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个销售不是一个“正经”的销售,他从不打电话、不拜访客户……他的主业是金融销售,副业是玩表,但真正帮他挣到钱的却是他的副业。 不打电话的销售不是一个好销售? 王飞(化名)表示反对! 王飞是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的金融销售,今年30岁,与公司其他销售不同的是,入行四年多时间,他一不打电话,二不上门拜访客户,但业绩却做的有声有色,他是如何做到的? 王飞笑着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同事都知道,我的客户大都来源于一个固定的圈层:腕表圈。 我也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喜欢上腕表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的时候,我把能看到的一切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等的腕表图片全部剪了下来,收藏在我最宝贵的相册中。 我喜欢盯着那些美轮美奂的腕表发呆,我觉得每一块都是一件艺术品,我仿佛能听到表盘中秒针轻快的跳动,它使我感到莫名的兴奋。 到了大学的时候,我已经收藏了一百多块不同腕表(机械表)的图片,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伯爵、卡地亚、欧米茄、梅花……这些被我珍藏的腕表,每一块我都如数家珍,表的制成时间、背后的品牌故事、零部件材质以及各种材质的特点等,我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这些资料信息。 尽管我一块都买不起,但我就是喜欢。 大学毕业后,我舅舅(舅舅家富裕,学费他出,我家只用出生活费)安排我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我做了多份兼职,用挣来的钱买了一块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腕表——欧米茄蝶飞。 全钢材质表壳搭配银白色表盘,大三针搭配3点位置日历窗,39.5毫米精钢表壳搭配黑色皮表带,显得格外简约雅致……我至今都忘不掉入手蝶飞时的兴奋与激动。 一万多块钱的价格,在玩腕表的圈里属于不入流的“屌丝”水平,但对于我来说,纪念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 也就是从买蝶飞开始,我真正的接触到一个圈子——腕表圈。 “腕表圈”的名字是我自己起的,这个圈子无名无姓,由一群爱好腕表的人组成,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只有通过熟人推荐。我能进来是因为我很早之前就是腕表论坛的活跃分子,圈子里有不少人都知道我,只是没有见过面罢了。 曾经有“熟悉的网友”要带我加入这个圈子,但因为我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腕表,就没敢去,有了蝶飞之后,我才鼓足勇气参加了第一次圈子聚会。 第一次聚会是在日本大阪的一家酒店里,大多数是中国人,有部分是日本人。 当我报出自己的“网名”后,好几个陌生人主动过来给我打招呼,原来他们几个都是某腕表论坛的“潜水客”,经常看帖子却不回复的那种,而我经常在论坛里发一些腕表科普类的帖子,属于高度活跃的积极分子。 虽说大家第一次见面,但也算是神交已久。 有这样的一层渊源在,大家的话题就更多了,当时我还在读研究生,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金融销售,跟他们交往,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 第一次聚会,我的蝶飞就被大家鄙视了,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工艺、材质等各方面距离他们的“典藏”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也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毕竟一万多块钱的腕表,没办法跟那些动辄数百万的稀有腕表相提并论,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了。 不过,我的蝶飞虽然被鄙视了,但我在腕表方面的学识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当时参加聚会的有三十多个人,除了我之外,每个人都带来了不止一块名表。 但只有我一个人把现场上百块名表全部准确的认了出来,包括制作工艺、背后的品牌故事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械表的维护,我讲出来的内容甚至比之于收藏主人知道的更为详细和精确。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这个圈子里的“百科全书”,每当有人收表的时候就会咨询一下我,因为我没有与任何人牵涉利益纠纷,每一次给出的都是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为我赢得了不少人的信任,也为我下一阶段使用这些人脉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慢慢的,参加这类活动多了,我发现腕表圈子里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有钱 穷玩车,富玩表,这句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像我这样纯粹靠“知识”混入这个圈层的人少之又少,在这个圈子里你能看到各种珍藏版、限量版的腕表,每一块动辄数百万元,甚至某些绝版的有价无市,你花再多的钱人家也不愿意卖,毕竟都是不差钱的人。 2、年轻化 留学回国后,我参加了两百多场大大小小的圈子聚会,发现这个圈子以三十岁、四十岁两个年龄段作为分界点。四十岁以上的人很少,三十岁以下的小年青也有,但主力军还是三十到四十岁之间的。 3、认同感 圈子里的人经常晒表,吃饭的时候晒表、睡觉的时候晒表、开车的时候晒表,甚至一起聚会的时候先聚在一起晒一波表。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圈层文化,更多的是想要得到圈子里人的认同,真正玩表的人,很少有虚荣心的。 4、好学习 圈子里的人经常组织各种饭局、酒局,但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交流腕表文化,大家会去讨论百达翡丽又推出了某款腕表,特点是什么、工艺是什么、收藏价值几何等等,吃喝为末,探讨是本。 5、见识广 圈子里的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很豪,但却不土,这些人大都出国留过学,眼界视野相当开阔,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与腕表有关的知识储备,几乎达到半个“专家”的程度,寻常的赝品、高仿表都逃不出他们的法眼。 