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县城复原图,笔者自绘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楼。 余姚县置于秦,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始筑城,是浙江颇古老的县城。唐武德四年升为姚州,《太平寰宇记》载:“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宋代亦被视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改余姚州,明洪武二年废州复县。余姚自古归绍兴,建国后划归宁波,境域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原余姚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现慈溪城区所在的三山所城便原属余姚),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其为因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名重华,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夏少康封无余于会稽以奉禹祭,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还有说余姚乃地名组合,起其南有句余山,又有姚江过境,故名。还有认为县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的。以上各说法彼此差异颇大,可见余姚之名得来在古代一直未有定论,而从“余”这个古吴越语常用字来看,余姚更可能是古代土著留存地名音译得来,具体释义自然无从得知了,余姚与姚江互为依存,倒是亘古不变的情况。姚邑地理优越:巨海北汇,波涛触天,渺若沧溟;四明南列,高峻天表,横截地维;姚江界其胸臆,东接蛟门,西通曹渡;龙泉镇其中流,参卫拱翼,而客星秀;壮严聚秀,盖山之交,水之会,风气之委藏也。环境滋养文明,文明而育大邦,余姚当得起山水人文巨邑。 余姚县全境图 余姚县城呈现典型的双城格局,北城诸衙所在素为中枢,南城商贸繁荣且有学宫,可称“北城南市”,观其形态,北城较为规整方正且用山水之形以利防御,南城显得狭长更不规则而求圈入市井,也生动展现了“城”“市”之间的差异。余姚双城又是山水之城,龙山立北城之西,保双城合璧且耸文脉;姚江贯二城之中,连城壕市河而通舟楫。江上架一三孔石梁——通济桥沟通双城,桥北接城垣处又起舜江楼兼为谯楼,桥楼共构古城中心地标。 余姚古城旧照,可见双城城垣。 双城之中,北城为主城。城墙始筑于吴将朱然,时围一里一百五十步,高一丈,厚二丈,仅围县衙之子城也。元至正十七年方国珍重筑为一千四百六十五丈,高一丈八尺,设陆门五(东通德,西龙泉,南齐政,北武胜、后清),水门三(齐政门西有小南门,上接通衢下过舟船,另东西各开一水门)。明洪武二十年汤和下令重修并置千户所(正统六年罢之),嘉靖年间复加修葺。清顺治十五年增高,乾隆三十二年、四十二年均有大修,咸丰年间在太平天国退后复修。 南城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时各乡恐倭患,群聚避祸于城,北城渐不能容,姚江之南生意繁衍且学宫在焉,遂城之,周长一千四百四十丈,陆门六(大门分别名为东泰、西成、南明、北固,又有小门恩波、流泽),水门二(左通右达,万历二十三年又于城南开巽水门以引九曲水至学宫前)。北固门与北城舜江楼直对,通济桥互其中而使两城连为一体。清顺治十五年增修。 舜江楼,在北城齐政门上,旧为承宜亭遗址,元代始建重楼并置刻漏兼为谯楼,明嘉靖季毁,万历中重建并置一钟一鼓一云版,清康熙初焚毁,四十二年重建,乾隆五十二年复焚,嘉靖十五年规复,光绪六年又走水,十一年以九年筹资铸钟建楼以复旧制。 通济桥,在北城齐政门与南城北固门之间,又名舜江桥,为三孔两墩石桥。宋庆历年间始建,初系木桥,元代始筑石桥,于至顺三年建成并定今名,桥旁立石碑题“海舶过而风帆不解”,现存为清雍正七年重建。 余姚县志北城图 余姚县志南城图 县衙,在北城舜江楼北。自楼下城垣后分别为大门三间(二层谯楼之形)、仪门五间、戒石坊、亲民堂三间、穿堂三间,堂后东北有荷花池,池架石桥,越桥而北过芳洁亭为廨署宅。其他建筑有治堂东首粮柜房,戒石甬道左右科房,仪门两翼民壮房快手房,仪门外东土地祠,西南监狱及申明亭,大门两翼皂隶房捕役房。县丞署在县署西,旧有小室曰龟巢。 典史署在县署后廨之东,三进前有池。另大岚有同知分署,其境设巡检司有中村、庙山、三山之处。都司署旧在临山卫,康熙四十七年平大岚山张念一义军后移驻北城东隅。 