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从二级市场拿下一块跌破公价的沛纳海,用几年再转手卖出,可能是对它最好的尊重了。 PANERAI(沛纳海)本不至此。 硕大的表壳、夸张的护桥、宽阔的表带、超厚的表盘、夜光的涂料……当一块47毫米的沛纳海,搭配同样大口径的手腕时,一个铁骨铮铮的军队男子便站出来了。 可惜的是,这名男子站错了队。 从186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家小小的钟表商店(兼工坊、制表学校),到1997年被历峰收购,沛纳海用了137年,依旧没能成为“世界名牌”。 从1997年春季并入历峰集团,以“意大利海军表”为卖点,通过“对VIP限量加售”,沛纳海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成功跻身“世界品牌”。 只不过,主事人慢慢地,砸掉了自己的招牌。 从1997年不到100万美元的打包收购价,到靠60只限量021扭亏为盈,这样的投资,几乎可以被列为MBA的黄金案例、咨询师的名牌项目,沛纳海的前期运营能凭此成为商学院的座上宾。 很可惜,不是每一局都能拿到这么好的牌。 有的宾客小赚一把,庆幸离场;有的老板压牌在手,尽兴而去;有的宾客运筹帷幄,早早内定了赌局。 当潮水褪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1.无独有偶的沛纳海(1860~1972) 从1860年创建工坊到20世纪80年代石英危机,沛纳海直接制作或间接调试、改良了九种腕表,其中最有历史意义的有四款: 1936年,经过调试改良的Ref.2533腕表(原款出自劳力士) 20世纪40年代,直径47毫米的Radiomir Ref.3646腕表(镭得米尔) 20世纪50年代,Mare Nostrum双计时盘计时码表(仅制造两三枚) 20世纪60年代,配备动力储存的Luminor Ref.6152/1(产量约80枚) 第一款为劳力士改款;后面,一款为Radiomir的原型表,一款为创新性的双计时盘(复杂功能原型),一款为Luminor限量表(特色表冠),均为军用用途。 沛纳海的传统,一目了然: 1)钢款(基本款) 2)限量(生产限量) 3)表冠(全球独有) 4)潜水(海军专用) 5)硕大(标配47毫米表径) 二战时期,在意大利蛙人们壮硕的手腕上,一款同样硕大的沛纳海静静地潜伏在深邃的黑暗里,在过往的鱼群中散发着幽幽的绿光。岸上的人们屏息以待,船下的死士潜水而行。 简约的风格配上实用的功能,按照这个趋势,沛纳海可以继续向海军供应类似的腕表,稳固小众市场(军用级别的潜水)。 但是当我们仔细端详刚刚的几块表,又会在此基础上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特质,这两者的结合可能使得后来的核心粉丝为此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也可能使得原本略感兴趣的客户,弃而换之。 受众之外,难免会有所意见。 值得商榷的特质: 1)表型单调,壳形大同小异(创新能力值得商榷) 2)功能单调,配件多为组装(研发能力值得商榷) 3)市场单调,缺少民间力量(销售能力值得商榷) 每一条特质都能锁死沛纳海的成神之路。且事出有因: 客户没有需求。 海军看中的是功能,是安全、稳定、实用。 单调的表壳是因为军方没有极高的审美需求;单调的功能是因为客户不需要复杂的功能;单调的市场是因为PANERAI主攻海军市场,自然不需要考虑民间。 往后面看,这些缺陷一方面锁死了目标受众,使得品牌的核心粉丝受限(即使这个阶段没有显露,后面还是会逐渐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则绑定了意大利海军部队,使得沛纳海极为依赖该渠道的销售。 简单的代价是昂贵的。所匹配的生产链依靠组装,所依仗的技术仅仅供于小众市场,所获得的差价来自对外表要求不高的军方,如同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支撑它的,是沛纳海脚下并不坚实的地面,以及军方不断抽打的陀螺。 当陀螺停止旋转时,上层建筑会出现崩溃式的坍塌。依靠简单的配件组装获取军队的订单,通过销售的差价获得企业的流水。表面相安无事,实则暗流涌动。 况且,一旦这个陀螺的支撑点变成冰面,就不是“管理者想停就能停下来的了”。 当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英危机、瑞士钟表企业纷纷断臂求生时,一邻接壤的沛纳海,并不能全身而退。 2.初出茅庐的沛纳海(1973~1996) 1967年,日本精工研发出第一款可以量产的石英表;70年代,瑞士制表业陷入空前的危机,市场占有率由 43%急剧下降到 15%。1000 多家企业破产或倒闭,60000 多名表匠失业。 (石英危机根源于:美元体系下瑞士钟表业出口价格昂贵) 1993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政治危机,沛纳海决定进入民用腕表市场,并推出三个腕表系列,由十款独立编号的限量版腕表组成:44毫米的Luminor庐米诺腕表和Luminor庐米诺 Marina腕表,以及42毫米的Mare Nostrum计时码表,灵感乃来自为意大利海军水下突击队分部制作的历史性表款。” 1993年9月10日,沛纳海在巡洋舰上开展揭幕仪式 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在民间市场资历尚浅的沛纳海,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被背后的家族仓促地推进了偌大的舞池,在一群老谋深算的大人中迎面起舞。 尴尬的是,台下给这位新舞者的掌声,不温不火。 3.大放异彩的沛纳海 时间来到1998年4月,在1997年春季被历峰收购后,沛纳海首次参加日内瓦国际高级钟表展(SIHH),“并推出由三大表款构成的腕表系列:直径为44毫米的Luminor庐米诺腕表和Luminor庐米诺 Marina腕表,以及直径为42毫米Mare Nostrum计时码表。Mare Nostrum计时码表现已采用较窄表圈设计和旋入式表背。” 这个阶段沛纳海属于现代化的阶段,从铜表加售OOR到钢款搭售398,沛纳海做足了营销。 关于之前沛纳海埋下的伏笔,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张澍生:沛纳海神话的破灭 http://style.sina.com.cn/time/industry/2013-05-09/0812121959.shtml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沛纳海的行为,起因是无奈之举(现实收支不抵),背后是尴尬的财务状况。 4.尴尬的沛纳海 通过搭售VIP表款赚取差价,在限量外加售OOR,在钟表行业,恐怕没有一个资金流充足、奢华以上、独立的大厂品牌会耍、敢耍、有必要耍这样的套路。 品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样的销售策略(VIP的心痛)无异于杀鸡取卵,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限量加售的结果就是跌破公价,品牌信誉受损;长期来看,弊远远大于利。 笔者很难认为,这是沛纳海子1997年被收购后,核心团队内部的决定。 而在现在的环境下,对于沛纳海最尊重的方式可能是,在二级市场买下一块远低于公价、性价比足够高、“有炒相”的表了。 一来,和劳力士处于同一等级、公价动辄五万起步的沛纳海,二级市场价格不到一半,可谓物美价廉,花小钱办大事。 以一半的价格买到5~10w的表,在识别公价的表友眼里,也是极有分量。 毕竟,沛纳海属于少数几款10米开外,行内人一眼能看出的表,它的表壳实在太大、表冠实在太亮眼,在这个阶段依旧戴正品沛所折射的人格,更是太能令人品味了。 另外,沛纳海“最难流通”的是铂金红金等“价格虚高”的VIP款(除非真“限量”),而基础的钢款是“最有炒相和市场”的,目前价格已经跌入谷底(疫情之后可能上涨),未来在经过5~10年后大概率有着升值的可能性。 笔者已经帮大家排除掉这些“转手则蚀本”的买卖了,只留下一款五年后大概率小幅升值的钢款(看行情可能原价回收)。 而新材料,不同于铂金、红金这些“专享VIP系列”,属于“有炒相价格有点虚高”的层面,略微有点火热。如果用一半的价格拿到人群中亮眼、上得了台面的大表(10w以上),这只公价93400的LUMINOR 1950,足矣。 毕竟,“P家那种把表做得干净大气男子气概十足的感觉在其他任何表上都找不到”。 “沛的成功,是因为他迎合了男人、男孩(大男孩、老男孩)的军人情节,可以好高大也可以普通,高端也接地气。”因为他的一些产品,是大大小小的男孩想成为的样子。 沛的陨落,是因为它作为男人的品牌,慢慢地,最终成为了被迫成为的样子。 我们的父亲曾经追逐过梦想,但最终在奶粉钱、房贷车贷、赡养费前最终低下了头,接受了没有那么完美、但能保障一家人的工作,并在家庭中度过了半段人生。 我们曾经有着年轻的愿景,曾在街边的风里随手作画,在夜晚的雨里漫步思考;如今我们也拥有了家庭,在早晨八点半的红绿灯前按着喇叭,在楼下的苍蝇馆子旁边囫囵吞枣咽下最后一口饭,在下班后的车库里抽完最后一根烟。 点完这根烟,你知道,必须得上去了。楼上两个还年轻的生命,以及楼外的两个家庭,还等着你缝起家里的三个荷包。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活成年轻时想成为的样子,沛纳海的缺憾,何尝不是我们的遗憾;沛纳海的陨落,像极了迫不得已的我们,心中的失落。 1997年后沛纳海的销售神话,就像父亲们梦里的神话,如今大梦初醒一场空,酒醒人空,只剩下中年的尴尬。 春节将至将近,为你的父亲带一块沛纳海吧。 上一辈的缺憾,可以不再成为我们下一代的遗憾。 年过半百的他,可以很高大,也可以很普通。 也可以偶尔重回年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