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蒙古帝国(3)

2023-1-1 20:20|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2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第二十章幕府衰亡固然两次打退来袭元军,镰仓幕府并未放松警戒。“异国警固番役”的制度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幕府重拾攻打高丽的计划。从现有史料上看,固然幕府从九州北部三个州抽调了大批御家人,使其与来自大和州 ...

第二十章幕府衰亡


固然两次打退来袭元军,镰仓幕府并未放松警戒。“异国警固番役”的制度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幕府重拾攻打高丽的计划。从现有史料上看,固然幕府从九州北部三个州抽调了大批御家人,使其与来自大和州和山城州的武士组成特地的入侵军队,但攻打高丽的计划却并没有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幕府应用元军入侵的要挟增强了自身的权威。它从中央朝廷取得至少两项特权:其一,它有权对九州和西部本州的山阴州的公有和私有住宅抽取军粮税;其二,它有权从非幕府领地上征募武士。


因而,北条氏在幕府内部的专制位置得到进一步增强。而在此之前,镰仓幕府准绳上是由有实力的御家人分离执权。1285年,担任守护职务的北条氏家族成员,已由之前的2人展开到33人,占全部60名守护的半数以上。“得宗专制”状况的呈现,激化了得宗家的家臣“御内人”与原来的幕府御家人之间的矛盾。


弘安八年(1285年)十一月,代表御家人的安达泰盛等人,与代表御内人的平赖纲之间,爆发了一场军事抵触,此即日本史上的“霜月骚动”。最终,安达泰盛家族以及许多参与骚动的御家人的权力都被消灭。固然在“霜月骚动”之后,镰仓幕府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它却暗示了镰仓体系走向衰弱。


除了因专制的增强而使内部矛盾升温,招致镰仓幕府走向衰弱的另一个缘由,是他们的分配制度。


由于准绳上秉承家产分散继承的制度,日本武士的领地越分越小。到了镰仓幕府中期以后,很多御家人的生活都堕入了困境。他们无法顺应货币经济的展开,只能靠出卖土地或典当土地维持生计,于是呈现了大批因丧失领地而衰落的御家人。


元军的入侵招致御家人的生活愈加艰难。缘由在于,他们非但不能像内战时期一样,能够经过没收敌人的领地来取得回报,还承担了抵御元军入侵的成本。因而,御家人对镰仓幕府十分失望。


关于这个问题的风险性,镰仓幕府虽有认识,却没有找四处置之道。幕府出台的政策是,遏止御家人典当或出卖领地。这个政策显然不可能有效。1297年,幕府又发布永仁德政令:御家人因贫穷而转卖的土地可由原主无偿收回;御家人所欠债务一概取消,不用出借;御家人的债主不得就债务问题向幕府申述。但遭到御家人的债权人的激烈反对,这项德政令实行了一年就被迫终止。


幕府还变革了武士的继承制度:以前的分散继承变成了单独继承,武士的全部领地由嫡长子继承。这项制度招致武士的其他儿子注重地缘关系甚于血缘关系。于是,各地守护的权力变得强大起来。


在此之前,镰仓幕府的人事制度规则,御家人直接隶属于幕府,守护虽是各国最有权益的御家人,有权指挥其他御家人,分配军事发起和维持治安的任务,但与其他御家人之间并无主从关系。可是到了镰仓时期末期,由于无法从本家族取得收入,各地包含御家人在内的武士,逐步同守护结成了主从关系。


于是,镰仓幕府在元军入侵后呈现了两个趋向:御内人与御家人之前已存在的矛盾激化;御家人逐步成为守护的附庸。随着御家人制度的瓦解,镰仓幕府逐步被孤立,最终在1333年宣布消亡。


日本早稻田大学历史学家依田憙家在《简明日本通史》一书中写道,元军来袭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来自外国的进攻,而两次均因“神风”而使敌人遭受庞大的损失,因而在日自己当中产生了以为“日本是神国”的概念,这种概念不时到以后很长的时期都在产生影响。


第五篇西征——中东


有好些年,我努力让自己别去想这件事,由于它让我感到恐惧和恶心……假如我母亲没有生我就好了!假如我在这件事发作之前就死了,那该多好!假如我能把这些事都忘了,那该多好啊!


——伊本·阿希尔(《完好的历史》)


伊本·阿希尔(Ibn al-Athir)是中东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出生在小亚细亚的军事重镇吉兹雷,往常属于土耳其东南部的舍尔纳克省。他生活的年代(1160—1233年),正值中东的黑暗时期:


西面基督教世界的十字军,与东面大草原的蒙古大军,都不怀好意地来到中东,使这片孕育了两河流域文化以及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土地,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困境。


作为库尔德人的伊本·阿希尔,曾在青年时期参与萨拉丁苏丹的军队,在地中海东部的黎凡特打击入侵的欧洲十字军。欧洲人曾是他最为深恶痛绝的敌人,由于他们极度贪婪和残忍,伤害了很多穆斯林兄弟,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当蒙古大军到来之后,已届花甲之年的阿希尔才发现,与蒙古人相比,欧洲人的恶行只是小巫见大巫,蒙古大军带来的灾难要繁重得多。


大约是1231年,也就是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分,阿希尔写成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完好的历史》( The Complete History)。这本书曾经成为经典的伊斯兰历史著作,同时也是研讨十字军和蒙古西征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或许由于蒙古人带来的痛苦太过深切,阿希尔在描画这段历史时,不愿意让理性掩盖自己的情感,他选择用理性的词汇去表白自己的历史观。他在这本历史书中愤恨地写道:


有好些年,我努力让自己别去想这件事,由于它让我感到恐惧和恶心……假如我母亲没有生我就好了!假如我在这件事发作之前就死了,那该多好!假如我能把这些事都忘了,那该多好啊!……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我们知道,历史上发作过很多严重事情,好比,尼布甲尼撒二世〔古巴比伦国王,曾攻陷耶路撒冷,修建空中花园〕杀光了以色列的孩童,并把那里的神殿夷为平地。但与这些可恶的野蛮人〔指蒙古人〕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尼布甲尼撒毁掉的只是神庙,这些野蛮人毁掉的却是城市。尼布甲尼撒杀掉的是以色列的孩童,死于这些野蛮人屠刀之下的,则是难以计数的城市平民……在蒙古人的攻击之下,没人能够幸免于难。他们杀死男人、女人和小孩,以至将孕妇的腹腔剖开,杀死她们腹中的胎儿……的确,伊斯兰教及其信徒遭受的痛苦与灾难,比世界上其他国度遭受的要严重得多。


阿希尔在书中表白的愤恨心情,固然让人有些担忧内容上的客观性,但他的判别简直得到一切人的认同: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中东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痛苦与灾难。


本篇的宗旨并非回想这些灾难,而是力图探寻这段历史的逻辑。我们将无法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蒙古帝国残忍而热情的参与,世界历史初次具备了“全球性”的特征,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与东方的游牧文化和儒家文化,集聚于伊斯兰文化的土地上,各个文化之间初次中止了近距离的互动。


第二十一章狂妄的代价


邪恶的邻居


蒙古人对中东的进攻,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邪恶的邻居终将引来灾害。这个邻居就是花剌子模帝国。


花剌子模帝国位于中亚西部,处于阿姆河的下游,咸海的南面。这个帝国的领土范围主要包含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一带,其国力最强的时分(1190—1220年),领土范围掩盖了今天的伊朗、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大部分地域。


依据13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哈马维(Yaqut al-Hamawi)的说法,“花剌子模”(Khwarezm)是波斯语“khwar”和“razm”的组合,特指以当地富产的鱼肉为主要食物的族群。英国历史学家博斯沃斯(C. E. Bosworth)则以为,“花剌子模”是波斯语“xor”(太阳)和“zam”(土地)的组合,意指“太阳升起的中央”。也有学者以为,“花剌子模”有“低地”的意义,盖因地势而取国名。


8世纪初,阿拉伯人降服了波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花剌子模地域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员。中亚地域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布哈拉,即在花剌子模地域。


正如国度会有不同的朝代,花剌子模地域也阅历了不同的时期。10世纪至11世纪末,花剌子模地域由西喀喇汗王朝统治。11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由塞尔柱帝国统治。1141年,西辽耶律大石大败塞尔柱帝国军队后,花剌子模地域又臣服于西辽。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道:“〔太祖〕十四年〔1219年〕夏六月,西域杀使者,帝〔指成吉思汗〕率师亲征。”


