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后世摹本之一 此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原图现已遗失,属中国现存最早有完整经纬线的世界地图。《万国图志》每一期将会在全世界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挑选其一,从历史、地理、人文、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来科普,让你一篇文章搞懂一个国家。 作为《万国图志》的第四期,我们今天介绍非洲GDP最高的国家——尼日利亚。 非洲首富 2005年12月,美国高盛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未来11国”的名单,名单中预测了11个有光明发展前景的国家,其中就包括了尼日利亚。 在这份报告发布的8年后也就是2013年,尼日利亚不负众望,国家GDP首次超越南非,达到5200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的河北),一跃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第26大经济体,并在此后端坐“非洲首富”宝座十多年。 尼日利亚这个国家有什么独特之处?如何做到非洲首富的呢?我们从头到尾了解一下。 尼日利亚,全称“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属于西非国家,坐落在几内亚湾的最西边,西边同贝宁接壤,北边与尼日尔相邻,东边则分别和乍得、喀麦隆交界。 ▲尼日利亚地理位置示意 尼日利亚(Nigeria)的国名灵感取自西非诸国的母亲河尼日尔河(Niger River),是在1897年1月8日,由一名英国记者弗洛拉·肖在《泰晤士报》上发文建议,将尼日尔河上的英国殖民地命名为“尼日利亚”,代替以前的“皇家尼日尔公司领土”。 这条河是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大河,发源自几内亚,贯穿尼日利亚全境,流入几内亚湾,哺育无数西非人民。这名女记者后来恰巧成为了英属香港总督和尼日利亚总督的卢吉男爵的妻子。 ▲记者弗洛拉·肖与丈夫卢吉男爵,卢吉任香港总督时,曾建议主动归还英租中国威海卫,以换取永久租用香港,但未得到英国支持 1914年1月1日,卢加德以尼日利亚北部保护国以及尼日利亚南部保护国的英国总督身份签署了一份官方文件,将尼日利亚南、北两个保护国合并为“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尼日利亚”也自此正式成为该地区的名字。 有趣的是,尼日利亚邻国尼日尔的国名同样取自这条被当地人称为“baba”(即河流之王)的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流经多个西非国家 尼日利亚国旗 国家由英国人命名,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尼日利亚,实属无可奈何。时至今日,尼日利亚仍旧是英联邦中的一员,英语也被视作官方语言。 名义上讲,尼日利亚人甚至还要尊英国国王查理三世为国家元首,两国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见一斑。 英国殖民印记同样深深地烙在了不同时期的尼日利亚旗帜上,硕大的英国米字旗总是占据着旗帜的主要视觉位置,从未变换。反倒是象征殖民地当地特征圆形图案例如非洲象则被挤在一旁,变换频繁。 ▲殖民时期的英属尼日利亚旗帜 类似的旗帜样式延续到了1959年7月尼日利亚独立前夕,国旗代表着一国形象,独立当然要首先考虑改旗易帜的事。 于是,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加入到尼日利亚独立这件大事中来,尼日利亚政府在报纸媒体上公开征集尼日利亚新国旗的设计方案。 远在英国留学的23岁尼日利亚大学生米歇尔?泰沃?阿金昆米,无意中看到了这则公告,回去后立刻着手设计,并画出了新国旗初稿方案:绿、白、绿三竖条旗中间,一个红色太阳冉冉升起。 ▲阿金昆米的国旗初稿 经过一场国旗评选比赛,阿金昆米的国旗方案在近300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不过评委会选中后,将中间的红色太阳删去了。留下的绿色代表农业,白色代表团结与和平。 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脱离英国独立,绿白绿三竖条旗正式成为尼日利亚法定国旗沿用至今。 ▲尼日利亚国旗 人文地理 尼日利亚不仅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约2.19亿人,全世界排名第六,也是全世界以黑人为主体的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 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充足的劳动力人口,据统计尼日利亚劳动力人口预计有6000多万,占总人口的三成左右。 更重要的是,尼日利亚人口结构十分年轻化,中位年龄18.2岁,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达60%,足以证明尼日利亚尚还有充足的经济潜力可以释放。 ▲尼日利亚的人口金字塔 尼日利亚民族众多,拥有525种语言,为了促进文化统一,尼日利亚官方语言为英语,但目前只有少数城市精英使用,大部分农村人根本不会说。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是三大民族的豪萨语、伊博语和约鲁巴语。 北部地区的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南部地区的主要信仰基督教,两个宗教的各自约占国家人口的一半。 尼日利亚拥有250多个民族,最大的是豪萨-富拉尼族(约8千万人,占全国30%)、约鲁巴族(约4千万人,占全国15.5%)、伊博族(2千万人)。 ▲尼日利亚主要民族大致分布图 在非洲54个主权国家中,尼日利亚国土面积排名第14位,总计约92.38万平方千米,而在几内亚湾几个沿岸国家中,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尼日利亚幅员辽阔,境内河流、山川众多,地形复杂多样。无论是平原、河谷、丘陵、还是盆地、高原和山地,可以说是样样不缺。 按照地形差异,尼日利亚全境大致可划分为五大区域,分别是南部沿海平原区、东南部高原区、中部尼日尔河-贝努埃河盆地区,以及西北部的索科托河谷盆地区和东北部乍得盆地区。 整体而言,尼日利亚地势起伏明显,自北向南海拔逐步降低,平均海拔在 1000米左右。 尼日利亚海拔最高点位于西北部的巨大的侵入岩——祖玛岩,高出地面300米。这块奇特的巨大岩石号称“非洲七大奇迹之一”,也被尼日利亚视为护佑一方的神灵。 ▲尼日利亚巨大的入侵岩:祖玛岩 由于处于热带地区,尼日利亚整体气候温暖潮湿,没有春夏秋冬的说法,只有旱季、雨季之分。 从北到南依次为热带沙漠气候、半干旱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炎热,雨季和旱季分明,逐渐向南,开始变得温度适宜,降水量充沛。 ▲人口大量聚集在沿海和三角洲区域 尼日利亚人口按照三大民族分布在三个点上,不过主要人口都聚集在西南部大城市拉各斯州和南部的三角洲地区。 ▲俯瞰尼日利亚沿海城市拉各斯,一片繁华 尼日利亚的历史 尼日利亚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万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尼日利亚的诸多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各自的封建王国和部落。 在公元50年至公元90年间,罗马探险家曾对尼日利亚地区进行过三次探险,目的是寻找黄金,还带回过两角犀牛在罗马斗兽场展出。 ▲罗马时期的三次南下探险 公元9世纪左右,当地的扎格哈瓦游牧部落在今尼日利亚东北部建立的卡奈姆-博尔努王国,到14年世纪该王国已是闻名的伊斯兰文化中心。 而豪萨-富拉尼人则主要居住在国家北部,人口达6000多万。公元11世纪前后,豪萨族曾在西非地区建立了数个城邦国家,形成一个松散联盟史称“豪萨城邦”,可以说是西非文明创造者之一。 尽管各城邦子民有着相同的血统、语言和文化,但是城邦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紧密,战争也是常有的事。直至19世纪中叶,豪萨城邦被富拉尼帝国统一。 在尼日利亚西南部,约鲁巴人则先后建立了伊费、奥约、贝宁等一系列小王国。 ▲16世纪的皇家贝宁象牙面具,国宝级文物 这些王国经济文化较发达,出现了以铸铜和赤陶为代表的伊费文化。其中,贝宁王国在16世纪达到全盛,其文化以铸铜雕塑、牙雕、木刻的精美艺术品著称。 而生活在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伊博人、伊比比奥人、伊乔人等,历史上没有统一的国家,其组织形式是以家族为基础的村社。 