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嵌合下的生命意义 ——《科学能否解释生命?》评述 高旖蔚 1,2 和鸿鹏 3 (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讨院;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讨院 ) 摘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学的进步,塑造了我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了解,科学言语也逐步成为一种描画性和规范性的力气,并在与法律、伦理、政治和经济的持续互动中,逐步取得了对生命解释的垄断位置。希拉·贾萨诺夫的《科学能否解释生命?》基于历史的脉络梳理,阐释科学如何在“生命”议题中取得话语权统治,深思与批判后基因时期生物学优越性的结果,呼吁人们从对“生命是什么”的讨论转向“生命是为了什么”,并以为应走向科学与人文共同决策下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生命的意义, 生物学, 生物技术政治, 希拉·贾萨诺夫 中图分类号: F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1.03.122 人类关于生命的解释从未中止,提示“生命奇妙”成为生物科学家的永世话题和终极关怀,生物学的持续进步更是不时影响着人们对生命的了解。1944年,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发表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一书以为,了解生命的关键是了解遗传,即基因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在代际间有序传送。 [ 1] 2021年,同样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保罗·纳斯(Paul Nurse)也出版了名为《生命是什么》一书,纳斯并不以为仅仅依托解码遗传信息能够带来问题的完好答案,他提出应该依据生物学的5个基本理念——即“细胞”“基因”“自然选择的进化”“作为化学的生命”和“作为信息的生命”——来“一步步更明晰天文解生命如何运转”。 [ 2] 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开端,不时搅扰着西方哲学家的正是“赤裸的生命”(希腊语zoe)与“依附于身体的积极的生命”(希腊语bios)之间的区别。 [ 3] 8-9 前者是指有生命的物体或身体自身;后者则是指认知、好意等努力于了解和重塑自身条件的生命。由此不难看出,生命的意义除了物质层面,还包含精神或文化层面——即对“生命是为了什么”的思索。此外,后基因时期日益彰显的权威主张促成了生物学对生命阐释权的垄断。这种现象是如何呈现的?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和深思?当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解释呈现争议时,谁又是最高权威的阐释者?基于这些追问,希拉·贾萨诺夫(Sheila Sen Jasanoff) ①2019年出版的《科学能否解释生命?》(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贾萨诺夫经过历史和深思视角,深化细致地梳理了生物学研讨范式转变下生命定义的变更,论述了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如何逐步掌控解释生命的话语权,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她提出,关于生命的问题不只触及生物学或生命科学,还触及法律、伦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支配与获利:被重新描画的生命 《科学能否解释生命?》一书开篇借用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at Are We / Where Are We Going )展开了生物学对生命解释的回溯。贾萨诺夫以为,20世纪的科学延展能够看作是对生命工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学习支配生命和从支配中获利。 [ 3]37 科学首先应用实验室和仪器在更小的组织单位上探求生命的机制,不时学习如何支配生命并重新定义生命;之后,科学与私人资本的联盟将实验室学问转变为能够获利的工具,生命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商品。科学在研讨范式的转变中及其与私人资本的分离中重新描画生命,并从基本上改动了人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思索。科学虽尚未明白宣称完整回答这些问题,但不时宣称自己是“了解生命的最具压服力的工具”。 [ 3] 14 1 研讨方式转变下的生命 19世纪初,法国自然史学家,植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后天习得的特征能够遗传”的理论。由此启示人们,生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只仅是偶尔或神意构成的,而是与后天进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后,孟德尔的研讨成果表明,生命的重要组成要素,包含身体、智力和心理,都由自然的遗传规律所决议。 [ 3] 19 “我们从哪来”被初步解答。孟德尔的发现是遗传学的基础,但是将生命工具化,特别是将人类生命转化为实验和解释的对象,则是由于20世纪生物学研讨理论和目的的严重转变。 [ 3] 24 从20世纪初开端,生物实验室取得了近乎霸权的力气,以处置“我们是谁”的问题。 [ 3] 20 实验室和实验仪器改动了人们对生命的察看方式,也改动了察看的结果。拉马克、达尔文和孟德尔的理论是他们应用锻炼有素的眼睛,对发现或培育的生物进行长期的察看和分类得出的。而到了19世纪末,仪器扩展了人类眼睛的才干边疆,科学家们能够用肉眼看不见的结构来察看整个生物体。