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养志呢?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培养孩子内在的善心;第二步,增长见闻,外在的善缘。《三字经》说:“首孝悌,次见闻。”这就是立志的两件大事,“首孝悌”是扎下善根,“见闻”是打开见识。 积小善为大善 大善为志,大善是怎样形成的?积小善方能成大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小善的长期积累,会有大善吗?不懂得利他,能愿意利众吗? 孩子小学时手举得很高,志向远大,到了大学却没有了志向,为什么?因为内在的善没有持续。观察一个孩子的志,很重要的是看他的善积了多少,有没有把小善养成大善。有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孩子都读了大学,怎么就是没有志向呢?”志向不是填表填出来的,像树一样,是自然形成的。 到了一定年龄,要选择一个领域深入学习,并且问自己,将来我要做什么?这个抉择往往跟他所接触的外在因缘的影响有关,一个因缘可能成就他整个人生的志向。 毛主席早年读书时,志向是做一个能回答学生任何问题的好老师。杨昌济老师教导他“万家忧乐总关心”,生逢乱世,时代因缘使他成为职业革命家,真正内因是他心中的大善,不忍百姓如此颠沛流离。 除了先天部分,还需要后天持续作善,滋养人内在的善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如果量不足,没有强烈的为别人着想的心,不会有志向。大志必因大善,特蕾莎修女在少年时,家庭教育条件非常好,到圣玛丽亚中学从事教育。学校墙外到处都是穷人,她看了以后,内心非常不忍,决定一生为穷人服务。后来建了很多孤儿院、麻风病医院,为很多穷人送去温暖,送去粮食,送去衣服。这种深藏在天性里的大善,支撑她为此而奋斗一生,后人尊敬地称她为“特蕾莎妈妈”。被那些穷人肯定的不止她一个,为什么只有她有救助穷人的想法?与她内在善的积累有非常深厚的关系。 增广见闻 创造外在善缘,需要给孩子见善和闻善。所有那些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可以让孩子去学习。比如,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医生,首先不是学医术,而要读一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看看历史十大名医的传记,结一个因缘在那里放着,从小不断地种种子。 说个有趣的故事。有位老师给一年级同学上历史课,给他们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希望老百姓过上好生活,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呢?同学们一时答不出,老师加以引导,因为大禹回头一看 ,老百姓还在滔滔洪水中,他心中落泪了:“家人,我不能陪伴你们,我要去救老百姓。”到了期末问同学们:“你们长大有什么志向啊?”很多同学都写:做一个像大禹一样的人。 见闻的力量很大,人到达不了自己所不知道的高度。首先一定要见过高尚,见过伟大,见过大境界,然后内在才会有动力,才会努力。《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在史书中,一定要让孩子学历史,开见识。包括学化学、学物理之前,先学化学家传记、物理学家传记,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用物理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学习之前先立志,“非志无以成学”,孩子有了向往,知道学习的意义,学习就会有动力。 钱伟长:物理得五分,却成了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近代“三钱”之一钱伟长钱老,生于191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科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济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钱老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出于专长,而是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考清华的时候,钱老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两门都是100分,数学、外语、化学、物理4门课加起来才25分,其中外语零分,物理只有5分,基于这种情况,只能选择中文系。报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纠缠了吴有训教授一个星期。吴有训教授每天8点上课,他6点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教授只得答应。 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非常用功,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教授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一个物理得5分的学生,可以成为力学之父。他为什么学物理?因为科学能够救国。当他抱定了救国的心,终成一代大家。 选自李柏映老师《师德师范师道》(点击查看详情)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重 磅 推 荐 点击" 在看"/span>日行一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