至于尼日利亚中部,努佩人、朱昆人等虽发展为独立的王国,但常受北部大国控制。 从各名族之间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同一民族之间尽管会形成一定的民族认同,但是北部、东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民族之间联系有限,接触更多是为了贸易、领土冲突和纷争,各民族之间形式上一盘散沙的局面直到外来殖民统治下才得到终结。 ▲长期散装的非洲被几大殖民国家瓜分 自1472年开始,尼日利亚等非洲地区先经历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并进行了象牙黄金黑奴贸易。 1861年,英国于拉各斯建立了其在尼日利亚第一块殖民地后,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内陆扩张,先后灭掉了多个王国。 ▲注意看贝宁(Benin)的位置 1892年,英国一支200多人的探险队在贝宁国王明确拒绝的情况下闯入贝宁地区,随后被贝宁军队伏击,仅2人幸存。为了报复,同时给周边国家和酋长一个严厉的教训“白人不能被杀害”,英国罗森海军上将组织上千名士兵攻入贝宁王国。 贝宁王国很快被攻陷,国王被俘,英国人烧毁了王宫并掠夺走大量青铜雕塑,接下来的十年里,英国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了尼日利亚大片地区。 ▲英国殖民者烧毁贝宁王宫后,与掠夺的大量青铜雕塑合影 ▲如今大英博物馆中展示的贝宁青铜雕塑 英国先是蚕食尼日利亚南部,1900年成立了南尼日利亚保护国,后又按照1898年《英法协定》分得的势力范围,成立北尼日利亚保护国。 1914年,英国将南、北尼日利亚合并为尼日利亚皇家殖民地和保护国,尼日利亚在名义上和实质上完全落入英国的殖民统治下。 就像对待其他殖民地一样,针对尼日利亚,英国殖民主义者采取了分而治之的“间接统治”政策。 政治上,殖民当局一方面维持尼日利亚各民族各自为政、互不干扰的局面,按照豪萨-富拉尼族、伊博族、约鲁巴族三大主体民族聚居地划分为北区、西区、东区,诱使三大民族统治各自地区和争取其他中小民族依附的过程中制造摩擦和冲突。 另一方面殖民者竭力放大三大民族间的矛盾,大力扶植豪萨-富拉尼族上层集团作为其政治统治的支柱,但同时又任用南部的约鲁巴族人和伊博族人担任政府中的高级文官,形成三者间的互相牵制。 ▲尼日利亚北部多文盲,南部教育水平更高,至今仍是这样(图为2013年尼日利亚女性识字率,越红越低,越蓝越高) 而在教育上,殖民当局尼日利亚南北两大区域推行不同教育制度,在北部继续伊斯兰教育,在南部则推行现代教育制度,改信基督教,制造南北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距以及结构性的不平等。 在当地的殖民军中,军官由英国人担任,士兵和高级士官则完全由尼日利亚北部人组成,因为北部人被当地视为“战斗民族”,类似于英属印度的锡克人。 ▲军官全部由英国白人担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英属尼日利亚军队向德属喀麦隆发动进攻,并成功占领这片土地,之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喀麦隆被英国和法国瓜分,“英属喀麦隆”行政上并入英属尼日利亚。 但并不是所有殖民地都能给母国带来收入,尼日利亚和大多数非洲殖民地一样,每年需要投资数十亿美元、给当地补贴和基建,吞噬纳税人的钱,却几乎没给母国的经济带来好处。 因此,1925年新上任的格雷姆·汤姆森州长决定推出严厉的紧缩措施,包括大规模裁员和增加征税,尤其是针对妇女的征税,遭到尼日利亚妇女群体的反对,1929年引发大规模抗议即”妇女革命“。 上万名的抗议妇女摧毁了十几个土著法院,多个工厂被抢劫,还袭击监狱并释放囚犯,之后被殖民军队暴力镇压。这场妇女革命被视为英国在尼日利亚殖民统治的历史分界点,之后的许多抗议事件都是受到它的启发。 此后,尼日利亚出现呼吁独立的青年运动组织,呼吁给予尼日利亚英国自治领的地位,获得如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平等待遇。 ▲英属西非士兵,他们参加过二战缅甸丛林的对日作战,但历史遗忘了他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4.5万名尼日利亚士兵在英国军队中服役,并参加了非洲对抗意大利、和东南亚对抗日本的战斗。他们受英国指挥官领导,但这些士兵并没有得到许诺的白人平等待遇,他们的薪酬更低,而且会受到专门针对黑人士兵的纪律惩罚“鞭打”。 