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持续500余年,有哪些帝王呢,他们是如何把商朝带上高峰,又如何让商朝一步步走向消亡的,一同来看看吧。 引见商朝帝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商朝的历史。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庞大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化展开奠定了基础。在鸣条之战后由商汤所树立,在牧野之战后被周武王所消亡,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持续500余年,前后相传17世31王,也有人说商朝大约是公元前1675年至公元前1029年,持续600余年,你觉得是哪个呢? 这么说吧,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出生,公元前1587年死去,而公元前1675年人家商汤还没出生呢,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树立商朝称王13年后驾崩,依据时间推算应该是公元前1600年树立的商朝。 而往常很多视频里面固然说是,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但是你们仔细一点,把他们所说的君王在位时间全都加起来,差未几都是600以上,其实这也很正常,究竟王位继承不一定要等上一任驾崩了,才开端算时间。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商朝的君王,看看他们的在位时间,以及事迹,他们是如何把商朝带上高峰,又如何让商朝一步步走向消亡的,其中表述的君王之间的关系,保障你一看就懂。 商汤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佐下,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最终树立商朝,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这人很有礼貌,当时商朝成立后,许多诸侯国都来朝贺,他都以礼相待,因而得到了很多诸侯国的反对,商汤在位期间,对内设立刑法,安抚民意,鼓舞消费,对外扩展统治区域,为商朝的展开尊定了基础。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突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也就是天下人乃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后来的王朝都是这么更迭的,因而史称“商汤反动”。 商汤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树立商朝称王13年后驾崩,在位30年 商朝第2王,商代王(太丁) 商朝第二王,商代王(太丁),这位仁兄比较惨,原本太子是他的,结果没能把老爹熬死,自己先死了,并没有继承王位,所以很多史学家并没有把他列入商朝帝王中。 商朝第3王,商哀王(外丙) 商朝第三王,商哀王(外丙),是商汤的第二个儿子,在位3年,上位的时分年岁也不小了,身体也不怎样好,还没啥作为就生病,驾崩了。 商朝第4王,商懿王(仲壬) 文章曾经录制视频,能够直接观看 商朝第四王,商懿王(仲壬),是商汤的第三个儿子,在位4年,这位仁兄也是凶猛,把二哥熬下去了,终于上位了,结果年岁太大,4年后也跟着驾崩了。 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太甲是商朝第二王,商代王(太丁)的儿子,在位23年,刚刚继位时,雄心勃勃,想要当个好君王,结果不到两年就坚持不下去了,开端我行我素起来,恣意地颐指气使,一味吃苦,十分不堪,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怕商汤的帝业毁在这个不肖子孙的手里,于是就把太甲流放到商汤墓地左近的桐宫,就此史上唯逐一个被大臣流放的君主呈现了,史称“伊尹放太甲”,在这三年里,伊尹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悟,于是就亲身去迎接他回到亳都,而这回他知道伊尹这人惹不起,于是只能乖乖做一位明君,勤政爱民,由于出色的表示,伊尹还特意给他写了文章《太甲训》来称誉他。 商朝第六王,商昭王(沃丁),是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的儿子,在位29年,沃丁继位8年后伊尹去逝,他又选择咎单辅佐,也是推行以德治商,也算中规中矩吧,商朝的国势也在上涨。 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他是商朝第五王,商太宗(太甲)的儿子,商朝第六王,商昭王(沃丁)的弟弟,在位25年,关于他的记载屈指可数,只知道他的行为准绳完整依照汤法来执行,后面的假如没有多少事迹的话,我就只引见人物关系和在位年限了哈。 商朝第八王,商敬王(小甲),是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儿子,在位36年,这位仁兄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说他是太庚之子,也有说是太庚之弟,在位时间有说36年的,也有说17年的。 商朝第九王,商元王(雍己),是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儿子,商朝第八王,商敬王(小甲)的弟弟,在位12年,这位仁兄是个人才,商朝在他的管理下,逐步衰落,直接招致了诸侯不来朝,他上位就开端败家业,旷费政事,管理国度的技艺点似乎没能点上, 此时的商朝社会就有很明显的阶级了,主要分为奴隶主,奴隶,平民,其中奴隶主普通都是以前部落首领,奴隶是对外战争取得的,而平民就是商朝的原住民,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各种优待,拼命的压榨奴隶的剩余价值,基本不论奴隶的死活,有时还会被拿来祭奠,而奴隶主们就整天沉浸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这也为后来商朝消亡埋下伏笔。 