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系反映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是青年消解社会焦虑心态的一种消极方式,也是一种逃避性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佛系青年是在社会理想与个体希冀的抵触中,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扩散以及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佛系青年的未来社会展开态势是不容逃避的重要社会问题,佛系青年反映了社会心情的新转向、青年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无助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心情在部分群体中的良性展开。 关键词:佛系青年;实质;成因;展开趋向 佛系青年的来源与实质 “佛系”和佛教并没有必定的联络,而是当今青年低愿望的反映,是借助调侃方式戏谑人生的行为,折射了青年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佛系”一词最早出往常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引见了 “佛系男子”,他们名义普通,内心世界却激荡无比,永远关注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兴味喜好,不太喜欢恋爱,随心所欲地寻觅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佛系”在2017年才火爆网络。这年4月,呈现“佛系追星”一词,中心就是“不撕”。2017年9月,博主“奶骑本骑”发出一篇内容为“佛系追星,受教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的博文,转发量超越两万。2017年11月21日,“留通社”呈现《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端追求佛系生活了?》的文章,“佛系”开端真正进入大众视野。2017年12月,“新世相”呈现《第一批90后曾经出家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佛系”中止了深度融合,该文胜利将“佛系青年”变为网络热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佛系恋爱、佛系购物、“佛系”员工等词汇,也有人为了对立“佛系”,提出儒系、道系、魔系和法系等,引发大量青年的关注。2017年12月,《人民日报》对“佛系青年”中止报道,提出了“事事随大流只会迷失自我” [1]的观念。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系青年反映青年脱离世俗生活、随心所欲地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种人生态度,代表一种“怎样都行、看淡一切”的活法,其中心是“不争不抢,不求胜负”。佛系青年主要以“90后”青年为主,他们安于现状,不外度追求物质生活;喜欢随大流,盲从于外在,容易迷失理想;他们全身心投入自己在乎的事情,不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被冠以“佛系青年”的标签,实质是青年消解社会焦虑心态的一种方式,代表一种逃避性的青年亚文化。 一方面,佛系青年是青年消解社会焦虑心态的一种消极方式。佛系青年的产生,是他们应对剧增的社会压力的一种消极方式,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生活景观。变革开放40年的社会展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丰厚。鲍德里亚以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时增长的物、效劳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厚现象……富有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遭到人的包抄,而是遭到物的包抄。”[2]在这样一个物质丰盈的新时期,很多青年由于没有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觉得,因而无法认知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很多人热衷于过普通人的生活,不喜欢努力斗争,不热衷于盲目置办学区房,任由自己的孩子自然长大,长大以后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都有很多看似不求上进、满足现状的“佛系”。在今天拼学历、拼技艺等的时期,关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想单凭个人努力,完成“草根逆袭”,相比10年前或者20年前,难度增大许多。房价、教育、医疗、就业等,让一些年轻人生活担负加重、心理压力增大。往常许多城市买房的压力逐年加大,有些青年或许终其终身都要做“房奴”,许多年轻人为了买房岂但掏空了父母的一切积存,而且还要负债累累。年轻人之所以自称“佛系”,是由于他们试图看开一切,借此缓解生活压力。于是,他们不再视斗争、拼搏为人生第一要义,而是把“佛系”作为抵御社会压力的缓冲剂。他们坦然接受理想生活捐赠给他们的一切,不埋怨,不做无畏的挣扎,也不为各种压力而懊恼。与前几年盛行的“屌丝”一样,“佛系”是繁重生活压力下弱者的一种自我维护,在“佛系”口号的遮盖下,青年释放了焦虑心情,增强了抗压才干。 另一方面,佛系青年是一种逃避性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亚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是特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细致表示,表征人类特殊的社会理论方式。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所创建的文化样态,反映青年的利益诉求。青年亚文化是为理处置社会生活中蕴藏的矛盾,而采取的特定利益表白措施和情感宣泄方式,表示为共同的言语表白措施、多样的行为方式以及奇特的思想方式等,常常能为大多数青年所接受。在新媒体时期,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文娱性和消费性。面对社会矛盾时,青年易于采取偏执的态度,他们希望控制社会的主导权,以便更好地域分自我价值观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同之处,从而纵情享用共同的肉体世界。二是时期性。