这条史料交代了成吉思汗西征的时间和缘由。这里所谓的“西域”,指的就是花剌子模帝国。当时,该国的统治者是摩诃末。假如参考其他方面的史料,我们会发现这条史料的表述并不严谨。好比,“西域杀使者”的时间,并非1219年,而是1218年。因而,《元史》作者的本意或许应该是:太祖十四年夏六月,为了报复西域杀使者,成吉思汗率师亲征。


13世纪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对这段历史有更为细致的交代。据载,1218年,成吉思汗曾派出两队人马去往花剌子模帝国。其中一队人马是外交使臣,为的是与花剌子模树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另外一队人马是范围有四百多人的商队,目的是与花剌子模中止商贸往来。《史集》写道:“成吉思汗叮嘱后妃、宗王们和异密们各派两三名心腹带着金银巴里失跟随他们前去,到算端国内去中止贸易,换取当地的珍品。”于是,后妃、宗王、异密们服从叮嘱,每人都指派了几位心腹。当时汇合起了四百五十名穆斯林。


我们从这段史料中能够看出,成吉思汗当时至少曾经了解花剌子模帝国两个方面的状况,即商业状况与宗教状况。否则,他不可能派出这么庞大的商业团队,也不可能特别选择这么多穆斯林。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了解这些状况,其中一个缘由是,他十分注重贸易的作用,也很注重商人的价值,因而能从过境商队中了解外国情报。另一个缘由是,成吉思汗收罗了一大批人才,而他们简直来自全世界。正是基于这两点优势,蒙古帝国树立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情报系统。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缘由,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即蒙古与花剌子模在此之前曾经打过交道。


1141年,花剌子模臣服于西辽之后,在其辅佐下,权力范围不时扩张,并在1194年消灭了塞尔柱帝国。六年之后,也就是1200年,摩诃末上位,成为花剌子模的统治者。此时,西辽曾经日趋衰弱,摩诃末不再把这个宗主国放在眼里。1209年,西辽派使臣到花剌子模讨取贡物,摩诃末却将使臣杀死,公开叛变西辽。


西辽与蒙古早有仇怨。招致仇怨的本源,正是本书开篇提到的与成吉思汗有夺妻之仇的篾儿乞氏。成吉思汗实力壮大之后,曾收兵清剿篾儿乞氏。然后,这个部族的首领逃入乃蛮部——蒙古草原最西部的游牧部族。1204年至1208年间,成吉思汗大败乃蛮部。篾儿乞氏首领与乃蛮部王子屈出律随后又逃入西辽避难。


于是,西辽成为花剌子模人与蒙古人的共同仇人。1211年,西辽大败于这两个仇人的夹攻之下。正是在攻打西辽的过程中,摩诃末了解到,还有成吉思汗这样一股权力的存在,但他并不了解这股权力的真实实力。于是,1215年,听闻成吉思汗大败金国、攻占中都(今北京)的音讯后,摩诃末曾派使者出使中都,以刺探蒙古的状况。当时,成吉思汗善待了摩诃末的使者,表示愿意与之坚持友好关系。


从不久之后发作的一系列事情上看,成吉思汗表示出来的好意,并没有得到狂妄的摩诃末的注重。


1217年,大将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收兵消灭篾儿乞的剩余权力。但在速不台凯旋的时分,却遭到花剌子模军队的追击。有关这一段历史的细节,国内外史料未有记载。从古代蒙古人的复仇传统上判别,这件事肯定会影响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态度。


成吉思汗受辱


往常接着说蒙古商队出使花剌子模的状况。


据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所著《世界降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特地写了一封信,委托商队成员转交摩诃末。这封信写道:“你邦的商人已至我处,今将他们遣归,状况你行将得知。我们也派出一队商旅,随他们前往你邦,以置办你方的珍宝。从今后,因我等之间关系和友谊的展开,那仇怨的脓疮能够挤除,骚乱反侧的毒计能够洗净。”


1218年,这支由四百多人组成的商队,赶着五百匹骆驼,载着金、银、丝绸、驼毛织品、海狸皮、貂皮等贵重物品,沿着丝绸之路行进,不知过了多少时日,终于抵达讹答剌城(Otrar)。这个中央位于现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套左近。在中亚历史上,讹答剌城是一座战略重镇,位于沙漠旁大绿洲的中心,农业比较兴隆。13世纪初,讹答剌城在花剌子模的统治之下。


接下来的故事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由于蒙古商队过于庞大,讹答剌城守将以为,其中很可能有特务,于是下令将一切人拘押,并将状况向在伊拉克的摩诃末讲演。另一个版本则说,讹答剌城守将出于贪财的目的,将商队人马拘留,然后派人向摩诃末汇报,谎称商队中有蒙古特务。


两个版本的结局是一样的:摩诃末下令处死一切商队成员,并没收他们的财物。除一名商队成员乘乱逃脱,其他一切人都被处死了。这名幸免于难的商队成员将这件事通知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大怒,又派出一位使臣出访花剌子模,请求摩诃末作出解释,惩罚凶手,出借财物。但摩诃末再次凌辱了成吉思汗。他下令将这位蒙古使臣杀死,将使臣的两位侍从的头发削去,然后将他们赶回蒙古。


于是,成吉思汗决议西征花剌子模帝国。《世界降服者史》写道:“成吉思汗单独登上一个山头,脱去帽子,以脸朝地,祈祷了三天三夜,说:‘我非这场灾害的挑起者;赐我力气去复仇吧!’”


前面章节我们曾经提到,古代蒙古社会崇尚几大传统,有仇必报即是其中之一。而且古代蒙古人还考究加倍复仇。他们还信奉天命准绳。发现敌人疲弱时,他们会以为这是天神“腾格里”的恩赐,因而会毫不犹疑地将弱者吞掉。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逻辑,花剌子模帝国的狂妄与无知,不只使自己遭遇了灭顶之灾,还殃及其他周边国度。


详述蒙古帝国西征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中世纪的中东地域,唯有如此,我们才干了解蒙古人的西征武功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十二章蒙古西征前的中东


宗教奇迹


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等人在《世界文化史》一书中写道:“假如说拜占庭历史的起始年代无法弄清,终止年代却能够肯定在1453年,那么与此相反,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有一个分明的起点——7世纪穆罕默德开端传教为其开端,却没有一个终点,由于伊斯兰教在现代世界中仍是一支无足轻重的力气。”


拉尔夫的这种表述方式,很能让人觉得到历史的巧妙之处。或许我们更应该留意其言下之意:任何树立在“硬实力”之上的霸业都会消亡,但强势的宗教或文化的影响则可能永存。当然,假如我们能够知道,伊斯兰教曾经几度被逼至绝境,就更能了解这股“在现代世界中仍是无足轻重的力气”。


19世纪法国宗教学家厄尼斯特·雷南(Ernest Renan)在一篇论文中如此描画伊斯兰教的降生过程。他说,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宗教不同,伊斯兰教不是孕育于神秘之中,而是在历史的全面光照降落生,“它的根是在名义的,它的创教者的生平,就像十六世纪的宗教变革家那样,为我们熟稔”。


厄尼斯特·雷南生于一个渔夫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的教育,他的启蒙教员是一位牧师,但他同时对自然科学也很感兴味。或许正由于崇尚理性的肉体,这位将其人生的大部分肉体投入基督教研讨,并写出《耶稣生平》《基督教来源》《以色列史》等经典著作的学者,对伊斯兰教并无很深的成见。


伊斯兰教的降生与展开的确是一个奇迹。剑桥大学伊斯兰史学家帕特里夏·克劳恩(Patricia Crone)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公元600年的时分,能够肯定地说,阿拉伯牧民以一种新宗教的名义降服中东的机遇是十分苍茫的,致使于没有人会以为这种事情真的会发作。总的来说,伊斯兰呈现于世界是一种非预期的展开。”


正如克劳恩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所说,伊斯兰教曾经存在近14个世纪,但直到往常为止,学界仍在争论伊斯兰教呈现的缘由。不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念不分歧,这并不影响相关史实的可信性。


