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音乐诗人”肖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即便可能对肖邦的作品不熟悉,但多多少少都知道他的名字,了解他是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又或者,也应该听过周杰伦那张曾火爆一时的专辑《11月的萧邦》。 这张专辑里有一首主打歌被命名为《夜曲》,里面有一句歌词唱到: “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了解周杰伦的大概都知道,从小弹钢琴的他是出了名的肖邦迷弟,不管是写歌还是拍电影,都喜欢加入一些肖邦元素,毫不顾忌地展示对肖邦的喜爱。 ▲《不能说的秘密》中经典的斗琴片段,也是对肖邦作品片段的改编 因此,周杰伦也被网友们开玩笑称为“华语音乐圈肖邦科普第一人”。 很多人接触和了解肖邦的开端,或许就是基于周杰伦的作品;在听肖邦的《夜曲》之前,听的是周杰伦的《夜曲》。 不可否认,周杰伦作品中的这些肖邦元素,多多少少能帮助大家了解和感受到肖邦的气质,但对于真正听懂肖邦的作品,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想要真正听懂肖邦,需要回到肖邦本身,了解更多,去听更多。 “浪漫”肖邦的悲情人生 作为19世纪浪漫派的代表,“浪漫”是肖邦身上最大的标签。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浪漫等同于甜蜜、轻快,正如周杰伦一系列甜甜的恋曲,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热情洋溢的荷尔蒙。有相当一部分人提起肖邦,想到的都是他听起来似乎“千篇一律”欢快的圆舞曲或夜曲。 但事实上,肖邦的“浪漫”明显不是这样简单。他的作品既包含了浪漫主义的温柔、唯美,又有古典音乐的深刻与严谨。如果听得足够多,会发现肖邦远比大众想象的要深沉宏大,有力量。 这样的情感表达,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肖邦的一生是优雅的,却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 他出生在波兰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博学,母亲慈爱,还有三个和睦有爱的姐妹,被女性包围的长大环境,让他个性单纯友好,却体弱敏感,多愁善感。 据说在肖邦小时候,听到动人的音乐,他就会难以控制地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敏感柔弱的个性,成就了他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丰富情感与力量。 肖邦的悲剧色彩,与自己国家波兰的悲剧经历息息相关。 1830年,20岁的肖邦在华沙举办了最后一场演奏会,带着一坯故乡的泥土,离开了战火纷飞的波兰,此后余生,再也没能回来。 背井离乡,在外流落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心怀祖国,创作了一系列或悲怆或激荡人心的作品,比如练习曲(革命)、波兰舞曲(英雄)等等,用音乐铭记祖国的伤痛,激励祖国人民团结起来。 除了家国情怀,肖邦在私人情感上同样一波三折。终其一生,肖邦都没有得到圆满的爱情。尽管我们也听到了他一系列轻快、甜美的圆舞曲,但这也仅仅只是他短暂爱情生涯的短暂愉快。 他与最后一任比自己大六岁的作家女友,乔治·桑在一起八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同居时光,但最终却感情破裂不得不分开。分手之后,乔治·桑将两人之间大部分的信件都毁掉了,更加为这段感情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悲伤的色彩。 感情破裂的第二年,肖邦38岁,身体已经因为肺结核非常虚弱,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英国,坚持为流落各地的家乡人民开了一场音乐会。 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因病救治无效,以英年早逝的结局为悲剧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他的遗愿是,将自己的心脏送回故土。 肖邦的浪漫包括向死而生 肖邦的浪漫,绝对不是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小情小调,而是基于自己和祖国悲剧性的经历,多样化地表现出他短暂却丰富的一生。 他的浪漫中也有多样的色彩,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惨痛的战争,他用音乐构造了一个复杂、广阔、而深沉的世界。很多人却仅仅徘徊在门口,听到了只言片语,就不再向前。 最广为流传的那首夜曲(升C小调NO.20),其实是一首遗作(去世之后才发表的)。这首曲子作于1930年,也就是他彻底离开波兰的那一年。 虽然他在巴黎乐坛锋芒初露,有了一定的声誉,但表面生活的繁华并没有掩盖他内心对祖国沦亡的痛惜。这首绝美而忧伤的《夜曲》倾注了肖邦深挚的爱与痛的生命体验,但生性内敛含蓄的他却不愿让别人知道,只能自己去舔舐心中的伤口。 这就是为什么,肖邦迟迟不愿把这首悲伤的夜曲公之于众,直到去世之后才终于被发现和发表。 想要更好地听懂肖邦,也可以借助电影,打通视觉和听觉。利用联觉来加深感受。很多经典的电影会选择肖邦的作品来作为电影配乐。 比如著名电影《钢琴家》就在片头片尾都用到了肖邦的这首夜曲。 《钢琴家》是根据斯皮尔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的。斯皮尔曼与肖邦的人生有着相似的苦难,同为波兰人的他也在音乐事业即将爆发前遭遇了二战,身为犹太族的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 当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他坚持弹奏起肖邦的夜曲,这时候的音乐充满哀伤,却轻抚人心;在历经波折,九死一生,终于等到战争结束,钢琴家又在华沙电台演奏起同样的曲子时,多少人都潸然泪下。然而,他的笑容是那样灿烂,眼神是如此地柔和。 这都是肖邦音乐的力量,他的浪漫里,饱含着对国家的大爱,饱含着向死而生的坚定。 之前为大家对比分析过不同钢琴家对肖邦作品的演绎,其中波格莱里奇的演奏更能表现出这种更有深度、更有浓度的浪漫。 我们能从他的演奏中,听出来自于肖邦那种更深沉、更宏大的情感,而不是局限于小我的展现。 当然,每个钢琴家对于肖邦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不论如何,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都需要打开耳朵,多听,多品味,多鉴别,而不是停留在对“浪漫”的浅层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