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书论及其在日本书坛的位置和影响 文|李卓文 摘要: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尽人皆知的国学巨匠、出色的历史天文学家、著名书法家、书论家。他有多部书论专著传世,提出书家须有“品高”、“学富”的重要理论。他在担任清朝驻日本外交官四年中,日本许多著名的书家都投到他门下受业,其理论和理论引发了日本书法的现代化,被日本书坛尊崇为“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庞大贡献,他在日本文化史上彪炳千秋。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五十岁时曾在黄州邻苏园藏书,因与东坡赤壁相邻,故暮年自号邻苏老人。生于商贾世家,台湾《中华民国文化史》一书称杨守敬系湖北宜昌人,实践上他是宜昌文化辐射区内宜都市陆城镇人。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既为人所知而又不为人知的三峡文化名人,世人多知道他是著名的书法家,殊不知他出色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是国学巨匠。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他精舆地,是出色的历史天文学家、郦学巨匠;善书法,是蜚声中外的书法家、书论家;通训诂,是造诣极深的金石文字学家;喜珍藏,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精版本,是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工方志,是世所公认的方志学家。而其成就最卓著的是舆地之学,其<水经注疏>用力尤勤。清末硕彦名儒潘孺初看了书稿后,盛赞为“旷世绝学,独有千古”。[1]晚清著名学者罗振玉得《水经注疏》后极为叹赏,谓“杨守敬天文之学与王念孙、段玉裁之小学,李善兰之算学,为本朝三绝学”。[2]亚于舆地学的是书法,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以为:二十世纪初著名书法家有吴昌硕、杨守敬、康有为、沈曾植、李瑞清等。[3]著名日本书论家日下部鸣鹤说:杨惺吾守敬,博学宏才,研精金石碑帖精妙绝伦。[4] 杨守敬的书法成就仅亚于舆地学,不只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蜚声国外,特别在东南亚和日本影响更甚,其中尤以日本为最,深受日本书坛的景仰,构成一个俊彦众多的杨守敬书法流派。杨守敬楷、行、隶、篆兼擅,被日本书坛推为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父。 杨守敬撰有多部书论专著,影响最大的有《楷法溯源》、《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和《学书迩言?。其书法理论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碑帖”并重,旁通远绍。 中国的文字书法源远流长,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到秦汉六朝的碑刻篆隶,古奥苍劲,各显神韵:甲骨文的瘦劲古朴和刀味,钟鼎文的繁曲奇诡和铁笔,汉魏六朝碑刻篆隶的雄肆犷达。加之“二王”(羲之、献之)、“二郑”(道昭、述祖)驰骋书坛,中国古代书苑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蔚为壮观。因而,欧阳修说:“书至梁陈之际而二绝”[5]。所以,书迄唐代书坛各体皆备,百花争妍;又值李唐开国,设书科取士,书风振作。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颜真卿“六大家”,相继驰誉书坛,规范海内,为世所师宗,成为楷法极则。从此翰墨之士趋之若骛,蹈袭之风掩盖后代。降至元代赵孟頫书名盖世,学习众家之长,然终生烙有李北海的胎记,其作风娇妍媚骨,令后学者群起效尤,至明代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唯“帖学”是尚,士林翕从,于是“帖学”盛行明代书坛。而“帖学”主要以历代前贤手迹摹刻成帖,特别是晋代王羲之和唐六大家为重心。故而明代书家大多不敢越雷池一步,久沿成习,便产生一种程式化、规范化的馆阁体,并不时因循到清代,为康乾二帝所嗜。 “帖学”到清初已是强弩之末,毫无生气,一些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便另辟蹊径,追求“碑学”古朴苍劲的作风,中国书法艺术开端显露革故鼎新的曙光。自清代乾隆年间,古代金石碑版的大量出土和随之而兴的金石考据学,给中国书坛以庞大的影响,尊碑抑帖习尚应运而滋。又经阮元倡导、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相继鼓吹,“碑学”卓但是起;至咸丰、同治年间,天下景从,简直取帖学的传统位置而代之,宗师篆隶、碑版、崇尚六朝之风,研习秦汉之学,书坛风貌骤然一变。至光绪年间,河南安阳殷墟大批甲骨文出土,使“碑学”的盛行得天时之助,如虎添翼。到明末清初,现代照相制版印刷术的呈现,更促进书法艺术传播,大批古代碑版拓片、甲骨、钟鼎相继影印刊行,书法名迹公展开览,书坛进入柳暗花明的时期。 如上所述,帖学自“二王”迄清,一枝独秀,因循了千年之久,日薄西山,势必为碑学所反动。