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祝新乐 同济大学 义务编辑:胡逸飞 同济大学 本号编辑:张雯婷 华东政法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文公任务:让文化为资身手航 · 摘 要 · 朴素品展览经过内置艺术作品、协作设计作品以及营造艺术空间的方式中止艺术性构建,成为朴素品介入艺术生态的新方式。固然朴素品与艺术的界线逐步被含糊,但朴素品展览与朴素品展览依旧在消费者、艺术品和展览的角度上都有着实质上的区别。艺术与朴素品联姻成为常态的背景下,艺术品展览为朴素品背书,推进了朴素品消费,而朴素品展览也在推进了艺术传播。互惠互利的同时,二者的协作也随同着艺术丧失独立性、大众对艺术产生误解以及公共艺术空间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艺术与朴素品的跨界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颖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朴素品牌时装设计师夏帕瑞丽便约请超理想主义画家达利为她的设计提供创意,两人的协作开创了艺术与朴素品协作的先河。进入21世纪,朴素品介入艺术生态的方式愈发多元,如协作设计朴素商品、资助艺术活动、设立艺术奖项、成立艺术基金等。近年来,朴素品艺术展开端作为一种新方式生动在大众视野。 图1 达利和夏帕瑞丽协作设计的“龙虾”裙 就我国来说,早在2009年,卡地亚就将《卡地亚珍宝艺术展》搬进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当代艺术馆也曾先后举行过《文化香奈儿》、《菲拉格慕·不朽的传奇》、《迪奥肉体》等一系列朴素品牌展览,为美术馆带来了不少观众。2018年,GUCCI 分离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推出了以“艺术家此在”为主题的艺术展。2019年9月,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行“蒂芙尼180年创新艺术与钻石珍品展”…能够看出,朴素品展览有日益普遍的趋向,朴素品牌深度介入艺术生态,并成为艺术生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一、介入:朴素品展览的艺术性构建途径 艺术与朴素品的结兼并不是以生硬的方式被凑在一同,而是一种近乎圆满的联姻。艺术与朴素品具有诸多共性,对圆满和质量的追求是二者的共有基因,且同样具备文化和历史,都是创作者个人思想和情感表白的实体,这些共同点为朴素品牌与艺术联姻,进而打造品牌展览提供了基础。此外,朴素品展览经过内置艺术作品、并置协作设计作品以及打造艺术空间的方式笼统出朴素品所包含的艺术符号,构建自身的艺术性,使二者的融合自但是不生硬。 (一)内置艺术作品 史文德森在《时兴的哲学》里谈到,若想增加某个物体的符号价值,最简单的措施是将其与含有庞大符号价值的其他物体放置在一同。朴素品展览常常将与品牌具有某些关联以至并不具有直接关联的艺术品和朴素展品并置在同一场景,从而营造出艺术氛围,抵达朴素品被侵染、被艺术化的效果。 2019年7月,《迪奥小姐:爱与玫瑰》展览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展示迪奥品牌与知名艺术家之间的紧密联络是这次展览的重点内容。为此,迪奥品牌展出了黎巴嫩裔埃及艺术家劳拉·芭拉迪以开创人迪奥先生为灵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西红柿和恰恰舞都别碰我》,以及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费舍尔用可塑泥土打造的、致敬罗丹的代表作“THE KISS”艺术装置《亲吻》。在精心营造的封锁空间内,朴素品与当代艺术消弭了距离感,以隐喻性的方式被联络在一同,给观众一种迪奥品牌就是艺术品的错觉。 图2 《迪奥小姐:爱与玫瑰》展览 (二)并置协作设计作品 协作设计在此指品牌或设计师与艺术家作为独立单位共同中止设计的过程,而且艺术家与品牌一同公开面向公众。在此情形下,艺术家的亲身参与转换为作品在艺术方面的权威性,艺术家的符号标识持续到朴素品的符号价值,朴素品牌也因而取得了艺术的“灵光”。[1]2011年,路易威登在中国国度博物馆举行了艺术时空之旅展览。该展特地开辟出一个与艺术协作的区域来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牌与众多艺术家的协作设计,其中着重展示了当时的艺术总监马克·雅可布所谋划的,触及斯蒂芬·斯普劳斯、村上隆、理查德·普林斯等艺术家的一系列协作产品,好比手袋、行李箱、皮箱等。在这些跨界设计中,品牌的产品与艺术家的代表形象或符号分离在一同,好比村上隆的樱花和眼睛形象,斯蒂芬·斯普劳斯的标记性涂鸦玫瑰。经过如此巧妙的分离,这些产品作为艺术家物质身体的一种延伸,摄取了艺术家的“精髓”和“灵光”,也即被艺术化了。 (三)打造艺术空间 另一种建构艺术性的方式是在展出朴素品的同时,应用其它文化元素,如艺术装置、音乐、电影场景等发明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展览空间,从而抵达与商业空间拉出距离、完成物品的神话和意义嫁接的目的。于2019年举行的蒂芙尼180年创新艺术与钻石珍品展在入口处放置了印有TIFFANY&Co. Logo的蓝色灯柱,灯光亮起,似乎一片蓝色森林,这些夸大的艺术装置使展览在一开端就呈现出浓郁的现代艺术感。