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这个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亚洲和非洲大陆之间,面积约32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的北面是叙利亚沙漠,东面是波斯湾,南面是印度洋,西面是红海,西北面是地中海。除了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域组成的所谓“肥美的新月地带”,以及西南面降水较为丰沛的小块地域,其他地域大多是缺水的大草原与沙漠。


阿拉伯半岛在天文上的共同性,决议了阿拉伯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不少阿拉伯人应用天文上的优势从事航海业,或从事远洋贸易,或在陆地上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同时也有不少阿拉伯人喜欢另一种同样自由并且充溢刺激的生活方式——游牧。这些阿拉伯人终年在草原与沙漠之间游弋。


美国历史学家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在《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一书中写道:“这些大致上过着畜牧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依赖牲口与掠取绿洲居民以及从事农耕的临近地域为生。”本书开篇即引见过的贝都因人就生活在这里。需求弥补的一点是,在埃及人和伊拉克人的口语中,阿拉伯人指的就是贝都因人。


关于7世纪的阿拉伯居民而言,生命的内容与以往千百年一样,无休止地从草原跋涉到沙漠中的绿洲,再从绿洲回到草原。这里的确不像是一个能够产生强势的宗教、文化和政治运动的中央。但是,由于穆罕默德的呈现,这种“十分苍茫”的可能性,在7世纪初的时分,居然变成了理想。


570年前后,穆罕默德生于往常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逝世了,他的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分病故。


在他出生的那个时期,中东地域被两大帝国分割。一个是波斯的萨珊帝国,另一个是拜占庭帝国。其中,拜占庭帝国是纯基督教的帝国,萨珊帝国则信奉多种宗教,包含基督教、摩尼教、佛教、犹太教,多数波斯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在萨珊帝国的西部,即今天的伊拉克地域,犹太教和基督教占领着优势。


据剑桥大学伊斯兰史学家克劳恩考证,4世纪到6世纪之间,基督教是西亚展开最快的宗教。萨珊帝国的基督徒不时希望他们的国王能皈依基督教,就像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选择一样。这也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希望。但是,这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想象“被阿拉伯人摧毁了”。


渡过平淡无奇的四十年时光后,穆罕默德开端展示他的宗教天赋。610年,他宣称自己听到了来自上天的声音,那个声音通知他,除了真主安拉,别无神祇。这句话成为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之后,穆罕默德逐步完善了他的宗教,并以“先知”的名义开端传播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早期宣教的对象,主要是他的朋友和亲属,然后才逐步扩展传播范围。其中心教义包含:真主是独一的神祇,反对偶像崇拜(基于一神论),倡导公正的义务和赈济穷人。因而,他的教义并不受麦加贵族欢送,由于他们惧怕自己的利益遭到要挟。所以,他的信徒一开端主要是中下阶级民众。


正如前文所交代的,4世纪至6世纪时,阿拉伯半岛多种宗教并行。这一方面意味着,当时的政权颇为推崇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伊斯兰教得以存在和传播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伊斯兰教会面临其他宗教权力的排斥。这也是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一开端就寸步难行的缘由之一。


为了突破这种艰难的局面,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分开麦加,前往北面的雅斯里普。这个中央后来更名为麦地那,即著名的“先知之城”。622年被肯定为伊斯兰历法的起点,由于伊斯兰教的命运在这一年改写。


牛津大学伊斯兰史学家佩内洛普·约翰斯托恩(Penelope Johnstone)在研讨《古兰经》时发现,在穆罕默德生命中的最后十年(622—632年),《古兰经》曾经与以前截然不同。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古兰经》的内容、表白方式和语气等方面都有变更。经文中包含继承权、斋戒、施救济与救济品的分配、婚姻、女性位置等立法条文,反映了穆斯林与基督徒和犹太人之间的宗教争端,同时也为军事行动提出了指导意见。”


显然,穆罕默德中止了某种水平上的宗教变革,使其教义能够顺应当地复杂的民族结构和社会关系。换句话说,经过在麦地那的宗教变革,《古兰经》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因而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穆罕默德逐步取得多数麦地那人的反对,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辅士”,而从麦加跟随他到麦地那的信徒则被称为“迁士”。穆罕默德还在这一时期起草了著名的《麦地那宪章》,开端有认识地将信徒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具有宗教和政治两重性,并且具有排他性质的社团,即“乌玛”——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的胚胎。八年之后,也就是630年,穆罕默德的权力曾经十分强大,他们简直兵不血刃就攻占了麦加。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用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等人的话说,穆罕默德比耶稣要侥幸得多,由于他在逝世之前亲眼看到自己的宗教取得了胜利。不外,伊斯兰教很快就遇到了新的危机。由于穆罕默德没有来得及肯定继承准绳,“正统”问题不时搅扰着后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传播


穆罕默德逝世后,阿布·伯克尔——穆罕默德的岳父和早期反对者之一——成为指导者。由于“先知”只需一个,所以,阿布·伯克尔以“哈里发”——先知的代理人——的名义中止统治。尔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统治者皆称哈里发,但只需前四任哈里发是“正统或者取得正确指导的哈里发”。


在哈里发们的指导之下,伊斯兰世界的幅员不时扩展。控制着大部分中东领土的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不时遭到来自阿拉伯穆斯林的应战。


636年,阿拉伯穆斯林在叙利亚大败拜占庭军队,随后占领了安条克(古叙利亚首都,现土耳其南部城市)、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主要城市。10年后,他们将拜占庭人从埃及驱赶进来,然后挥戈西向,在711年攻入西班牙。


萨珊帝国以至被彻底消亡。637年,阿拉伯穆斯林消灭其军队主力,攻陷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巴格达东南)。之后,萨珊帝国简直没做任何有效抵御。651年,阿拉伯穆斯林降服了波斯全境。当时的一位诗人曾激动地惊呼:“哦,人们,你们没见波斯是怎样消灭、它的居民是怎样遭到凌辱的吗?他们曾经变成被放牧的羊群的奴隶,似乎他们的王国只是一个梦。”


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等人如此总结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的扩张动力:真正促使阿拉伯人走出沙漠的缘由,在于这样一种希望,即寻求得到更为富有的地域并取得战利品。正是这种寻求新的财富的愿望促使阿拉伯人越走越远。


对阿拉伯人来说,十分侥幸的是,伊斯兰教的感应作用产生于各个敌国正处于衰落之际。拜占庭和波斯之间长期刀兵相向,双方均耗尽了力气,无力重振兵力。此外,波斯和拜占庭的当地居民,对其官僚帝国施加的财税请求都心存愤恨。而且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埃及,“奉行异端”的基督教徒与实行优待政策的君士坦丁堡正统教派之间矛盾重重。


由于阿拉伯人并不请求当地居民皈依伊斯兰教,所征税额也比拜占庭人和波斯人要低,因而,他们常常比旧有的统治者更受欢送。正是由于上述种种缘由,伊斯兰教疾速传播到伊朗和埃及之间的大片地域,并从那时不时生根至今。


阿拉伯帝国的疾速扩张,新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人口的不时增加,以及省级总督独立性的不时增强,招致帝国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


644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年在位)逝世后,伍麦叶家族的奥斯曼继任哈里发。有传言以为他脆弱无能、反响愚钝,穆罕默德的堂弟、也是女婿阿里在此期间展开了自己的权力。656年,奥斯曼被暗害,阿里登位,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伍麦叶派与阿里派的争斗非但没有停息,反而愈演愈烈。五年之后,阿里被暗害。


尔后,伍麦叶家族的人不时担任哈里发,直到750年,这就是所谓的伍麦叶王朝(661—750年)。伍麦叶王朝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往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定都大马士革的意义在于,它便于阿拉伯帝国进一步扩张,同时,大马士革与圣城耶路撒冷距离十分近,无疑更能捍卫伍麦叶王朝的崇高性。


阿里的跟随者并不招认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步构成了什叶派。这一教派坚持以为,只需阿里的后人才有权出任哈里发,才干对穆斯林社会享有统治权。那些认可理想状况的信徒则被称为逊尼派。这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尔后不时存在,至今仍在影响着中东地域的政治格局。


在伍麦叶王朝的末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曾经十分广大,抵达980万平方千米。哈里发无力控制在外的总督,国度财政也日渐空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阿里派的人希望借机确立阿里家族的位置。


