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修复师, 一个常常让人忽视的职业。 他们与钟表为伴, 融入时代的浪潮, 又逐渐被时代淡忘。 他们较真念旧,修补“时光”; 他们匠心传承, 守护“流淌的时间”。 一起探访番禺市桥这家“时间商店” 看这三代人传承的故事。 30年钟表老店,见证行业兴衰守护“流淌的时间” 日东钟表行,位于光明南路122号, 店面不大,只有10多平方米, 两边墙上、玻璃展柜里摆放着 琳琅满目的时钟和手表。 店内安置着一张老旧的修理工作台, 桌上夹着一盏台灯、散落着零零碎碎的手表零件、 以及一堆修表工具, 沾满了岁月的痕迹和记忆。 与这家小店一样有年代感的是它的掌门人 ——罗日东。 罗日东,现年83岁, 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钟表修理。 20世纪50年代末,他跟随父亲一并进入集体开办的钟表社工作。刚入钟表社时,每月只能拿30元的初级工资。喜爱钟表的罗日东,在钟表社里勤恳努力,不断向父亲和同事请教学习,拆了装,装了拆,如此不断反复,维修技术日臻纯熟。 没过几年,青出于蓝的罗日东,技艺甚至超过了带他入行的父亲,30多岁便荣升成为钟表社里师傅,享受一级工资待遇,每月能拿到70多元,这样薪水在当时已经算“天花板”了。 罗日东说 “当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三件套”,是婚礼的必备品,手表也算是奢侈品,六七十年代,一只上海表要120元左右,顶得上几个月工资;到了80年代,开始有一些进口的梅花、雷达表,就更昂贵了,坏了肯定要修的。”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当时的集体钟表社体制改革,国家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大多数的钟表师傅都离开了钟表社。“门前这条路以前不叫光明南路,自拓宽重建后才更名为光明南路,更名前叫德门街,当时这条街比较狭窄,有很多钟表店,成行成市,非常热闹。我53岁从钟表社出来后,没想过转行,当时就想开一家钟表店,一边养家糊口,一边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喜爱的钟表事业。于是,在1989年我就在德门街买下了这间铺面,打算开一家钟表店。”罗日东说。 1992年,“日东钟表行”正式开张营业,当时戴表的人多了,修表匠的生意自然变得红火起来。“不要小看这个小小店面,最红火的时候我们还聘请了3位销售员帮忙。他们在店前卖手表,我和儿子就在维修台上忙个不停。”回想当年,罗日东眉开眼笑。 近70载日积月累,老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耄耋之年的罗日东依旧精神矍铄, 头戴贝雷帽、格仔恤衫、 机恤外套、笔直的西裤,风度翩翩, 气质儒雅。 儿子罗国峰说,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一直以来都很讲究穿着, 平时就喜欢穿白衬衣、西裤, 就算现在年纪大了, 也非常讲究穿着整洁、大方得体。 罗日东说 “手表一直是时代精致生活的代表,注重衣着打扮是对这个行业的尊重,做人做事都要‘企企理理’嘛。” 修理钟表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一个钟表里有着上百个零件,有些零件极其细微,甚至非常脆弱,修理时需要万分的细心和小心,丝毫分神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钟表维修师傅在维修时都得戴上放大镜。 “你看,这是手表里摆轮的游丝,丝线非常细小,游丝乱了会导致手表故障,因此在维修时就要一根根理顺,而且要保证每根游丝的间距相同。”罗日东双手平稳灵活,利索用镊子夹住小零件介绍说。 耄耋之年的罗日东在维修台上依旧平稳灵活利索 “每次修好的钟表,我们还要接入电脑检测一天左右,一天下来的时间误差尽量控制在10秒以内,我们会尽量调到5秒左右,如果误差值大,我们就要慢慢调,直到调整到误差最少为止。”近70年的岁月磨砺,罗日东双手的拇指因长年累月的按压用力,已变形外翻。 罗日东双手的拇指因长年累月的按压用力,已变形外翻 “干我们一这行,这么多年下来大都这样,这算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特色标记了!”罗日东笑着说。 不少价格昂贵的手表,里面的零件多而微,修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更有一些因为年代久远,零件无法配齐,只能靠磨、补、驳、接、锉、镶等细腻功夫,让这些老钟表“起死回生”。 说起那个“什么都要手作”的年代, 罗日东拿出了两本小小的笔记本、 一些竹制的小毛笔 还有一些是手表表盘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各式各样的配件可以更换,很多配件需要自己手工制作。如果客人的手表需要更换表盘,在找不到替换件时,我们也只能人手制作出来。在动手制作前,要先将原表盘上的文字、图案按1:1临摹画在笔记本上,然后在表盘上标出原文字、图案的定位,再将表盘脱色、打磨、电镀,之后还得在新表盘上,用自制的小毛笔蘸上油墨,再复描上去,有些是直接写上的,有些字体还需要用到蚀刻做法,务求做到九成以上的相似度,肉眼看上去与原表一模一样。”罗日东自豪地说。 “爸爸从来就没学过英文,一些进口手表表盘上的艺术英文字母最难书写,他要用放大镜一点一点地描画出来,那种精细程度,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是很难想象的。你们看,同样没学过化学的父亲,这些笔记本上都有关于电镀工艺的要点、蚀刻需要什么化学配料等等。关于钟表的一切,父亲都想方设法地做到极致。”罗日东的儿子罗国峰说。 三代人接力,用匠心修补“时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手表象征着财富和身份, 那时候的修表师傅风光无限。 如今,修表行业日渐式微, 未来,还有必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吗? 罗日东却说:“现在虽是网购发达的时代,但实打实的维修技术是不能网购的,只要用心学,耐心打磨技术,钟表维修这个行业是不会淘汰,任何年代都用得上。”钟表匠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掌握这门技术,足可以养家糊口,他希望这门祖传的技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罗国峰是罗日东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如今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日东钟表行的第三代传人。“自小一放学就跟着爸爸修钟表,爸爸虽然认为我可以出师,但因为年代不同,今时今日的手表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产品,需要新的维修技术,这就需要在日常多学习增加知识,来面对行业发展。”罗国峰自豪地说。 今年22岁的罗卓麟是罗国峰的儿子, 高职毕业后回到店里工作, 未来是日东钟表行的第四代传人。 罗卓麟一边读书,一边学修表,从小就跟着爷爷和爸爸学习,经常是每天一放学回来就到店里帮忙,耳濡目染,也对修理钟表这一行产生了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接下爸爸的接力棒,把自家的小店继续经营下去。“手表始终都有人戴的,有人喜欢的,而且爷爷和爸爸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作为后生一代应该好好传承好他们的技术。” 年少时,修表是为了分担父亲的烦忧; 成年时,修表是为了生计生活; 年老了,修表仅仅为了情怀。 “希望后辈、子孙多点耐心和心思, 将钟表行业做好,这是我最大的希望了。” 罗日东感慨道。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免责申明 :本文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其他公众平台与互联网网页,其目的是为了将更好的内容分享给更多人,版权依旧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