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不好意思,我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恶意如何带来正义 ...

2023-4-10 16:56|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15|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用心理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NO.179作者:黄启团编辑:凯特、老K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已获得版权编者按:这是黄启团老师关于《恶意如何带来正义》的第二篇解读,生活无处不心理,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1、为 ...

“不好意思,我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恶意如何带来正义 ...


用心理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NO.179


“不好意思,我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恶意如何带来正义 ...


作者:黄启团


编辑:凯特、老K


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已获得版权


编者按:这是黄启团老师关于《恶意如何带来正义》的第二篇解读,生活无处不心理,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1、为什么很多人哪怕自损1000,也要伤敌800?


2、为什么我们总见不得别人好?


3、恶意的背后,暗含哪些心理规律?


……


在这篇文章里,黄启团老师将为你揭开恶意的神秘面纱,让你更了解恶意的全貌。


《恶意如何带来正义》黄启团解读连载一


中科大实验:


恶意的好处与代价


先跟大家介绍一个中国科技大学陈小杰教授的实验。


一群人参与投资一个基金,不管你是否出钱,都可以平均获得投资收益。但是,参与者可以以花一块钱让别人损失三块钱的比例惩罚那些没有出钱的人。


实验中产生了三种人:


合作者(投资者、奉献者):出钱的人


叛逃者(占便宜、自私者):没有出钱就能获得投资利益分配的人


惩罚者(恶意行为):出钱让叛逃者损失的人


如果你因有人什么都不干就可以获得收入而感到不爽,你可以从自己的分配中拿出一部分钱惩罚他们,只要你愿意放弃一块钱,对方就会损失三块钱。这样,只要你少拿三分之一的分红,对方就一无所得。


实验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当没有人惩罚叛逃者时,合作者可以生存,但收获十分有限,而且合作者越来越少。


因为总有人不出钱,又没有人去惩罚不出钱的人,最后出钱的人就会寒心,加上自己所得的也越来越少,就不愿再继续出钱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合作者联合起来惩罚所有叛逃者,合作者会消亡,因为惩罚的代价太高。


你想,大家都把自己分的钱拿去惩罚别人了,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恶意行为,最后大家都没钱了,哪还有钱继续投资?


第三种情况:当合作者只惩罚一半叛逃者时,叛逃者会消失。


这个模型很像一个小社会,反映了以下现实:


1)没有恶意行为时,社会分配不公,愿意付出、投入的人会越少;


2)如果恶意行为太多,社会会毁灭,因为惩罚恶意者的牺牲太大;


3)有一半人有恶意行为时,自私行为才会减到最低。惩罚了一半自私的人,剩下的人开始有所忌惮,社会才开始了一个良性的发展。


作者认为,人类的基因就是这样构造的,人们在愤怒时会惩罚不公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会隐忍。但什么时候愤怒并没有规律,愤怒这种不可预测性在生物繁衍角度看,并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美德。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恶意就像一把刀,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恶意行为,让它为我所用呢?

“不好意思,我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恶意如何带来正义 ...


如何让恶意为我所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恶意行为的背后原理。


我们是胜利者的后裔,他们留给我们的基因会要求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应对环境(这点我在很多文章中也写过了,包括喜欢甜食、肉食、颜值高的人等都是基因的要求),哪怕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遗传学者研究,有42%的恶意行为可归为遗传。


从逻辑上看,有恶意行为的人似乎得不到什么好处,不会有生存的机会才对,但演化学家汉默尔顿认为,把重点放在个体的适应力上,是搞错了方向。


生物的演化是以基因的延续为目的的,从整体看,基因的延续就像投资人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样,大自然也会把基因分开存储。


把特定基因所有存在考虑进去,称为 “总括适应性”。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有个现象叫认同融合,是指人们会把拥有相同或部分相同基因的亲人等同自己的利益看待。研究发现,人们更愿意为兄弟姐妹牺牲自己,为兄弟姐妹牺牲的人比为孩子牺牲自己更多,因为兄弟姐妹的基因相同多于孩子。


