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提起亚里士多德,我们总会想到他卓越的学术贡献、精彩的人生经历与“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身份。亚里士多德的成就遍布各个领域,而他在政治学领域的思考尤为引人瞩目。 对亚里士多德和《政治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起源。在本专题系列中,我们先分两次推送俞可平教授所撰写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文章,首先对亚里士多德进行总体介绍,然后讨论《政治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在最后,我们将以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人:一种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一节作为拓展阅读。 亚里士多德:生平与著作 俞可平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亚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λ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出生于古希腊北部哈尔基季基半岛(Chalcidice)的斯塔吉拉(Stagira)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尼各马可(Nicomachus)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Amyntas)的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在优裕的家庭中长大。公元前367年,即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他正式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Platonic Academy)学习,此后直至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的 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都在柏拉图学园学习。老师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随即也离开了雅典。 为什么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要急于离开雅典,一说是因为学园的新领导人更加强调柏拉图学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一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本人与马其顿宫廷的特殊关系。离开柏拉图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阿索斯(Assos)的统治者赫尔米亚斯(Hermias)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并娶了赫尔米亚斯的侄女(一说养女)庇西阿丝(Pythias)为妻。公元前344年,赫尔米亚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阿索斯,他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Mytilene)。 亚里士多德 到米提利尼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又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的邀请,回到马其顿并担任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Alexander)的家庭教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后来以“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著称的未来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思想,对亚历山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被誉为西方世界“四大军事奇才”(另三位是凯撒、汉尼拔、拿破仑)之首的亚历山大大帝却始终对科学事业充满兴趣,对知识十分尊重,建造了人类现代社会之前最重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还以帝王之便为亚里士多德提供丰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使其得以完成诸多科学研究。因而,亚历山大曾经像尊敬其父亲那样尊敬亚里士多德。“他自己曾经提过,有段时间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敬爱不下于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给他生命而亚里士多德教导他过美好的生活”。也正是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历山大大帝对希腊人总是另眼相看。亚里士多德曾告诉过亚历山大大帝,要待希腊人如自由人,待“野蛮人”如奴隶。所以,“每一次离希腊更远,亚历山大就越来越不像是个希腊人,倒是越来越像是个野蛮民族的国王了”。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去世,亚历山大正式继承马其顿王位。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远征亚洲。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亲自创办了著名的吕克昂学园(Lyceum)。吕克昂学园吸引了一大批学子,并开始分科式的系统教育。有人因此认为,“吕克昂学园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一边讲课,一边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授课方式十分独特,他在给弟子讲课时,喜欢围绕走廊和花园边散步边讲述,因此它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 其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the Peripatetic School,又译“漫步学派”或“散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猝死,雅典人开始奋起反抗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特殊关系,亚里士多德被雅典当局排斥,被指控犯下不敬神罪,被迫逃亡至其母亲的故乡哈尔基斯(Chalcis)避难,吕克昂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Theophrastus)掌管。亚里士多德为他逃离雅典辩解道, “我不想让雅典人再犯下第二次毁灭哲学的罪行”(隐喻雅典人曾犯下了以“异端邪说”之名处死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罪行)。一年之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积劳成疾,与世长逝,终年63岁。 有人将亚里士多德丰富多彩的一生分为 四个大致相等的时期:“ 首先是他从公元前384年到367年在哈尔昔克(Chalcidice)和马其顿的童年时期。其次是他从公元前367年到柏拉图死之年348年或347年作为柏拉图学园成员的时期。第三是他从公元前348或347年到335或334年在特罗阿德(Troad)的阿索斯(Assos)、在列斯堡岛、在马其顿的派拉(Pella)的生活时期。最后是他从公元前335或334年到他死之年322年作为吕克昂的领袖的时期”。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知识发展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当广泛,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文学艺术到哲学思辨,几乎无所不及。其作品数量之多,论述范围之广,原创程度之高,使人怀疑是否为他一人所为。 