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东的艺术人生 既是一位艺术家不断探索艺术真谛的人生 也是一位革命者不断追寻救国救民大道的人生 更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国家苦难到民族复兴之路上 筚路蓝缕,却弦歌不绝的缩影! 董丹东(1920—2015),曾用名董荡平,学名子坤,号江南苦丁、丹心碧、孺子牛、冷香阁主,江苏溧阳市人。我国著名革命艺术家,涉猎版画、国画、漫画、书法、篆刻等,其中版画、国画造诣尤为深厚。董丹东曲折的人生经历是民族救亡、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历程的映射。他早年投身革命,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民族、国家、时代紧密相联;他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创作理念,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与大众生活,以艺术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其作品先后入选八年抗战木刻展、建军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抗战胜利5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1991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1991年,董丹东荣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图为颁奖大会上部分版画家合影(左起:董丹东、王琦、蔡迪之、关夫生、罗工柳、李桦、古元、胡一川、黄树德、刘仑、陈更新、陈望、林仰铮、力群)。 壹 从名师 执刀向木投身革命 从少年时代起,在董丹东的心中就播下了革命与艺术的种子。因多次列入国民党“黑名单”,被反动政府追缉,他的名字由“董子昆”改为“董荡平”,后又改名“董丹东”(以下统一称“董丹东”)。 1920年8月27日,董丹东出生于江苏溧阳,父亲董洪范是位乡村教师,曾受教于宜兴画家徐达章(徐悲鸿之父)门下,精于书画。董丹东幼年失母,少年丧父,中学辍学,孤苦伶仃。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为不甘做亡国奴,为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董丹东怀着革命理想,踏上了烽烟征程。 董丹东的出生地——江苏溧阳十坊庄 1937年12月1日,日军沿京杭国道,从长兴、无锡、宜兴入侵溧阳,溧阳沦陷。图为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溧阳县城废墟。 1938年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1929年鲁迅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所倡导提出的“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为宗旨,是团结全国版画家,运用版画艺术投入抗日战争的一个壮举。这一年,董丹东在长沙看到了一则“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主办“全国木刻函授班”的招生启事,当时湖南区负责辅导的老师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李桦。董丹东赶紧报了名,成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木刻学习班(函授)学员。在李桦的悉心指导下,董丹东掌握了木刻技法,又因李桦推荐,成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会员,从此步入中国新兴版画之门。1941年,在李桦的指导下,董荡平(丹东)创作《荣誉军人系列》参加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1942年10月18日,徐悲鸿撰文于重庆《新民报》评介:“董荡平之《荣誉军人阅报室》,乃极难作的文章”。 1938年6月13日,《新华日报》第3版刊“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立消息。 李桦(1907-1995),广东番禺人。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50年以来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 《荣誉军人阅报室》 1941年 11.5×18.8cm 黑白木刻 1942年,董丹东在湖南衡阳与“革命艺术的先行者”符罗飞初次见面,将符罗飞赠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引为座右铭,确立了用艺术服务人生、服务大众的志向。 符罗飞(1896-1971),广东省文昌县人。1930年考入意大利奈波利皇家美术大学研究院绘画系,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举办展览,甚得好评,1938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一面从事美术教育,一面创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工学院建筑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1941年12月,版画家王琦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派到重庆,他联系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老会员丁正献、彦涵(杨涵)、董荡平(丹东),于1942年1月3日成立“中国木刻研究会”。接着,湖南、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等省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分会”。董丹东于1944年至1946年间负责贵阳木刻研究会分会,任贵阳分会会长。 1945年7月,董丹东(后排中间)在贵阳市联合美术作品展会上与当地文化界人士合影。 从“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到 “中华全国木刻研究会”,再到“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董丹东参加了抗战时期新兴木刻运动的主要活动。