在战场上,日本兵如果俘虏黑人士兵,几乎从不留活口统统杀死。尼日利亚士兵付出很大牺牲,但驻缅部队司令威廉·斯利姆爵士在胜利演讲中根本没有提及“尼日利亚战友”。 ▲参加过缅甸战役的日本士兵中邦芳回忆称,他打死的第一个人是一名非洲士兵 这些不平等待遇,让驻缅尼日利亚士兵学习当地正在反殖民要独立的印度人,并在1946年带着关于独立的全新思想回到尼日利亚。 二战结束后英国无暇顾及非洲殖民地,1947年批准尼日利亚成立联邦政府,并在1952年进行第一次选举,在这里英国“搅屎棍”下了一个绊子,英国将其分为三个联邦州,各自获得内部自治权,分别是北部的豪萨人,南部的伊博人以及西南部的约鲁巴人。 ▲尼日利亚被英国人划分为三个联邦州(1952-53年人口分布图) 因为选举问题,在第二年南北双方就发生了骚乱斗争。到1958年,尼日利亚军队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从北方招募士兵,改为从全国各地招募。随着英国军官的撤离,军队空出大量军官岗位。而普遍受到高等教育的南方军人,很容易就能获得军官位置。此事遭到北方军人的反对,这场冲突在之后的1966年演变成比夫拉战争。 1960年10月1日,英国议会同意尼日利亚独立,正式宣布成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还加入了联合国。 但是英国在殖民时期为了控制这片土地,而有意培育了几十年的种族对抗和社会分裂,将会慢慢毁掉尼日利亚所有的发展和努力。 尼日利亚的政治现状 独立却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三大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也导致独立后的尼日利亚国内多次发生军事政变。 独立后的尼日利亚民族阵营划分为南、北两方势力,首任总理原本由出自属于北方民族阵营的豪萨族人巴勒瓦担当。 但随着巴勒瓦连续担任,北方民族始终大权在握,并颁布对北方民族有利的政策,增加对南方民族的税收,这让南方民族阵营的的伊博人和约曼巴人日益不满,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仅1964年某次征收特别税的反抗,就杀死了4000多名伊博人。 ▲尼日利亚首任总理巴勒瓦 1966年1月,一伙伊博人为主的南方军人发动政变,成功将国家总理巴勒瓦、北部总理贝洛、西南部总理阿金塔拉等22名主要首脑和部长杀死,但是随后政变被镇压。 由于国家首脑几乎全部死亡,政府大权被移交陆军参谋长艾龙西,艾龙西掌权后立刻解散议会,实行中央集权制,随后又废除三个联邦州,让尼日利亚成为单一国家,全国施行统一的税收和法律。 艾龙西是伊博人,这让北方人怀疑这场政变是伊博人夺取政权的阴谋,北方民族肯定不能忍。 半年后的1966年7月,艾龙西在视察期间遭到北方军人发动的军事政变并被杀害,与此同时,在北方生活的伊博人遭到了军队和豪萨平民的屠杀报复,三个月内至少被杀死了8000-3万人,100万人逃到南方,事后北方几乎已经看不到伊博人了。 作为回应,南方也对非伊博人进行了屠杀。 1967年,南部伊博人的军人首领奥朱库中校宣布独立,成立“比夫拉共和国”,不打算和尼日利亚这帮人玩了,尼日利亚内战至此爆发。 ▲1968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运送炮弹的士兵 之后尼日利亚与比夫拉共和国开始了为期30个月的内战,战况极其惨烈,共计150多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其中大多数人死于饥饿和疾病,是二战后非洲最大型的人道灾难之一。 题外话:比夫拉共和国灭亡后,2023年4月8日宣布复辟,在美国成立流亡政府,以色列国防军在网上还向他们颁发认证书。 ▲红色为比夫拉共和国,绿色为比夫拉占领后扶持的傀儡国家“贝宁共和国”,仅存在7小时。 尽管这场内战最终以比亚法拉共和国战败投降,并在战后重新加入尼日利亚落幕,可在内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里,尼日利亚国内频繁发生政变,例如参与平定比亚法的两名主要指挥官均发动军事政变,相继成为军事独裁者。 在1975年到2000年之间,先后有8位总统上台,其中4位被罢黜1位被暗杀,国家在民主和军事独裁之间反复横跳,不成功的政变那就更多了。 ▲尼日利亚的政权更迭时间线一览 直至1999年,军政府在尼日利亚实施长达33年的军事统治之后,主动放弃权力,修改系列宪法,将党派选举和民主制度重新引入到政治中,南方民族政客这才重新进入政坛高层,尼日利亚国内局势逐渐趋向稳定。 