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微设计(ID:land-2013) 本文已取得受权 四合院更新改造 每个场地有着其特殊性,设计的意义在于依据其特殊性赋予新的可能性。四合院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有名,是京味儿文化代表,口字型的四合院阔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因而对老四合院、胡同中止现代化改造,能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生机。 北京老四合院、老胡同传统空间和契合彼时当下生活美学的相遇。在改造过程中不只需注重建筑外观和建筑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还是保存生活的体验。 01.观夏国子监旗舰店 02.万国福地·精酿酒吧 03.北锣鼓巷91号四合院改造设计 04.庄子玉工作室鼓楼7号院的过往与三次改造 05.内胡同 — 储子营胡同36号院更新改造 06.葫芦院 – 銮庆胡同37号院 01 观夏国子监旗舰店 地点:北京 /设计:F.O.G. 建筑事务所 观夏北京旗舰店选址国子监街23号,这套建成于清代中期的三进四合院是观夏继“湖南路111号”后在中国完成修缮的第二座百年老宅。设计 处置建筑新旧功用的起承转合,将庄严庄严、作为私宅运用的古老合院,塑构成开放友好、能够衔接四邻的公共商业空间。 这座四合院从未设有影壁墙,大门处留有一定开放性(一种解释是它曾经为“前店后宅”规划,需求方便迎客)。基于此,设计将沿街立面改成玻璃,让行人能够察看建筑内层层递进的院落。 最后是盘绕品牌特征的考量,应用自然存在的东方庭院元素,以最适度的触碰,渲染出一种能够展示观夏特征的空间心情。 02 万国福地·精酿酒吧 地点:北京 / 设计: DAGA大观建筑 本案位于五道街胡同,原生场地是一个面朝南新华街的合院,左邻右舍都是此地久居的老住民。从狭窄的入口通行,空间关系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简化版。 设计将封锁的院子做得尽量通透、明亮。注重进入内庭院后的感受,即关门伊始,就进入自己的世界,来访者所见皆是自己视野内的建筑,这是贯串在设计过程中逻辑,既需求有一定的透气感,也要保障私密性。 本案是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运用材质和外形来对应历史,同时依据资料特性调整方式和比例,掌握其粗糙水平和时期感。经过部分关系的调整而改动院落空间的氛围并满足多样的运用,让老旧能够与时俱进的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室内、建筑与自然在相互界定中融会贯串,构成一个能够相互渗透的空间结构。我们对原有院落中的墙面、门窗、屋架、铺地等结构系统中止了整理与修复。 03 北锣鼓巷91号四合院改造设计 地点:北京 / 设计: 介介工作室 项目位于北京市北锣鼓巷91号,面积约1400平,业主为北京彝席之地。场地是一个即传统又非传统的四合院。传统之处为北京城内中心区的两进四合院,四方规整,周围临近建筑也皆为四合院。 设计伊始以发明一个以北京老四合院传统空间和契合彼时当下的新空间相遇为母题的建筑体验空间为目的。 置入一套屋顶连廊系通通一前后两个院落空间,构成天上,地上,公开三个层级途径串联的空间次序。连廊系统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场所。整体空间体验上就构成了登高望远,合院穿越,公开探幽的三个层级,增加了空间体验的丰厚性。 红与绿是传统四合院的经典用色之一,一进便以此二色为主,庭院为传统红色空间,室内餐厅则以绿色为主。同时将白色置入到二进院的非典型四合院空间,而构成新的民宿空间体验。 04 庄子玉工作室鼓楼7号院的过往与三次改造 地点:北京 / 设计: BUZZ庄子玉工作室 BUZZ庄子玉工作室,从国贸规范化的办公楼搬到了钟鼓楼旁的一座老四合院,走出了地道的办公场景,融入了北京的日常生活。鼓楼7号院,也成为了团队探求建筑空间关系和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原型伊始。