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系列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导演科波拉对细节的构思和表现做到了极致,让观众每次重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原片限于时长,没法交代出所有的分支剧情,但很多答案就隐藏在分镜头中,观众可以细心观察,自己就能推理出来。 比如下面几个初次观看会迷惑不解的问题。 细节1:迈克尔为何要牺牲大将罗可去刺杀一个活不了几天的海门罗斯?(《教父2》) 先科普一下罗可:罗可兰坡是迈克尔时代的两位家族角头之一。第一部里他为克莱门扎刺杀了出卖老教父的保利,因此得到了迈克尔的信任。在影片最后的大清洗中,罗可带着士兵成功刺杀了塔塔利亚,晋升为柯里昂家族的角头。如果只看影片,观众可能会觉得罗可的晋升之路看起来太轻松了。普佐在小说中则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早在成功刺杀保利之后,迈克尔就将罗可收为己用,命令他私下招募没有案底的士兵,作为自己的直属军团备用,泰西欧和克莱门扎都不知道这支秘密军队的存在。后来正是这支军队扑灭了五大家族的反击,为迈克尔彻底拿下了纽约战争的胜利。到了教父二,罗可不但担任了角头,而且还成为了迈克尔的安全主管,职责类似于以前的克莱门扎。但正是这个职责最终让他丢掉了性命。 黑手党讲究的是高风险高回报。位子坐得越高,责任就越重,出了岔子就要负责到底。教父2里柯里昂家族一共出了三个背锅侠,他们每个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第一个是二哥弗雷多,这个最明显的了。当了叛徒就GG吧,亲哥也没用。 第二个是汤姆哈根。他的错误是主事期间让凯溜出了庄园,导致迈克尔的孩子被流产。这个事对意大利人来说很严重,因此迈克尔当面羞辱了汤姆,并威胁将他踢出决策层。 最后一个就是罗可了。罗可身为安全主管,却让迈克尔险些遭到刺杀,这是重大失职。第一部里老教父遭到刺杀,结果克莱门扎从头到尾被自己人怀疑,哪怕桑尼通过调查确认了克莱门扎没有嫌疑,但他依然被汤姆和迈克尔谨慎防范,直到泰西欧暴露了才洗清怀疑。罗可的资历远不如克莱门扎,却犯下了和克莱门扎同样的错误,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迈克尔,汤姆和罗可的那场戏里,三个角色的台词目的性都很明显: 汤姆先说刺杀海门罗斯是自杀式任务,难度高而且几乎没有回报,建议迈克尔不要这么做。这是身为军师的正常建议。 迈克尔立刻说你是不是想跑,养情妇还准备搬家,这是几个意思?迈克开始借题敲打汤姆。 此时镜头给到罗可,这个细节暗示了是罗可私下调查的汤姆。罗可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此自效,向迈克尔表达忠诚。 然而迈克尔当着罗可的面羞辱汤姆,传达的信号也很明显:你给我的情报我已经当面告诉汤姆了,以后你在家族是混不下去了。 罗可此时面无表情。他已经知道迈克尔要让他为自己的失职付出代价了。 迈克尔问了一句:罗可? 意思是自杀式任务你去不去? 罗可回答: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意思是我愿意去。但这个任务很难,我要丰厚的报酬。 迈克尔:很好。 意思是你放心的去吧,汝妻子我养之。 看看,这就是导演的功力。 短短的几句台词就已经把罗可兰坡的命运交代清楚了。还顺带交代了迈克双线操作的优雅,突出了主人公的智略。不服不行。 细节2:老教父是如何确定巴西尼是幕后主使的? 先说一下时代背景:维托时代纽约的格局很简单,柯里昂家族一家独大,剩下四大家族的体量仅和泰西欧的势力相当,单独对抗柯里昂家族毫无胜算。四大家族里最强大的是巴西尼家族,他是老教父前任对手马里波萨的残余势力,能够存留下来完全倚仗维托的仁慈。那么,巴西尼哪来的勇气去对抗柯里昂家族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毒品问题让柯里昂家族站到了所有黑帮的对立面,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五十年代毒品在美国还没像今天这么泛滥,谁能率先让毒品流通起来,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摇钱树。混黑社会就是为了求财,维托的立场等于断了所有人的财路,所以巴西尼才有机会把原来附庸在柯里昂胯下的小家族们拉拢过来。二是桑尼的死大大鼓舞了巴西尼一方的士气。桑尼在小说中并不像电影所描述得那么酱油。他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合格的教父接班人。他曾亲自带队把五大家族揍得跪地求饶,五大家族都对桑尼忌惮不亚于老教父本人。