本次展览中,蒂芙尼的珠宝好像博物馆的文物般被展示于玻璃展柜中,供大众驻足观看,而且珠宝在日常生活中最被关注的价钱却在这里被刻意躲藏,由此可见,主办方旨在突出展览氛围、强化观赏体验。更重要的是,藉由这次展览,朴素品的适用价值被悄然置换为艺术符号,这使得蒂芙尼的珠宝在朴素品这一身份之外,又被植入了艺术品的新语义,完成了价值的升华,符号性再次被强化。 二、界线:艺术展览与朴素品展览的分辨 相比纯艺术,朴素品牌产品属于类艺术、适用艺术或盛行艺术,是文化商品化过程的表示。即便在外形美、艺术符号的运用上能够和艺术品相媲美,但和纯艺术相比仍有实质不同。固然朴素品登堂入室进入公共艺术空间,其展览被冠以艺术之名,但朴素品并不同等于艺术,艺术展览与朴素品展览也不能混为一谈。 (一)消费者的角度: 设计师并非艺术家 朴素品牌设计师与艺术家有着实质的不同。笼统画家皮埃尔·苏朗热以为艺术家不同于手艺人,艺术家的任务是研讨与探求,创作道路中除了思想并无迹可寻,为了抵达目的地,他们必须探求。而手艺人,他们的目的明白,抵达目的的道路是现成的,就摆在面前。能够看出,艺术家最重要的特征是盲目、自由与独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表白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是一种完整的纵情。而且,艺术家基本都是以个体方式存在,同行的交流只是一个自创,协作是非必须的。朴素品消费者是品牌的设计师,而不是艺术家个体或群体。朴素品行业是从事消费消费的行业,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因而朴素品设计师与各个消费线的协作是必须的。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在消费中首要满足的是符号性表白,其后思索意义性和功用性的均衡,因而并不具备艺术家独立、盲目的特质。 (二)艺术品的角度: 艺术品的实质 1. 艺术不可复制,朴素品可再消费 “灵光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中心内容,他以为原作因具备“此时此地”,即独一的存在这一属性而被赋予了熠熠生辉的“灵光”,但是随着机械复制时期的到来,“灵光”因复制品的大批量消费而消逝。博物馆、美术馆是用来展览艺术品,当人类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褪下商业和权益的外衣,才成为文物。[2]艺术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继承的、天赋的、不可逆转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朴素品的物是工业社会中可持续再消费的产品。固然朴素品牌会为个人量身定做无独有偶的高定珠宝、首饰或服装,但这种“无独有偶”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营销伎俩,并不具有历史感的意义。朴素品牌进驻博物馆,实践上是偷换了艺术品的概念,艺术的首创性成为朴素品不可复制性的背书和标榜,使在商业社会中流通的可再消费的商品窃取了艺术品的不可替代性。 2. 艺术追求无用,朴素品为理想而生 艺术一直追求“无用”,对艺术而言,最重要的是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而朴素品是为理想而生,内容是非必须的,它只关注于外在方式与符号意味意义。浅显地讲,朴素品是高级的、奢华的适用商品。从功用来说,朴素品能够随意地被普通日用品替代,饮用水能够取代香槟,帆布袋能够取代羊皮包。但对艺术品而言,由于其适用性简直为零,因而艺术品是无法被取代的。朴素品展览不外是将橱窗里密码标价的商品搬进了博物馆和美术馆,无论是珠宝还是服饰、香水,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价钱和适用价值,而艺术是无价的,更是无可替代的。 3. 艺术维护社会区隔,朴素品消弭社会区隔 布迪厄在《分辨:判别力的社会批判》这本书中指出,任何兴味都不是自然的、地道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据每个个体差别化的审美兴味,我们能够分辨他所在的阶级,也能够中止自我归类并寻觅兴味相似圈层的认同,社会区隔由此完成。艺术对审美和对其符号的解读请求较高的教育背景,因而,艺术是功利的,能够用来提示社会空间内群体阶级的差别。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得精英高端文化与商业大众文化之间的分界线日益含糊,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逐步淡化,艺术品与商品的界线也在消弭,而朴素品正处于这一含糊地带的中心。现代朴素品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符号,其符号意义经过广告对大众广而告之,对其符号意义的解读没有太多的文化壁垒,只需买最新款的朴素品就能抵达吸收眼光、提升阶级的心理效果。朴素品这种身份表征的作用,消弭了爆发户与中产阶级的区隔。 (三)展览的角度: 公共艺术空间的光环与社会职责 在公众视野中,公共艺术空间常常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和“崇高性”的光环,承载着商业空间所不具备的意义,而艺术品自身的“灵晕”正是光环存在的根基。朴素品展览实质上是商品消费时期朴素品牌营销的伎俩,经过借用和置换艺术的概念,将艺术价值加诸自身,完成商业价值的提升。固然朴素品展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艺术性缺乏,更不具备崇高的意义。 