实验室取代了岛屿、乡村或植物园等19世纪最受欢送的研讨实地现场,成为了生物学研讨发现的新场所。1902年,博韦里-萨顿(Boveri–Sutton)理论证明了染色体是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的载体。之后,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经过果蝇实验为博韦里-萨顿理论提供了决议性支持,他发现母体将一组遗传变异或等位基因传送给每个后代,解释了孟德尔半个世纪前察看到的遗传规律。之后摩尔根的同事狄奥多西·多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证明了自然选择是经过基因突变发作的,这稳定了生物学在解释生命基础及其构成要素方面的有力位置。后来,X射线晶体学使人们能够研讨复杂的分子,从而更分明天文解它们的化学结构,也催生了DNA螺旋结构的发现,从此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研讨进程。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它们由成对的碱基构成,这些碱基能够用A T C G代表。这种直接的字母表示被以为是为科学家提供了能够支配生命的字母表。生物科学家开端用“生命之书”来隐喻生命,将遗传信息比作一本书或者附带插图的手册,宣称其不只具有阅读才干,而且具有编辑和最终重写本书内容的才干。 [ 3] 4 综上,科学仪器不只提示了肉眼看不见的结构,还改动了伊芙琳·福克斯·凯勒(Evelyn Fox Keller)所谓的“生物注视”(the biological gaze),即实验人员不再简单地察看生命,而是开端支配和混合它的组成部分来测试系统的极限,并参与了他们自己的了解规则,生物学由此被彻底改动。 [ 3] 22 2 成为商品的生命 到了20世纪80年代,象牙塔式的科学研讨成为了过去式。科学与资天职离起来重新定义我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想象,生物学不可阻挠地走向生物技术,技术上的可行性也不时突破道德可允许的界线。这个过程为高更画作中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往哪里去?—带来了新的答案。 [3] 2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物学家开端应用DNA重组技术改善动植物的性状,以期修复大自然的错误并发明全新的生命。当资本发现有利可图,便开端涌入生物学研讨,使得生物学从学术研讨开端走向工业研讨。由于重组DNA技术既需求保障操作的精确性,又触及生态、生物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不肯定性,美国和欧洲在这十年间不时讨论如何管理这种技术。直至1980年后,美国里根政府基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放松了对健康、保险、经济和环境的监管。这关于启动一个具有尖端技术和具有无限想象应用空间的新兴行业来讲,成为了一个友好的时辰。人们以为,生物技术不像原子能有庞大的爆炸力,也不像毒性化学物对生物存在致命性,而是工业时期龌龊和紊乱技术的自然替代品,并能够从其生物属性中取得极大的利益。 [ 3] 25 这一认知为遗传学问和生物技术发明了新的延展空间,鼓舞着私人资本纷繁介入。 资本逐步进入到未经讨论的研讨方向,经过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特别才干来定义人类生命的目的和进步方向。关于企业范畴的生物学家及技术支持者而言,“技术上的可行(通常与经济利益的承诺相吻合)能够不时重新界定道德上的可行”。 [ 3] 27 学术范畴的科学家也认识到,他们从事的研讨不再是只能依托政府资助,而是能够经过创新,发明商业利益。好比:由生物学家赫伯特·波耶尔(Herbert Boyer)与风投资本家罗伯特·斯旺森(Robert A. Swanson)共同创建的基因工程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胜利开发了rDNA的首批商业应用;1980年10月,Genentech的上市给每位合伙人带来了接近6500万美圆的股份价值。1992年,沃森被美国国立卫生研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领导层问到他所持有的生物技术公司股份可能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存在利益抵触的问题,之后,沃森出于多方面思索辞去了HGP总担任人职务,并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科学记者说道,“我不认识不持有股票的人”。 [ 4] 这意味着,当时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持股生物学家,很容易进行商业运作,而濒临灭绝的则是那些远离市场诱惑的科学家。 生物学不可避免地走向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走向市场并迈入私有化进程,生命成为商品。这些转变给予了生命“前景”(prospect)新的含义,曾经的“前景”是指生命在未来可等候的一系列机遇,现今所讨论的“前景”却是一种有认识的、为牟利而发掘一切生物基因组物质和信息的行为。这意味着,被参与了一系列人为干预后,生命“前景”实践上是“用我们可能是什么的想象来弥补我们是什么的学问”。 [ 3] 24 至此,贾萨诺夫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变更的维度为我们提示了,了解“生命”不再仅仅是科学的专利,社会力气(政策和资本)均已介入生命的未来延展中,生命及其意义正在被重新描画和构建。 二、 两种战略:科学掌控生命话语权 固然社会力气已介入到生命的未来延展中,了解生命也不再是科学的特权,但总体而言,当下对生命的阐释仍被科学所掌控。自从卢德分子(Luddites)破坏了工业反动的机械织布机后,不愿跟随科学技术脚步的观念被以为是错误的和倒退的。 [ 3] 6 贾萨诺夫以为,生物学在延展过程中又经过两种战略加深了这种科学至上的观念,并由此掌控了对生命议题的话语权。这两种战略能够概括为科学的独立性辩护和科学的话语体系构建。