但是清代碑学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包世臣作《艺舟双楫》张扬北魏碑法,扬碑抑帖;康有为跟随包世臣则更尊魏卑唐,所著《广艺舟双楫》便发挥到极致,他把魏碑归结为“十美”,即:“魄力、雄强、气候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味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碑学从阮元、邓石如、包世臣、张廉卿、赵之谦到清末民初的康有为,风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碑学派以北魏碑为宗,其偏颇和短绌日益显著。杨守敬正是看到了帖学和碑学各自的优长和短绌,他勇于突破碑学派包康崇碑贬唐的门户之见,彻底解脱传统的馆阁体的藩篱,他在推崇南北碑与尊帖的同时,对唐代的书法大家也是推崇备至的,他称虞世南的《庙堂》、欧阳询的《醴泉》、褚遂良的《圣教》为楷法极则,只是颜柳以后,便没有重生面,故他所著的《评碑记》、《楷法溯源》,皆以唐代为断。这样碑帖并举,集碑帖之优别开生面,兼擅诸家之长独树一帜。他一方面深化研讨书学理论和书法传统,著有多部学术专著;另一方面又广肆搜集各种碑刻和法帖,致使搜奇选异、积篑成山[6]以嘉惠后学。仅《楷法溯源》一书,就收有作风不同的法帖82本和自汉迄于唐646块碑刻,这是杨守敬的“中庸”艺术哲学的生动表示,足见其在碑帖并举理论上的开启之功,成为中国近现代书坛的先驱。 二、是大胆创新,力主八面用锋。 三、是注重字外功夫,考究“品高”、“学富”。 杨守敬学富五车,首先他有“读书破万卷”的学养,他在书学上成就盖世,在很大水平上是与他在文字训诂、金石考据、碑版鉴藏等学科方面的造诣分不开的。他在《学书迩言》中说:“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前能者也”。但他又劝诫人们不要泥古不化,“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6]他的书论名著《楷法溯源》就是一部书法批判史。他追溯了楷法的源流,又从文字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字的变更和书法创新。只需具备广博的学识,才干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各相关学科之间有某些相通之处,这样才干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超轶前贤,胸中有万卷书,笔下作品才洋溢着“书卷之气”。如他的《隶书轴》,集字上十分考究布白置势,使书轴空闭塞畅,每个字的结体外型上均呈现出一派悠然放逸的视觉特性,特别是线条的运墨挥毫上,突出了碑学古朴苍劲和帖学自然秀逸的优长。“屋漏痕”的笔法融贯全轴,机杼灵变,指力生动,笔力惊绝。超轶古人近人之“新意”,便在他中、侧锋兼施而墨酣沈光,神完气足,此轴书品境地空灵潇洒。他在与日本著名书法家日下部鸣鹤的笔读中指出:“大抵作书不可无法,亦无定死法,多读书者自能作文,多见名迹自能书”。[6]这是他对“学富”的最好注脚。《清史稿》称誉他“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钟鼎之精。工书体、为箴名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这个评价是公道的。 四、是倡导经世致用。 杨守敬以为浅显性是书法创新的重要准绳,而文字的可读、适用是构成这一准绳的基础。他反对书写那些“怪骇”、“不适用”、“不尽识”的古奥文字。指出“三代古文尚矣,然高古绝能,变更无方,今不适用,又不能尽识”,6]因而丢弃。又说“晋人虽工行草,然但用之俭朴,未有施之金石者。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齐国,所刻碑碣,皆细致分书,或杂篆书而用之,若李仲璇、曹子建碑是也。至今视之,颇为骇怪,不知当时固未尝判若鸿沟也[6]。这些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很可贵的。 杨守敬固然作为一名公使随员的身份赴日,但他身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学识广博的国学巨匠,特别是他以“贮藏之富、当世罕匹”的杰出的藏书家进入东瀛,携带了汉魏六朝碑版原拓13000多件,汉印60方,古钱币等稀世珍品达近700枚之多。这些上国神品令日本学者大开眼界,羡慕不已。他的书法理论传授给日本书法家后,旋即在日本刮起一股兴碑帖与篆隶书的旋风,日本书法史家木神英山将杨守敬在日本书坛的影响喻为“杨守敬的旋风”。[10]开创了日本书坛的新风。同时,他又把重考据、重小学、重史地经学、重金石兴味的乾嘉学术作风带给日本文坛,招致日本文风的转变,日本学术界纷繁师宗杨守敬,奉为圭臬。引发和加速了日本书法现代化的进程。 杨守敬给日本书坛注入了新颖血液,引发了日本明治书法维新,使日本书法解脱了中国帖学的羁绊,跨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被誉为日本明治书坛的三大书法家:日下部鸣鹤、严谷修一六、松田雪柯,都曾受业在杨守敬的门下。与日本著名书家过从甚密还有冈千仞(衣)、山本竟三、川田雍江、山中信天翁、水野疏梅、矢土锦山他等等。他们都尊崇杨守敬,特别是有日本书坛祭酒之尊的日下部鸣鹤《在日本近代书道的先觉者山本竟三先生五十四忌追悼留念展图录作品集》中赞颂道:杨惺吾守敬博学宏才,研精金石碑帖,古今书法无所不通。此卷为岸田君背临定武兰亭,五字不损本,不拘形似,深契古之神,非老手安能如此乎?