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 由于功能实用、趣味性强,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 北京牟女士,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购买儿童手表后,发现女儿热衷于在儿童手表聊天软件中添加好友,跟小伙伴加微信,牟女士表示,孩子整天沉迷手表让家长很担心,万一加到一些成年人,与孩子说一些敏感话题,这都是让家长担心的原因。 类似牟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刘维的女儿今年8岁,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时间。往常,他放任女儿和好友互动,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他偶然发现,女儿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声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他这才警惕起来。发现问题后,刘维立即把女儿手表里的陌生人全删了,并设置了“加好友需家长同意”模式。 记者根据调查显示,一些生产商家为了获利,在功能上不断拓展,导致电话手表功能越来越多的同时,隐藏风险也越来越大。 比如,PK相貌的功能,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容貌焦虑和攀比,误导孩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还有些游戏软件,通过提升段位、会员特权等,诱导儿童充值消费,消费过程甚至无需家长同意就能自动扣款…… 家长们对“社交神器”的担忧,不是多虑。电话手表面向的消费者是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缺少自主认知和辨别能力,面对手表中内置的各种娱乐化软件,他们如何能够抵制诱惑,不沉迷、不乱消费呢? 当电话手表越来越智能,加载的应用五花八门,社交、游戏等延伸娱乐功能让人眼花缭乱,与其说是一款手表,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微型智能手机。对商家而言,功能性更强,可以帮助提升售价;对孩子们来说,却埋下了各种风险隐患。原本旨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电话手表,现在反而更让家长更担心了,无疑偏离了电话手表的产品初衷。 特别是隐私安全问题。电话手表本身有定位功能,很多还具备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等。这些数据本身就是隐私数据,它所记录的儿童的行程信息,更是高度敏感的私人信息,一旦出现储存信息泄露的问题,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电话手表的生产商,在提供娱乐、游戏等功能之外,对搭载的那些APP理应有严格的监督审核——有没有隐私泄露风险,是否符合防沉迷的要求,存不存在过度娱乐化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等;监管部门和应用市场也要肩负起责任,对不符合条件的APP,应当果断下架,或者从一开始就不予通过。 电话手表可以是“社交神器”,但它更应该是儿童身心健康安全的保护神器。对儿童电话手表这类智能终端,不能再将它当做传统的手表来看待了。既然它的功能性已经能够堪比手机,那就应该像监管手机、APP那样,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火墙” 家长要起到引导、示范以及监管的作用。建议可买最简单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时间和地点。 家长最好定期检查儿童智能手表系统和移动应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定期检查并及时删除不当的应用软件。 家长应和孩子沟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发事件时沟通。回家时要让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习惯。 引导孩子通过提升正确的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 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标配”电子产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多名受访专家提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合力,织密安全网。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健康指引标准。可考虑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专家认为,落实国家标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儿童个人信息。该标准目前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根据实施情况,如果有必要,可将其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厂家在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严格遵守相关标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