独立性辩护经过承认科学植根于社会而延展,赋予了科学生产者和检查者的双重权益;科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则应用言语进一步隔绝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络。两种战略相辅相成,最终使科学坚持了对生命相关议题的掌控。 1 科学的独立性辩护 生物学延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不招认科学根植于社会的表示:其一,将科学发现大量归功于科学家个体的自我顿悟(Eureka)时辰;其二,科学重复强调其有足够的自我监管才干,并具有不受外部控制的权益。这里存在两种分别:集体和个人成就的分别;政治经济利益和科学地道性的分别。贾萨诺夫从科学自身固有的信心或主流认识形态动身,运用实例对其可信性提出应战。 (1)强调科学家的顿悟时辰 科学家普通以为,科学依托科学家的学问突破而蓬勃延展。“科学发现被以为是一种精神上的、非物质的过程,仅靠想象力和天赋”。 [ 3] 38 科学的回报和奖励机制更是强化了科学发现的个人故事。这种关于科学家个体顿悟时辰的深信,逐步剔除了科学延展过程中的其他影响要素。对此,贾萨诺夫罗列了三个例子—盘尼西林的应用、DNA的降生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来阐明集体聪慧和社会力气的重要性。 盘尼西林的发现是英国医学史上最令人自豪的故事之一,以叙说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1928年9月28日清晨的偶尔发现而著称。就像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当年从浴缸跳出跑到街上,大喊“我找到了”的故事普通精彩。弗莱明的故事以他自己为独一主角,这为科学家依赖的“顿悟时辰”添加了浓墨一笔。但实践上,青霉素从被发现、被提取、再到肯定其治病特性以及最终用于医疗,阅历了许多人漫长和艰苦的努力。弗莱明在初次发现青霉素时并不肯定其作用,并且在很久之后才将青霉素胜利分别出来,那时青霉素的治病特性还没有被发现。直到1940年,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厄恩斯特·钱恩(Ernst Chain)协作,测试了青霉素对感染细菌小鼠的抗菌性能,惹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奋。但是,盘尼西林最终能被用于医疗,并大幅度造福人类,则归功于美国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以及科学与工业的协作。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普遍视为基因时期的开端,为此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取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历史学家们却为我们讲叙了一个充溢竞争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贾萨诺夫基于历史学家的研讨指出,沃森和克里克研讨发现的关键线索来自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DNA晶体衍射图“照片51号”,显然与科学家的“顿悟时辰”无关。富兰克林固然对该科学发现具有严重贡献但并未获奖,这可能归结于科学共同体的招认和奖励机制的影响。在这里,科学经过不透明的内部程序对功劳进行排名和奖励,由此将法官和陪审团的双重职能僭越到了自己身上。 聚合酶链式反响(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胜利则更是一个技术突破的典型例子。聚合酶链式反响是一种用来产生数千份,以至数百万份DNA片段的过程。 [ 3] 50 化学家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因在聚合酶链式反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取得诺贝尔奖。穆利斯在回想录中将关键想法的呈现描画为在开阔道路上忽然闪现的灵感,对此社会学家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直接地指出,这个故事“将英雄式的、顽固的个人主义的魅力与陈旧的文化习俗混合在一同”,就像“阿基米德单独在浴室,牛顿单独在花园里,凯库勒单独在梦中”。 [ 3] 50 人类学家保罗·拉比诺(Paul Rabinow)对聚合酶链式反响的研讨参与者进行的普遍访谈更是证明了对个人顿悟时辰的过度神话。拉比诺指出,穆利斯于1986年分开赛特斯(Cetus)公司,而将聚合酶链反响开发成一种有诺奖价值的研讨工具和诊断措施,其一切关键工作实践上都由公司其他人完成。只需奖励委员会和科学记者“喜欢将一个特别的想法与一个特别的人联络起来的故事”。 [ 3] 51 三个案例表明,科学与技术的关键进步与延展并不是仅仅依托科学家的顿悟时辰,而是树立在许多无形以及无法量化的共同努力上。过度神话科学家的顿悟时辰只会加深科学与社会的慌张关系,使科学成为无法触碰的神坛。 (2)强调科学的自我监管才干 科学在很大水平上被以为是自主的,是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市场。科学家被以为是聪明的,并由猎奇心驱动进行研讨。但由此产生的很多主张科学自治的辩述都需求再次揣摩。 1975年的阿西洛马重组DNA会议以“改动世界的会议”著称,它是科学家采取主动行动以调理其工作的潜在危害,阻止在他们看来会带来太多不肯定性或可能灾难的研讨道路的标记。会议总发起人保罗·伯格(Paul Berg)在几十年后对此仍赞同有加:“对这一新的实验道路发出正告的不是政治家、宗教团体或记者,而是人们预期的科学家。” [ 3]56 他以为阿西洛马会议的主要经验是,在政策的主动权转移到企业科学之前,“来自公共资助机构的科学家应该与更普遍的公众就最佳监管方式达成共识”。 [ 3] 57 但是伯格的经验总结并不牢靠,实践上,部分生物学家关于阿西洛马会议之前两年的非正式暂停令存在诸多埋怨。之后爆发的关于谁应该保障科学家对其科研项目担任的讨论,表明公众在此次会议中并没有被充沛代表。阿西洛马会议的里程碑意义不可承认,但是,科学界对自身约束的制定随同着民主的代价。