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暖洋洋,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终于迎来万物复苏的时辰。 前些日子的就业市场算不上好,很多人准备在这个春天大展拳脚,但是,工作还是难找,似乎从没好找过。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快速找到工作?靠熟人会比自己投简历更有效吗?传播学学者刘海龙将分离国内外研讨,为我们揭露社交网络对找工作的影响。 祝各位周一高兴,工作顺利。 讲述 | 刘海龙 来源 | 看理想App《传播学100讲》 01.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社交媒体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就是人际网络的崛起。社交媒体让我们的人际网络变得可视化了,让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明晰可见。另外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传播是树立关系的重要条件,作为事情的传播也在制造和延伸着社会网络。 好比我们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我们会同时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于是我们就会发出慨叹:“这世界真小!”固然我们平常主要和天文上比较接近的人打交道,似乎自己交往的圈子很小,与世隔绝,但在人际网络时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常常比我们想像得小得多。 为了证明人际网络的传播效率,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莱姆曾经中止过一个著名的“小世界问题”实验。米尔格莱姆运用了一个连锁信的措施来测试恣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他找到了160位内布拉斯加州居民,给他们每人寄出了一封连锁信。信里附上了一位马萨诸塞州股票经纪人的姓名和地址,这个人工作在波士顿市,但是住在沙伦市。 信中请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写在信封上,然后再把它寄给自己以为离这位经纪人最近的朋友或熟人。即便这个收信的人并不认识这位股票经纪人,但是只需觉得TA会有措施更接近这个最终的收信人,就能够把信寄进来。 然后再以此类推,让这个中间的收信人再想措施把信寄给TA觉得离最终收信人更近的收信人。最后,从这位马萨诸塞州股票经纪人收到的信中,研讨者就能够判别出从最初的这些发信人到最终收信人,中间要阅历多少个人。 结果发现,160人里,最终胜利的有42个传播链条,这其中,最少的是经过2个中间人就抵达了目的地,最多的是经过10个人,最后平均起来中间要经过6个人。 换句话来讲,在1960年代的美国,最多经过6个人就能够联络到恣意一个人。所以,这个所谓 “小世界理论”也叫作“六度分隔理论”。所谓的“度”,是网络剖析中的一个单位,意义就是网络中恣意两个点之间要树立衔接的话,要经过几个节点。 思索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通讯技术还不兴隆,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6这个数字曾经相当小了。但是今天在脸书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是小得不可思议,按最新的研讨,脸书上的人平均只需求3.57位中间人就能够联络上该平台的任何一个陌生人。 脸书等社交媒体是如何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这么多的呢?原来它有一种基于关系算法的引荐机制。这个引荐机制的原理十分简单,假定A和B是朋友,B和C是朋友,那么A和C之间就很容易成为朋友。也就是你朋友的朋友很可能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脸书就不时地将A引荐给C,把C引荐给A。假如A和C之间超越一个衔接,也就是说除了B之外,A的朋友中还有D、E、F也是C的朋友,那么A和C成为朋友的概率就更大。也就是说A和C的朋友圈假如有很多重合的部分,他们多半也会认识。 不外,上述衔接都还只是依照传统面对面交往的思想方式来思索问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陌生人的话,问题会比上面说的愈加简单,由于我们不需求靠中间人来传话,而是能够直接搜索到我们想联络的那个人,将TA加为好友中止直接的衔接。 小世界理论证明,人际网络之间的信息活动的效率超出我们想像,所以传言的渗透性十分强大。而且媒介技术的展开使得过去迟缓的口耳相传也变得更快,于是社会网络的传播效率以至曾经超越了大众媒体。 02. 什么样的关系对找工作更有辅佐? 除了关注传播效率外,社会网络传播的信息性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究竟作为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我们不只希望音讯更快地传到我们这里,也希望这些信息是有用的。好比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一个人要与另一个朋友绝交,理由就是厌弃和对方交流的内容都是自己身边熟习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缺乏质量。 和接近的好朋友在一同,固然能够让我们有保险感,他们也能给我们提供实践的辅佐,但是也缺乏新颖感,招致这个现象的很重要的一点缘由,就是我们和朋友的圈子重合度太高,他们知道的,也是我知道的,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情。 既然熟人无法满足我们关于信息的请求,泛泛之交是不是能给我们带来更高质量的信息呢?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就研讨了找工作的时分,人们的工作机遇信息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调查是1970年代中期做的,那个时分格兰诺维特还是哈佛大学的研讨生,所以他选了离学校不远的波士顿郊外的一个牛顿城,随机访问了300名白领居民,这些人主要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讯问了这些人最近一次职业变动的阅历。 他发现,57%的人在最近一次职业变动中,是经过亲属和社会关系了解到职业信息的,而不是经过像职业引见所这样的正式的市场渠道和直接去某个公司求职。这阐明即便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人们在找工作的时分,人际关系依旧十分重要。 一个更重要的研讨发现是,在这些经过他人取得职业信息的被访者中,经过弱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常常能够活动到一个位置比较高、收入比较丰厚的职位,而经过亲属和好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活动的机遇相对弱关系带来的大大减少。 简单来说, 人们在找工作中,经过弱关系取得的信息比经过强关系取得的更多样化,弱关系带来的机遇也更多。 弱关系是交往没有那么频繁、情感密度较低、熟习水平较低、相互之间互惠效劳比较少的关系。与之相对的就是强关系,是关键时辰能够帮上忙的人。 但是为什么在提供求职信息上,弱关系提供的信息和强关系相比,愈加多样呢?由于弱关系提供了一个人接触不到的工作信息,与强关系相比,和我们关系比较远的人,他们活动的圈子与我们也不相同,所以信息来源也更多样。 格兰诺维特的观念颇具启示性,让我们认识到经常被我们疏忽的泛泛之交在传送高质量信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我们在展开和维护自己的社会网络时能够思索的一点。 03. 