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征婚宴个性张扬。” 父辈母辈的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分结婚不似往常需穿金戴银、套个钻戒。那个年代,上海人结婚要准备什么呢?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正是这“三转一响”就是当时上海青年人结婚所追求的紧俏商品,假如能把这些全部配齐那就算比较风光了。 老一代上海人的结婚过程很简单,似乎就是去婚姻注销处开个结婚证书。那时分婚姻注销处也不搞什么仪式,结婚证书很俭朴,上面以至没有新郎新娘的照片。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大多印有“偕老百年”、“百年好合”、“以白头之约”等美好祝福,以及男女双方的姓名、华诞时辰、证婚人、引见人等内容。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女方姓名完好,开端表示出男女双方位置的对等以及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这张大有一种“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髓”的气势,最上面是守护恋情的丘比特,左右两侧是龙凤呈祥,最下面还有一排手拉手的小天使。面对这样的证书,似乎自己心中也响起了爱的颂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这张结婚证愈加简约清亮,凤飞花开,如意如意,敢问哪对新人看着这样的结婚证,不想花好月圆、相伴终生呢?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粉底黑字,大红镶边。更让人感动的是上面的誓约: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建国以后 建国后,婚书变为体积小巧的结婚证,50年代的结婚证只需两个巴掌大的薄纸片。这时分的婚姻制度,可谓婚俗史上的里程碑,特别是婚姻证上写有“自主自愿”的字样,以示婚姻的自主性。 1954年 金灿灿的麦穗和鲜艳的五星红旗,时辰提示着年轻的人们:劳动中产生的情义最可贵!看着“团结友爱”四个大字,我无心结婚,只想工作! 1955年 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稻穗、棉花、战争鸽、农作物都是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964年 1964年的结婚证,“自愿结婚”四个字紧跟在男女双方的姓名之后,只需一点疑问,区长的印为什么那么大?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颜色上曾经没有以前那么鲜艳了,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毛主席的头像和毛主席的语录是不可短少的元素。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假如没有上面的黑字,你肯定想不到这是结婚证,它更像是一张“三好学生证书”、“见义勇为好市民证书”,“劳动模范证书”……而那个年代,结婚压力也没有往常这么大,要什么车和房,送两套《毛选》就行。 变革开放以后 1980年 变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留念品,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运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加,于是结婚证越来越简单,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 1986年 八十年代的结婚证开端贴上照片啦,这时分还是黑白照。 后来就逐步变成了这样相似于护照的结婚证,枣红色,烫金字,封面印有国徽,体积小巧,方便携带。 这么多版你比较喜欢哪一版? 不同年代的婚礼,一幕幕展示出来。一场幸福的婚礼,折射出了我们生活的变更,光影流转中,勾起老一辈人的回想,也让80后、90后们了解中国婚礼的前世今生。 来源:整理于网络 长按 给作者一份鼓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