同时,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或机构承担着珍藏、研讨、展览和教育等多元社会职能,用于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保障和完成每个公民的艺术文化权益。艺术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提供文化效劳的重要方式,搭建了艺术作品和观众交流的平台,是公众感知和了解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固然朴素品展览具有一定水平提升大众审美的功用,但朴素品展览的最终任务是培育更忠实的消费者,以营销为基本目的的朴素品展览大多过于肤浅,迎合受众的炫耀心理,这使得朴素品展览大多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圣地,而展品沦为了自拍的背景墙,观众与艺术作品短少互动交流,观看者在按下快门后没有更多思索。 三、融合:艺术与朴素品联姻的影响 朴素品介入艺术生态曾经是消费社会的突出文化症候,二者联姻产生的影响既具有互惠互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一)互惠互利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看,朴素品牌和艺术的跨界融合是一种双赢的协作方式。艺术为朴素品品牌注入了庞大的符号价值,而朴素品品牌则显著推进了艺术传播。 1. 艺术推进朴素品消费 时兴是艺术与生俱来的基因,这也使得艺术与消费,特别是朴素品消费联络紧密。上世纪50年代,安迪·沃霍尔开创的波普艺术让消费文化跻身于艺术范畴;而今,艺术也已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艺术提升品味,品味又自然推进消费。 朴素品牌已然认识到自身与艺术分离,或与艺术家产生关联时,能够对品牌的营销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推进力,这是由于朴素品牌将品牌的形象、符号意义与艺术的非物质价值分离,让朴素品牌消费者具有“艺术品资助者”的身份认同,以及“艺术喜好者”般高端品味的感受,从而对朴素品牌的见地显得更为积极。朴素品展览逐步成为朴素品牌介入艺术生态的主流方式。藉由展览,美术馆、博物馆将其性质中的“艺术性”、“公共性”和“崇高性”概念赋予朴素品,将朴素品的“崇高”位置合法化。同时,朴素品展览把观众置身于品牌设定的情境中,让参观者以为具有了商品就具有了展览所呈现的一切,抵达培育未来忠实消费者的目的。 2. 朴素品展览促进艺术传播 耐久以来,艺术、艺术家和大众不时存在着隔阂,艺术通常曲高和寡,大众关于艺术展览更是“望而却步”。加之某些过于前卫和晦涩的艺术展的呈现,这一隔阂以至有越来越大的趋向。往常,朴素品展览的频繁呈现掀起了一股又一股观展潮流,这使得走进看展成为一种时兴的生活方式。 朴素品牌较高的知名度以及自身共同的魅力能够吸收一批自身对观展并不感兴味的人群,此外,朴素品牌展览对观众心理需求有十分专业的研讨,普通在展览经费上投入较多,关于展览的设计、制造等都十分考究,通常有着较好的参观体验,在展陈方式上更利于大众接受,连排队体验都有特殊设计。2019年4月,在西岸艺术中心举行的《走进香奈儿》展览中,排队的看展人群不时的被工作人员引导向不同中央,其间还有小礼品发放,观众能够边走边看,观展热情不至于被漫长的排队时间消磨殆尽。此外,观众的打卡拍照又使朴素品展览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走红,引发观展热潮。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的“迪奥肉体展”创下了两个月高达22万人次的观展纪录,成为现象级展览之一。 图3 《迪奥肉体》展览 固然朴素品展览的盛行并不代表人们和艺术的距离就此消弭了,但这些朴素品展正在经过这种“病毒式传播”的途径吸收更多年轻人走进艺术空间,疾速地拉近了当代艺术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有力助推了艺术的传播。 (二)风险性 朴素品的频繁介入,扰乱了原本的艺术生态,艺术面临着被朴素品牌操控而丧失独立性的风险。朴素品藉由符号置换,在大众文化中含糊自己与文化、艺术的区别,在大众话语中遮盖或疏忽掉了商业运作的痕迹,让人产生对艺术的错觉和误解。此外,展览的艺术性、学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经常存在,而朴素品展览的涌现使这一矛盾愈加尖利。 1. 艺术沦为朴素品牌的雇佣军,丧失独立性 朴素品全方面介入艺术生态,无疑会招致艺术消费的倾向比例快速增大,而艺术一旦在公共视野中成为朴素品牌常规性活动和必要元素之际,它也可能就此沦为朴素品牌的招幌广告,丧失本体性,成为商品的附庸。艺术家也将在资本的裹挟中被降服,成为为品牌效劳的设计师。届时,艺术必将面临着在消费社会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的致命风险。[3]也因而,为了艺术自身的持续存在和展开,艺术在与朴素品牌融合的同时,要尽量据守艺术底线,坚持艺术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商业对艺术的不良影响和过度操控。 2. 大众对艺术产生误解 关于品牌的消费者来讲,朴素品牌介入艺术范畴是有益而无害的。