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均已揭晓,九位科学家摘得桂冠。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2日中午,作为第一个被发布的获奖项目,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惩处他们在研讨生物钟运转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10月3日,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取得物理学奖,其成就是在“激光干预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和发现引力波方面的贡献;4日发布的化学奖,由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取得,他们研发出能对生命分子中止三维成像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 三项成果,无不成就于数十年的努力,而今诺奖的垂青,是对艰难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信心坚决之人的最佳鼓舞。 生物节律:生命时钟的“滴答” 人类心中有两种看似抵触的原始激动,一种要将事物简化到最基本要素,另一种又要经过这些基本要素探求出更重要的意义。 探求生物钟的奇妙,是前者;而应用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改恶人类健康,则是后者。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生物钟这个词汇,人们其实相当熟习。这部体内的时钟,能够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对我们的生理功用中止着十分精准的调理,有助于为日常的生理机能做好准备,但是,它的运作机制却不时成谜。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物学家们曾经开端了生物钟相关基因的研讨。但直到80年代中期,三位美国科学家才突破传统,从果蝇中分别出一种能够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以大胆的实验揭开了与生物钟有关基因的产生、运作机制,并于后来30多年里,在这一范畴的研讨中越钻越深。 这项研讨成果的最大价值在于,该调控机制也同样适用于人类。而能够从基因变异角度研讨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亦为后来的科学家们进一步治疗遗传性疾病铺平了道路。 对生物钟基因密码的求索,最终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庞大贡献。这一份价值,不论有没有诺贝尔奖,它都在那里。 Jeffrey.C.Hall 美国遗传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美国知名文理学院倾慕赫斯特学院,1971年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1974年成为布兰代斯大学教员。2013年取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1984年他和迈克尔·罗斯巴什的研讨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调理果蝇的生物钟。他们还提示出该基因锁编码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含量随昼夜节律而变更。因而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一同取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Michael Rosbash 1944年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出生,美国国度科学院院士,现为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生物学教授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讨所研讨员。 1965年于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化学学士学位,1970年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至1974年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研讨所从事博士后研讨工作。及后他不时在布兰戴斯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73年至1980年为助理教授、1980年至1986年为副教授及自1986年起为教授,并于2012年荣获彼得.格鲁伯神经科学讲座教席 (Peter Gruber Endowed Chair) 至今。 Michael W.Young Michael W. Young 於1971年獲得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生物學本科學位,1975年獲得該校遺傳學博士學位。繼完成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生物化學博士後工作之後,他在1978年被任命為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成為洛克菲勒大學研讨員計劃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Fellows Program) 的一部分。Michael W. Young 在1984年被任命為副教授,1988年被任命為教授,2004年被任命為負責學術事務的副校長以及 Richard and Jeanne Fisher 教授。 1987年至1996年,Michael W. Young 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讨所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的一名研讨人員。他現在是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成員和美國微生物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 院士。Michael W. Young 獲得過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Shaw Prize in Life Science and Medicine)、2013年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 (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2012年馬斯利獎 (Massry Prize)、2012年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2011年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 (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以及2009年彼得和帕特麗夏·格魯伯基金會神經科學獎 (Peter and Patricia Gruber Foundation Neuroscience Prize)。 引力波:一场寰宇有声电影 引力波获奖,其实是四十多年的努力成果。 LIGO天文台如一面庞大的竖琴,以激光为弦,但只需宇宙中高度动态的事情才有身手拨弦。弦多年未响,LIGO潜伏时空蛛网一角,等候捕获猎物。 以当年的眼光来看,同样的树立资金放到大型望远镜上才是正途,投在LIGO上同等冒险。这个项目能够依托的,只需“爱因斯坦的名声”以及数位科学家们的坚持。 img src="15Dad0hum5pjRPFotVZzc5xUR/ar/PIFoxOLOXCFEmzPb3DKr9ZuGuCIwDoFKLTvec8QlQ3kjUylXB0XekpBvgpaKWP7CYHptcZVy9XLw2zSzJU2+Xh5polnl3DhfuAP" /> 今年物理学奖获奖者 但坚持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LIGO找到了要找的东西。 