作为一种文化样态,青年亚文化深受社会制度影响,在不同时期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青年亚文化是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的文化样态,它会随主流文化的嬗变而变更,青年的人生观也将经过亚文化得以彰显。三是推翻性。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他们不满社会的传统次序,试图经过推翻性的言行加以对立,对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给予激烈回应。“佛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青年亚文化的特性,青年调侃式的人生基调,表示了佛系文化的文娱性特征,青年对各种新生事物的猎奇态度,折射了消费性特征。同时,“佛系”还表征青年亚文化的推翻性特征,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反,它表示为青年逃避理想社会的心态。 佛系青年的成因 “佛系”表示了青年对这个时期的焦虑,以及思索时期痛点后的所思、所感。关注佛系青年构成的缘由,需求立足于社会改造的时期背景,探求个体的社会化方式。 1.社会理想与个体希冀的抵触 佛系青年产生在社会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整个社会意态正处于调整期。青年群体由于对时期充溢困惑,在无力改动理想的状况下构成了消极应对社会的思想观念。“佛系”之所以能在“90后”青年群体中广为传播,主要是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又能够随意经过网络获取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高规范的生活请求与残酷的社会理想对他们构成激烈的思想冲击。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曾经的美好幻想化成泡影,希望也逐步被失望所替代。为了缓解这种失望心情,个体能够对社会表示出一种愤世嫉俗以至极端的反社会意态和行为,也能够经过改动内心的希冀来消解失望的心情,产生“佛系”心态。佛系青年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受特定社会环境和媒介工具的影响。假如在传统社会,佛系青年也不一定会展开成为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新时期的网络技术则为佛系文化疾速演化成一种盛行文化现象提供了技术条件。“佛系”仰仗网络媒介瞬间引爆的强大信息传播才干使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佛系青年经过“放烟花”方式照亮整个网络空间,而其他青年借助于网络上的点赞、转发等功用使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很快转化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蔚为壮观,为正处于个体与社会抵触中的青年提供文化和价值观选择。而网络衍生的盛行文化、多样化选择与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方式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加速了佛系青年的构成。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扩散 社会理想并不用然产生“佛系”,其产生还需求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支撑,具有深层的文化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中国完成了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也对主流价值观构成严峻应战,突出表示为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博弈,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此消彼长,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青年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为青年应对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化自创。青年群体呈现人人自称佛系青年的现象,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文化资源并不能自发地转变为青年的价值观,其转化还需求一定的历史条件。“佛系”从2014年出往常日本,到2017年成为中国的网络盛行词,这是由于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徒增,在失望心情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反传统、主张别树一帜的特性,与青年的价值观具有自然的契合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新样态的“佛系”,容易得到青年的情感认同。再者,“佛系”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认同,这也和新媒体时期“微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微文化是互联网文化的一个新变体,它反映了网络对话或交流日趋简单化和快速化的趋向。”[3]仰仗新型媒介交往工具,青年能够公展开示自我,“佛系”因而得以疾速传播,很快推进个体性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性现象。 3.个体社会化的多重表示 佛系青年是青年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生活态度,反映青年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由于行为方式的多样性,青年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活图景:佛系青年倡导“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和“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生活文娱和即时性感受;有的青年追求 “酷”,以为“生活就是游戏一场”,称自己为“新人类”或“新新人类”;有的青年离群索居,整天沉溺网络,他们以为“历史太老,未来太远”,从不思索生活的真正意义,只追求理想的“潇洒”和“享用”;有的青年忽视日常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忽视约束教导,考究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青年生活图景的多元化,也招致青年自我认同方式的变更。