从历史记载和后人的考证来看,可以肯定大部分著作都为亚里士多德所著。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他拥有众多的学术助手,帮助他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据说其学术助手最多时达到上千人。下面所列的是其主要学术著作。 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包括:《范畴篇》(Categoriae)、《解释篇》(On Interpretation)、《前分析篇》(Analytica Priora)、《后分析篇》(Analytica Posteriora)、《论题篇》(Topica)、《诡辩篇》(De Sophisticis Elenchis)、《形而上学》(Metaphysica)、《尼各马可伦理学》(Ethica Nicomachea)、《大伦理学》(Great Ethics)、《欧代米艾伦理学》(Ethica Eudemia)、《论美德和邪恶》(De Virtutibus et Vitiis Libellus)、《政治学》(Politica)、《经济学》(Oeconomica)、《修辞学》(Ars Rhetorica)、《亚历克山大修辞学》(Rhetorica ad Alexandrum)、《诗学》(Ars Poetica)、《雅典政制》(Athenaion Politeia)。 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包括:《物理学》(Physica)、《论天》(De Caelo)、《论产生和毁灭》(也叫《论生灭》,De Generatione et Corruptione)、《象论》(Meteorologica)、《宇宙论》(De Mundo)、《自然诸短篇》(Parva Naturalia)、《论灵魂》(De Anima)、《感觉与所感觉到的》(De Sensu et Sensibilibus)、《论记忆》(De Memoria et Reminiscentia)、《论睡眠》(De Somno et Vigilia)、《论梦》(De Insomniis)、《论睡眠占卜》(De Divinatione per Somnum)、《论生命长短》(De Longitudine et Brevitate Vitae)、《论幼年、老年、生命和死亡、和呼吸》(De Juventute et Senectute, De Vita et Morte, De Respiratione)、《论呼吸》(De Spiritu)、《动物志》(Historia Animalium)、《论动物的部分》(De Partibus Animalium)、《论动物运动》(De Motu Animalium)、《论动物前进》(De Incessu Animalium)、《动物史》(De Generatione Animalium)、《论颜色》(De Coloribus)、《论听觉》(De audibilibus)、《论向面》(Physiognomonica)、《论植物》(De Plantis)、《论非凡听觉》(De mirabilibus auscultationibus)、《论力学》(Mechanica)、《论问题》(Problemata)。 虽然亚里士多德撰写了大量著作,但无比遗憾的是, 其绝大多数作品已经佚失,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来。所幸的是,作为政治学科奠基之作的《政治学》得以大体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很多是讲课笔记, 《政治学》原也是吕克昂学院给学生的内部课堂讲稿(course of lecture)。亚里士多德死后由其继任主持人狄奥弗拉斯图交与弟子纳留(Neleus)携归小亚细亚的瑟柏雪斯(Scepsis),并封藏于地窖中达二百余年。已在当时流行的一些卷章则多被购集到马其顿帝国的帕加马(Pergamon)和非洲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中。埋藏在瑟柏雪斯的书稿在公元前一世纪被提奥斯(Teos)的收藏家阿佩利孔(Apellicon)发现,他买下了这些书稿并将其带回雅典。公元86年,罗马帝国的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占领雅典后,将亚里士多德的原稿带至罗马。公元60年,这些原稿被文法家第勒尼昂(Tyrranion)出版,接着,吕克昂学院第十一代继任人罗得岛人安德洛尼可(Andronicus Rhod)又整理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但当时出版的这些著作及目录今已不可复见。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加里马沽(Callimaclius)已经编有120卷馆藏《文献总目》,列述古希腊各位作家的生平及其遗书。其中狄欧季尼编著的《亚里士多德传》内附《亚里士多德著作目录》,包括“院内精密课程”《政治学》八卷。法国经典学家梅纳治(Menage,1613—1692)评释狄欧季尼《列传》(卷五50)附刊了所得“无名氏”编《亚里士多德书目》,其中第70号为“院内精密课程《政治学》”。另有公元前逍遥学派哲学家托勒密(Ptolemaous Philosophus)所编《亚氏书目》,今仅存阿拉伯文译本,其中第32号为《宪政纲要并列述各种政体》。亚里士多德自己在《伦理学》中提及这篇著作时就称《政治学各卷》,公元三世纪初的亚里士多德学诠释家亚历山大(Alex. Aplirod)亦将此篇著作的书名考订为《政治学》。中古第十一世纪末的亚氏学诠释家迈克尔(MichaeI Ephesius),以及第十二世纪荷马史诗专家尤斯塔修(Eustathius)都称《政体研究》。 但后人多从《伦理学》和亚历山大所称,把此书名为《政治学》。 罗马时代结束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再度大量佚失。幸亏穆斯林学者将其作品译成了阿拉伯文,中世纪后欧洲学者开始将亚里士多德作品翻译成拉丁文,正是通过阿拉伯文和拉丁文的转译,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才得以传承下来。 现存于世的各种语言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版本,大多依据牛津大学1950年出版的希腊语标准本《亚里士多德全集》(Corpus Aristotelicum)编译而成,包括商务印书馆作为汉译名著系列编译出版的《政治学》中文版。牛津标准本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共八卷,各卷的目次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卷“人类、家庭和城邦”。本卷主要讲人类家庭、村落和城邦的起源。人类要繁衍,便有男女之结合;男女的配偶便组成家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若干家庭便组成村落,村坊最自然的形式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若干村落联合而形成城邦,城邦是一种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的社会团体,而且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政治社群。人类组成城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善良生活”或“追求善业。人类要拥有“善良生活”,除了礼法秩序之外,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财富。人们致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从事农、牧、渔、猎;一是经商贸易。 第二卷“优良城邦”。本卷主要论述理想中和现实中的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首先阐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想城邦,这两位先哲主张最大限度的公有制,包括妻子、子女和财产公有。亚里士多德明确反对其老师的观点,认为优良的城邦既不能全部公有,也不能完全私有。接着,亚里士多德详细考察了他认为“政治修明”的现实城邦国家,包括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和雅典等。亚里士多德在本卷中力图表明,城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城邦称得上“政治修明”,如何才能使城邦长治久安。 第三卷“公民与政体”。本卷主要阐述公民与政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各种政体的基本类型。