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商朝第七王,商宣王(太庚)的儿子,商朝第九王,商元王(雍己)的弟弟,在位75年,司马迁评价他说:“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阐明他在位的时分,商朝又开端往好的方向展开,诸侯又开端来朝贡了,他的妙招就是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后又任用巫咸辅佐朝政,他自己呢勤政修德,治国抚民,直接结果就是使得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昌盛,收货了后世一堆好评。 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儿子,在位13年,仲丁在位期间,东南方的夷族时不时来骚扰商朝,最后还打起来了,被仲丁派兵击退,其自身的权力也严重受创,他发现自己的弟弟们,开端争权夺利,为了国度稳定,仲丁才选择了迁都,将都城从亳迁移到了嚣。可惜最后还是没能避免,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从而拉开了“九世之乱”的序幕。 商朝第十二王,商思王(外壬),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儿子,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的弟弟, 在位15年,这位仁兄就凶猛了,他开启了谁拳头大谁就能当王的先例,以后的每一任君王继任前,都比比谁拳头大,直接打乱了原来的兄终弟及制度。 商朝第十三王,商前平王(河亶甲),是商朝第十王,商中宗(太戊)的儿子,商朝第十一王,商孝成王(仲丁)的弟弟, 在位9年,他上位后可不安生,能够说是内外忧患,不少人反对他上位,于是他决议迁都,又将都城从嚣迁都到了相,迁都完成后,有对兰夷发起了战争,结果兰夷逃往班方,最后班方也被打服了,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了基础。 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是商朝第十三王,商前平王(河亶甲)的儿子,在位19年,这位仁兄有些倒运,是一个迁都狂魔,上位后就想着迁都,于是从相迁都到耿,结果第二年被洪水给冲了,又开端迁都,这次又从耿迁都到邢,没过多久平稳日子,邢也遭到了洪水的要挟,于是,他又把都城从邢迁都到了庇,祖乙在位期间,兰夷、班方也经常出来作妖,祖乙数次收兵,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要挟,使得商朝的国势再度好转。 商朝第十五王,商桓王(祖辛),是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的儿子,在位16年,内乱不时,招致商朝国势又开端衰落。 商朝第十六王,商僖王(沃甲),是商朝第十四王,商穆王(祖乙)的儿子,商朝第十五王,商桓王(祖辛)的弟弟,在位25年。 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是商朝第十六王,商桓王(祖辛)的儿子,在位9年,也有说32年的。 商朝第十八王,商顷王(南庚),是商朝第十六王,商僖王(沃甲)的儿子,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堂弟,在位25年,由于继承权的问题再次爆发,国内骚动,经过这么多年的积压,终于快压不住了,于是南庚想起了老祖宗们的老措施,继续迁都,这才将都城从庇迁移到了奄。 商朝第十九王,商悼王(阳甲),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儿子,在位7年,此时的商朝,内乱不止,诸侯不朝,除了争夺继承权外,奴隶主贵族之间也相互残杀,商朝持续衰落中。 商朝第二十王,商世祖(盘庚),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儿子,商朝第十九王,商悼王(阳甲)的弟弟,在位28年,盘庚算的上是能干的君王了,他继位时,国内是杀来杀去的,很多诸侯国还有叛变之心,也不来朝贡,他继位后,就把国都从奄迁到了亳,美其名曰,跟随先祖的步伐,这是龙兴之地,但还是遭到自然灾害的要挟,最后不得不再次迁都,大多数贵族贪图闲适,都不愿意搬迁,费了好鼎力才压服了贵族们,于是把都城从亳迁到了殷,盘庚迁殷后,他以强硬伎俩遏止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倡导俭省,改进习尚,减轻盘剥,终于安定局面,并且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庶民安定,商朝国势再度复兴,尔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不时在这里。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诸侯国也陆陆续续的前来朝贡,商朝国势呈现上升的态势。 商朝第二十一王,商章王(小辛),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儿子,商朝第二十王,商世祖(盘庚)的弟弟,在位21年,他就很聪明,觉得盘庚的治国之策太落后了,于是放弃了,结果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商朝,又开端走下坡路了。 商朝第二十二王,商惠王(小乙),是商朝第十七王,商庄王(祖丁)的儿子,商朝第二十一王,商章王(小辛)的弟弟,在位21年,这位仁兄和他哥哥一样,采用自己的措施治国,使得商朝衰落的趋向愈加严峻。 