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注重衣冠,传统诗词中,就有许多跟衣冠相关的描写,如《诗经·蜉蝣》中,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之语;形容兄弟朋友或战友之情,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更是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出了“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的说法,用服装和礼仪,诠氏缢华夏二字的含义。 人所穿的衣服,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在“衣食住行”中都排在首位?由于,这其中包含着十分深沉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衣服不只仅是保暖遮羞之物,更是文化上的外在意味——好比首领,原本是指衣服的领口和袖口,这两处最易磨损,因而需求单独镶边、加固,因而就成了指导人的代名词。 当然,各朝各代的服装都有其鲜明特征,但总体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服装能够用四个字概括:上衣下裳(cháng),裳就是裙。这种服装形制从周代不时持续到明代。但是在唐朝,因历史的展开、民族的融合、朝代的习尚,人们的衣服在保存“上衣下裳”形制的基础上,也发作了一些明显的改造。 此文,我们就说说唐朝、特别是唐朝女性的穿衣考究。 唐朝的服饰基本继承了隋朝,而隋朝又继承了南朝梁、陈的服饰特征。隋朝统一之前,中国刚刚阅历了长达160余年的“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促进了南北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仅从服饰一方面来说,隋唐时期的服饰,是南北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 不只如此,隋炀帝第一次对服饰等级作出了规则:“自天子逮于胥皁,章服皆有等差”;李渊树立唐朝后,又规则了“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就是说,从穿衣方面,严厉规则了不同等级的人,衣着的不同规格,并且高等级的人能够穿低等级的衣服,反过来就不能够。 可别小看这一制度,它直接招致了官服和公服的降生,将影响之后一千多年中国人的穿衣制度,并且影响到其他亚洲国度。 当皇帝可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唐朝皇帝生活之繁琐,仅正式服饰,就有十二种规格之多:大裘冕、衮冕、鷩(bì)冕、毳(cuì)冕、絺(chī)冕、玄冕、通天冠、武弁(biàn)、黑介帻(zé)、白纱帽、平巾帻、白帢(qià)。 你看,不注音我都认不全这些字。 当然了,皇帝主要在正式场所衣着的只需衮冕和通天冠,其他各种都在章纹和装饰上有所减少,实践生活中基本上都废弃了。 衮冕是皇帝衣着最普遍的服装,并且,从唐朝开端,不时到明朝,衮冕的规范都是不变的——玄衣纁(xūn)裳,就是上黑下红,我们在帝王画像或较为恢复历史的影视剧中,还能见到这种规范的皇帝礼服。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如其名,正面笔挺顶部稍有弯曲,且较高,如一座山顶在头上,以铁为冠梁,是只需皇帝才干戴的帽子。 皇后的服饰有祎衣、鞠衣、钿钗礼衣。 祎衣的规格最高,是皇后的嫁衣,上面有一种名为“十二花树”的装饰品,2001年考古中,在西安理工大学发现了唐朝公主李倕墓,其中就有一件保存完好的公主冠,十分精巧,固然不是皇后的头冠,但我们也能够从中感遭到那个时期皇室人员衣冠的绚丽。 鞠衣是皇后在祭奠时穿戴的礼服,也可作为日常服装;钿钗礼衣则是在会晤宾客时穿的礼服。 唐朝的文官,有严厉的官服体系,规则: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八九品穿青袍。 金鱼袋是一种十分贵重且意味身份的饰品,远不是往常的朴素品能够相比的,但也有比较任性的,好比杜甫诗中写“金鱼换酒来”,为了过酒瘾,也就管不得身份不身份了;到武则天时期,金龟替代了金鱼,李商隐诗“无故嫁得金龟婿,孤负香衾事早朝”,因而人们用“金龟婿”来形容身份高尚的女婿。当然,还是有人性的,好比李白跟贺知章,喝酒喝到没钱了,不惜把金龟换酒,在《对酒忆贺监诗序》中写道:“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也不知道唐朝诗人到底有多爱喝酒。 比较复杂的状况是,官职和品级不一样,这时分就只看品级不看官职,好比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依照官职,是五品,但实践品是从九品下,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因而只能穿青袍。 唐朝武官除了上战场穿的盔甲以外,日常的官服也基本遵照文官制度,唐朝武人普遍喜欢戴抹额,大约就像孙悟空带的紧箍那样的,但能够包住头发,露动身髻,颜色则是红色或白色。 