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则流产比较普遍的网文中,鼓吹称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时分,明成祖朱棣曾在京师举行大阅兵。 参与检阅的明军有骑兵、步兵、火器等兵种,以至还包含穿越而来的“白杆兵”,足足抵达了十万人之多。 他们在朱棣的亲身检阅下,进行各种接近实战的战阵操演,最终抵达了“震惊中外”的效果。 而明成祖举行大阅兵的缘由,仅仅是由于帖木儿汗国的使臣不愿意下跪,所以朱棣才决议用阅兵对他们进行震慑。 那正史上到底有没有永乐十九年的大阅兵?永乐十九年的万国来朝到底发作了什么?永乐阅兵的目的到底是干嘛? 1、永乐十九年的万国来朝 很显然的一件事,翻遍明朝永乐年间的正史和野史,并没有永乐十九年“大阅兵”的记载。 但网文中设定的大背景却是正确的,所谓大阅兵震慑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二三十个朝贡国。 这点倒是没有缺陷。 由于这一年明朝真的是万国来朝。 自永乐十八年五月开端,明朝在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的朝贡国,开端陆续向明成祖所在的“行在”北京进发。 第一波抵达的,是爪哇国、占城国使者,以及云南木邦宣慰司、北边朵颜等卫喽罗,来到北京向明成祖贡献方物土特产。 第二波抵达的,是哈烈、撒马儿罕、八答黑商、于阗等四国使者,他们向明成祖进贡了马匹。 第三波抵达的,是苏禄国西王、满剌加国、苏门答喇国、榜葛剌国、古麻剌朗国等国使者,他们也是向明成祖进贡方物和马匹等。 其中的古麻剌朗国,是国王带着妻子、王子和大臣等组团来的,所以永乐帝对他们进行了特别的照顾。 上面都是永乐十八年年底之前抵达京师的。 第四波抵达的国度就太多了,他们是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时分组团抵达的,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的都有,足足有十六个国度之多。 他们都是跟着郑和下西洋回程时,搭乘顺风车赶来给大明朝贡的,知名度比较高的有以下几个: 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锡兰、渤利等。 其中有些国度跟前面的国度重复了,好比满剌加和苏门答喇等,前面曾经派遣使者过来了,这次又跟着郑和跑来凑繁华了。 第五波是正月后陆续抵达的,包含苏禄国东王、暹罗国、浡泥国等,以及明朝南北中央上的权力,诸如瓦剌、阿鲁台、天全六番招讨使、贵州宣慰使、播州宣慰使等。 而朝鲜国简直每月都会派人出使,基本上算是常驻明朝的特邀嘉宾。 此外还包含在永乐十八年年底之前抵达的,位于中亚和西亚地域的帖木儿汗国的使者,也就是网文中不下跪而被阅兵震慑的对象。 而帖木儿汗国的使者在出使明朝后,著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一书,细致记载了出访明朝的前后经过。 有沙哈鲁使团的记载为证,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春节的期间,的确有诸多国度和地域的使者,来到新修建的京城宫殿,对明成祖进行严肃的朝见。 “允许一切人(使者)进入新宫,他们来自契丹(瓦剌?)、中国(明朝南部?)、摩秦(明朝南部土司?)、喀尔马克、土番、柯模里、哈喇和卓、女真和沿海各地,还来自不知其名的其他国度。” 所以这次大范围的朝贡事情,别说是网文中所称的27国,假如算上中央政权或权力的话,再找出27国也不成问题。 这一年明朝的确是抵达了万国来朝的成就。 2、“永乐大阅兵”最早出处是哪里? 依据永乐阅兵的网文称,永乐大帝举行阅兵,是由于帖木儿汗国的使臣不下跪,所以才进行大范围阅兵以表震慑。 但是对照《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记载,这种说法很明显就会不攻自破,由于人家磕头磕得毫不含糊。 帖木儿汗国使者第一次朝见明成祖时,有位知晓波斯语的大臣向他们下令,要他们跪下行三跪九叩的礼节。 使臣人等没有做任何的争辩就跪下了。 “因而使臣们下拜,但没咏男饮们的前额接触空中。” 固然头没有碰到空中,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磕了下去,绝不存在拒绝行下跪礼节的争端。 其实哪怕使者真的不愿意磕头,以明成祖的气度也不会难为他们,更不会进行所谓的阅兵进行震慑。 很明显这是大炮打蚊子的操作。 而所谓永乐十九年“大阅兵”的原型,其出处恰恰就是《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记载,由于书里多次宣称当时京师汇集十万兵马。 好比以下几条记载: “使臣们穿过象鼻,进入皇宫,当天还没有大亮时,皇宫门前已有大约十万人。” 又称明朝的文武官员有十万人: “一把金椅放在御座上,其左右分排站着中国(明朝)官员,首先进来的是万户,其次是千户,合计约十万人。” 