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王,商惠王(小乙)的儿子,在位59年,他继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弃了不是贵族不能担任重要职位的规矩,由于当时内乱的缘由,招致人才匮乏,出身贫贱的傅说、甘盘等人,对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中止变革,令商朝很快恢复了国力,这时分他就想要处置内乱了,处置的措施就是把一切权益集中在自己身上,构成了以自己控制一切军政大权的统治机构,因而以后的一百多年简直没发作过内乱,而对外,则以德服人让诸侯国臣服,不服的就打到你服为止,因而带来的直接益处就是,诸侯国臣服,定期朝贡,疆域扩展十倍。 商朝经过武丁的管理,呈现了史无前例的盛世,经济富庶、庶民安居、国力强大,史称“武丁盛世”。 商朝第二十四王,商后平王(祖庚),是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的儿子, 在位7年,他是武丁的次子,老大被后母诬害,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他的弟弟也不想和他争王位,不想再次呈现“九世之乱”的局面,所以这王位来的很轻松,但是武丁原本就觉得他没多少才干,结果也正是如此,上位后没多大成就。 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是商朝第二十三王,商高宗(武丁)的儿子,在位33年,武丁之前就很看好他,还想把王位直接传给他,结果他怕再次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于是分开了王都,把位置让给了祖庚,他在位时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民众,商朝中兴,并发明了“周祭”之法,盛行于商朝的后半期,并逐步抵达最高峰。 商朝第二十六王,商甲宗(廪辛),是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的儿子,在位6年,他在位期间西方一些部落骚扰商朝,决议收兵正压,结果却差强者意,没有被拿下,成为隐患。 商朝第二十七王,商康祖(庚丁),是商朝第二十五王,商世宗(祖甲)的儿子,商朝第二十六王,商甲宗(廪辛)的弟弟,在位1年,他在位时,羌方屡犯商王朝,庚丁请求一些部落一同收兵镇压,最后战争取得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但是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商朝第二十八王,商武祖(武乙),是商朝第二十七王,商康祖(庚丁)的儿子,在位35年,武乙在位时,巫教权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与此同时,西方方国部落不停的骚扰商国,武乙集齐兵力,发起战争,武乙暮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最后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役中。 商朝第二十九王,商匡王(太丁),是商朝第二十八王,商武祖(武乙)的儿子,在位13年,太丁继位后,为了解除周人的要挟,杀了季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武乙曾授季历以征伐之权,而季牧是周国的人,所以他攻打过的很多中央都归附了周国,太丁为此而感到恐惧,决计抑止周的展开,所以杀了季历,这招致商朝和周国的矛盾加剧。 商朝第三十王,商德王(帝乙),是商朝第二十九王,商匡王(太丁)的儿子,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衰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将文丁的一个幼女,嫁给了姬昌,向周国致歉,帝乙缓和了与周人的矛盾之后,平定了东夷的叛乱,暮年迁都朝歌。 商朝第三十一王,商纣王(帝辛),商朝第三十王,是商匡王(帝乙)的儿子,依据记载,他太过于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过度的征伐,招致安居乐业,运用的一些刑法残忍至极,使得很多诸侯国叛变,最终牧野之战败北,自焚而亡。 我觉得纣王其实是很有才干的君王,但是官员都是贵族,这么说吧,贵族出身的即便是个傻子也能够为官,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当时纣王要做一个决议时不只会遭到贵族的反对,连祭司都能反对,为了稳定朝政,并任用有才气的平民入朝为官,外部也有很多诸侯国叛变,商纣王便率兵征伐,一路横推,捷报连连,但是战争太过于频繁,国内青壮年好多都被征兵了,招致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而家破人亡,在加上当时商国刑法太过于残忍,祭奠也太不人道,最后导火索就是商纣王抓的周文王,即便后面放回去,也阻止不了人家叛变啊,再加上祭司和贵族的权益被剥夺,怀恨在心,于是投靠了周国,里应外合之下,才招致了商朝的消亡,可见帝辛还是一个十分有才干的君主,他的残暴只是为了稳定统治位置而已。假如真的像历史说的那样,商朝怎样可能坚持那么久呢? 毛泽东曾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身手、能文能武的人。他运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稳定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 商朝亡了国。我觉得很有道理,历史都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推翻一个王朝一定需求一个正义的理由,不然就会落得一个不忠的骂名,新王登基后才干服众,这叫顺天应人,而纣王也很不幸,成为了史上最惨的背锅侠。 商朝固然消亡了,但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经过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往常的调和社会,所以我们能做的只需珍惜当下。 好了,文章曾经制造视频,喜欢的话就去主页观看吧,顺便点个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