抹额大约也是战争常期,用来分辨文官和武官的一种方式吧。 唐朝没有当官的士子就十分浪漫了,他们会戴幞(fú)头、穿白衣,因而被称为“白衣公卿”,也称“一品白衫”——由于曾经登科,但未授官位的士人,都是薛定谔的士人——他们可能一朝飞黄腾达,也有可能永远白衣。 我们常幻想李白穿一袭白衣,把酒问花,往常看起来,这个幻想是十分接近真实的。 由于官员、士人都是男人,前面都曾经说过了,所以唐朝男子的服饰,没有太多需求说的,只需一点:唐朝男人日常生活大都穿襕(lán)衫,这是一种在胡人服饰上改进而来的衣服,圆领、窄袖、长袍、衣摆左右开衩。无论庶民还是官员,以至皇帝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穿,分辨主要在颜色上。 皇帝专属颜色为赤黄色,庶民不能够用,但其他如浅黄色、土黄色,庶民还是能够穿的。许多人以为只需跟黄色相关,普通人就不能穿,这在唐朝是错误的,由于古代讲五行,唐朝的国运属于土德,代表色就是黄色。假如全国遏止穿黄,那不是等于打自己的脸吗。 说完男性,我们能够看出,唐朝男性的服饰,真是充溢了阶级感。 女子服饰就豪迈多了。 唐朝是一个开放、容纳、富有的朝代,唐朝也是一个崇尚朴素、追求时兴的朝代,打宫廷到民间,都分发着一股时兴的气息,不分贵贱、无论贫富,一切女性的穿衣作风,都绚丽多彩,开放豪迈。当然,皇室贵族那种大量镶金嵌银的朴素品,普通人还是穿不起的,但是材质追求不了,样式还是能够追求的嘛。 从唐朝初年,就刮起了一阵时兴风潮,最开端是胡人传统的细袖窄裙,在唐帝国盛行,后来又改进成了裙、衫、帔三件套。 石榴裙 唐朝最盛行的颜色是红色,于是乎,令无数男人拜倒的“石榴裙”应运而生。相传武则天就十分钟爱石榴裙,当年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时分,写了一首诗给唐高宗李治: 李治原本就对武则天日思夜想,看到这首情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不论不顾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差点改动了唐朝的国运。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就来自这个故事。 民间也盛行石榴裙,无论是平民少女,还是妓馆歌女,都为这种火红热烈的裙子痴狂,为此留下的诗篇也数不胜数,著名诗人卢象就描画了一位少妇衣着石榴裙的美丽容貌: 更著名的,则是非著名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留下的千古名句: 那些衣着石榴裙的小姐姐,娇艳得让石榴花都感到嫉妒。真不知道一个人得美成什么样,才干让花儿都嫉妒啊。 袒胸装 难以想象,我是在写一篇封建王朝女性穿衣作风的文章。 袒胸,不是裸显露胸部,而是相似于今天的低胸装,《满城尽带黄金甲》看过吧?大约就是那样儿。 袒胸装的盛行,源头还在歌妓身上,风月场中的女孩子,装扮上自然会裸露一些,当然,真正让这种衣着盛行起来的,还是那批风流文人,用他们的风流文墨,写出了风流文章,翻开了女性对美和时兴的追求。 诗人方干给相好的歌妓写了四首《赠美人》,其中有句曰: 光看这文字,就让人面红耳赤了,假如再脑补一下:醉眼朦胧中,眼前的小姐姐舞姿曼妙,半露的酥胸白得像雪,让人不由得就想要和她云雨一番……要抑止,不能再写下去了。 尔后,袒胸装传入了宫廷,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那些仕女,个个体态丰盈,酥胸半露,极端富态。有了宫廷贵族的引领,民间女子也纷繁穿起了袒胸装: 这句诗出自诗人周濆(pēn)的《逢邻女》,周濆是一个普通诗人,他的邻家女孩儿当然也是平民了。 方干和周濆都是唐末人,是不是只需唐末才盛行袒胸装呢?不是的,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江边邂逅了以为美丽的小姐姐,他就写了一首《南乡子》: 嘿嘿,看来从唐初到唐末,女孩子都热衷于这种性感豪迈的穿衣作风,风流才子也都喜欢洁白如雪的女孩酥胸。 正如我前面所说,难以想象,我是在写一篇封建王朝女性穿衣作风的文章。我们为何会对唐朝女子的穿衣作风感到震惊? 唐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它简直将持续了2000年的封建王朝一分为二,处于封建王朝的中间部分,它自由、容纳、富足、自信,盛唐更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高峰,我们纵观整个封建时期,基本都对女性充溢了约束,特别是宋朝以后,裹脚、束胸、礼教,更是让女性失去了本该具有的无限魅力,这种约束不时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回过头来看唐朝女性,真是让人不得不慨叹,唯有这样对等而富足的社会,才配得上“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国风度。 声明: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师永涛《唐人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