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奢侈品集团第三季度财报陆续出炉,营收普遍下降,全球奢侈品也提前进入冬季。业内人士认为,奢侈品牌不能再躺在“舒适圈”里,而随着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变化,奢侈品转型将更加复杂,也更加困难。 转型困难,路威酩轩、开云等三季度业绩持续下滑 面对三季度业绩大考,各大奢侈品公司未能成为“优等生”。根据旗下拥有路易威登、迪奥等品牌的路威酩轩(LVMH)集团发布的最新财报,第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至190.79亿欧元。这是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该集团季度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的时装与皮具部门销售额仅为91.5亿欧元,同比下滑5%,为近两年来最差表现。 另一头部奢侈品集团开云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据最新业绩数据,该集团第三季度收入大跌15%至38亿欧元,按可比基准计算下跌16%。旗下主要品牌均表现不佳,占开云集团一半收入的核心品牌古驰(Gucci)第三季度收入大跌26%至16.4亿欧元。开云集团预计,全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预计约为25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几乎减半,创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法国奢侈品集团爱马仕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了11.3%至37亿欧元,略高于分析师的预期11%,前三季度收入按固定汇率计算上涨14%至112亿欧元。但该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放缓。 唯有普拉达集团“跑赢”同业。根据10月30日公布的最新业绩数据,该集团前三季度收入增长18%至38.3亿欧元,其中第三季度与上年同期水平一致,增幅为18%。 其中,缪缪(Miu Miu)前三季度零售收入增长97%至8.54亿欧元,核心品牌普拉达(Prada)收入增长4%至25.3亿欧元。值得关注的是,缪缪今年第一季度增幅为89%,第二季度高达95%,第三季度为105%。 独立时尚咨询师雪筠表示,奢侈品市场持续疲软,这份成绩单在年初就已现“端倪”。“抓住市场变化中的机会才是关键。”她指出,在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的背景下,高端品牌已经不能躺在“舒适圈”里睡大觉,部分品牌遭遇转型困境,而连续涨价、强制配货等奢侈品消费的传统“惯例”,已经引起年轻消费者的反感,“缪缪的爆火,则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消费喜好。” 咖啡、滑雪比包包更有趣,国内年轻人不再迷恋名牌 一直以来,奢侈品行业曾有“得中国市场得天下”的说法,但今年以来,奢侈品在中国似乎卖不动了。数据显示,各大奢侈品牌第三季度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均表现不佳。其中,开云集团第三季度营收下跌30%;路威酩轩集团则下跌12%。 国内年轻人客群的消费趋势,近年来正不知不觉地发生巨变。 90后的孙玲玲是一位电商领域从业者,她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曾经也是名牌包包的爱好者,但是自从去年爱上滑雪,就把买名牌手袋的预算,都用在滑雪装备上了。“很多年轻人更愿意把预算投到旅行、学习、美食、运动等不同方面。”她表示,这两年身边很多朋友都换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的一个闺蜜爱上咖啡后,投资10万买了一台专业咖啡机,甚至去世界各地收集咖啡豆,但她平时衣着非常简朴,基本就是优衣库。” 雪筠表示,随着90后、95后成为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不再迷恋国际名牌,追求个性,青睐小众品牌、国潮、传统手工艺等。“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攒几个月工资来拥有一个名牌包包。”她认为,他们的消费越来越碎片化,“年轻人会把钱花在更多领域,比如咖啡、旅游、运动、美食、宠物等。” 另外,奢侈品近年来的高频率涨价,也引起消费者对之“祛魅”。据不完全统计,路易威登在近三年已陆续调价超过10次,香奈儿、古驰等品牌也采取惯性涨价策略。过去,每年两次的调价策略都会吸引消费者去门店排长队购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买账。一位95后的消费者孟梓表示,她正是因为奢侈品不断涨价,打消了购买念头。“我原计划买一款路易威登手袋,刚推出市场时价格是1.6万左右,可很快就涨到2万多,觉得非常不值。”她表示,这几年周围朋友都不爱背名牌包了,“更喜欢帆布包、布袋子或者一些国内手工品牌。”雪筠认为,奢侈品品牌利用涨价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虽然短时间内能带动业绩,但也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依旧是国际高端消费品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普华永道发布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以1480亿美元市场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奢侈品市场。路威酩轩集团首席财务官(CFO)Jean-Jacques Guiony表示,集团并不会改变现有策略,将继续通过市场营销活动进一步投资中国市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潘亦纯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