这是由于朴素品昂扬的价钱、艺术品鉴赏解读的高门槛,作为强有力的阶级划分伎俩,反映着消费者的位置和名誉,而朴素品牌和艺术的协作进一步稳定了朴素品牌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但关于普通大众而言,这种协作可能会构成“朴素品是美好生活意味”的假象,使大众对艺术和美产生误读,误导大众对艺术和美的肉体追求转化为对“物”过度追求,招致商品拜物教思想等负面影响扩展化。更糟糕的是,普罗大众看似拥抱了艺术,实则离艺术越来越远,大众对艺术的误解也会越来越深。 3. 公共艺术空间过于商业化 在资本大潮的席卷下,朴素品展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市场化、商业化的最好例证。但大众关于朴素品进入博物馆、美术馆一直有着过于商业化,有违公共艺术空间严肃性和学术性的担忧,这主要是基于朴素品展览的教育功用与艺术南辕北辙。朴素品展览实质上以艺术为名义中止教化,培育它们的忠实消费者,培育出的是“更规范”的消费者,即物的“信徒”,而不是文化视角的批判者和思索者,努力于提升他们的对朴素品的“信仰”,而非文化鉴别力。其背地的文化逻辑是拥抱大众和商业的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只是为大众制造着精英的幻想,这就使得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空间有着媚俗的嫌疑。 四、总结 朴素品展览经过从艺术中置换出艺术符号完成自身的艺术化构建,彰显着消费社会的消费逻辑。固然应用了艺术符号的朴素品与真正艺术品的区别并不明显,但二者能够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划上等号,朴素品展览与艺术展览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壁垒。商品消费时期,艺术与商业资本的分离是必定趋向。朴素品展览使艺术以一种全新姿势走入大众生活,艺术的背书刺激了大众对朴素品的消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展览也拉进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此外,朴素品展览伤害艺术威严、破坏艺术独立性等质疑的声音同样不可忽视,朴素品与艺术的联姻仍有可辨析之处。无论未来朴素品是持续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还是转向其他方式介入艺术生态,艺术与商业坚持一臂之距,坚持自身的独立性都是必要的。 文章来源: 本文首发于《齐鲁艺苑》2020年06期,第125-128页,经作者受权转载,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1] 喻宛婷.朴素品展览:从公共文化机构和朴素品的合谋看消费社会的神话塑造[J].装饰,2016(09):70-72. [2] 白玉力.从品牌策展活动看朴素品品牌的艺术化树立[J].装饰, 2018(08):106-108. [3] 蒋茜.中国当代艺术与朴素品市场的协作[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2(Z1):107-109. 图片来源: 封面:https://www.vjshi.com/watch/2555594.html 图1:https://www.sohu.com/a/254441001_185042 图2:https://www.sohu.com/a/327996807_594402 图3:https://huaban.com/pins/268002618/ 校正人员: 张雯婷 杨丹丹 张轩宇 薛哲 版权声明: “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开放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能够在恪守国度学问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状况下免费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好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则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存清查一切法律义务的权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念,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单元 文化上市公司, 代表了文化产业最为先进的消费力。 本微信公众号是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分离研讨团队共同创建的公益开放平台, 旨在分享文化企业研讨成果, 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共同洞见 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进、世界格局、 战略价值与未来大势。 投稿与协作联络:zangzp@fudan.edu.cn 《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台 学术顾问 解学芳 臧志彭 主编团队 轮值主编:胡逸飞 轮值副主编:雷文宣 高嘉琪 温凤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