被疏忽的要素 但是,其他社会学家发现,关系强弱不是信息质量的决议性要素,社会网络的一些更重要的特征可能被格兰诺维特疏忽了。 好比,社会学家伯特(Ronald Burt)就发现,在格兰诺维特的剖析中,起决议作用的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变量,就是信息源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信息是来自找工作的人所在的群体,还是来自于TA不在其中的那些群体,其实和关系的强弱并没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 弱关系的信息之所以有价值,直接缘由不是由于TA跟你比较疏远,而是由于TA能够把其他群体的信息带给你。而这些信息是你在自己的群体里接触不到的。 所以伯特以为,有的人会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表演搭桥的角色,假如你认识这些能够牵线搭桥的人,那么就能取得愈加多样的、有价值的信息。反过来,假如他们消逝,这两个群体之间就会呈现一个“结构洞”。因而,关系弱并不是一种关系充任桥梁的先决条件,具有非重复性资源或正好填上结构洞的关系,才是真正重要的。 除了却构洞的发现,德国社会学家韦格纳(Bernard Wegener)更进一步提出,依赖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人之所以取得不同的提升,可能还要多思索两个要素:一是除了信息质量外,还要思索社会资源,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关系,究竟有时分我们不需求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的是过硬的关系带来的真实的机遇;二是还要思索求职者个人的社会位置。 细致来说,假如在一个小圈子里,求职者的社会位置比较低,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找个社会位置比你高的强关系帮你忙,好比让亲戚朋友中混得比你好的人给你个机遇,提携你一下。 但是假如在一个小圈子里,你个人就是处在网络顶端、混得最胜利的人,这个时分你在强关系里没有粗大腿能够抱了,只能到其他群体里去,经过弱关系来取得信息和资源。所以,在格兰诺维特之前的研讨中,之所以依托弱关系的人能得到更好的职位,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原本起点就高。 韦格纳在西德的实证研讨也发现,换职者的工作位置与关系人的交往水平的确产生了互动效应,位置越低的人越倾向于经过强关系取得社会资源,位置越高越经过弱关系取得社会资源。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穆尔又对找工作中依托关系到底有没有用提出了一个承认性的意见。他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越有是关系的人,越倾向于运用关系来找工作,所以调查中发现运用社会网络的人能够找到更好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调查措施构成的内生性假像。由于没什么社会关系的人也不怎样经过关系找工作,所以也没法证明关系真的有影响。 04. 深嵌社会的大网中 前面我们讲的这些研讨基本都是在西方做的,相对而言,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和亚洲集体主义文化关于强弱关系的注重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好比,在日本的一个调查就发现,格兰诺维特的结论完整不成立。在搜集职业信息方面,大部分日本白领是用强关系,而不是像美国白领一样应用弱关系。美国的研讨结论,是弱关系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让人向上活动,但是日本的研讨结果正相反,经过强关系换工作的日本白领,更能取得丰厚的报酬。 招致两者的差别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缘由就是,日本大企业都是公开招聘,社会关系起不到太大作用。社会关系起作用的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比较看重忠实、信任,强关系就比较容易得到信任。 对中国求职的调查跟日本的调查结果相似,但是中国有一个特殊状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树立,人们对关系的依赖偏好也发作了变更。 社会学家梁玉成发现,1995年之前,无论体制内外,依托关系找工作都能取得较好的收益,1995年之后,无论体制内外,依托关系找工作都不再能取得正的收益。所以人们开端越来越不倾向于运用关系。 在城市白领就业范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趋向,那就是强关系降落,弱关系上升。 但是整体上看,文化的影响并没有消逝, 而且随着社会阶级的固化,拼关系依然在很多范畴和地域大行其道。 除了找工作外,近些年,由于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和计算传播的兴起,也有很多研讨者关注线上虚拟的传播网络,以及背地的社交关系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态度、认知和行为。 好比有一系列的研讨就关注游戏中的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会如何影响玩家在游戏中的表示。经过对索尼开发的大型多人线上角色表演游戏《无尽的任务2》(Ever Quest II)中玩家的游戏内行为数据中止剖析,有研讨就发现,玩家在游戏中构成的弱关系数量和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示呈正相关,而游戏中的强关系则能给玩家带来更强的信任感。 也就是说,熟人一同玩游戏固然会更轻松,但和陌生人玩游戏会发挥得更好。 另外,在健康范畴,研讨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信息,(例如关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信息),从而有效地促进人们改动健康行为。 Damon Centola 于2010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就关注不同结构的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健康行为。经过线上实验,他把参与者随机地分配到了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社会网络,一种是部分高度汇集但是和外部疏离的小团体,另一种是随机的、涣散的网络,然后去察看健康行为在这两个社会网络中的扩散。 结果表明,小团体的行为改动最为明显。这是由于,假如人们接触到许多曾经采取这种行为的人,会更多地采取健康促中止为。大家假如去公园,就会发现,在同个公园锻炼的老人,都有一套相似的锻炼措施。 我们所在的群体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链条,更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原子,而是深深地嵌入到社会的一个大网。除了少数群体事情外,日常的大部分信息及上述现象的传播,都是沿着这个网络传送的,只需深化了解社会网络,才能够看分明日常的很多传播现象。 *本文内容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第48讲,内容经编辑整理,完好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移步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收听刘海龙主讲《传播学100讲》 配图:《重启人生》《架空OL日记》 《傍晚时分、牵着手》《我的姐姐》 音频编辑:hyl、小颜 微信内容编辑:汁儿 监制:猫爷 商业协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