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中文媒体关于麻省理工、台大、台积电在《自然》(Nature)发表的《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论文的报道,都是基于台积电发布1nm技术严重突破的这个角度,固然台积电的确是参与单位之一,其研讨人员周昂升博士也是并列第一作者,但是,大家都忽视一点,这篇论文是一个规范的博士生论文,其导师/通讯作者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那么接来,请跟随我来一同扒一扒其背地的故事。 要看一项研讨中,谁是主力,普通而言是看谁是第一作者,假如有并列第一作者,普通而言是排名第一位是最主要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普通是项目担任人、导师,普通而言是署名在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论文的截图: Pin-Chun Shen(沈品均)是本文的一作,Jing Kong(孔静)是本论文的通讯作者,经过麻省理工学院关于本论文的一篇报道《Advance may enable “2D” transistors for tinier microchip components》,我们能够看到: 沈品均是麻省理工2020年博士,孔静教授是他的导师和本项目的担任人,这里面还提到2个人,一位是Cong SU 2020年的博士,另外一位是Yuxuan Lin 2019年博士,论文的共同贡献显现,他们二人也是第一作者: 至此,想必各位读者曾经十分分明了,这个项目不是企业的科研项目,就是一个博士生完成学业的研讨项目。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有趣的中央是,一切一作是中国人,依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官网显现: Cong Su 2013年在北京大学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取得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讨方向是:修饰和控制二维资料中的原子级结构,包含制造过程中的掺杂,以及资料制造后运用高能电子束的修饰。事实上这与他在这篇论文中的工作是完整分歧的。 这篇论文的另一位一作,Yuxuan Lin则毕业于清华大学,依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官网显现: 这位林博士是在清华大学取得的微电子学学士学位,后来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博士阶段从事的研讨方向是:开发新的资料合成和表征工具,以及二维资料及其异质结构的电子和光电器件应用。显然他是本项目的巨匠兄。 上面两位一作是来自于中国大陆的同窗,而本项目的排名第一和第四的一作,则是来自于中国的宝岛台湾,依据台大关于本项目的报道披露: 沈品均博士和周昂升博士都是在台大取得的硕士学位。 由左至右為沈品均博士、吳志毅教授、周昂昇博士 论文的作者单位显现,周昂升博士往常是台积电的研讨人员: 台大的吴志毅教授没准是他们俩人的硕士研讨生导师,所以作为项目的实践干活的人,在曾经发现了二维资料上搭配半金属铋(Bi)的电极,能大幅降低电阻并进步传输电流,作为从事这个范畴研讨的博士,其自然明白这将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成果,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找到其教员,同窗,一同完成项目最后的冲刺实验,也是人情世故,关于麻省理工、台积电、台大三者的贡献,台大的报道是这么说的: 简单说来就是,麻省理工发现了铋的价值,台积电优化了堆积制程,运用其氦离子束微影系统(Helium-ion beam lithography)将元件信道胜利减少至纳米尺寸。 台大的报道关于其培育的硕士在项目中的贡献能够说是,大书特书。 果真是台湾南波湾! 但是,有过硕士、博士项目和论文阅历的人一定知道,他的导师常常是项目成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来扒一扒这个项目的通讯作者,论文的贡献栏显现: 孔静教授是这个项目的担任人,肯定了研讨方向,设计了这个实验,参与了论文的撰写。 北大才女孔静其人 依据孔静教授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官网显现: 孔静教授1997年在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从2002年到2003年,她在NASA Ames研讨中心担任研讨科学家;从2003年到2004年,她在代尔夫特大学担任博士后研讨员。她于2004年参与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 孔静教授的研讨兴味集中在将单个碳纳米管的合成和制造分离起来并将其集成到电路中的问题。她的研讨应用包含运用碳纳米管作为极端敏感的化学传感器来检测有毒气体。 十分有意义的是,依据网上各种披露的照片显现,她似乎十分喜欢选择中国人或者说华人作为她的弟子,从一位网名为闫学姐发布的照片来看: 孔静教授是相当喜欢招中国学生,这是在麻省理工求学闫学姐和孔静教授及同窗们的合影,手捧向日葵的就是孔静教授,假如不是中间站着一个外国老太太,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中国的大学实验室,好吧,也能够了解为外国老太太到中国大学访问的合影,实践上这位老太太能够大有来历,她叫Mildred Dresselhaus人称碳学之母(生卒:1930年11月11日-2017年3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被誉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镇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 分离孔静教授的研讨方向是碳纳米管以及二维资料来看,依照中国大学的说法,Mildred院士应该是她的“大老板”。 下面这张照片是孔静和其博士生宋轶的照片。 宋轶在她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电极,这种技术能够应用柔软的薄膜上,作为太阳能电池。 在这个装置中,太阳能电池是中心的透明区域。在其边沿是金属触点,在器件性能测试过程中能够在此处衔接探针。 经过上面的内容,读者应该能够了解,孔静教授在碳学之母的手下工作,不时从事碳学和二维资料方面的研讨与教学工作,也为中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生。 1nm的专利权归属谁? 本文最后一项要讨论的问题是,这项所谓的台积电1nm技术,究竟属于谁,依据论文的利益抵触一栏显现,沈品均和孔静是共同发明者(co-inventors), 其中并没有来自于台积电的周昂升博士,以及她的另两位学生Cong Su 和Yuxuan Lin,当然,或许此处只是简写了2位发明人,但是在申请专利时,只写贡献最大的学生和导师,这完整契合大学学生项目专利的通行署名方式,究竟论文署名是荣誉分享,专利署名就是利益分享了,能少一人便少一人。 也有读者会说,是不是台积电出钱资助的项目,这个从论文的致谢栏栏中能够看出,这个项目的主要资助者是美国的各政府部门的研讨项目,对台积电的致谢写在十分靠后的位置: 所以,综合各方面资料来看,沈品均和孔静是这项专利的唯二专利权人。 为什么要顽固于专利权归属 有读者问,为什么要这么顽固于专利权的归属,这是由于,假如这项技术真的会完成产业化,那么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从个人手中取得受权难度,应该远小于从竞争对手手中取得受权的难度,而且还存在着一种可能,那就是,或许有一天,孔静教授会像饶毅教授那样毅然毅然的回国为国度效能。 参考文献: #全能创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