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在满足建筑事务所办公需求的同时,发明一种无时效的空间语汇以及对周遭空间文脉特征的引入和吸纳。 设计在肃清了部分不用要的装饰面并将原有的古建结构暴显露来后,在原有的工字型院落中,置入了一个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将北房东房西房作为连续空间联络起来,以取得更高的办公效率。 院中玻璃体块的参与,将从未被功用化的屋顶空间应用了起来,体块的顶部,成就了承载屋顶的公共活动的“T型台”,末端依旧可见南屋前露天的庭院,树上的柿子随之变得唾手可得。 玻璃顶下原有的庭院,变成串联起三个办公空间的共享展示区域,东北角增设一个了综合书柜同时充任了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由于胡同条件限制,室外机被巧妙集中在工字院西北角的半透明的光井之中,配以人工绿植及磨砂玻璃,反而成为新的视野焦点。 05 内胡同 — 储子营胡同36号院更新改造 地点:北京 / 设计: 超城建筑 该项目紧邻北京的南中轴线,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固然该建筑作为危房被撤除改造,但是主要的空间肌理与部分无需增加保温的老墙经修缮加固后被保存下来。内胡同的改造战略遭到本地杂院居民自发的改造战略的启示。本项目入口右边原本是一条小胡同,胡同里的居民将其入口处增设了院门,使其转变为一个杂院——胡同院。 本项目采取相反的战略,将与胡同院入口并联的原本的杂院,改造为一个内胡同,使得原本封锁的杂院空间被由外部延伸进入的内胡同重新组织。内胡同的流线与原院落的中轴线得到同等的尊重,并由此使得院落与内胡同的介面墙体取得了双重性格。这些墙体因而在面对院落与内胡同的两面取得了不同的设计,以对应稳定而宁静的院落以及活动而生动的内胡同。 设计没有运用复杂的结构方式与昂贵的资料。仅仅运用了四种最普通的资料:木头、灰砖、钢、玻璃。建筑主体釆用北京传统木构,而提供新功用的部分:如玻璃窗、隐形空调风口等则采用钢结构与玻璃,而灰砖则因位置而定,采用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结构做法,并承担新与旧的衔接与转译。 06 葫芦院 – 銮庆胡同37号院 地点:北京 / 设计: 都市理论 曾经的銮庆胡同是一条宽不外三四米的小胡同,两侧密密匝匝围满了墙皮剥落的古老四合院。37号院里的原住户早已搬离,房子经过了十几年的空置曾经损毁、颓败不堪。 原本南房共有五个半开间,中部曾经坍塌,两棵大树也就生擅长此。顺势辟出中间两个开间成为一个“屋中院”留住树木,两侧的屋顶则按古法修复。为保障原有建筑面积不致减少,把两侧厢房向院内恰当加大,在中间留出一个葫芦形的庭院,于是一个传统的小三合院就演化成为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两个串联的曲线形的小院,再加上有意收小的北入口门廊,构成了小两进的“葫芦院”格局。 曲墙上设有一系列可开合的竹钢屏门,连续的竖向隔栅过滤了院中激烈的阳光也提供了相对私密的内部空间。而东侧曲墙凹入东厢房檐下,让一根檐柱暴显露来。曲墙如龙蛇游动般在规整的合院中穿行,划破了原本过度严谨的空间次序,新加的曲墙与原有建筑之间充溢了天窗,阳光穿过隔栅照亮了室内弯转的墙面,也划分出了自由灵活的休闲空间。 相比传统合院的空间体验,“葫芦院”中室内空间向天空开放、向院内封锁的空间反转更强化了院落围合的向心性和肉体性,反衬出中间空无一物的院子才一直是建筑的中心与高潮。 -END-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处,版权归原作者一切。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表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刻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中国园林”微信公众号 广告协作请联络: 微信:chenran58 ↓↓↓ 阅读原文可查看:她在设计院门口,坐了10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