时期,上海曾一度设立了140余家交易所。经过激烈的竞争,到20世纪30年代,仅有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金业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和上海杂粮油饼交易所等6家交易所生存下来,这6家交易所均位于九江路及其附近。 大陆银行业务孕育了丰富资管业态 1919年3月,大陆银行在天津成立,创立人为总经理谈荔孙。大陆银行以服务社会和工商业为理念,实行严格的现代银行管理制度。成立不久后,大陆银行的业务在天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上海的金融业也在飞速发展,当时已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1936年,大陆银行和当时并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共同南下,一同开发上海以及江浙地区的金融市场。“北四行”通过一系列举措重点开发上海市场,先成立了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然后筹备了四行准备库,也就是后来的四行仓库,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正式发行了商业银行票据。 四行仓库 大陆银行主张银行必须服务实业。为了满足工商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大陆银行等内资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彼时的大陆银行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的存贷业务、证券类投资业务、股权投资业务、信托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其投资品种的丰富和服务理念的新颖,在现在看来都相当先进。 大陆银行总行旧照 所谓窥一斑可知全豹,大陆银行是近代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近代银行孕育了现代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等机构,形成了上海最初的资管业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金融必须要服务实体经济,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上海资管业蓄势待发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以银行业、交易所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上海资管业,发展势头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原本由于银行业、交易所的大发展,而可能促成的资管行业百花齐放的盛况,被战争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银行大楼也从原来熙熙攘攘的中心银行变为存储战备物资的仓库。 战争时期,整个金融体系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直到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宣告成立,然后迅速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银行的各项职能,领导和管理了全上海市的金融事业。对原本存留的各类金融机构,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管理,大陆银行大楼也由政府接手。 改革开放后,上海资管业进入构建现代银行体系的新时期。我们国家先后构建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上海也逐渐恢复构建了相应的银行机构体系。 同时,上海市也在积极探索设立非银资管机构。1981年7月,上海首家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这也是上海信托的前身。同年7月,首家全国性的金融租赁公司——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上海资管行业可谓蓄势待发,业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丰富多元。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资管机构之一,上海信托可以说是伴随着上海的资管行业一同成长,也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而信托行业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标杆之一,其每一个发展与前行的步伐,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紧密相连,其发展史亦折射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 在1981年正式成立后,上海信托的前身——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最重要的对外融资窗口之一,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吸引外资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历史重任。其先后在旧金山、汉堡、东京设立办事处,代表上海市政府首次在境外发行250亿日元的公募债券。在成立后的最初10年间,上海信托在东京、伦敦、新加坡等地累计筹措了外资300多亿美元,为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备足了“第一桶金”。同时,公司发起设立了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水者和推动者。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日益加快,上海信托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逐渐转型为上海市重要的融资平台。1991年11月,浦东开发与资金筹措国际研讨会召开,掀开了浦东开发建设的新篇章。随后,公司参与建设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塔、虹桥机场等上海重大地标式市政工程,并向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这三大开发公司各投资3000万,助力浦东开发建设;参与设立了上汽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上海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与建设上海南浦大桥 公司还投资设立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中法合资的上海联合财务公司,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奠定了基础。199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起并管理了上海第一批人民币共同基金——金龙基金,并于1995年获得美国穆迪公司和标普资信评级,成为拥有最高国际评级的中国地方金融机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资管行业也进入整顿调整时期。1998年,上海信托发起成立了国内最早一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安基金。在上海市委市政府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背景下,公司将原本持有的非金融板块剥离,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国际集团,公司也在2001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发起成立华安基金 2001年,上海信托发起成立上海证券,同年,信托法公布,公司率行业之先回归金融主业,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作为发展本源,回归原本的资产管理业务,先后推出了首个房地产信托、首个优先/劣后结构信托产品、首批标准化信托产品等各类创新产品。公司亦站在全球视野高度,与美国摩根大通、英国德利万邦合作发起成立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和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并沿用至今。 推出国内首个房地产信托产品——新上海国际大厦项目资金信托计划 回顾这一阶段,上海信托不仅围绕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孕育了证券、基金、银行等一系列金融业态和金融机构,这也是这一阶段信托业普遍的业态,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一法两规”指引了信托公司回归金融主业,走上“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业发展之路。上海信托在此后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持续深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在资产证券化、标品信托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家族信托、海外业务、慈善信托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上投大厦还是上海信托,其发展历史都是金融“反哺”实体经济的最佳注脚。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金融资管行业在上海的变迁,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金融现代化历史。 责编:蒋烨欢 校对:张 宇图编: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林艳兴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