经过在技术反动的曙光中抓住审议的主动权,分子生物学界树立了一个虚拟的垄断机构,担任构建需求争辩的问题、条件,以至是管理的合法目的, [ 3] 63 最终将对生命的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2 科学的话语体系构建 科学对生命话语权的掌控战略还在于,经过对言语和话语的控制,限定我们如何命名生命实体,以及我们用什么术语来争辩它们的意义或价值;主张其不只对生命是什么,而且对我们支配和重新设计生命的目的具有控制权。 [ 3] 116 在对生命议题的公开争辩中,科学特别的话语体系经过四种论述方式——减少话语范围、伦理滞后性、不可控的公众以及技术必定性——胜利取得了制定争辩条款的权益,避免了外部对生命相关研讨的过早和过度干预,从而坚持了对生命议题的掌控。 首先,减少话语范围是指“为了避免实质上的失误”,科学家将关于未来的技术想象减少到自身能够预见的范围,从而避免过多的外部干扰。这种话语减少常见于生物学的延展中。好比,关于那些人为发明的实体,科学家宣称此类实体的意义只与相关的科学研讨有关,应由科学家进行管理。又如,生物技术的利益相关者把生物技术当作科学来讨论,并宣称人类关于自然的改动由来已久,往常进行的研讨并没有与之不同的中央。再如,在美国和英国关于生物技术的政策比较研讨中,历史学家苏珊·赖特(Susan Wright)指出,在政策构成的早期过程中,盘绕基因工程的话语逐步遭到限制,从而构成了关于要处置的问题的潜规则,即什么是决策的中心和外围规范。 [ 3] 132-133 同样的,以科学家自我监管出名的阿西洛马会议也经过减少话语范围,构成了一次胜利的话语控制。 对伦理滞后性的强调和论述在科学话语中并不少见。科学技术被看作是人类更好延展的推进力,而包含生物伦理学在内的社会机制被看作是滞后的,在努力跟上“技性科学”开创的未来。因而,伦理由于其滞后性,被以为无法判别科技的风险而被淘汰出局,一项科技能否有风险被科学双方面决议。以至有观念以为,伦理问题实践上只是公众见地的反映,以合成生物学为例,假如公众能够置信有健全的准绳来保障其是无害的,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伦理讨论。 [ 5] 这就意味着,民主机制必须跟随科学以肯定能够审议的范围和条件,公众的道德也被框定在了科学所决议的边疆之内。 从生物技术政策的演进中能够发现,公众的言语被以为是无知的、不科学的、不理性的。政府和科学界在针对公众发布的文件中,都对运用的言语进行了处置。例如,生物伦理问题研讨总统委员会(Presidential Commission for the Study of Bioethical Issues, PCSBI)关于合成生物学的讲演中提出,协商胜利的关键是“信息精确性”,这一目的将经过独立的“事实核对机制”来完成,该机制将消弭公共范畴风险的言语不精确和扭曲。该委员会暗示,可能需求检查以坚持公共言语的“明晰和精确”,好比不能运用“发明生命”或“表演上帝”等耸人听闻的盛行语,以为这些词语会障碍人们对科学和伦理问题的长期了解。此外,历史上美国关于相似胚胎特征的细胞团的命名争论,也是为了避免公众对研讨和“假”问题的担忧和焦虑。 技术的必定性辩护主要体往常关于未来技术愿景的瞻望。近年来,CRISPR-Cas9等技术的发现和随后的快速延展引发关注,由于它为更有效地操作和“校正”DNA序列提供了可能性,与以前的基因修饰技术相比,其步骤更少,成本更低。科学家和工业界预见到生物技术在健康和农业范畴无数的应用,以至预见到人类经过干预能够重定自然进化过程的地步。人们以为,反动性的技术进步不会被法律、政策或民主的争辩绊住手脚,必将到来的技术进步及其延展的疾速水平滋生了一种紧迫感。国度感到迫切需求对此采取明白立场,却又无力于未来的不肯定性,由此政策上呈现了渐进主义特征,即让科学以自己的速度行进,在风险呈现时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默许的渐进主义实践上是让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来决议社会应该评价的问题,“并在任何其他方式的深思被允许开端之前殖民我们对人类未来的集体愿景”。 [ 3] 138 三、 深思与重建:科学对生命的决策边疆 现代生物学的延展塑造了我们关于生命及其意义的了解,但现代生物学对生命话语权的掌控无疑也使我们关于生命及其意义的了解面临危机。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延展正在改动当代的“社会技术想象”。 [ 3] 11 这些深远的影响足以左右法律关于人类主体的解释,以及我们作为生命体希望如何被管理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经过“共同生产”(coproduction)过程,关于生物技术的科学论述与政治制度和理论联络在了一同。 [ 6] 作者呼吁,在法律和监管层面应更多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不只仅是被物理过程化的生命内涵。 1 法律的退让与回归 20世纪生物学的延展带来了直接和深化的法律影响。人类为了顺应后基因时期所做出的努力,招致了法律和科学之间的重复对立。盘绕重生命实体的相关问题,生物学和法律间的互动发明了一种新的独立话语—科学主权主张,它“寻求为科学保存一个道德和政治自主的空间”。 [ 3] 68 新的独立话语假定科学研讨与法律规则制定之间有一条明白的分界线,并强调法律具有滞后性。经过这种线性的进步概念,将科学发现置于规范制定前,让科学研讨能够在不受价值范畴干扰的状况下行进。“生物学不再等候法律以迟缓、渐进的方式处置社会在支配生命方面的价值抵触,而是越来越多地自行采取行动,阻止法律对科学事务的干预。而法律机构经常面临自身权益被剥夺的场景”。 [ 3] 70 首先是经济趋向基金会(Foundation on Economic Trends, FET)诉赫克勒(Heckler) ②一案。该案件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讨院(NIH)批准的一项研讨,即对一种细菌编辑的实验。FET指控NIH偏离了自己的准绳,没有进行此类实验所需的公共环境影响评价。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最终判决FET的指控成立。 [ 3] 75 值得留意的是,固然本案中的三名法官分歧对NIH的做法提出担忧,但法官们的担忧并没有惹起科学界对此案中触及的义务问题进行深思。