今天的尼日利亚行政区划实行联邦制,设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全国划分为1个联邦首都区、36个州以及774个地方政府。 而联邦共和政体基本效仿美国,实现三权分立制度,总统由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任期四年,最多可以连任一次。 总统的职权受到尼日利亚议会的制约,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有109个席位,36个州各有三个席位,首都特区有一个。众议院按照每州人数的多少选出一定比例的代表,总共360个席位。议员与代表都由民选方式产生。 目前,尼日利亚一共有18个注册成功的政党,主要政党为人民民主党(People's Democratic Party)以及全体进步大会党(All Progressives Congress)。 ▲两党党徽 人民民主党:是尼日利亚的一个社会保守主义政党,属于中右翼政党。在1999年至2011年期间,该党赢得了全部总统选举,是尼日利亚老牌强势政党。 全体进步大会党:该党成立于2013年2月,是尼日利亚三大反对党:尼日利亚行动大会党、进步变革大会党、全尼日利亚人民党连同全面进步大联盟一部分成员结盟的产物,希冀对抗当时的执政党人民民主党。 2015年,全体进步大会党打败人民民主党赢得总统大选,这是尼日利亚首次出现反对派政党成功在大选中打败执政党,实现国家权力以和平方式交接(之前都是直接军事政变交接)。 总统默罕默德·布哈里很有故事,他曾在1983年政变上台,1985年又被政变下台,此后多次参加竞选,终于在2015年重新当选总统,2019年实现连任。2021年,他发布的一条警告国内分离主义分子的推文被推特官方删除,尼日利亚政府作为回应,将推特在国内封禁。 2023年,全体进步大会党再次赢得大选,由党内人士博拉·蒂努布担任总统职位。 ▲尼日利亚现任总统博拉·蒂努布 黑人首富 被《福布斯》杂志评为“非洲首富”“黑人首富”的亿万富豪阿里科·丹格特,就是尼日利亚人,拥有100多亿美元。足以见得尼日利亚在非洲的GDP有多高。 ▲非洲首富、也是黑人首富的阿里科·丹格特,全球排名43位,主要在尼日利亚及周边经营水泥、石油、房产等生意。 尼日利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 其中已探明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二、世界第九,石油生产世界第15,石油出口世界第六;天然气储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十。 ▲尼日利亚的出口品类占比,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在1971年结束内战后尼日利亚加入“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便以出口石油为主要经济来源,成为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石油出口占到出口总收入的98%,占国家总收入的83%。 依靠石油,尼日利亚不仅成为第一个全部偿还巴黎俱乐部(由22个富裕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类似贷款中介)约300亿美元贷款的非洲国家。GDP还一路飙升,迅速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标准,2007年尼日利亚已经排到世界第37位。 ▲南部三角洲地区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油田 尼日利亚之所以能成为非洲首富,很大原因就是靠卖石油。但是这么一个人口庞大且曾经落后的非洲国家,能够拥有巨量的石油,且依靠出口石油发展起来,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尼日利亚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相当的天然禀赋,拥有大片的肥沃土地,可耕地面积达6800万公顷。其花生、可可、高粱等许多农产品生产量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尤其是木薯年产量4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迅速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尼日利亚对农业部门采取加大投入策略,这也让农作物产量有所回升,年均增长7%以上。 