察院行署在县治东北百步许,旧为布政分司,嘉靖中改察院。布政分司在县东三十步,旧为府馆,嘉靖二十年改建。按察分司在东门内布政分司北五十步。阴阳学在齐政门外之西,医学及惠民药局在治东五十步,僧会司先后寓广济寺积庆寺,道会司寓广福观,姚江驿在治东一里许,监酒税廨在县西五十一步,税务、卖茶盐场、酒务在县东一百五十步。以上诸衙清末均已废。 常平仓在县署东侧,雍正七年建,有仓一百零五间及厅三间、守宿房三间、门一座,额积储仓谷五万石。便民仓在治西南一里二十步,廒四十二间。预备仓凡五,分别为县治中仓、龙泉一都东仓、开元三都西仓、凤亭一都南仓、烛溪一都北仓。临山卫、三山所及慈溪观海卫、会稽沥海所、定海龙山所各有常丰仓。养济院在龙泉山之右,同善堂在东北隅,继善公所在县署东侧,育婴堂在旧万福庵。附:京师余姚会馆有二,旧会馆在潘家河沿,新会馆在东南园(有屋二十间,正堂曰荣枌堂)。 余姚县志县衙图 余姚县府大门(原县衙谯楼)旧照 县学在南城偏东处。宋初在县治西二百步,元丰元年移东南隅去治一里五十步并开四衢,德祐二年火毁,元至元十四年重建,至元二年复火后重建,明嘉靖十九年、隆庆二年、万历十二年、清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均圮后重建,同治十年又重建大成殿并大修文庙。文庙有大成殿五间,殿后为明伦堂,再后尊经阁,殿东训导署,再后教谕署,大成殿前有月台、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及河、万仞宫墙,戟门右有名宦、乡贤、忠义祠,门左文昌阁,再左崇圣宫,棂星门前左右为过街二坊,再前跨河东西二桥,东南隅有土谷祠。 试院,在县治东侧,同治十二年以文庙余资建,置达善堂三间,号棚六十间(堂南列四排,每排十五间,每中间作为穿堂),阅卷房四间,土地堂一间,厨房二间,龙门三间。 姚江书院,在南城东南隅巽水门内角声苑旧址,明崇祯十二年县人沈国模史孝咸因讲学于半霖,遂建义学祀王阳明,旋改书院,清康熙四十一年改现址。龙山书院,在龙泉山上,旧为中天阁,后废为庵,乾隆二十四年建为书院。另外三山所城有文蔚书院,临山卫城有凤山义塾,上林都有三管义塾。 清末已废书院有客星山高节书院、四明乡怡偲书院、屯山之阳古灵书院、西门外南渠书院、胜归山复初书院、龙泉山丰乐书院、剑江庵信成书院、东北隅吕氏义学。 余姚县志文庙图 余姚县志试院图 诸祠: 严子陵祠唐时在县北严公山严子陵墓旁,宋时因祠建高节书院,嘉靖年间徙龙泉山。 阳明先生祠,即新建伯祠,祀明先哲王守仁,初拟建于龙泉山,后以先生尝讲学于龙泉寺中天阁,因之建祠,祠东有海日祠祀其父王华。 黄忠端祠在新城保庆王庙左,祀明东林烈士黄尊素。施忠慜祠在驿东,祭祀明末死难左都御史施邦曜。赵考古祠在南城内,旧建初寺址,祀明琼山教谕赵谦。毛忠襄祠在治东汪姥桥东五十步,即天妃宫旧址,祀明将毛吉。孙忠烈祠在治西灵续山阳千佛阁故址,祀明死宁王叛之孙燧。 永泽庙在儒学旁,纪念筑海堤的元州判叶恒。谢文正祠、三锡祠、吕文安祠均在龙泉山,分别祀明大学士谢迁、总督胡宗宪、学士吕本。倪文节祠在北城西北隅,祀宋侍郎倪思。名宦乡贤及忠义孝悌诸祠在县学内,贞烈祠在北城东南隅。 孙忠烈祠 吕文安祠 坛庙:先农坛在东郊,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南城南门外,厉坛在北城武胜门外。 城隍庙旧在县西二百步,后移县东北二百步,祀崇德昭应王,内附龙神祠、风神殿,另临山卫与三山所均有城隍庙。 关帝庙旧在西门内,洪武二十年徙龙泉山。文昌阁在续山庙。吕祖阁在县东二里驿下庙后。桑王庙在烛溪乡,助海侯庙在邓家岙。 社庙:东岳庙在县治东大黄山,内有洗心泉。续山庙在龙泉山,正顺忠祐灵济昭烈王庙在续山庙下。石头庙在县西二里,舜帝庙在云柯乡历山,禹庙在治西北东山岙,汉高帝庙在白山,汉光武帝庙在客星山,虞公庙在凤亭乡虞翻墓,石孝子墓在四明乡,九姥山庙在四明乡祀秦将王鄞,谢安庙在治西北东山。 另还有清贤庙、贺墅庙、胜归山庙、梁武帝庙、萧帝庙、保庆宁邦王庙、越国公庙、断塘庙、担山庙、干将军庙、驿下庙、猛将军祠、总管祠、马将军庙等。 余姚城隍庙大殿 佛寺:龙泉寺,在县西二百步龙泉山下,东晋咸康二年始建,宋建炎间赵构赐金,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唤仙亭等,内藏唐虞世南碑。应天镇国禅寺,在县西一里龙泉山上,唐大中五年建。地藏尼寺在县西南一里。建初寺在县南二百步,建于晋太和元年,废后建赵考古祠。圆智禅寺在县南一里,后废为邵中丞宅。县境还有普满寺、岛山如意讲寺、胜果寺、普济教寺等。 道观:广福观,在县治东五十步,旧在秘图山下,传第七代天师游于此,宋天圣中立祠号圣祖院,建炎二年重建于现址,清乾隆间改紫竹庵。境内另有大黄山思真观,大兰山祠宇观,均废。另诸乡业祠有张仙庙、 碧霞宫、玉皇殿、药皇殿、真武殿、三官殿、邓公庙、葛将军庙。 