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估计对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应该都不陌生。该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在生前制订,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德军的作战指南,人们相信德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术完全是根据施里芬伯爵的计划来执行。但就是事实上而言,被执行的'施里芬计划'完全脱离了施里芬伯爵的构想,彻底成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施里芬计划'。 一、施里芬的战术构想在施里芬伯爵接任德国总参谋长一职后,他几乎立刻发现自老毛奇时代遗留的战略存在巨大隐患。在老毛奇还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德国的基本战略是在西线与法国呈守势对峙,集中兵力在东线先一步击垮动员能力差的俄国。按照老毛奇的思路,法国人不会主动进攻德国,而是会据守防线和德国对峙。反倒是俄国会成为德国最大的威胁,德国应该集中力量先一步摧毁反应迟缓的俄国,之后将兵力调回西线威慑蠢蠢欲动的法国人。 可在施里芬伯爵的眼里,老毛奇的思想简直是不知所谓。首先,如今国际形势变化巨大,法国和俄国已经形成了合作,逐渐会有成为军事同盟的风险,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就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之中。此时德国要如何去赌法军不会主动进攻德国?要知道法国人一直对普法战争的失败耿耿于怀,他们必然会先一步发动进攻。倘若德军主力都集结到东线在烂泥地里和俄军死战,那不是拱手把西线让给法国人?那样百万法军就会直接杀入德国,西线少量的德军根本拦不住法军的攻势,德国会直接输掉战争! 于是胆大包天的施里芬伯爵毫不犹豫地推翻了老毛奇的战略思想,他在1892年的总参谋部会议上指出,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应该先决战于西线,东线只能也必须是次要位置,而且德军要在战争时期主动发起进攻,不计任何代价换取快速击败法国的机会。这一计划在当时堪称是疯狂至极,因为施里芬伯爵要求倾其德军全力和法国这个欧陆强国拼死一战,在东线反而只有较少德军抵御俄国可能的攻势,只有当德军获取西线的胜利之后,才可以回调兵力去东线攻打俄军。 为此施里芬伯爵在总参谋部内进行了很多沙盘推演,期间有多个不成熟的方案被淘汰。比如用部队强行突破法军在南部的防线,或是从北部杀入法国境内在凡尔登以北和法军决战,这些方案都因为损失过大或是时间过长而被施里芬伯爵放弃。于是施里芬伯爵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德军在右翼发动进攻穿过比利时之后,应该由北向南发动进攻,通过迂回和包围的方式将法军在北部的主力吃掉,最终依靠不断给法军制造歼灭战,逼迫法国承认自己的失败。可以说,这是最接近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施里芬计划的历史版本了。 二、小毛奇和施里芬的分歧当然了,施里芬伯爵的计划肯定不是只有这么寥寥几句话,实际上施里芬伯爵是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通过无数的沙盘推演和总参谋部会议讨论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计划。真正的'施里芬计划'在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旨在通过歼灭者来重创法军的主力,并且要在法国人的国土上不断的重复歼灭战,直至法军承受不住这个伤亡,宣告自己的失败为止。这个作战构想堪称胆大包天,如果能成功的话绝对是欧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战计划,那么这个作战计划是如何演变为后来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去正面平推法军主力的'施里芬计划'的呢? 事实上,施里芬伯爵制订的是一份长达17页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里,施里芬伯爵写了很多东西,包括如何应对法军的反应,包括法军主动进攻与否,如何应对法军的进攻,前后超过了18个作战计划构想。