在这一卷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政体的差异是区别不同城邦国家的主要标志。也是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地阐释了其政体类型学,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宪制)政体,以及上述三种政体的变异形式:暴君(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民主)政体。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阐释了城邦的本质,提出了区分正宗政体与变异政体的基本标准,还对政治家、立法家、公民、正义、平等和政治制度等政治学的基本范畴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第四卷“现实的各种政体”。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对理想政体和现实政体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并通过详细考察现实存在的158个城邦国家的具体政治制度及其实际效果,进一步论述了各种政体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通过这些现实政体的分析,亚里士多德试图表明,优良政体的现实条件是什么,怎样才能维护城邦的优良政体。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还系统阐释了城邦国家中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类不同机构的职能分工,论述了中产阶级为什么是政体稳定的基础。 第五卷“政体的变革与革命”。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详细分析了各种城邦政体发生变革和革命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发生政变或革命的一般原因,就是城邦国家内部的党派不满现存政权;特殊原因则因各城邦政体的实际情况而各不相同。亚里士多德重点论述了共和与平民政体,以及贵族和寡头政体发生政变与革命的现实原因,并且提出了如何防止政变与革命的具体措施。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再次对专制和僭主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并从维护政体稳定的角度,再次对平等问题进行辨析,认为绝对的平等不利于政体的长期稳定。 第六卷“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深入讨论了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这两种政治制度,并且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不同种类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他认为,平民政治的要害在于将国家最高权力交付多数穷人,寡头政治的要害在于将最高权力交付少数富人。诸如“正义”和“平等”这些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对于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各有不同的意义;无论是平民政体还是寡头政体,都不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两者都容易导致社会的不正义。 第七卷“理想政治与公民教育”。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提出了著名的亚氏善政公式:1)政体=人民的生活方式;最优良的政体=最优良的生活方式。2)优良(善德〕=幸福(快乐);3)最优良的政体=最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能使人们实现优良生活的政体。优良的生活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不仅统治者的素质要高,普通公民的素质也同样关系到政体的优劣。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理想的城邦需要什么的公民,以及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的思想。 第八卷“青少年教育”。在本卷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阐述了公民教育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公民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政体的存亡。亚里士多德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在本卷中他详细论述了儿童和青年的教育计划。他认为教育应当是国家的公共事务,而不是个人的私人事务。对青少年的国民教育应当包含读写、体操、音乐和绘画这四门基础课程。 仔细研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不难发现, 一方面,这八卷的主题之间缺乏严谨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各卷之间的论述也有多有重复,一些重要观点常常散见于各卷之中。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其论述以严谨的逻辑见称,似乎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卷次编排。据此, 一些研究者对《政治学》各卷的顺序纷纷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政治学》原稿的长期转译、补缺和考订过程中,卷次顺序发生了错误。“已经有两种顺序上的调整被提了出来。一种是将第六卷放到第五卷之前。但少有学者采取了这一调整,同时,它被第六卷中四处对第五卷的清楚的提及所否定。另一种调整---业已为许多学者所采用的一种---在于将最后两卷放到第三卷之后。支持它的某种证据在于这一事实,即在第三卷的结束,所有稿本都有一个句子(在一些稿本中还接着另一句话的一个片断)似乎在预告随后对理想城邦的一个讨论,这个讨论我们只是在最后两卷才实际看到。人们坚持认为,通过这一调整,我们就获得了带有理想性质的五卷,后面跟着带有现实性质的三卷”。 其实这样的怀疑是站不住脚的,迄今并无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定《政治学》八卷的内容及顺序违背了亚里士多德本人的意图。首先,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原本是吕克昂学园“精密课程”的讲义稿,而且很可能是由学生根据课堂记录编纂而成的。课堂讲稿与专门著作不同,常常没有严格的结构和文字要求,显得更加松散和随意。《政治学》的叙述方式和卷次目录恰恰体现了讲稿的这些特征。 其次,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等书中可以得到佐证,《政治学》八卷的内容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原来的意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末尾,亚里士多德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他的下一个研究计划:“首先,我们将对前人的努力作一番回顾。然后,我们将根据所搜集的政制汇编,考察哪些因素保存或毁灭城邦,哪些因素保存或毁灭每种具体的政体;什么原因使有些城邦治理良好,使另一些城邦治理糟糕。因为在研究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较好地理解何种政体是最好的,每种政体在各种政体的优劣排序中的位置,以及它有着何种法律与风俗”。 可见,亚里士多德其实是在实施“《伦理学》中所制定的计划,顺序也是《伦理学》中所制定的”。因此,被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亚里士多德学者”的耶格尔(Werner Jaeger)也不认为需要对《政治学》的各卷顺序进行调整。 本文节选自《政治通鉴》第一卷。北大政治学(微信号:PKURCCP)为方便阅读,略去全部注释,并有删节和调整。 文字编辑:耿 直 技术编辑:曹政杰 责任编辑:孙宏哲 友情推荐: 政治学基础研究 致 力 于 推 动 中 国 政 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