在外人看来,教父的统治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卢卡布拉西,一个是桑尼柯里昂。如今这两个人都已经死了,柯里昂家族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衰败了,现在正是出手的最佳时机。 所以老教父在出席会议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两个信息: 第一是塔塔利亚绝没有胆量单独对抗柯里昂家族。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巴西尼,史特拉齐,克里安诺三人中的一个。 第二是桑尼的死必有内鬼。哪怕是巴西尼,在没有内应的情况下也无法干掉桑尼。 而在会议过程中,教父又观察到了三点: 一是塔塔利亚始终旁若无人地对着巴西尼说话。比如“Yes,DonBarzini.Hestoomodest。Hehadallthejudgesandpoliticiansinhispocket,Herefusedtosharethem。”他对巴西尼使用的是第二人称,对老教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旁观者视角暴露了他和巴西尼走得更近。老教父由此再次确定了塔塔利亚并非主谋,他仅仅是个跟班而已。 二是巴西尼全程以“其他家族总代言人”的语气说话。最明显的是这句:“那么我们就这样达成协议:毒品生意可以做,但是要有限制。柯里昂阁下来提供东部(地区)的保护,我们来提供和平”。巴西尼以“我们”自称,已经自认了反柯里昂联盟盟主的身份。 三是史特拉齐和克里安诺全程未发一言。可见这两个人既不是领导,也没有站队。(影片的最后这两人也被迈克尔干掉了。这是科波拉为了电影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小说里,这两人没有遭到柯里昂家族的清洗,在战争后期反而协助柯里昂家族围剿巴西尼。小说里的情节更符合他们在会议上的表现) 由此,老教父可以确认巴西尼就是幕后黑手,塔塔利亚是炮灰,史特拉齐和克里安诺倾向巴西尼,但眼下还处在观望中。 细节3:威胁电影大亨的桥段有何寓意? “斩马头”是第一部的经典桥段,也是原著里的重要情节。这段戏的作用除了突出老教父手眼通天的手段外,还是整个教父系列柯里昂家族转型的暗线。 众所周知,迈克尔在清理了五大家族之后便举家搬去了内华达,将林荫道的老宅作为奖励留给了克莱门扎家族。那迈克尔为何会放弃“祖传”的橄榄油行业而甘愿去沙漠里啃沙子呢? 原因就在汤姆带回来的情报上。 制片人沃尔特和汤姆一共交流了两次。第一次直接把汤姆骂跑,第二次吃饭吃了一半又把汤姆骂跑了。汤姆把事情经过反馈给老教父,老教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轻易把威胁挂在嘴边的人,一定不会是个高水平的人。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使用威胁手段是多么地愚蠢而肤浅。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在电影界呼风唤雨,那么柯里昂家族还有什么理由不进军电影界呢? 当时已经是50年代,橄榄油生意的利润越来越少,柯里昂家族面临着转型。旅游业,赌博业,色情业都是不错的方向。老教父投资莫格林就是其中的一次尝试。到了迈克尔时代,家族陷入内忧外患,迈克尔必须一边清除对手一边为家族寻找新的财路。这才有了迁居内华达的计划。 电影限于篇幅,选择性地忽视了迈克尔在经济方面重振家族的努力。实际上,迈克尔在电影界最大的投资正是引出斩马头事件的强尼方亭。他通过方亭控制了电影市场,并且拿到了奥斯卡奖,使柯里昂家族一跃成为电影行业的龙头之一。 强尼方亭是老教父的教子。他的成功才是电影标题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斩马头这一桥段隐含的剧情作用。 细节4:迈克尔选择执行者的艺术。 迈克尔的谋略是全剧天花板,他在选择执行者方面是有讲究的。 下面挨个列举一下: 派克莱门扎去除掉卡洛,是因为前者是桑尼的教父,比其他人更痛恨害死桑尼的叛徒。 派阿尔奈利去刺杀巴西尼,因为奈利本身就是警察,他的警徽和警号都是真实的,巴西尼无法防备。 派泰西欧去刺杀莫格林,是因为迈克在执行清洗行动前不想把叛徒留在身边以免节外生枝。 派威利奇契去控制泰西欧,是因为威利是克莱门扎的高级士兵,不听从泰西欧的命令。 派尼克杰拉奇去杀死泰西欧,是因为尼克是泰西欧的养子和头号士兵,必须重新向柯里昂家族递交投名状。 派罗可去执行自杀式任务是因为罗可没能保护好迈克。 第三部里杀死鲁西加的杀手是第一部里迈克尔在西西里的保镖卡罗。他是汤马西诺的老部下,有为主报仇的主观诉求。 派阿尔奈利去刺杀大主教是因为大主教必须死。整个三部曲看下来,敢当面耍迈克尔的人都死了。除了那个逗比议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