而针对俄军的反应,施里芬伯爵也留下了21个作战计划构想,包含了俄军几乎所有可能的作战方案。而在施里芬伯爵的计划里,他构想的计划仅仅是一个备忘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重心是不能改变的——德军必须从比利时杀入法国本土,而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法国北部如同一个旋转门一样横扫法国北部,将法军主力在不断的包围战里消灭,并最终彻底吃掉法军的所有主力部队。 事实上,这份备忘录的内容是在不断增加的,1906年初卸任的施里芬伯爵在同年10月和他的继任者,俗称小毛奇的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面谈,郑重其事的将这份备忘录交给了小毛奇,希望小毛奇能够善用这份计划。而小毛奇则表示他理解施里芬伯爵的计划,也同意胜负的关键应该是在西线和右翼,但是小毛奇对于合围法军能取得胜利这一点有了不同的看法。小毛奇坚持认为,战斗的重心不在于什么迂回和合围,虽然这些方式却是必要,但重点还应该是在巴黎地区彻底击败每一支法军部队,并且要彻底的攻占巴黎。 小毛奇的说法差点没把已经73岁高龄的施里芬伯爵气到晕厥,已经老迈的施里芬伯爵不得不再三向小毛奇强调,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击败法军部队,或是击退法军部队,重点在于将兵力集中于右翼,对法军主力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对比也必须是1:7。而且右翼的目标也不该是什么巴黎,而是在运动战里消灭法军的主力。用德军的命硬碰要塞是绝对不可取的,应该避免硬碰法军的要塞!同时,施里芬伯爵最后再三强调,自己的备忘录不是作战计划,它仅仅是一份内含了多个作战预案的备忘录。 三、名不副实的计划很不幸的是,施里芬伯爵苦口婆心地教导小毛奇,而小毛奇是一句话都没听进去。我们可以看出施里芬伯爵本意是要把战争烧到法国人的土地上,通过不断的合围重创法军主力。这种危险紧张的局势会迫使法军不断的将兵力倾斜至北部,试图将德军赶出他们的领土,离他们的巴黎越远越好。而施里芬伯爵正是利用法军的这个念头布局,将运动中的法军逐个圈进自己的包围圈里消灭。毫不客气地说,施里芬伯爵的作战构想是欧洲军事史上最为宏大的作战计划之一。 但很不幸的是,小毛奇的想法与施里芬伯爵南辕北辙,他更愿意将兵力集中用来和法军展开决战,力求在最初期的进攻里通过决战消灭法军主力。小毛奇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连续的包围战上,他认为过分的迂回和包围会浪费时间,并且坚信如果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那么法军就有可能突破德军战线的左翼。另一方面,小毛奇认为如果拖延太久,那么东线脆弱的兵力,也难以抵挡俄军的进攻,会导致东线兵力的崩溃。 由此小毛奇几乎彻底放弃了施里芬伯爵的构想,他将西线的兵力从预计的180万削减到了140万,这就让原定的西线左翼和右翼兵力配比从1:7,变成了可能的1:6。更要命的问题在于小毛奇还把左右两翼的兵力配比彻底颠覆,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对比也成为了2:5。虽然说这固然是加强了西线的左翼防御力量和东线的防御力量,但是却导致了施里芬伯爵原本构想中,集中优势兵力于右翼的构想被彻底放弃。 更关键的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毛奇天才的将自己的兵力彻底分散至广袤的土地上,与法军展开了近乎是寸土必争的战斗。这等于将握紧的拳头完全散开,整个部队攻击部队的锋线彻底削弱,全线平推时还把自己脆弱的侧翼让了出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几乎是断送了德军在西线的获胜可能,还让法军得到了攻击德军侧翼的机会。也是因为小毛奇的改动,施里芬计划执行到最后就成了得不偿失的'马恩河战役',整个计划到此彻底失败。 结语可以说,真正执行的施里芬计划与施里芬伯爵本人的构想是彻底的南辕北辙,计划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败笔。小毛奇本人的一厢情愿和缺乏判断力,导致了整个计划的流产。而事实上,小毛奇所担心的问题在施里芬伯爵本人的备忘录里有十数个预案来解决,但小毛奇本人的选择是将备忘录统统扔到档案室里吃灰,采用了一套他自己的方案来执行不说,还冠以施里芬伯爵的名字来命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