6、很阔气 在这个圈子里,我从没有见过AA制,组织一场几十人的饭局酒局花费不在少数,但费用都由组织方承担,似乎在组织方看来,我组这样一个局,圈子里的人能来说明是给我面子,来的人越多,说明我的面子越大。群里几乎三天一小局,五天一大局,非常频繁。 7、圈子小 中国有腕表圈,日本也有,美国还有,但全世界的腕表圈里面只要有中国人,整个圈子都是相通的。我在日本进入这个圈子的,回国后一样吃得开,信息化时代,信息都是透明的。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只有通过熟人介绍,所以说这个圈子很小。但这个小圈子能爆发出来的能量一点都不小。 弄明白了腕表圈里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我们在做产品推荐的时候才能对症下药。顺便说一句,我回国的前两份工作都是在外企,时间不长,第三份工作才做的理财师,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金融销售”。 从事这一行后,我再参加圈子里的聚会,就有意的把关注点放在大家所从事的工作上。大概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把圈子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人的家底摸了一遍。 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玩表的人,没有雄厚的家底支撑,还真玩不起来。 我的领路人,也就是当年在大阪带我进圈子里的“东哥”,平时开着一辆奔驰GLC,并不怎么的显眼,但每次聚会都能从车上拿出好几块价值数十万到上百万的腕表,富的令人咋舌。 据东哥介绍,他的家底属于一般的小康水平,圈子里的人不敢深挖,那些低调的大佬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圈子里的这些人根本不用筛选,闭着眼随便抓就行,每一个都是我的目标客户。 当然,我没有被利欲冲昏头脑,贸然的去找人推销产品。我在这个圈子里混的时间也不短了,对于大家的喜好,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种靠兴趣建立的起来的关系并不牢靠,始于兴趣,终于利益。 那该怎样推销产品呢? 我认为只要能不引起圈子里的人反感的营销手段都是可以尝试的,我首先从熟人开始,做熟人营销,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我的“领路人”东哥。 推销不是无脑推产品,更不是撒泼卖萌,我采取的策略是: 1、首先确认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卖的产品是否安全,我给出的答案是“YES”,这是我们开展业务的大前提,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自己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口碑砸了。 2、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的提一下自己的工作,提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知道了。东哥曾问我,上一次老王的局,你怎么没有去呢?其实我私下里已经给老王打过电话了,实在太忙走不开,但是东哥并不知情,我就顺势说最近业绩压力有点大等等,很自然的把话题引到工作上来,最后以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提了一句,东哥你有闲钱就帮我一下呗。这一句话,让我有了四百万的客户资金进账。 3、旁敲侧击询问圈子里谁在做投资,做什么资产配置,多跟这些人交流腕表的相关知识,在不经意间透露一些产品相关的信息,诱导别人关注你。因为你这个中间人在圈子里有一定的威信,大家也放心通过你配置一些理财产品。 4、圈子里有三十多个人都是我的客户,但我从来没有在群里(活跃度非常高)发过任何有营销性倾向的内容,我通常都是单对单的跟他们进行联系,这样不至于影响到别人。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最开始的时候,我会在群里发表一些感谢性的话,这样不仅让别人知道谁在帮助我,还能引起别人的兴趣,顺带推一波自己的产品。不过,同样的话说得多了听着就会腻,要把握好一个度。 5、平等交往,不能因为圈里的人买了你的产品你就真的把他们当成上帝,他买你的产品,你为他创造价值,这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不能有矮人一头的想法,不然你在这个圈子里就混不下去了。 我在开发这些客户的过程中一直遵循“谨小慎微”四个字,有风险隐患的产品坚决不推、不熟悉的人不主动推产品。 我现在基本上不怎么打陌生电话开发新客户了,一直维护着腕表圈子里的客户,随着在这个圈子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客户雪球也越滚越大,甚至于现在大多数情况是别人主动把资金打我账户上,让我帮他们选产品。 从开始在这个圈子里卖产品到现在将近三年时间了,我从只有一块欧米茄到现在有卡地亚、江诗丹顿、劳力士等五块名表,花费将近六十万元,这些钱都是腕表圈子里的客户“贡献”出来的,但他们从没把我当做一个金融销售,相反还对我抱有一定的感激,因为我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帮他们选表看表,一直在用他们的资金为他们创造收益。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打入腕表圈,推销产品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反正只是一笔闲钱,闲着也就闲着,左右不过是一块手表的事情。 但难就难在最开始的一步,怎么样才能打入这个圈子? 没房、没车、没有高收入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有一技之长,你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爆发的切入点。我因为玩表打入了腕表圈,我同样没钱买名贵的表,但那又怎么样? 没人规定玩表的人必须要买表。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在北京开了一家跑车俱乐部,她甚至连驾照都没有,但她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谁规定了开跑车俱乐部的人要自己开跑车?” 那些我们自认为不能打入圈层的“贵族圈层”,其实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身份打入进去,前提是你要有让他们认可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