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董丹东用写实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当时黑暗的社会,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的版画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爱国抱负与情怀。他除了从事木刻版画,还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和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和宣传,动员进步青年投奔游击区参加革命;遭到国民党追缉后,来到东江游击区参加人民武装斗争,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刻绘大量宣传画和“枪杆诗画”。 举办个展 为配合“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1945年12月至1947年2月,董丹东分别在贵阳、安顺、台山、广州四地举办“人流三千里”个展,内容包括“旅黔随笔”“烽火行脚”“我见如此”“人间黑白”“大地悲歌”“笔的战斗”六部分。因作品主题针对时弊,触及当局痛处,董丹东被列为国民党黑名单。 1947年广州《建国日报》对董丹东“人流三千里”展览的报道 教书育人 1946年9月,董丹东受聘于台山师范学校;1947年上半年,董丹东赴开平私立华侨中学任教。在台山与开平期间,董丹东凭借教师身份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歌咏组等进行进步文化活动。因入国民党“黑名单”,1947年夏被迫离开开平,并于同年秋聘任为广州南国艺术学院副教授兼训导主任。 董丹东(摄于1946年) 广州南国艺术学院于1946年在香港成立,1947年初春迁广州。图为香港南国艺术学院颁给董荡平(丹东)的“聘书”。 1946年,董丹东(后排右一)与台山师范部分进步学生在校园内合影。 1947年3月,董丹东(后排左一)与开平私立华侨中学教职工合影。 革命启蒙 1948年春,董丹东与陈冠芳、姚耀和、余克正等七八个进步知识青年,得到陈照薇的支持,到新会百顷和外海任教。他们通过讲故事,教唱解放区流行歌曲,开办农民识字班等形式,对学生和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和宣传,动员进步青年投奔游击区参加革命。在他们的影响下,多名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优秀的革命干部。 陈照薇(1894-1954),陈冠芳的父亲,新会外海人。陈照薇热心教育、出资办学,兴建图书馆,支持文化事业,是乡中的开明士绅。1944年,陈照薇在新会大鳌创办了百顷小学;1946年又在外海创办了莘隐中学。两所学校均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 百顷小学旧照 1944年,陈照薇独资兴建百顷小学,免费接收当地贫困子弟入学就读,在学校旁建有私家别墅,以“桃李芬芳,荫庇后世”之意冠名为“桃荫别墅”。董丹东在辛隐中学时,常去大鳌百顷小学送书给学生阅读。 在江门新会外海的辛隐中学,董丹东与陈冠芳、姚耀和、余克正等组建“青青读书会”,进行地下学联活动,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教育。 青青读书会旧址(位于今新会外海街道直冲村曲尺里一巷4号) 陈冠芳(1920-1952),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在广州参与创办《戏剧与文学》刊物,1946年回到新会外海继续开展进步文化活动。1948年春,因陈冠芳推荐,董丹东任教江门新会外海辛隐中学。 姚耀和,又名方光青,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陈冠芳同学,与董丹东同为外海辛隐中学教师。 余克正,又名野风,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陈冠芳同学,与董丹东等任教于外海辛隐中学。 余克正(野风)撰文回忆在外海、百顷活动的情况中,提到与董荡平(丹东)一起开展民主、进步活动。 1983年5月7日,新会县大鳌公社革命斗争史座谈会留影(其中前排左一为董丹东,左二为姚耀和,左五为余克正)。 诗人战士 1948年6月,因从事学生民主活动,董丹东为国民党政府追缉,避地香港;9月,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东江游击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任支队宣教科干事,《大众报》编辑、《好战士》战地记者。为配合形势发展,他在行军途中兼作壁画,油印《枪杆诗画》多种。 董丹东为战士创作《枪杆诗画》,受到战士们喜爱。 《枪杆诗画》 从董丹东踏上革命烽烟征程的时刻开始,他的艺术就和他的革命理想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他早期的进步木刻活动对他未来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尔后他投身革命,用自己热情的工作,也用自己的木刻艺术服务于劳苦大众谋生存、求解放的伟大事业。 贰 绘新颜 谱写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董丹东紧跟时代脉搏,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社会文化教育、推广及交流中去,坚持不懈以艺术服务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批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作品,包括版画、国画、素描、写生等,题材广泛、色彩明丽,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蓬勃气象。 1955年,董丹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炮兵部队炮五师文化助理员,期间剪辑编绘功臣故事,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在部队被评为“三等功臣”。随后,董丹东由部队转业地方,一直从事文学艺术工作,历任广州美术馆干部、副研究员等,曾负责广州美术馆筹备工作,筹办广州市首届群众美术展,主持群众美术学习班、讲座等,为文学艺术普及积极工作。 “我是人民的战士”。1953年春,董丹东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前留影。 