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ì] 敦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奠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往常春秋时期,后来逐步演化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运用。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青铜国》 青铜敦。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鼎、簋的形制给合延展而成。基本外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窄盖。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 鼎和簋相分离演化而成 依据周代礼仪的规则,敦是特地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废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分离演化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由上下两个造形完整相同的三足深腹钵扣合而成,上体为盖,倒置后也可盛食。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至秦代已基本消逝。《周礼》中簋敦不分,宋代称敦为鼎,至清代始有学者将敦单独分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