与此同时,阿西洛马尔会议的共同组织者马克辛·辛格(Maxine Singer)发表在《耶鲁法律与政策评论》( Yale Law and Policy Review )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倡议,即在决议研讨应该继续还是中止时,只需科学的判别才应该被思索进去。辛格还提议,为了避免相似的诉讼,应请求相关律师在法庭上,以至在法学院入学考试(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LSAT)中增加科学言语的基本学问。 [ 3] 76-78 第二个案例是戴蒙德(Diamond)诉查克拉巴蒂(Chakrabarty)一案,该案触及能否将生命体专利化的争论。时任专利人员的戴蒙德关于当时海关专利局支持查克拉巴蒂的微生物申请专利的判决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但最终在1980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并支持了查克拉巴蒂的专利申请。美国最高法院称:一个活的、人造的微生物是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所规则的可专利标的物。被告所主张的微生物可算作该法规中所说的“产品(manufacture)”或“合成物(composition of matter)”。 [ 7] 从名义上看,此案是一个简单的法律解释问题,即依据适用的美国联邦法律,活的有机体能否能够申请专利?但其中蕴藏着更深层的问题是,经过技术改动的生命方式的资天性质由谁来决议? [ 3] 79 此案的判决肯定了生物体的可专利性,但是该问题本应置于政治范畴(即国会)加以讨论。该判决同时“强化了对科学主权的极端自由的解释”, [ 3] 79 认同了将尊重科学的自主性和不障碍科学的延展放在第一顺位,这实践上发明了一种当代的宪法次序。 但是,法律在与科学的争斗中,也多次夺回了科学被赋予的权益。加拿大最高法院在2002年做出的一项判决,拒绝哈佛大学的研讨人员对所谓的“肿瘤鼠”(oncomouse)申请专利的央求。肿瘤鼠是一种规范化的实验动物,其基因配置使其在实验室研讨中更容易感染癌症。这项专利曾经在美国取得了受权,但加拿大法院以5比4的投票承认了这项专利的合理性,以为鉴于法律中缺乏细致的指示,应由议会而不是法院来决议一种更高级的生命方式,或者是经过基因改造的新的生命方式。此外,加拿大还否决了一项钉螺的专利申请。在贾萨诺夫看来,这对科学界定生命的权益施加了限制,既在生命界定不明白时,招认了民主受权的重要位置,这为生命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审议空间,承认了关于高级生命的简单的恢复论解释。 [ 3] 84-85 和加拿大的两个判例一样,美国的查克拉巴蒂案其实也只是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分权问题,但却有完整不同的判决结果。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之后经过对政治与科学决策边疆的深思,进一步讨论了决策差别的背地机制。 其次,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ACLU)对万基遗传(Myriad Genetics)案的判决。此案质疑了万基遗传公司具有的BRCA 1号和BRCA 2号基因专利的有效性,这两个基因被用来诊断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理性。万基遗传宣称具有这些基因的专利权,由于该公司曾经将它们分别出来,从而使它们能够以自然界中没有的纯化方式被运用。而且此前,美国有招认基因的分别和纯化属于可申请专利的发明范畴的先例。但是,此案的判决结果是人类基因不能够申请专利,但万基遗传仍旧能够申请cDNA专利,法院指出:“与基因自身不同,这些合成序列(即cDNA)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由于它们只由指导蛋白质构成的DNA编码区域组成”。 [ 3] 86 因而,经过持有cDNA专利便可对该基因的重要信息内容主张产权。美国的高等法院已裁定,“基因”(gene)和“遗传标记物”(genetic markers)等词汇不得申请专利,但是人工设计的DNA能够申请专利维护。 [ 8] 对此,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称誉法院对自然发作的和人类产生的DNA片段进行了分辨。他说,人造的基因结构曾经运用于疫苗制造、生物燃料和营养产品,而维护这种学问产权的才干是一个强大的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必要组成部分。 [ 9] 最后是来自生命医学研讨范畴的案例。海里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一个年轻的美国黑人妇女,1951年死于卵巢癌,年仅31岁。在其治疗期间,她的医生胜利地从她垂死的身体中提取了癌细胞,并经过让它们在实验室中无限繁衍,发明了生物学中最普遍运用的研讨工具之一HeLa细胞系。人们逐步遗忘HeLa细胞系的来源故事,直到2010年一位美国记者在其出版的书中重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次揭露也引发了美国种族政治的震动。而尔后在2013年,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的研讨人员宣布,他们对HeLa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准备将其发布。这些信息不只与亨利埃塔·拉克斯自己有关,还与分享她的遗传特征的后人有关,但是EMBL的发布计划并没有咨询任何当事人。拉克斯家族被激怒并请求得到弥补。最终NIH提出理处置计划,给予拉克斯家族永世决议权,用于决策未来任何触及HeLa细胞系的研讨资助。 [ 3] 87-88 科学与法律的互动以及科学对生命话语权的抢占,并没有以显而易见的方式被公众所警惕。经过重复的争斗,“强有力的叙说使科学成为社会最进步的力气,并将一切阻止科学的方式视为落后的以及抵御解放和启蒙的事物”。 [ 3] 89 假如前两个案例展示了法律的退让,那么后三个案例能够看作是法律的回归。