1957年,董丹东负责美术馆筹备工作并任广州美术馆代馆长。图为广州美术馆旧照。 董丹东在广州美术馆前留影 董丹东“广州美术馆工作证” 1958年,董丹东负责筹办的广州市首届群众美术展在广州文化公园第一馆举办。 因安定的社会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是董丹东版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期。除了创作黑白木刻外,始作套色木刻的尝试,积极学习和吸收传统年画(如杨柳青年画)的特色,并运用到版画创作之中。在这一时期,董丹东创作的黑白木刻有《当家人》《海上捉狼去》《渔民李帝桂》等;套色木刻有《美化家园——种树去!》《纳双新鞋寄征人》《春回大地新苗茁壮》《建设者之歌——架线!》《电力抢修》《焦裕禄——与人民同心的人》《战天斗地红心高——焦裕禄》《访千户走万屋 一颗红心一竹竿》等。董丹东也数次下乡体验生活,写生人民群众,流畅而笃定的线条,准确而概括的造型,略带诙谐又恰到好处的夸张,画面形象注重对人物动作形态的捕获与刻画。 绳戏 1961年 纵17.1 横11.2厘米 除此之外,董丹东开始进修学习国画。1962年,董丹东入读广州文史夜学院中国文学艺术系进修国画专业(今广州起义路社会主义学院),刻苦坚持三年。此后他孜孜不倦,潜心研习多年,在国画上有一定的建树。卢子枢,东莞虎门人,1962年任广州文史夜学院国画专业教授,是董丹东的国画老师。 董丹东在潜心研习国画 卢子枢(1900-1978),原名沛森,号不蠹斋主人,东莞虎门人。早年与广东国画界同人于广州组织癸亥合作画社及国画研究会,历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勷勤大学、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授等。 “文革”期间,董丹东被剥夺了艺术创作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思考。1972年,他重返广州文博单位,创作《洪秀全故居》《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等历史画。1977年,他创作黑白木刻《三元里人民怒毁洋教堂》,为其版画生涯创作的最大尺幅的作品。 叁 起宏图 迎来迟到的艺术春天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版画创作迎来新的春天。60岁对于一般的老人来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然而对于董丹东这样的艺术家来说,却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因年龄的原因,他的体力不如盛年,但他仍然继续进行木刻版画创作,更多的时间则是从事中国画的实践,进行美术理论与美术教育的探索与传播。他长期、刻苦、勤奋的艺术追求与探索实践,创造出丰富的艺术作品,直到晚年仍葆有旺盛的创造精神,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劳动者”。 晚年的董丹东仍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笔耕不辍。 起宏图 1980年 64.2×47厘米 黑白木刻 21世纪初,董丹东先生已年过八十。但是他依然坚持创作,不断探索新的艺术世界。2004年,他以84岁高龄创作了套色木刻版画《我们的城市在起飞!》作为“封刀之作”,从此挥毫泼墨,享受人生,游冶于书法与国画之间,有时惬意地探索写生,有时又用国画风格创作京剧主题,生命不息,创作不息。 2004年,董丹东创作其“封刀之作”——《我们的城市在起飞!》。 董丹东设色京剧“拾玉镯”图镜片 2003年 纵41 横54.2厘米 2015年5月11日,广州市文联在广州举办“珍爱和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书法名家作品巡回展”,展出广州当地书画名家70件书画作品。董丹东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两幅珍贵画作在该展览中亮相。同年,董丹东去世,享年95岁。 董丹东生活了近一个世纪, 人生坎坷,阅历丰富。 他在雕刻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 也在雕刻他历尽坎坷、硕果累累、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 刻下了历史的脚印,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这就是董丹东艺术的历史意义。 纵观董丹东的一生, 我们感佩他的艺术品格, 敬重他激情豪迈、执刀向木的艺术精神, 缅怀他为中国版画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人生。在董丹东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现在时尚艺术家的浮躁和奢华, 他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到了他所挚爱的艺术,并为艺术奉献了一生。2021年,他的亲属将他的302件(套)作品捐赠给东莞市博物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如同他的艺术一样, 散发出让人感动的光彩! 撰文 | 刘 炼 编辑 | 冯慧婷 审核 | 曲庆玲 审定 | 张 龙 东莞市博物馆地址 :东莞市莞城区新芬路36号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 9:00-17:15 ,寒暑假期间8:45-17:30 ,逢星期一闭馆;法定节假日8:45-17:30 公交:一、搭乘1、8 、15、 16、 18、21、 28、 29、 c3、lg1路公交车到人民公园站下,向北步行50米便可抵达。二、搭乘9、18、29、 30、c3路公交车到东莞宾馆站下,向南(新华书店方向)步行200米便可抵达 自驾:自驾车可停靠科书博广场停车场、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东莞宾馆停车场、人工球场停车场。(建议尽量乘坐公交或步行出行) 温馨提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观众进入场馆时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莞博打卡码,参观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健康码黄码或身体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观展,并报告场馆管理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