龙泉山,在北城县治西一里,旧名灵续山,亦名屿山,旧传山出三足白麂于此,东吴时虞翻登之望四郭,嘱子孙世居江北以得风水之利。山巅有葛仙翁井;山腰有泉不竭即龙泉也,宋王安石少时尝隐居读书其旁;山半有神仙洞深不可测;中峰高处有绝顶石名祭忠台,西峰曰第一山。 明代翁大立标列“龙山八景”曰:五更见日、四月留春、九曲环清、千峰拱秀、市桥虹跨、石洞龙吟、万室飞翚、两城合璧。 秘图山即县衙北小峰,本名方丈山,唐天宝六年改今名,旧传禹藏秘图于此,山前署中勺水即秘图湖。与龙泉山、凤山(大黄山)、龟山(竹山)、蛇山(白山)共为县之镇山。 运河,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东起上虞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至余姚斗门入姚江干流,总长25千米,是沟通曹娥江和姚江的运河河段,历史上对于促进沿线城镇的繁荣有关键作用。 龙泉寺 瑞云楼在龙泉山北,王文成公出生之处,其父华未第时居此楼梦云中仙人送来小儿,遂云其楼曰瑞云。中天阁在龙泉山中,取方干“中天气爽星河近”之句,王文成公讲学于此。 龙泉寺后有唤仙阁,以王安石“唤取仙人来此住”句得名,还有更好亭,传赵构在此望景诧曰“更好”。武胜门内有清晖佳气楼,为明代倪宗正故居,其旁还有小野亭,亦为宗正公建。 南城西南隅吕文安生地曰瑞日楼,江北南各有吕本别墅名众乐园、乐志园。杨瑀隐居处为后清门外后清渔舍,县南一里许向家池传是向敏中故里。南城东街以宋僖故里名修文里,凤亭乡赵谦读书处唤考古台,南城坛井街陆烈故居为柳园。 县内还有雪湖山庄、九龙山留园、菁江钓舍、东山别业、白云茅舍、松篁小坞、月山旧庐、天香东墅、鸟楼、万柳堂等诸公别业居所。 倪宗正故居——清晖佳气楼 临山卫城,在东山三都庙山之阳,其城依山临海因以名卫。洪武二十年汤和以余姚控引大海,遂筑卫城以拱其北,永乐十六年增高,清改驻庙山巡检司。城尽用石围,共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三尺,厚四丈五尺,四陆门(东启明,西宝成,南迎薰,北凤鸣),一水门名恩波,另有敌楼一十四、更楼一、窝铺三十八、月城三、女墙九百六十七。三山所城,在梅山一都之浒山,俗称浒山城,今为慈溪城区所在。洪武二十年筑,清改设三山巡检司。城围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二丈二尺,有陆门四、水门一、月城四、角楼四、女墙六百三十五。 余姚县志临山卫城 余姚县志三山所城 作为浙东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县城,余姚是很幸运的,不同于有的地方辉煌仅见故纸,余姚仍有足够多的遗存为兹见证,为我们联系先人旧梦,泽润城市未来。 姚江依旧流淌,且北城四周水系城河至今畅通无阻。为双城锁钥的舜江楼&通济桥完整保存,相照江景为余姚古城核心景观,其中通济桥还获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胜门外古桥亦存。惜乎城内市河水系均已填没,城墙则只余舜江楼下石垣,但旧城格局仍大致可见。 龙泉永镇双城。登龙泉山首见四贤故里之碑(严子陵、王阳明、黄梨洲、朱舜水),这是余姚文人名邑的响亮名片,山上还有阳明讲学处中天阁、朱舜水纪念堂朱氏宗祠、文昌阁。刻有“巽水源流”的文庙泮池桥迁至山麓少年宫后。山南麓龙泉寺已扩增殿宇,孙忠烈祠、吕文安祠与迁来的中书阁合彰文武,东南原古城心脏处则有城隍庙大殿。 先贤人文故迹可觅。龙泉山后王阳明故居瑞云楼,倪宗正清晖佳气楼均在,古城内还有吕本宰辅第、赵考古祠、黄宗羲后裔故居等,惠爱医院、学宫小学则是近代遗留。乡镇则余黄宗羲墓、五桂楼等浙东文脉古迹。 历史街区遗存尚可。余姚县城虽大多城市化,但还有风貌不错的历史街区,在旧城共划定三片历史街区,武胜门、府前路在北城,保庆路在南城,这三处历史街区保存面貌均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拥有包括史宅、霍宅、周家墙门等大户宅院的古民居商铺遗存,和龙泉寺历史风貌区共为古城保护主体。 作为古典人文和文物遗存均丰富的浙东名邑,余姚已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并计划冲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制定周详的古城保护规划,几大历史街区修缮计划有条不紊,其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舜江楼&通济桥 四故里碑 中天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