于是在什叶派的支持下,穆罕默德叔父的后代阿拔斯顺势而起,发起叛乱。阿拔斯逝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750年,阿拔斯的后嗣阿布·阿拔斯,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屠夫”,宣布继任哈里发。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在接下来的五个世纪里,它不时以伊拉克为基地。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前半叶,代表着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科学、文学和诗歌都十分生动。《一千零一夜》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现象。也正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以昌盛,不少阿拉伯商人寓居在广州、泉州等城市。听说,9世纪时,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已抵达10万人。


10世纪开端,阿拔斯王朝开端衰落。缘由有很多方面,好比政治上,争夺王位的内乱频频发作。其中一个例证是,哈伦·拉希德〔766(763?)—809年〕逝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马上就爆发了公开的内战。经济上,两河流域的农业消费也日益不景气。这或许与本书开篇提到的“中世纪暖期”有关系,干旱的气候障碍了农业的展开。


同时,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才干,缺乏以控制越来越大的帝国——其幅员最大的时分抵达1300多万平方千米,再正常不外的结果是,阿拔斯王朝的实权逐步被中央架空。慢慢地,阿拉伯帝国堕入团结之中。


909年在北非树立的法蒂玛王朝,以及929年在西班牙科尔多瓦树立的后伍麦叶王朝,早就开端与阿拔斯王朝争夺哈里发的正统位置。1171年,萨拉丁又树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341年),统治着整个埃及、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也门。这些政权蚕食着阿拔斯帝国的空间。


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的权力强大起来,并树立了塞尔柱帝国(1037—1194年)。1055年,他们攻陷了巴格达。从此,阿拔斯帝国名存实亡。哈里发只保存了宗教首领的位置,失去了一切世俗权益。


正如前文已有交代的,1194年,在西辽的辅佐之下,花剌子模人终结了塞尔柱帝国。巴格达随之也重新回到阿拔斯帝国的怀抱。固然如此,花剌子模与阿拔斯帝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狂傲的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对名存实亡的伊斯兰世界首领、阿拔斯帝国第34任哈里发安·纳赛尔(1180—1225年在位)没有表示出足够的敬意,安·纳赛尔则拒绝招认摩诃末为花剌子模帝国的苏丹。


除了因内乱堕入团结而实力被削弱,10世纪至13世纪,中东地域还面临西方的要挟,这就是基督教世界的十字军入侵(这部分内容将在后文讲述)。


这就是蒙古人西征前的中东。站在成吉思汗的角度看,这里深陷团结割据、外遭强敌入侵的骚动疲弱状态,正是天神“腾格里”赐予他的绝佳战机。


第二十三章成吉思汗西征


中亚的黑暗时光


由于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很难判别,除了复仇,成吉思汗的初次西征到底有没有别的战略考量。


能够肯定的是,成吉思汗十分注重这次西征。由于他放下了对西夏和金的征伐,亲身带领10万至15万兵力征伐摩诃末,他的四个儿子——朮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也全部随军前往。


1219年的秋天,成吉思汗大军抵达讹答剌城,但他们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这座城的周围搭起了帐篷。那位杀死蒙古商队成员的讹答剌守将登上城楼查看敌情时,看见了令他心惊胆战的一幕:郊外已变成一片无数雄师劲旅的汹涌海洋,空气中充溢了披甲战马的嘶叫与披铠雄狮的咆哮声。这座城镇已被围得风雨不透。


成吉思汗大军在讹答剌城下兵分四路: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城;他自己则与拖雷率军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向伊斯兰文化中心不花剌行进;其他两路担任攻打花剌子模帝国的其他城镇。


摩诃末抽调了15万大军援助讹答剌城防,固然守城军队中止了英勇的抵御,却依旧改动不了这座战略重镇的命运:守将被杀,城池尽毁,大部分庶民遭屠,工匠和少数庶民则沦为奴隶。其他各要塞的花剌子模军队也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抵御。


1220年3月,蒙古大军占领了锡尔河两岸城市。成吉思汗攻陷了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布哈拉,切断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与旧都玉龙杰赤(今称乌尔根奇)之间的交通。两个月后,四路大军合围撒马尔罕。城破之前,摩诃末溜之大吉。蒙古大将速不台和哲别率3万骑兵追逐,但并没有追上。摩诃末最终的命运是,逃到里海的一个岛屿上,在那里痛苦地渡过了短暂的余生。


蒙古人随后采取了兵分两路的战略:窝阔台带领5万兵马攻打玉龙杰赤,成吉思汗和拖雷则率兵向阿富汗推进。


据志费尼《世界降服者史》记载,玉龙杰赤当时有11万守军,但经过7天的猛烈战役,全部被蒙古大军歼灭。城中绝大多数庶民都遭到屠杀,很多工匠和妇女、儿童则被当作俘虏运往蒙古。摩诃末的长子、王位继承人札兰丁,在城破之前已逃往阿富汗,带领数万军队继续顽抗。


至此,蒙古人完整占领了中亚的河中地域,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伊本·阿希尔在《完好的历史》一书中写道:


〔成吉思汗〕在刚好一年的时间里夺得了最多的人口和地球上最美丽、开化得最好的部分,这些中央文雅的文化要胜别处一筹。在尚未遭到他们蹂躏的中央,人们生活在黑暗的恐惧之中,惧怕死神的来临。


但成吉思汗的复仇之火并未熄灭,由于花剌子模国的其他地域,比往常阿塞拜疆东部地域,伊朗的大部分地域,以及阿富汗的西部地域,还没有完整被蒙古大军降服。因而,蒙古人继续征战,唯有如此,才契合他们一向的准绳:顺应天神“腾格里”的旨意,彻底消灭疲弱的敌人。


1221年1月,在哲别、速不台两位大将的带领之下,3万蒙古大军从阿富汗东部动身,往西向阿塞拜疆地域挺进。不外,在展开下一阶段的战事之前,有必要弥补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


计划外战争


前文曾经提到,得知摩诃末出逃的音讯后,速不台和哲别曾率大军追逐,此时是1220年的秋天。他们不时追到里海左近,但还是被摩诃末逃脱。在成吉思汗的答应之下,大军继续向西行进,以侦查这一地域的真假。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在中世纪之前,中亚各国乃至欧洲各国之间,并不存在像今天这样的天文界线,它们只需大致的疆土范围,而且其疆土范围也并不固定。了解地缘政治上的这个特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样一种可能性:


明明B国是A国的进攻目的,结果B国的邻国C国却被殃及。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含糊性,使卷入抵触的国度越来越多,最终招致大范围的战争。本书将这种非主动挑起或参与的战争称为“计划外战争”。


“计划外战争”在某种水平上成就了蒙古帝国的扩张。


或许是蒙古人有意为之(史料无法证明),或许是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含糊性,总之,在侦查里海西部地域真假时,速不台和哲别的大军闯入了亚美尼亚。当时,这块地域并不属于花剌子模,而属于格鲁吉亚公国(中国古籍中称“谷儿只”)。


在国王乔治四世的指挥下,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6万大军,与3万蒙古军中止了一场激战,交兵地点在科特曼河左近的库南。结果格鲁吉亚军队被打败,乔治四世自己还负了伤。但蒙古大军并没有乘势深化,而是往南转向波斯西部的哈马丹,然后又往东转向阿富汗东部地域。


因而,几个月之后,当哲别和速不台再次带领蒙古大军挺进中亚,进攻阿塞拜疆时,他们曾经相当熟习那里的状况。他们很快就抵近阿塞拜疆的首府。早已听闻蒙古人作风的阿塞拜疆君主,最终做出了以投诚换取性命和爵位的选择。


于是,3万蒙古大军掉头向西,格鲁吉亚成为他们的目的。由于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依旧难以判别蒙古人攻打格鲁吉亚的缘由,是出于对之前事情的惩戒,或出于维持后勤补给的需求,还是出于“天命准绳”:他们曾经知道这个国度很虚弱,这或许是天神“腾格里”给他们的恩赐,所以他们想吞掉这个国度。


蒙古大军很快就迫近第比利斯(中国古籍中称“梯弗里斯”)——格鲁吉亚的首府,他们在那里遭遇到同等兵力的顽强抵御。由于第比利斯久攻不下,蒙古大军转而向北行进。他们艰难地穿过高加索山脉,进入了阿兰人的地域。在那里,他们遭到了阿兰人和钦察人的分离打击。于是,又一场“计划外战争”开打了。