尽管恶意行为是伤己三分,伤敌七分的,但如果把基因延续考虑进去,你就发现它是有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这一点从动物身上也可以找到证据:没有繁殖能力的红火蚁和黄蜂会牺牲自己去攻击与自己基因不同的竞争者,细菌也有类似行为。


也就是说, 恶意行为让伤害流向竞争对手,好处流向自己的同族,让自己身上的基因能够更好地传递下去。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同时发展出了两种矛盾的倾向:动物性和人性


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我们追求霸权,这样才能让我们活下来。


我们回到丛林法则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动物界,弱者是无法活下来的,就像羚羊要是没有卓越的奔跑技能,就会成为狮子的早餐。


但是,狮子的食量是有限的,只要一只羚羊就能让它填饱肚子。于是,对于一只羚羊来说,它不用跑得有多么快,只用比另一只羚羊快就可以生存了。


这种追求相对生存优势的行为,是支配性的,是动物的原始求生欲望。


另外,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在动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人性。 人性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让弱者也有生存的机会。人类是如何让弱者生存的呢?是合作


人类发展出了语言,懂得使用工具,当一群弱者联合起来时,不仅可以抵御动物的攻击,也可以对抗人类强者的剥削。


这种人性会要求人人平等,反对强者的支配。


如此,在我们身上同时存在两种倾向,面对比自己弱的同类时,我们会表现出动物性“支配”的一面;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又会表现出人性中“反支配”的一面。


也就是说,我们从祖先那里同时继承了“支配”与“反支配”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会在无形中推动人们产生两类恶意行为:

“不好意思,我就是见不得你比我好”|《恶意如何带来正义 ...


一、支配型恶意:


要了解支配型恶意,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在“最后通牒”赛局有另一个视角,叫做“独裁者赛局(针对负责分配方的赛局)”。


研究者发现,当那些拒绝接受分配的参与者负责分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1)平均分配:这类型的底层逻辑是平均,所以,他们是反支配型,互惠主义者。


2)自己得到更多:当这类人是被动接受者时,会拒绝接受不公平的分配;但当他们成为分配者时,也不会平均分配。所以,他们的底层逻辑是支配他人,希望获得相对优势。


作者认为,独裁者宁可牺牲金钱,但鲜少会放弃地位。这种为了获得相对优势而损人不利己的恶意行为就是“支配型恶意”。


用加薪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你能理解有人会反对加薪吗?事实上反对加薪的人大有人在。


当一个地方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时,那些现在工资比现有最低工资保证线高一点的那部分人,他们会强烈地反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因为,一旦提高了最低保障线,他们仅有的那点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 他们宁愿放弃加薪,也要维持那点可怜的优势。宁愿在地狱里当大哥,也不要在天堂里伺侯人,就是这类人的最形象写照。


我们要知道,虽然我们是人类,但动物性的原始力量依然存在,在动物的丛林法则中,获得支配地位的更有生存上的优势。


所以,我们不甘心落后于他人,希望居于人前,只要能得到相对优势,就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不惜代价地伤害他人。如果能获得相对优势,自己受点损失也在所不惜。这种行为就是“支配型恶意”。


就像前文说的,明知道同事的错误会影响到自己的收入,还任由他错下去,因为,同事的错误可以让自己在公司中显得更有能力。


二、反支配型恶意:


另一方面,在人性平等的内在动力驱使下,人们会想把有权有势者拉下马,至于自己是否能获得利益,并不是重点,这种行为称为“反支配型恶意”。


就像团长小时候,我自己单挑不过那些“班霸”,他们的存在让我很没安全感。但是我懂得使用语言,我就能联合其他小伙伴,说“不能让班霸一直欺负我们。”一群人团结起来,班霸就不敢欺负我们了。班霸被拉下马,我就更有安全感了。