吴昌硕俊题卷首,四篆字精妙绝伦,洵可谓双璧矣!二家皆海外之益友也,而惺吾客岁已归道山,君其宝爱焉。景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被中国书家誉为“东海彼岸的书圣”的日下部鸣鹤,他不只碑书提高日本列岛,他的门生,如田井天来、丹羽海鹤、渡边沙鸥、近藤雪竹等人,后来都成为日本书坛俊彦,至杨守敬促成了北碑雄壮书风昌盛局面。回国后,他的门华诞下部鸣鹤、松田雪柯、严谷修一六依然为日本书坛旗手,他们的门生也赓续北碑书风,杨守敬的旋风彪炳日本书坛足足一个世纪。 杨守敬回国后,仍有日本不少书家来访论书,山本由定、水野等人即为其中拜门学书者。水野学书勤奋,在他学书的4个月里,杨守敬已届耄耋、风烛残年,扶病专为水野写了一部教科书式的书论专著《学书迩言》。日日亲炙,热情垂训,诚为中日书法交流平添一段佳话。水野学成行将归国,师生心意缱绻、依依惜别,水野赋诗一首表心声:“钦仰风容玉样温,胸无城俯共谈论。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汉碑远溯源。引见终身翰墨妙,奇书万卷草堂尊。热情向我传心画,正是深高海岳恩。”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师长的敬慕之情。由于杨守敬书法理论独标高格,又抢救了日本汉学,被日本学者誉为“日本现代书道化之父”,荣膺这一殊荣,表明他在日本学术史上崇高的位置。 现代日本书家慕名造访杨守敬故乡,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仍纷至沓来。1986年3月,以中田勇次郎为团长率“日本书法学术交流访中团”参与了由湖北省博物馆举行的“杨守敬及其流派书法作品展”,中日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1987年8月,杨守敬留念馆落成开馆,以杉村邦彦为团长率“日本书法交流访华团”参与了盛大的开馆仪式,并与“杨守敬研讨会”进行了学术交流。1990年9月,以石桥鲤城为团长率“日本书道教育研修团”访问了杨守敬留念馆。1992年8月,以杉村邦彦为团长率“日本杨守敬书学交流访华团访问了杨守敬留念馆,并与杨守敬研讨会共同举行了书画展。 杉村邦彦是日本书坛首领,日本书论研讨会会长、京都教育、大学教授、书学书道史学会副理事长。他在杨守敬留念馆举行的中日联展揭幕式满怀深情地致辞:中国和日本有史 以来有着长久的文化交流,在日本,关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作为楷模学习,从而构成了自己特别的文化。杨守敬,诚为大家所周知,他于明治13年应清廷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延聘来到日本,直到明治17年归国为止,在这4年间的驻日期间,与日本朝野名士密切过从,在学问、书法等诸范畴给予极大的感化。此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正处于走向世界的跃进之中,新兴的意志正在火热地熄灭,当时日本的近代书道界,由杨守敬所带来的北碑书法,作为新兴潮流不可遏止,基于这种意义,杨守敬是日本近代书道的恩人,即便日本的书家,也无不仰其高名,并且从内心尊崇他。[11]足见杨守敬对日本书坛绵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承仁.杨守敬集:第1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22. [2]谭其骧.中国历代天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3.281. [3]郎绍君美术史论: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10 [4](日)日下部鸣鹤世纪传记大事典[M].日本:世界书局, 197811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上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044. [6]谢承仁.杨守敬集:第8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486,368,369. [7]陈桥驿杨守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283 [8]谢承仁.杨守敬集:第9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96. [9]唐祖培杨守敬传[M].台湾:湖北文献,1976311 [10]胡光华杨守敬论[J]江汉论坛,1986(2) [11]郑务本杨守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1 作者简介: 李卓文(1946-),男,湖北长阳人,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训诂学研讨。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一切,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念和对其真实性担任。如触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络,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