阿兰人是生活在东欧地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言语属于东部波斯语,这种言语后来展开成奥塞梯语。西汉人对阿兰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不外,那时的阿兰被称作“奄蔡”。《史记·大宛列传》写道:“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东汉范晔所著《后汉书》也有记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史记》与《后汉书》中所说的“康居”,指的是中亚地域的一个游牧部落。而此所谓“大泽”“北海”,指的大约是黑海到里海北面的水域。所谓“控弦者”,指的是擅长骑射的人。总而言之,最迟从西汉时期开端,这些游牧的阿兰人,就属于那种不好惹的狠角儿。


钦察人,也叫库曼人,是在东欧地域游牧的突厥民族。他们原先的游牧范围,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大约从11世纪起,开端以东欧大草原为活动中心,经常骚扰其周边四邻。


值得一提的是,钦察人不只骁勇,还颇有谋略,擅长外交游说。他们早就明白19世纪英国名相帕麦斯顿(Lord Pal-merston)说过的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需永远的利益”。


钦察人经常侵扰拜占庭帝国,不外,有时为了打击第三方权力,他们又能压服拜占庭帝国与自己协作。1091年,钦察人与拜占庭帝国协作,打败了佩切涅格人——中亚地域半游牧的突厥部落。百年后,他们又与东欧的保加尔人和瓦拉几人——拜占庭帝国的叛乱分子——协作,打败了拜占庭。他们不时与阿兰人抵触,但当蒙古要挟迫近时,又能压服阿兰人协作。


正由于阿兰人与钦察人的这些特性,当蒙古大军出往常他们的领地时,才会遭到他们的分离打击。


但是,无论是阿兰人的骁勇,还是钦察人的谋略,带给他们的并不是胜利,而是范围不时扩展的灾害。


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采取了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战术,先用钱财开路,然后再打“人情牌”,终于压服了钦察人撤兵。然后,蒙古军队将阿兰人和钦察人逐一打败,占领了北高加索一带。之后,哲别等又率蒙古大军挥师西进,并在鬼使神差之下,降服了克里米亚半岛(Crimea)。


3世纪开端,这个位于黑海北部的半岛,相继被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亚人、基辅罗斯人、拜占庭人,以及钦察人降服和占领。在钦察人之后,它又先后落入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之手。13世纪初,热那亚人在克里米亚半岛沿岸修建了几座城市,控制当地经济及黑海贸易达两个世纪之久。


正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与欧洲国度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它的沦陷惹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震动。


在讲述蒙古大军对欧洲的冲击之前,让我们把花剌子模帝国——惹起蒙古大军西征的罪魁祸首——的命运交代分明。


前文曾经说到,窝阔台大军攻陷了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在城破之前,摩诃末的长子、王位继承人札兰丁逃往阿富汗,在那里带领数万残部继续顽抗。后来,遭遇拖雷大军的进攻之后,札兰丁率部逃向印度北部。


这一次,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追击札兰丁。1221年10月,两军在印度河北岸遭遇。几场激战下来,札兰丁6万人马简直全军覆没,仅率残部5000人逃往印度内陆。至此,花剌子模帝国大致已被消灭。


占领花剌子模国大部之后,成吉思汗命令长子朮赤镇守。原属花剌子模帝国的领土后来被一分为三,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分别统治着其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域。


在印度逃亡三年之后,札兰丁最终在波斯集结起军队,并重建了一个王国,但又一次被蒙古大军摧毁,然后逃往高加索地域。1231年,他死于一名库尔德刺客之手。其中一个版本的说法是,这个刺客为塞尔柱突厥人所雇,后者经过这种方式报复了三十多年前的亡国之仇。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中世纪史学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总结花剌子模帝国的命运:


花剌子模帝国疆域宽广,但其政权却不稳定。这一点似乎令人难以了解。好像在伊朗与河中地域取代它的蒙古政权一样,花剌子模帝国掠取成性,因而得不到臣民的忠实反对。与此同时,摩诃末与阿拔斯帝国的抵触,以及他对伊斯兰教乌里玛与苏菲派的粗暴态度,使他被境内的波斯人和许多穆斯林孤立。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也不顺应如此庞大的帝国。因而,在遭到蒙古人的进攻时,它疾速地土崩瓦解了。[12]


蒙古大军入侵花剌子模的过程,给后人留下十分深化的印象。直到21世纪,人们仍在认真研讨他们阅历过的战役。


固然史料的记载并不细致,但我们依旧能够大致推断,从得知商队被杀的音讯开端,成吉思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这场复仇的远征。从蒙古大军的军事布置上看,或兵分四路,或兵分两路,阐明他们对敌国的天文状况、兵力散布曾经是十分了解。固然如此,在地缘格局十分含糊的中世纪,“计划外战争”还是在所难免。


自傲的罗斯人


下面接着讲述北高加索的状况。若是从宗教属性上讲,这里发作的故事,应该属于下一篇,但思索到内容方面的相关性,不得不在这里做一番引见。


蒙古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肯定不知道,他们的大军抵达北高加索之后,面对的敌人主要不再是中亚人,而是东欧人,他们参与的战争——主动和被动的战争——曾经具有洲际战争的意义。由于在天文学概念中,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长约1200千米、宽约200千米的高加索山脉,是东欧与西亚的分界线。


当然,对当时的蒙古大军来说,这种区别没有任何意义,欧洲人和亚洲人都一样,谁阻挠了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而且在欧亚大草原上不时迁移的游牧民族,的确很难界定他们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


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大军打败钦察人之后,钦察人向西北逃入了罗斯国。在此之前,罗斯人曾将钦察人视为仇人,由于他们经常遭到后者的入侵。12世纪时,罗斯国大公莫诺马克曾数次率兵与钦察人交兵,双方互有胜负。


蒙古人的呈现,让钦察人暂时放置了旧怨。他们向罗斯国贵族们发出正告:“这些可怕的陌生人曾经夺走了我们的国度,假如你们继续听之任之、不辅佐我们,明天他们也会夺走你们的国度。”


钦察人的正告起了作用。罗斯大公姆斯季斯拉夫和基辅大公老罗曼诺维奇决议与钦察人分离。罗斯联军8万人马主动往东行进,打算与蒙古大军正面交兵。这时曾经是1223年。罗斯联军庞大的兵力范围,让只需3万兵力的蒙古军不敢小觑。于是,哲别和速不台选择了10名使者,派他们游说罗斯国退兵。


罗斯大公自恃兵力有绝对优势,非但不听蒙古使者游说,而且还下令将他们处死,同时命联军继续向蒙古军迫近。于是,又一场“计划外战争”爆发。


罗斯人之所以同意收兵,是由于他们十分自信。罗斯国的全称应该是“基辅罗斯国”,其国以基辅(今乌克兰首都)为中心,它是三个现代斯拉夫国度——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先驱。罗斯国大约构成于880年,其创建者是一群斯堪的纳维亚商人。11世纪时,罗斯国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一员。


英国历史学家罗宾·米尔纳-格兰德(Robin Milner-Gulland)在《俄罗斯人》一书中写道,罗斯国的早期统治者很可能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军事精英。这或许是这个国度尚武的缘由之一。


罗斯国的经济一度十分繁荣。它盛产皮毛、蜂蜡和蜂蜜,而且控制了东欧的主要交通道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东岸诸国的伏尔加河贸易道路,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第聂伯河贸易道路,以及从多瑙河到北高加索的贸易道路。但是,由于国内军阀割据,其国堕入长期紊乱之中。从1054年至1224年,在一百四十年的时间里,罗斯境内居然冒出64个公国,彼此之间共打了84场内战。


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于拜占庭帝国——罗斯国的主要贸易同伴——日渐衰落(过程及缘由将在后文论述),罗斯国控制的贸易道路逐步干涸。于是,这个国度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正是在这些背景之下,天性好战自傲的罗斯人,才听信钦察人的劝说,共同收兵攻打蒙古军。


在战争刚开端的阶段,占尽天时和兵力优势的罗斯联军,的确取得一些小范围的胜利,但过于轻敌的态度最终葬送了这些胜利果实。


哲别和速不台采取诱敌深化的战术,以化解敌人的优势。这是蒙古人最洗砦笏用的战术。他们先是佯装兵败,然后且战且退,接连退军几百里地,诱使敌人不时跟进。这种战术至少能够抵达三个目的:其一,耗费敌军的战役力;其二,激化敌军内部的矛盾;其三,将敌人带到一个相对陌生的中央。轻敌的罗斯联军果真中计,居然连续追击20天之久。