在没有语言和工具之前,动物是靠个体力量生存的,因此,控制、支配者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但有了工具和语言后,人类可以合作对抗支配者,在原始的狩猎时代,那些暴君及其家人会被族群杀死。 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自我驯化了动物的本能冲动


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有利于大家共同生存的准则,就是道德。


人们对公平的要求并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出于对支配的恨,出于对生存的自我保护。


前文提到的“贬损为善者”,这种要把为善者拉下马,显得自己不那么“不善良”就是一种典型的反支配行为。


那我们 怎么区分这两类恶意呢


荷兰心理学家保罗·凡·朗格研究,如果你与另一名玩家玩一个搏奕比赛,现在双方分配筹码,有如下三种分配方案,你会选择哪一种:


方案一:你480点;对手480点;


方案二:你540点;对手280点;


方案三:你480点;对手80点(恶意支配型)。


实验显示,有60%的人会选择第一个方案,选择这一方案的人是互惠主义者,希望公平竞争;


有20%的人会选择方案二,这部分人希望自己能多拿,别人少拿,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选择方案三的人占7%,选择这个方案的人就是典型的支配型恶意者,他们宁愿自己少拿点(相对于方案二中的540点,选择480点是一种牺牲),也要比对方多很多,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获得绝对碾压优势。


区分这两种恶意行为的方法也很简单,看自己是互惠者还是互杠者,动机是恢复公平,还是获得个人优势:


如果是互惠者,你就是反支配型恶意;如果是互杠者,你就是支配型恶意。


当竞争越激烈时,支配型恶意就越强烈。如果你要赢得全世界,你要靠绝对实力,但事实上你不需要赢得全世界,你只要赢得身边的人就可以了,所以,人们会对身边的人有恶意。


支配型恶意者不喜欢参加比赛,但一旦参加,他们的获胜机会更大,他们的内在动力是害怕失败,这会使他们拼尽全力去赢。


从繁衍的角度看,只要获得相对优势,基因就能传下去,这就是支配型恶意存在的原因


支配型的恶意表面上看,确实能让我们在竞争中获胜,但这种胜利必须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相对的优势。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恶意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因为人性的光辉会促使人类走向民主,大量追求公平的人类会联合起来,通过法律、制度等方式惩罚他们。因此,支配型的恶意可以让我们成为小池塘的王者,但会失去在大海中争霸的机会。


当然,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不存在反支配性恶意,所有的恶意其实都是支配型恶意,这一点我们就不展开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与回味。


恶意与荷尔蒙


在阐述恶意原理这部分的最后,跟大家再增加一个角度,恶意行为跟一个人的荷尔蒙分泌有很大的关系。


神经科学家莫利·克拉凯特在2010年通过药物调整实验者的色胺酸、血清素浓度,让他们玩最后通牒游戏,发现血清素浓度增加时,人们恶意会减少,相反,血清素浓度减少时,恶意行为增加。


血清素、色胺酸的浓度跟食物有关,营养不足的人这两种荷尔蒙分泌会减少。也就是说,营养不足的人更有恶意,因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恶意更有利于取得相对优势,更利于生存。


同样,童年生活艰辛的人,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生存艰难的印记,这类人更容易有恶意行为。因此,食物不足以及童年不幸的人恶意行为更多。


睾酮与恶意也有相关性,睾酮浓度高的男性,在“最后通牒”游戏中恶意行为明显偏高。睾酮跟愤怒、好斗有关,睾酮高的人更在意社会地位,所以,他们更具支配性。


明天文章和你分享,如何识别有危险的恶意行为,敬请期待!


<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黄启团/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26年专注心理学应用


著有《亲密关系》


课程推荐


实用心理课


《升级生命软件》


精准聚焦5大核心议题


成长×婚姻×育儿×管理×财富


26年心理学导师亲授


赠送 1980元实修课


立即扫码咨询


猜你喜欢


视频推荐


人和人之间


最大的差距在哪


点击视频观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