但是,不论是加拿大的肿瘤鼠案判决,还是美国的万基遗传案或HeLa细胞系之争,都是由于偶发的、部分的事情惹起的,而不是出于对生物支配目的的系统性探求需求。贾萨诺夫由此呼吁,社会应当从这种偶发的、利益驱动的行为转向对生物学主权的持续深思和监测。 2 灰色地带生命的界定 在对法律和科学的决策边疆的深思中,科学展示了其强大叙事的主导位置。假如说法律和科学的拉扯是偶发的、部分的应战,政策制定则是更具有普遍性的处置计划,政治与科学决策的边疆更具有讨论和深思的必要性。 在工程野心的驱动下,生物技术的延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些在道德和政治上不好下判别的生命对象,针对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工程生命,全球的监管方式产生了地域性和时间性差别。各国不同决策文化间的比较,以及科学界内部前后对妥协计划的不同态度,突出了“生物学从剖析生命到重塑生命的转变中呈现的含糊性和不分歧性”, [ 3] 93 如此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科学的进步应当在多大水平上具有突破先前社会思想的权益。 从国度来看,英国、德国和美国具有共同的民主制度背景以及科学延展史,但“在不同的伦理准绳和制度理论的支持下,各国看待试管婴儿胚胎和胚胎干细胞等衍生物的政策发作了基本的分歧”。 [ 3] 100 英国在某些方面证明了它对辅助生殖技术和干细胞研讨最为宽容,同时也具有包含英国干细胞库等配套措施在内的最全面的规范。较之英国,德国关于胚胎道德位置的判别和胚胎干细胞的管理要守旧很多。德国制定了全欧洲对试管婴儿道德和法律监视最严厉的制度,堕胎属于立功行为,只允许在医疗监视下进行;但在理论中,医学批准相对容易取得,由此经过国度与医疗之间的义务分工构成了堕胎和反堕胎的均衡。美国社会对试管婴儿的道德价值存在严重分歧,但这种分歧的处置计划与德国不同,并不是靠精英主导构成共识,而是由一系列宪制不稳定事情构成。至于胚胎干细胞,美国和德国都遏止官方支持将体外胚胎用于干细胞衍生,但都允许干细胞研讨,所以对干细胞的来源视而不见。在美国能够依托私人资助获取干细胞,在德国则是能够经过进口干细胞来保障研讨。 近年来,科学界也对先前的妥协计划—胚胎研讨的“14天规则”,提出了重新评价的呼吁。政策学者亚伦·莱文(Aaron D. Levine)重申了该规则缺乏基础支持,宣称它仅“代表了不同观念之间的妥协,而不是文雅而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 [ 10] 这一论点暗示一个新的技术时期曾经成熟,它能够促成突破14天规则的新的妥协计划,这也恰恰阐明,“往常是技术为科学提供了最重要的问题、目的和限制”。 [ 3] 113 但规则的最初提案者玛丽·沃诺克(Mary Warnock)自己指出,该规则并不是一个基于生命何时开端的务实的回答。沃诺克比其他人看得更分明的是,“生物技术产生了一个含糊的新实体,‘子宫外的活人类胚胎’,它的道德位置必须经过一种受权的审议方式为社会决议。这从基本上说是一个道德问题,以至是一个立法问题,一个应该由社会来决议的问题”。 [ 3] 114 上述案例展示了,如何表征新颖的生命方式(生命是什么)的判别与如何培育和管理生命(生命是为了什么)的社会了解之间,存在复杂的纠缠。这些斗争中产生的妥协点取决于不同方式的审议和推理,不同国度和文化下的决策也表示出了随生物学从剖析生命到重塑生命的不置可否和矛盾之处,它们之间的比较以详实的细节赋予了生命多种含义。显然,关于灰色地带的生命方式,假如只依托科学的判别进行管理,那将存在很大的风险,由于这意味着在科学的判别突破时,伦理和政治界线也被突破。但是,在生命意义的建构过程中,科学观念和世俗价值同样重要,科学不能单独决策,更不能决议社会应该如何看待逾越边疆的发明。 四、 评述:走向科学与人文视角的融合 贾萨诺夫没有直接回答“科学能否解释生命?”这一问题,她从高更画中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动身,经过对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延展进行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梳理出了一条人类生命意义的建构主义道路。 长期以来,生物学关于“生命来源”的不时追问和探求,很好地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近代科学以来,进化论提示了人类生命从原始生命进化而来。固然宗教与科学盘绕生物进化论的争议从未中止,但总体讲,科学的解释被大众所接受。科学的经验研讨为生命的来源及其演化提供了实证的基础。但是“我们是谁?”和“我们往哪里去?”的答案却不再是只依托科学所能解释回答的。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经过划分三个层次的生命方式指出,“生命2.0时期的人类,与生命1.0时期的生命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设计自己的目的,以至能够背离自己的DNA,因而,人类社会需求道德规范和伦理准绳的维护”。 [ 11] 也即是说,生命的来源及其相当长时期里的演化过程,表示了一种自然主导的进化过程,但是,当生物技术使人类越来越有才干依照自我意志干预生命、改造生命、以至发明生命时,就意味着人类将文化归入了生命的进化过程。生命不再仅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逐步被人类文化所主导。 自从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基因重组技术被普遍应用,人类进入了基因时期,生命的方式也逐步多样化。但是,当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人类的意愿归入生命的进化过程,“我们是谁?”就不能只依托科学的证据来回答,由于“生命”不只具有真实性同时也具有了建构性。从古至今,科学家在解释生命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和隐喻,因而,凯勒以为“生命是什么”是一个历史问题,“只能用我们人类行为者当时选择遵照的范畴来回答”。 [ 3]174 但是,这只局限在了科学家这一类人类行为者,科学家们固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却也无法完整界定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如前所述,古希腊语将生命分为“赤裸的生命”与“依附于身体的积极的生命”,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实质。固然科学对生命中的物质元素具有编辑才干,但它仍无法取代定义人类价值观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逾越千年,赋予生命以自主和完好,并不时界定人类生命在自然中的位置。因而,生命的意义应当在科学和社会两大致系的解释下才完好,这两大致系分别涵盖了生物学和法律,相互交错、相互支持,共同建构了生命(特别是人类生命)的可能性、限制、权益和义务。 [ 12] 而第三个问题:“我们往哪里去”,则是需求经过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决策来回答。贾萨诺夫基于深思立场,经过详实的历史事情,生动描画了生命的意义逐步被科学的解释所垄断的过程。近两个世纪新近取得权益的生命科学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解释的生命,以契合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干,以至是言语”。 [ 3] 174 首先需求招认的是,科学技术自身在关于“生命”的议题中至关重要,但是将科学进步放在规则制定之前的线性进步观念是不可取的,这种观念常常让争辩的条件被科学的“教会法庭”所定义,而不是与民主的和持不同意见的公众进行更复杂和长期的协商。 [ 3] 176 讽刺的是,顶尖生物学家惧怕研讨被无知的民粹主义暂停,而现今欧美政治的民粹主义风潮正是由于公众惧怕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掌控正在远离他们。 [ 13] 这是一种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断裂。科学把自己从各种物质鼓舞和支持中脱离出来以取得更长期的话语权,将生命是什么从生命是为了什么这一思索中解构出来,把复杂的概念扁平化。除非这些想法得到集体意义的认可,否则科学界定下的生命可能不是我们以为最值得生活的生命。 [ 3] 175 因而,生命课题的未来决策应当从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推进范式,转变到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限制范式,只需公共意志被充沛表白的共同决策,才干为生命科学技术的延展指明方向。 [ 14] 本书持续了贾萨诺夫长期以来的研讨兴味,经过对历史争议事情的全面梳理,展示了科学学问如何嵌入法律、规范、制度和文化中。科学与人文的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经过自身与社会脱离的战略来宣称自我监管的才干,而法律和民主也在深思自身权益的边疆。贾萨诺夫强调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赋予任何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细致演绎以特权,而是要认识到,关于生命的学问是经过特别的想象力折射出来的,这些想象力塑造了社会对生命意义和应该如何促进生命繁荣的特定了解。 [ 15] 经过让读者思索科学如何在对生命的解释中变得重要,来促进一种人文主义的深思,讨论科学应该如何成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交流活动。 [ 16] 这也是本书除了深思科学关于生命的主权辩护以外的更重要的贡献—为盘绕“生命”议题的未来进路提供了思绪。贾萨诺夫自己在近期的研讨中也提出,各个国度的文化和政治将如何被代表也是未来新兴技术管理中值得思索的一环。 [ 17] 而关于未来延展的轮廓,也应在更耐久的开放讨论中逐步构成,科学与人文从嵌合走向共同决策才应当是这场深思的未来方向。 志谢:作者在本文写作期间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讨院李真真研讨员的辅佐,特此感激。 ①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Pforzheimer 科学技术学教授,STS 范畴先驱,关于生命科学延展过 程的社会问题持续关注,包含科学与民主,社会技术想象等主题。 ② Margaret M. Heckler,时任美国卫生和人类效劳部(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HHS)部长。 [1] 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 周程, 胡万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 Nurse P. What is Life? : Five Great Ideas in B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 [3] Jasanoff S.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9. [4] Roberts L. Why Watson Quit as Project Head. Science1992, 256(5005): 301–302. 转引自Jasanoff S.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9: 31. [5] Kelle A. Synthetic Biology & Biosecurity Awareness in Europe. Bradford: University of Bradford, 2007. [6] 希拉·贾萨诺夫. 自然的设计: 欧美的科学与民主. 尚智丛, 李斌等译.