最后,双方在加尔卡河左近正式交火。1223年5月31日,蒙古大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大批罗斯与基辅公国贵族被杀。其中,老罗曼诺维奇大公的死状,至今仍让乌克兰人思之心痛。史载,这位大公被置于一块大木板之下,哲别、速不台等蒙古将士则在木板上面一边跳舞一边喝酒;老罗曼诺维奇最终窒息而亡。


见证过这段历史的罗斯国的一位历史学家,以为蒙古人的入侵是上帝对他们所造罪孽的惩罚,他在当地编年史中写道:


由于我们的罪孽,这些人忽然来了,没人知道他们的民族,没人知道他们的来源,没人知道他们来自何处,没人知道他们的信仰。只需上帝才知道答案。[14]


加尔卡河战役终了之后,蒙古大军挥师北上,当他们抵达诺夫哥罗德——基辅公国旧都——城下时,城中居民高举十字架出城投诚。但蒙古军并未在那里久留。1223年底,他们挥师东南。这段时间发作的故事,将在本书下一篇中止引见。


1224年,成吉思汗命他们凯旋回朝。哲别在东归途中病逝。大约在1225年初,速不台率大军与成吉思汗主力会师。


第二十四章诸子西征


西亚平叛


降服了花剌子模大片领地之后,成吉思汗将其交由长子朮赤统治。但朮赤只是一名武将,既不擅长行政,又不熟习状况,于是委托西辽人成帖木儿作为代理,并延聘当地人中止管理。成吉思汗还给了成帖木儿部分兵力,方便其管理阿姆河以南的地域。


但是,西辽人与花剌子模人水火不容。如前文所述,西辽人曾伤害并降服过花剌子模人,而作为属国的花剌子模国又叛变过宗主国西辽,后来,在蒙古人和花剌子模人的夹攻下,西辽的权力范围遭到极大紧缩。


成吉思汗与朮赤的错误决策,在阿姆河以南地域——主要是伊朗与阿富汗——留下了隐患。而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战略,即让某个被降服的民族去统治另一个被降服的民族,或许是希望这些民族彼此制衡、相互耗费。


我们从这件事能够看出,固然成吉思汗为军事征伐做足了准备,但他并没有足够的行政人才,以管理被降服的地域。这里面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成吉思汗出征之前,并没有想过要长期占领被降服地域;其二,他有长期占领被降服地域的想法,却苦于培育不出行政人才。的确,关于习气游牧的民族来说,守天下比打天下的难度要大得多。


颇有意义的是,固然西辽人管理花剌子模带来的经验浮光剪影,平定西夏、金和南宋,开启了元朝时期之后,忽必烈及其子孙依然采取这种方式管理中国——行政人才的缺乏使他们别无选择。


正是由于蒙古人不善管理、战略失当,阿姆河以南的地域堕入了紊乱。其中,位于伊朗东部及阿富汗西部的呼罗珊地域,状况尤为严重。1229年,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后,派绰儿马罕率3万兵马前去稳定次序。


绰儿马罕首先赶到呼罗珊平叛,结果却使那里的局势愈加骚动。依据拉施特所著《史集》以及志费尼所著《世界降服者史》的记载,制造紊乱的除了花剌子模人,还有从四面赶来的突厥人。当蒙古大军稳住某块地域之后,另一块地域又堕入紊乱。蒙古大军的平叛持续了一年,但局势并无基本起色。


后来,绰儿马罕大军分开呼罗珊,前往波斯西北的大不里士(中国古籍中称“桃里寺”)。在那里,他们遭遇并击败了札兰丁残部。然后,蒙古大军继续往西北方向行进,并于1230年底抵达阿塞拜疆。他们在那里再挫札兰丁残部。然后,绰儿马罕率大军南下,进入伊拉克。由于不顺应两河流域的酷热气候,他们又挥师北上。


1239年,绰儿马罕降服了亚美尼亚,并屠其都城。次年,亚美尼亚国王到蒙古首都哈剌和林觐见窝阔台,窝阔台将这位国王被占领的土地赐还。1241年,绰儿马罕逝世。拜住那颜继续领兵西征。


1242年底至1243年初,拜住那颜率军攻打小亚细亚的科尼亚塞尔柱王朝,并攫取其城市埃尔津詹(位于黑海南面,土耳其东部偏北)。于是,塞尔柱苏丹卡伊库斯罗二世央求邻邦援助,得到其西邻特里比宗德帝国,以及北邻格鲁吉亚贵族的响应。


蒙古帝国(3)


旭烈兀大军入侵中东的道路图


1243年6月26日,决议性的战役在科斯戴打响。史料没有提到塞尔柱联军的细致兵力,只提到他们的兵力要多于蒙古军队。蒙古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并攫取了西瓦斯和开塞利两座城市。


塞尔柱苏丹西逃安纳托利亚,但最终被迫与蒙古军达成战争协议,同意向蒙古帝国称臣纳贡。塞尔柱联军的溃败,使安纳托利亚堕入紊乱之中。特里比宗德帝国最终也成为蒙古的附庸国。


同年下半年,待天气转凉之后,蒙古军再次挥师南征伊拉克。


阿拉伯帝国的消亡


蒙古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全面降服,从13世纪50年代才真正开端。《元史·宪宗本纪》载:“〔宪宗〕三年〔1253年〕夏六月,命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台等帅师征西域哈里发八哈塔等国。”


《元史》没有交代蒙哥此举的因由。而据西方史料记载,旭烈兀率兵出征之前,其兄蒙哥曾特别交代,要降服黑海至埃及的土地,使其遵照成吉思汗的法令,凡是顽抗的人都要使其遭受屈辱。


假如这条史料属实,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与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目的不同,也与窝阔台派绰儿马罕西征的目的不同,这次西征既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稳定次序,而是为了扩展帝国的幅员。这是蒙古帝国第一次带有明白侵略企图的西征。


据志费尼《世界降服者史》记载,蒙哥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调二人拨归旭烈兀”,即动用了约五分之一的兵力。另有西方史料提出,旭烈兀大军有15万之众。假如这两个信息都正确无误,我们能够推断出,当时蒙古兵力大约有75万。


旭烈兀大军西征的确切时间,是1253年10月19日。当时年约二十七岁、已在蒙古首都生活一年、并深得旭烈兀赏识的志费尼,是这一历史事情的见证者。他在《世界降服者史》一书中写道:


听说他起驾,世界失去了宁静和安定,叛逆者惧怕他的强大和威凛,卧不安枕,而那些臣服的人,因准备士兵、武器和粮草,不得安歇……随同吉庆东方的升起,他驾离幸福的驻地,凯旋之神在他前面高喊“开道”,胜利之神左右在飞驰,降服之神殿后……因畏惧这个音讯,山岳开端震动,侯王的心开端战栗。[19]


蒙古大军的首要任务是,攫取位于里海南面、伊朗北部的阿拉木特城堡——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的总部所在。


这个教派也被称为“刺客派”,热衷于培育并应用刺客,经过刺杀敌人首脑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蒙哥大汗的母亲——同时也是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母亲——是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教徒,因而,蒙哥被以为是同情基督教的。正由于如此,蒙哥继承大汗之位之后,伊斯玛仪派曾遣出400名刺客暗害他。这或许是激起蒙哥派兵西征的缘由之一。也正由于如此,这次西征具有了某种宗教意义。同时,也正是由于看到这一点,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看来,这次西征具有某种正义性,因而还派兵与之分离,以期共同打击伊斯兰世界。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后文将有详述。


1256年,阿拉木特城堡被蒙古军攻陷,伊斯玛仪派最后一位大长老被蒙古军赐死。城堡中的图书馆也被摧毁。1271年,马穆鲁克苏丹贝巴斯攫取了他们在叙利亚北部残存的一些中心。


伊斯玛仪派属于什叶派的支派。旭烈兀摧毁了这支什叶派的权力后,又向逊尼派政权——阿拔斯帝国——首都巴格达(中国古籍中称“报达”)挺进。当时的哈里发是穆斯塔辛。据史书记载,此人糜烂无能、专事游乐。