正是这次收获,让天文学迎来了一次反动——从16世纪伽利略的望远镜发现天空中原本一片黑暗之所竟蕴藏着丰厚细节,到全球联网的射电望远镜群向遮盖我们视野的天幕发起应战,人类从未放弃对星空的瞻望。但此前的成果,呈现给人们只是一部默片,引力波却能够让我们倾听到宇宙的藏匿之音,领略一场寰宇有声电影。 可见光、无线电波、红外线……这些都是由单个原子或电子发出的,只带有天体的单一特性。但引力波迥然不同,它能通知我们大质量天体运转的全部信息——这是一个400年来探测太空最基本、却最先进的用具。 捕获宇宙时空里捉摸不定的涟漪,这个项目在最初被嘲讽为“妄想”。但科学家们的信心一步步把我们引向检验它的边沿,更见证它成为事实。 Rainer Weiss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1932年出生于德国,并在随后和家人从纳粹的魔掌中逃出。他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长大,是一个具有工匠天赋和街头聪慧的孩子,会自己制造并且售卖高保真系统。念本科时,Weiss从MIT退学。尔后,他在那里取得终身职位。Weiss为自己赢得了著名物理学家的名誉,并且努力于LIGO研讨40余年。这是曾经尝试过的最大胆的实验之一。即便到往常,他仍在应用LIGO展开研讨。 2016年9月27日晚,邵逸夫奖2016年度颁奖礼在香港举行。雷纳·韦斯、罗奈尔特·德雷弗、基普·索恩取得邵逸夫天文学奖,以惩处他们对“激光干预仪重力波观测站”(LIGO)的构思和设计。 Barry C. Barish 1936年出生于美国奥马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专业本科学位, 实验高能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加州理工学学院教授。 Kip S.Thorne 索恩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洛根(Logan),父母都是犹他州立大学的教授:父亲维恩·索恩(D.WynneThorne)是土壤化学家,母亲艾莉森·索恩(AllsionC.Thorne)是经济学家。同在学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长大,他的四名兄弟姐妹当中有两人也成为了教授。 索恩年轻时就在学术范畴取得了特殊的成就,他在三十岁时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他于1962年取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而在1965年就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的指导下,索恩完成了名为《圆柱系统的几何动力学》(GeometrodynamicsofCylindricalSystems)的博士论文。 索恩擅长向他人展示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范畴的一些发现的令人兴奋并且重要之处,不只是面向学术界,同时也能够让大众了解。1999年,索恩预言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能够对下面一些未处置的问题做出回答:能否存在这样一个“宇宙的黑暗面”,其中遍布诸如黑洞一样的暗物质天体?我们能否经过时空的扰动,即引力波,来观测宇宙的降生和黑暗面等未知范畴?21世纪的技术能否观测到像人类尺寸大小物体的量子行为? 冷冻电镜:借双“上帝之眼” 自2013年以来,一项技术——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开端成熟并得到大量应用,是以在2013年之前和之后,分子结构显像效果有了鲜明对照。这一点,诺奖评选委会特意于发布会上呈现给世人。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三位科学家分别开发出了图像合成算法,将电子显微镜含糊的二维图像合成明晰的三维图像;改进了传统电子显微镜,取得了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以及研发了将液体水疾速冷冻成玻璃态从而使生物分子坚持自然形态的技术。正是这些发明,让冷冻电镜的各个部件都得到优化,才奠定了近年来众多科学家所称的“生物化学反动”。 今年化学奖获奖者 工具的创新,产生了比发明自身更了不起的影响。仰仗“上帝之眼”,此往不为人知的分子生命状态被揭露,结构生物学天翻地覆。而关于人类来说,了解生命机理、研讨开发新药,自此不可同日而语。 正如评选委员会所说,科学发现常树立于“对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真实显像”这一基础之上,可惜在漫长一段时间里,旧显微技术只适用于“无生命”样品,已无法充沛展示分子生命周期全过程,生物化学图谱上因而有了“留白”。而冷冻电镜的呈现,终将整个范畴推入了全新纪元。 Jacques Dubochet 1942年生于瑞士,1973年博士毕业于日内瓦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瑞士洛桑大学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指导一个课题组的Jacques Dubochet胜利完成了将溶液状态的生物大分子速冻在玻璃态的冰中,并在液氮温度下的电子显微镜察看,从而奠定了冷冻电镜制样与察看的基本技术伎俩。这一成果也标记着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或 Electron Cryo-Microscopy)技术的降生。 Joachim Frank 1940 年 9 月 12 日, 生于德国、美国的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物理学家,生命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特別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Frank博士于1963 在弗莱堡大学本科毕业,1967慕尼黑大学硕士毕业 (师从Walter Rollwagen 教授 ), 1970 慕尼黑工业大学 博士毕业 (师从Walter Hoppe 教授),1970-197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 (师从R. Nathan 博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师从R. M. Glaeser 教授), 康奈尔大学 (师从B. M. Siegel 教授)做博士研讨员。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惩处其展开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肯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Richard Henderson 1945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962-1966在爱丁堡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范畴的开创者之一。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MRC分子生物实验室项目担任人。 科研之路漫长而迂回,求索的过程更是清冷且单调。一项研讨胜利之前常常要阅历上百次失败,而有时即便付出艰苦的努力,也有可能短时期之内裹足不前;科学史上也不乏几代人持续努力最后才取得最终突破的实例。因而,东润公益基金会希望每一位有志于改动世界、探求未知的科学家,置身其中不觉其苦,独钓寒江之雪还能乐此不疲。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具备科研才干和天赋的青少年,沿着先驱科学家探求出的途径英勇坚决地走下去,不带一丝犹疑与徘徊。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咨询相关活动及美国大学升学指导信息 18561861610 15854200497 COLUMBIA LEADING 咨询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