这很明显是夸大的说辞,你要说这记载地道是胡扯吧,他们还知道官员上朝手里拿着笏板的细节,所以只能是夸大其词而已。 然后就是经典的“永乐大阅兵”出处了: “在他们(官员)的后面,站着二十多万人的队伍,紧密排列,有的披甲,有的执矛,而有的手拿出鞘的刀剑。整个那支怪异的军队,肃静的站着,似乎那里寂无一人。” 这支“二十多万”的明军部队,仅仅是用来列阵护卫和充任依仗的,当然这个人数很明显也是夸大其词了。 所以“永乐阅兵”的网文,很巧妙地改二十多万为十万,究竟二十多万属实没人置信。 尔后在提及京师明军的时分,沙哈鲁使团多次以“十多万”“二十万”进行称谓,但也仅仅是提及对明成祖的护卫。 并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大阅兵”震慑使臣的事。 那自然不会有子虚乌有的,所谓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阅兵项目,自然更不会存在靠大阅兵震惊中外、威震四方的事。 不外就《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记载看,就算明成祖不搞所谓的大阅兵,就明朝京师这庞大雄伟的气候,以及他们以为的动辄“十多万”“二十万”的兵力。 他们的确对明朝和明成祖都很敬畏。 不外这个时分明军从各地征调,最后集结在京师的队伍,大致数据的确有十万左右。 但是跟所谓的“大阅兵”无关,相反是跟沙哈鲁使团用来“护卫”的记载相呼应,由于他们就是征调来戍卫京师的。 在永乐十八年九月的时分,明成祖朱棣开端宣布定都北京事宜,从永乐十九年正月一日起,北京正式行使首都职能。 所以自十八年九月以后,开端从南京等地抽调精锐兵马,克期入京进行戍卫。 “守卫南京留守五卫,每卫改官军一半来北京。”(《明太宗实录》) 此外还有一大批拟定入京师戍卫中央官军: “神策、镇南、饶骑、沈阳、虎贲、豹韬、龙骧、鹰扬、兴武、龙虎、武德、和阳、潘阳右等卫,调守北京。”(《明太宗实录》) 这次抽调中央官军戍守京师,大约就是所谓杜撰的大阅兵中,从各地抽调来的中央兵种的原型了。 最无语是还抽调了“白杆兵”,可谓是硬伤中的硬伤了,咱就是说整得挺无语的。 3、真正的永乐大阅兵什么样? 明朝和帖木儿的史料都能够印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的确没有搞“大阅兵”,更没有借此去震慑朝贡的诸国。 相反他对包含帖木儿使者在内的各国使者,都是相当的客气和照顾,隔三差五大摆宴席款待他们不说,关键对他们的恩赐还很丰厚。 明成祖以为厚往薄来才干彰显天朝气候。 “朝廷驭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给赐赉,虽加厚不为过也!”(《明太宗实录》) 并没有难为任何一个国度的使臣。 以至网文里所谓的大阅兵后,帖木儿使者送上前国王的“御用坐骑”表示臣服,在沙哈鲁的使团中也有对应的记载。 但跟所谓的阅兵后被震慑无关。 贡马自身就是他们来觐见成祖所带的礼物,而且明成祖在打猎时还骑了他们进贡的宝马,结果由于马过于年老体弱。 把曾经上了年龄的明成祖给摔翻了,胳膊都差点给明成祖摔断,就算这样明成祖都没有恼怒。 网文中的阅兵显然是低估明成祖的胸襟了。 其实就在永乐十九年过去后不久,永乐二十年四月明成祖就多次进行大阅兵,这是史料中白纸黑字记载的。 不外明成祖阅兵的目的不是震慑藩邦,其性质是接近于往常的实战演练,由于这一年明成祖开启了三征漠北行动。 而且大阅兵的地点也不在刚肯定的京师,而是在北征途中的云州等驻跸之地。 最关键的阅兵也不是想震慑阿鲁台等部,而是对新征招的各地明军进行实战磨合,由于很多明军都没有参与过对漠北的作战。 所以有必要举行实战演练进步战役力。 这是明成祖亲口说的: “今从征之士,皆各处简择来者,若不阅习,何以御敌?”(《明太宗实录》) 所以与其说成是大阅兵,还不如说是大范围的实战演习,让明军各部提早顺应漠北的作战状况。 “今先使之习熟行阵,猝遇寇至,麾之左则左,右则右,前则前,后则后,无往不中节矣。”(《明太宗实录》) 明成祖在跟阿鲁台等部正式开战前,一连举行数次大范围的阅兵演练,很明显会包含骑兵、步兵、火器兵等不同兵种的配合。 永乐二十年三征漠北的大阅兵,应该就是“永乐十九年大阅兵”的,另一个重要原型了。 不外这次参与演练的明军以北军为主,主要包含河南、山西、山东、直隶、潼关卫等明军,以及少量的徐、扬、邳、宿等淮南地域明军。 同样不存在所谓的云贵川“狼兵”,以及明末穿越而来的“白杆兵”。 综上,所谓的明朝“永乐十九年大阅兵”,就是杜撰出来的一个“缝合怪”,主要取材于正史上的两个真实记载: 其一是永乐十九年的各国大朝贡事情; 这为杜撰阅兵震慑提供了“观众”,以及提供了朝贡国不听话,所以需求进行阅兵的借口。 其二就是永乐二十年的漠北大阅兵。 明成祖的确在三征漠北前,进行了大范围多兵种实战操演,这就为杜撰的大阅兵提供了阅兵素材。 这就是移花接木加张冠李戴的结果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激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