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14. [7]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DIAMOND v. CHAKRABARTY. https://caselaw.findlaw.com/us-supreme-court/447/303.html[2021-07-15]. [8] [9] [10] Hurlbut, J. Benjamin, Insoo Hyun, Aaron D. Levine, et al. Revisiting the Warnock Rule.Nature Biotechnology, 2017, 35(11): 1029-1042.DOI: 10.1038/nbt.4015. [11] 李晓洁. 生命3.0时期的道德次序—评《生命3.0: 人工智能时期的人类》.科学与社会, 2018, 8(3): 123-132. [12] Jasanoff S. Reframing rights: Bio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genetic 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1. [13] Preston C J. The Synthetic Age: Outdesigning evolution, resurrecting species, and reengineering our worl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9:ⅹⅸ. [14] 田妍, 周程. 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林谬误《被操作的生命: 科学话语的政治学》评介.科学与社会, 2019, 9(2): 120-129. [15] Hurlbut J B. Six. Remembering the Future: Science, Law, and the Legacy of Asilomar//Dreamscapes of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126-151. [16] Anna Nguyen. Book Review: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by Sheila Jasanoff. https://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9/08/04/book-review-can-science-make-sense-of-life-by-sheila-jasanoff/[2019-08-28]. [17] The Lakshmi Mittal and Family South Asia Institu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Sheila Jasanoff: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https://mittalsouthasiainstitute.harvard.edu/2020/01/sheila-jasanoff-can-science-make-sense-of-life/[2020-03-30]. The Meaning of Life under the Nesting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 review of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GAO Yi-wei1,2 HE Hong-peng3 ( 1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 Abstract: Advances in science, particularly in biology, have 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its meaning.The language of science has also gradually become a deive and normative force and, in its ongoing interaction with law, ethic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has gradually acquired a monopol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fe. Based on a reflec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superiority of biology in the post-genetic era, Sheila Jasanoff's Can Science Make Sense of Life? is a book that explains how science has gained a discursive reign over the topic of "life"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and reflect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empowerment, calling for a shift from a discussion of “what life is” to “what life is for?” and thus moving to a future of life in which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make decisions together. Keywords: meaning of life, biology, biotechnology politics, Sheila Jasanoff 作者简介: 高旖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讨院博士研讨生。研讨方向为科学的社会研讨; 和鸿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讨院助理教授。研讨方向为科学的社会研讨。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