2021~2023年,尼日利亚的农业占全国GDP的比重都稳定在24%左右,同时分担了劳动力市场供应,全国有近6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目前来看尼日利亚经济明显的资源驱动特征,对石油产业存在较大的依赖惯性,石油市场变化以及油价波动对经济影响较大。 ▲最繁华的城市:拉各斯,这条蓝色的轻轨,是中国企业承建的 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尼日利亚的一大硬伤。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尼日利亚的基础设施指标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一直停留在第130位左右,作为非洲首富,其基建居然还低于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尼日利亚的主要交通命脉是公路,总长度19多万公里的公路,几乎承担了全国95%的货运量以及96%的客运量。 但据统计,尼全国有近40%的公路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需要修复或重建。哪怕是在首都的阿布贾,路况也肉眼可见的不如中国三四线城镇的公路。 而在尼日利亚东南部和西北部公路,由于雨季影响和失修等原因,路况普遍较差,路面毁损严重,乡村道路的路况更可以称之为极差。 ▲尼日利亚第三大桥穿越焚烧垃圾的贫民区 另一方面,尼日利亚的电力供应同样落后,全国94%的人已经接入电网,但只有一半的人有电量使用记录,仅有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能24小时用电,而且大多数人表示付不起高昂的电费。许多人自购发电机或太阳能供电。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落后和因为石油高占比造成的贫富差距,已然成为制约尼日利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尼日利亚的军事 根据著名的《全球火力》网站统计,尼日利亚的军事实力目前可以排到非洲第四,全球排名第36名。 尼日利亚积极参加各种对外行动和联合国维和任务,参与过南斯拉夫、卢旺达、索马里等地的维和行动。 1990年曾率领西非监测组的多国军队干预利比里亚内战,2004年率领非洲联盟部队部署到苏丹、马里。 ▲“博科圣地”极端分子的所在区域(黑色) 近十几年,尼日利亚北部发生与ISIS极端恐怖分子有关的“博科圣地”武装叛乱,不断袭击政府设施,自杀式爆炸或绑架屠杀平民。在2017年,还袭击了美军和尼军的车队,四名美军“绿色贝雷帽”特种兵被打死。 ▲美军特种兵头戴的摄像机拍下整个战斗-死亡的过程,被极端分子公开后震惊世界 ▲美军特种兵倒地后被补枪,血流满地 为了剿灭这群极端分子,尼日利亚近年来不断增加军费开支,2023年国防预算接近40亿美元,大幅领先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这两年尼日利亚开始大力围剿“博科圣地”,已经取得了一定战果,2022年至少剿灭了4万人。 尼日利亚武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特遣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组成,总兵力约19.3万人。实行志愿兵役制,每年征兵一次。 ▲尼日利亚陆海空三军的徽章 尼日利亚三军的武器属于万国牌,而且大多数是冷战时期的武器,已经老旧过时,比较新锐的武器基本都是近几年从中国进口的。 例如陆军刚到货30多辆VT-4主战坦克,一批SH-1、SH-5、SH-2卡车炮,100多辆CS/VP3防雷反伏击车和东风 CSk131 装甲车。 ▲来自中国北方工业的LG3榴弹发射器 ▲全部来自中国的重型装甲车辆 尼日利亚海军拥有75艘军舰,大部分都是巡逻艇,被列为非洲第五强。海军最大的三艘军舰,一艘1980年德国下水,两艘1967年美国下水,都是很老的军舰了,比较新的大舰是两艘2015年中国出口的P18N护卫舰(056外贸版)。 ▲中国制造的P18N护卫舰 尼日利亚空军则有30多架主力战斗机。除了9架老歼-7,其余都是教练机或“超级巨嘴鸟”这种螺旋桨的攻击机,真正的空中主力是中国的3架JF-17“枭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