1257年9月,蒙古大军抵达巴格达城下。旭烈兀致信穆斯塔辛,命其放弃抵御,臣服蒙古。但穆斯塔辛自以为是“伊斯兰世界的共主”,便断然拒绝。于是,旭烈兀下令攻城。1258年2月,巴格达被蒙古大军攻陷。听说,阿拔斯王朝最鼎盛的时分,巴格达人口接近百万,有6万兵力守卫这座城市。


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蒙古名将郭侃也跟随旭烈兀出征。《元史·郭侃列传》写道:


〔郭〕侃兵至,破其兵七万,屠西城。又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哈里发〕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刘郁所著《西使记》也记载了攻打巴格达的过程:


丁巳岁〔1258年〕,取布达国〔阿拔斯帝国〕,南北二千里,其王曰哈里巴,其城,有东西城,中有大河,西城无壁垒,东城固之以甓,绘其上,甚盛。王师至城下,一交兵破,胜兵四十余万,西城陷,皆尽屠其民。寻围东城,六日而破,死者以数十万。哈里巴以舸走,获焉。[20]


至此,五百年历史的阿拉伯帝国正式消亡。穆斯塔辛最终被蒙古军处决,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哈里发。


依据《西使记》的记载,阿拔斯国,“其国俗富庶,为西域冠。宫殿皆以沉檀、乌木、降真为之,壁皆以黑白玉为之,金珠珍贝,不可胜计。其后妃皆汉人。所产大珠,曰太岁弹兰石、瑟瑟金刚钻之类,带有直千金者”。正由于有如此财富,攻破巴格达之后,蒙古大军虏掠了整整七天。


无敌神话的终结


1259年9月,旭烈兀大军再度开拔,很快降服了底格里斯河以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然后,大军经过浮桥渡过了幼发拉底河,进抵叙利亚境内。旭烈兀请求阿尤布王朝的叙利亚苏丹纳赛尔投诚,遭拒。纳赛尔在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组织起防御。1260年1月13日,蒙古大军抵达阿勒颇城下,仅用了几天时间便将之攻陷。


城破之前,纳赛尔往南逃向大马士革。但大马士革人将他赶出城,并宣布无条件投诚。于是,纳赛尔再向南奔逃,至加沙左近时,被追逐的蒙古军抓获。这里距离开罗曾经很近了。


无论是阿勒颇、大马士革,还是开罗,都是阿尤布王朝的重要城市。前文已有交代,在阿拔斯帝国的中后期,这个庞大的帝国曾经支离破碎,各地纷繁树立起自己的王朝。其中,萨拉丁在1171年树立的阿尤布王朝,其统治范围包含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也门。


阿尤布王朝实行军事分封制,军队将领控制大片土地。其苏丹还从中亚、希腊等地置办大批马穆鲁克充任卫队。


马穆鲁克指的是“奴隶出身的人”,但他们与普通的奴隶不同,都阅历过严厉的军事锻炼,十分擅长骑射和格斗。早在9世纪,马穆鲁克就为阿拔斯王朝所用,他们被编入军队参战。


萨拉丁于1193年逝世之后,阿尤布王朝也堕入团结之中。1250年,阿尤布王朝苏丹萨利赫逝世后不久,马穆鲁克首领控制了军政大权,从此阿尤布王朝名存实亡,被马穆鲁克王朝取代。


1260年春天的某个早上,开罗的市民们正在为生计忙碌,马穆鲁克王朝苏丹忽都斯,却在阅历人生中的恐惧一刻。在这位苏丹及其将军们的面前,站着四名旭烈兀派来的蒙古使者。他们交给苏丹一封丝毫不考究外交措辞的书信。固然蒙古大汗窝阔台已于一年前逝世,这封信却是以他的语气写的:


你应该想想发作在其他国度的事,然后向我们投诚。你肯定听说过,我们是如何降服一个大帝国并净化其遭到污染的毫无次序的土地。我们曾经降服了十分广袤的地域,消灭了那里一切的人民。你无法逃出我们军队的恐惧阴影。


你能逃到哪里去?你会逃向哪条路?我们的战马很迅捷,我们的箭矢很锐利,我们的刀剑像霹雳,我们的心肠硬如山,我们的士兵多如沙。碉堡阻挠不了我们,军队阻挠不了我们。你所祈求的上帝不会辅佐你们。眼泪和哀歌感动不了我们。只需那些祈求我们维护的人,才是保险的。


在战火点燃前赶紧给我们回答……假如顽抗,你将遭遇最可怕的灾难。我们将摧毁你们的清真寺,展示你们的神的脆弱,然后我们会杀死你们的孩子和老人。往常,你是这些人独一的敌人。[21]


忽都斯听翻译官念完书信后,立刻与将领们研讨对策。忽都斯也是马穆鲁克出身,从小就接受残酷的武士教育。他厌恶蒙古人的猖狂气焰,但他同时也十分分明理想。他向他的将军们招认,马穆鲁克可能不是蒙古军的对手。他手下的将军们也认同他的见地,他们倡议有条件地投诚。


但这并不是忽都斯的选择。他是一位性格刚强、行事果断的人:四个月之前,他刚刚废黜了十五岁的苏丹阿里。忽都斯不打算不战而降。他命令卫兵处死蒙古使者,又命令将军们发起起来,据守开罗城。


这是一个需求勇气的决议,由于守卫开罗城的兵力只需2万。两年前,巴格达兵力有6万,却依旧被蒙古军随意攻破。开罗城的存亡,以至是伊斯兰文化的命运,都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


但决议胜败的要素常常在战场之外。


恰恰就在蒙古大军攻城之前,旭烈兀得到一个天大的坏音讯:他的哥哥蒙哥大汗逝世了。这意味着他得马上赶回蒙古,参与下一任大汗的选举工作。于是,旭烈兀带着主力部队返回蒙古,但他并不甘心放弃埃及。临行前,他命令驻守叙利亚的怯的不花继续执行攻打埃及的战略。


旭烈兀主力部队的分开,大大改动了双方军力的对比状况。另一个要素的呈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比。这个要素就是宗教。


在旭烈兀分开埃及之前不久,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四世下令,原先跟随蒙古大军的基督徒军队,不能再提供任何方式的辅佐(缘由将在后文讲述)。


而伊斯兰文化的同根性,让忽都斯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盟友。这个盟友曾经是他的敌人,侵略过埃及,他就是另一位马穆鲁克苏丹、主要权力范围在叙利亚的贝巴斯。与蒙古大军交过手的这位苏丹心里十分分明,假如忽都斯被打败,整个伊斯兰文化或将消灭。


1260年7月26日,双方正式开端交兵。9月3日,历史上著名的艾因·贾鲁战役开打。双方兵力都在2万左右。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名将怯的不花战死沙场,蒙古大军的无敌神话破灭。


很多历史学家在评价这场战役时都以为,这是一场具有极大历史意义的战役,蒙古人初次遭遇决议性的惨败,是其降服之路的转机点。在此之前,蒙古人遭遇战事失利后,总是会回过头加倍复仇,而且常常会取得胜利,但是,在艾因·贾鲁战役中惨败之后,他们没能完成有意义的复仇。


历史学家钱茨(David W. Tschanz)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这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它改动了伊斯兰和西方文化的未来进程。假如蒙古人胜利降服埃及,待旭烈兀回来之后,他们可能会继续行进,穿过北非直抵直布罗陀海峡。蒙古人可能从波兰和西班牙包抄欧洲。在这种背景之下,欧洲文艺复兴还会发作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今天的世界可能是完整不同的容颜。


……


马穆鲁克的埃及一跃成为伊斯兰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的中心,这种位置不时持续了200多年,直到奥斯曼帝国崛起。[22]


至于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斯,打败的果实很快就被抢走了,好像阿里的王位被他夺走一样。艾因·贾鲁战役之后,阿勒颇被马穆鲁克夺回。贝巴斯希望能统治叙利亚,以此作为对其贡献的回报。但忽都斯拒绝了他的请求。马穆鲁克军队凯旋回到开罗后没几天,贝巴斯以国事为由探望忽都斯。在双方拥抱的时分,贝巴斯的匕首刺进了忽都斯的心脏。之后,贝巴斯成为马穆鲁克埃及的新苏丹。