在互联网时期,一些青年习气经过网络树立人际关系,塑造他们另类的自我认同。言谈是“面对面”的话语交流和思想沟通,而联接则是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互动。联接提供了在时空分别的状况下如何使不在场的主体中止交流的全新方式,使互联网社会中的青年疾速交往和普遍互动成为可能。“点赞”这种无声化的联络方式是联合交往的表示,它直接助推了佛系青年的疾速展开,使他们倾向从符号系统中获取自我认同。 佛系青年与中国社会意态的新趋向 佛系青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青年的一种情感宣泄方式和网络社会的言语行为方式,它的存续展开、展开趋向,以及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等,都是不容逃避的重要问题,需求我们持续关注和后续跟踪。 1.佛系青年的产生反映了社会心情的新转向 变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渐趋丰厚,但肉体生活相对瘠薄。一些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采用一切伎俩,以至铤而走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丢弃了善的理念。社会中的一些“潜规则”,使人们恐慌不安、焦躁难耐。人们内心无所寄予,却又迫不得已。当人生的苦闷无从排解、冤枉无从诉说时,一些极端事情就会呈往常世人面前。2017年,上海携程亲子园事情、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情以及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情等系列案件的发作,一次次拷问公众的良知,也加大了公众的焦虑感。当这些事情不时走向公众视野,而人们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理由时,不声张、不作为、错误立的佛系青年便产生了。佛系青年是社会集体心情的一种新型表白方式,是内心张惶不安的表示,表征了人们对社会展开趋向的整体认知。无所谓的人生态度,不是不关注社会诸多不公平问题,而是内心激烈震动中的无法。调侃的人生基调,不是不了解社会,而是对社会现象的新认知,是解脱人生困境和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关于未来却并没有充溢希望,反而增加了狐疑和忧虑。”[4] 2.佛系青年的产生折射了青年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无助感 “佛系”是社会转型期青年心态的映射,表示了青年在特定时期的价值观。人类社会展开到今天,消费力曾经展开到相当高的水平,消费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这是社会日臻文化的重要表示。在物质文化高度兴隆的今天,却呈现了诸多让人难以了解、无法放心的社会问题。物质丰厚就代表社会文化进步吗?财富暴跌就是人生胜利的标记吗?这些问题一次次拷问人的灵魂,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佛系青年由于具有相对丰厚的物质生活,不关注物质生活待遇;有的佛系青年固然出身清贫,工作环境也不理想,但他们并不羡慕他人的丰裕生活,而是以达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问题。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社会意态多样化,佛系青年反映了青年群体的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感悟的人生态度。貌似的无欲无求并不能完整反映青年群体的肉体世界,经过察看佛系青年的行为特征才是了解他们真实内心世界的正确方式。但是,他们真的对物质生活无所向往吗?他们真的对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称心吗?他们真的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物价没有一点愤懑心境吗?走进佛系青年的内心世界,“愿做一个‘斗打败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游玩、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1] 3.佛系青年反映了社会消极心情在部分群体中的良性展开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佛系”是一种消极达观心情的集中表示。西方犬儒主义随着希腊文化的衰落而产生,他们消极对立当时的政治制度,表示了一种消极的善念。唐朝诗人王维是中国古代佛系文人的典型代表,固然他终身仕途坎坷,却依然心系理想和真爱,他用心写就的无数田园诗词是留给后人的肉体粮食。“佛系”在2017年火爆网络,成为许多青年引以为傲的标语,正是一种消极善念和佛系情怀在青年群体中的重要表示。当今,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糜烂现象,这些都是产生群体性事情的思想源头。佛系青年的呈现能够限制群体性事情的发作,避免社会发作大的骚动。“无所谓”“怎样都行”“没有也罢”,代表转型期青年群体的良性心情,引领一些青年在不如意的人生跑道上扬鞭远行。佛系青年不羡慕他人的丰厚物质生活,而是踏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善念?只不外这是一种消极的善念。善有多种表示方式,佛系青年的消极善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关于特定的人群极端重要,它能够安慰青年群体的心灵,对立生活压力。(作者:柳丽,单位: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17年国度社科基金项目“列宁社会主义认识形态理论研讨”(项目编号:17FKS006)和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研讨”(项目编号:MKS162003)阶段性研讨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念.也说“佛系青年”[N].人民日报,2017-12-13(13).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 [3]王斌.“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中国青年研讨,2014(7):23. [4]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北京教育》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