经此一役,蒙古权力在西亚的展开进入另一个阶段,相关内容见本书第七篇。


第六篇西征——欧洲


波兰人犯下的多种罪行,激怒了最仁慈的上帝,于是上帝降下了灾害。但这种灾害与前些年不同,它不是瘟疫,不是饥馑,也不是来自天主教邻国的敌意,而是来自野蛮人的兽行和愤恨。


——让·德乌戈什(《让·德乌戈什编年史》)


德乌戈什(Jan Dlugosz)生活在15世纪的波兰。他具有多种身份:他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是颇有名誉的天主教牧师,还是波兰首位红衣主教的秘书,但他最被后人熟习的身份,是编年史的记载者。1701年前后,在他逝世两百多年后,他的历史记载被编著成书,书名为《让·德乌戈什编年史》。这部编年史记载了965年至1480年发作在欧洲——特别是东南欧——的严重历史事情。其中,蒙古人对欧洲国度的入侵也被记载在案。


由于德乌戈什所生活的年代距离蒙古入侵已有两个世纪,他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不可能依据亲身阅历,而只能依据他所见的文字资料及民间传说,因而一定能反映历史的原貌。不外,他的记载却能反映他所处的那个环境——15世纪的欧洲——对这段历史的见地,而这正是这部编年史的历史价值所在。


本篇篇首的文字,正是引自这部编年史。显而易见,德乌戈什将欧洲遭到蒙古人入侵的缘由,归结为欧洲人自己犯下的罪行。


毫无疑问,德乌戈什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判别,与他的牧师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固然这种见地有“唯心论”的嫌疑,它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思索方式。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在论及蒙古人入侵罗斯国的缘由时,曾亲历这段历史的罗斯国的编年史记载者,也是将其归结为“我们所犯下的罪孽”。他们都试图从上帝那里寻觅答案。


这种剖析方式是能够了解的。由于我们知道,历史进程常常遭到偶尔性事情的影响,假如我们将这种重要的偶尔性事情看作是“上帝的布置”,那么,蒙古人对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入侵,自然也能够被解释为“上帝的惩罚”。


这里所谓的重要的偶尔性事情,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计划外战争”:


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带领的蒙古军,由于久攻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无果,大军往北行进,艰难地穿越了高加索山脉,不巧进入了阿兰人和钦察人的地盘,并遭到后两者的分离打击。于是,一场“计划外战争”呈现。蒙古人获胜之后占领了北高加索一带。后来,在钦察人的游说之下,罗斯国贵族收兵与其一同进攻蒙古大军。又一场“计划外战争”演出。结果是,在1223年5月爆发的加尔卡河战役中,哲别和速不台带领的3万蒙古大军,击败了有8万兵马的罗斯联军。战后,部分钦察人和罗斯国贵族逃往西边的邻国匈牙利王国。


正如本书第一篇所强调的,蒙古人崇尚有仇必报的准绳,凡是侵犯其利益、寻衅其权威的人,都是蒙古的仇人,必定要除之然后快。也正由于据守有仇必报的准绳,蒙古人的仇人越来越多。


在这两场“计划外战争”之后,除了宿敌钦察人,蒙古人又多了几个仇人:阿兰人、罗斯人、匈牙利人,以及这些仇人的盟友。于是,复仇成为蒙古人西征欧洲的合理理由。正如花剌子模帝国给伊斯兰世界带去了灾害,钦察人与罗斯人给基督教世界带来了要挟。蒙古人的侥幸之处在于,他们要降服的世界,早曾经失去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随处可见内乱与团结。


第二十五章长子出征


保加尔人的灾难


蒙古人对欧洲国度的入侵,主要发作在窝阔台当政时期,不外,史料对相关细节的记载并不分歧。


据波斯及西方史料的记载,1235年,窝阔台大汗在首府哈剌和林召集大会,商议征讨钦察、罗斯等国事宜。察合台在会上提议发起一次“长子出征”,由于“长子出征人马众多,威势浩荡”。


这个提议得到了窝阔台的认可。于是,朮赤的儿子拔都、斡儿答,察合台的儿子拜答儿、孙子布里,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合丹,以及拖雷的儿子蒙哥等,共汇合10万大军,统帅由拔都担任,副帅由西征阅历丰厚的速不台担任。


《元史》的记载则有所不同。


《元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宗七年〔1235年〕,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


《元史·天文志》记载:“太宗甲午年〔1234年〕,命诸王拔都征西域钦叉〔钦察部〕、阿速〔亚速海左近的阿兰人〕、斡罗思〔罗斯诸公国〕等国。岁乙未〔1235年〕,亦命宪宗往焉。”


而据《蒙古秘史》的记载,窝阔台之前已命速不台去征讨钦察人、阿兰人、匈牙利人、保加尔人以及基辅公国等地,但速不台一时难以攻下这些中央,于是才服从察合台“长子出征”的倡议,派拔都、布里、蒙哥等诸王子们动身,充任速不台的后援。


也就是说,关于窝阔台西征欧洲的起始时间,史料有1234年与1235年等不同说法;至于西征的统帅,这些说法之间互有出入。不外,它们对西征征伐对象的记载基天职歧:钦察、罗斯、保加尔、基辅等国。


实践上,固然相关史料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有出入,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段历史做出判别:


窝阔台发起的对上述国度地域的征伐,是蒙古人第一次有认识地入侵欧洲,在性质上属于“计划内征伐”。而在成吉思汗的统治时期,蒙古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抵触,或者说蒙古人对欧洲地域的征伐,主要源于蒙古入侵中亚的“溢出效应”,而非执行事前已制定的战略,当属“计划外征伐”。


保加尔国首先成为蒙古人的目的。这个国度创建于7世纪,位于伏尔加河与卡马河交界之处,被以为是今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与楚瓦什共和国的前身。保加尔国以突厥人为主,也有一些芬兰人与马扎尔人。


宗教方面,保加尔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922年前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穆克塔迪尔派使者伊本·法德兰出使保加尔国,两国树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随同法德兰出使的还有伊斯兰教法学家。他们辅佐保加尔国修建了一座碉堡和一座清真寺。在之后的三百年间,伊斯兰教在保加尔国展开比较疾速。与蒙古人一样,部分保加尔国居民信仰萨满教,崇拜天神“腾格里”,也有部分人信仰拜火教。


依据波斯史料的记载,1236年秋,在朮赤之子拔都与速不台的带领下,蒙古大军穿过伏尔加河,开端入侵保加尔国。但蒙古人并没有全军出动,只动用了大约3.5万兵力。而据匈牙利多明我会修士朱利安的记载,至少有10万蒙古军参与了入侵,而保加尔国的兵力缺乏5万。


1236年对保加尔国的入侵,并非是双方的第一次竞赛。前文曾经交代过,1223年,哲别和速不台带领的蒙古大军与钦罗联军(钦察人与罗斯的联军)中止了一番交兵,并取得大胜。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就在这一年的9月,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带领5万大军入侵了位于罗斯诸公国东面的保加尔国。


双方在位于保加尔国南部的萨马拉湾(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左近遭遇。与兀良合台大军对阵的,是保加尔国王卡布杜拉与其盟友摩尔多瓦(今乌克兰西南部)大公普加兹组成的联军。


依据当地民间传说,保加尔人运用了蒙古人习用的战术——诱敌深化,他们先是佯装撤离,诱使蒙古军进入了他们的潜伏圈。结果5万蒙古兵简直全被歼灭,只需4000人得以突围逃生。


但这个传阐明显有夸大的成分。如前文所述,哲别与速不台尚且只需3.5万兵马,兀良合台率5万兵马的可能性极低。而且东西方史料对此事均无记载。固然如此,欧洲人依旧乐于置信,是他们首先突破了成吉思汗望风披靡的神话。


六年之后,也就是1229年,蒙古人再度入侵了保加尔国。他们在乌拉尔河击败了保加尔人的边防军,并占领了乌拉尔河上游地域。1232年,蒙古骑兵又降服了巴什科尔东南部及保加尔国南部。阅历军事上的多次失败后,保加尔人加固了首府比拉尔城的防御工事,在城外建筑了一道11千米长的石墙,由于他们知道,善良的蒙古人还会东山再起。


蒙古人在1236年的征伐给保加尔人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固然保加尔人加固了比拉尔的城防,但经过四十五天的围攻之后,蒙古人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