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更能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792年9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率使团漂洋过海,以丰厚的礼物祝贺清朝皇帝乾隆八十大寿。 当时,大清国力正盛,万国为朝廷所崇拜。英国此行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庆生,更重要的是与清朝签订通商条约,开拓海外贸易市场。 然而,乾隆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贺礼,断然拒绝了贸易请求,还写了一封私人信件给乔治三世,谴责英国使团缺乏礼节和诚意。 正是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播下了日后鸦片战争的种子。今天这封信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供后人评说。 马戛尔尼在中国之行到底经历了什么?清朝为何自掘坟墓? 强者难的不是大国模式 18世纪末,英国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纺织和钢铁工业迅速崛起,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但有一扇门从未向英国敞开——那就是乾隆治下的清朝。 为打通中英贸易航线,英王乔治三世派以马戛尔尼勋爵为团长,使团总人数达700余人。 以庆祝乾隆80大寿为名,携带大量奇珍异宝,乘坐三艘大船。经过9个月的漂洋过海航行,于1793年7月底抵达天津,名为和寿,实为开辟商路。 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外交官,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22岁访问俄罗斯,成功签订贸易条约。 乔治三世想“故技重施”,于是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马戛尔尼。然而,这次中国之行却成为他外交生涯的“滑铁卢”。 麦卡特尼 当时,清政府正处于鼎盛时期。正如他们所说,“来自世界各地的菜肴来自四面八方。”周边的高丽、琉球、安南等中小国家,纷纷低头承认臣服。 英国虽然经历了工业革命,但距离清朝大陆较远,国际影响力有限。因此,清政府一直认为马戛尔尼使团是真心实意谋求全球化,所以一开始就对英国使团的到来感到非常兴奋。. 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等顺利抵达天津大沽口。直隶总督梁肯堂、长禄盐政惠睿亲自接待,并准备邮局,以示清朝盛情款待。方式。 此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下月将在这里举行生日庆典。届时,各国都会前来祝贺,马戛尔尼就能见到龙颜了。乾隆虽然不在首都,但已经知道英国使团的到来。他对英国带来的一长串贺礼很感兴趣,于是下令,除了几件大件留在京城外,其余的都运到承德偷窥。. 当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承德时,还有等待已久的马戛尔尼使团。 然而,原本和谐的局面却因观众礼仪问题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封建君主制下,清朝严格遵循“三跪九叩”礼仪。 英国使臣一致认为清朝和英国是两个平等独立的国家,不是附属国,所以拒绝赠送这份大礼。 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愿意让步。这件事传到乾隆耳中,皇帝勃然大怒: ”看来,这种嚣张气焰,已经少了它的供给。外夷入朝,若是诚心恭敬,就应该以慈爱相待;若是稍有嚣张气焰,便是易武夫求饶。这是控制外国诸侯的方式。当然。 清朝官员对圣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见了面习惯了顺风顺水。他们“立即服从命令”,降低了马戛尔尼一行的用餐规格,以取悦圣心。 刚入华时,英国使团每天吃山珍海味绰绰有余,但现在每顿饭都只吃到一半,而且饭菜也没有味道,也很肤浅。 和珅 忍饥挨饿,马戛尔尼派随行翻译与清朝官员辩论,但无果。他们不知道封建君主制下的官僚顽固如朽木。 毕竟,既然已经陷入僵局,就需要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处事最为圆滑的和珅提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双方都做出了妥协,做出了让步。 即各国使臣跪拜时,允许英国使节“以假乱真”。他们只需单膝跪拜,分别跪三跪九拜,清政府不再要求他们撤退。 到目前为止,两国几乎没有就观众礼仪的差异达成一致。 然而,千里大坝在蚁丘崩塌。乾隆统治下的清朝狂妄自大的面孔,只是一个隐藏的“蚂蚁窝”。 此时的清朝,看似钟锣鼓鼓,发财难求,实则不进取,目光短浅。 但掌权的乾隆已经进入统治者时代,不再是往日最好的生活。只用“藩属”二字来定义英国,显然是轻敌,也为日后清朝的垮台埋下祸根。 马戛尔尼封圣后发生了什么? 庆祝长寿 傲慢和屈尊,愚人的行为 几经周折,马戛尔尼终于能见到龙颜。1793年8月13日,避暑山庄举行了灯火通明、歌舞升平的盛大寿庆会。 马戛尔尼在神车前陪同各国使节,会见了久负盛名的清朝君主。他回忆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乾隆皇帝,他精神很好,很像我们的英国老爷子,明明八十多岁,但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 乾隆关心英国特使不愿下跪拜拜,心里一点也不高兴。唯一能让他开心的,就是英国人漂洋过海送来的西方礼物。 然而,谁能想到,乾隆对这份期待已久的礼物也表现出兴趣缺缺。 马戛尔尼使团赠送的国礼有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地图册、毡毯、兵器、船模等,共19箱,590多件,装在600个箱子里,琳琅满目有价值的。 出访前,为敲定赠礼清单,英国政府费尽心思,精心挑选了三类:先进技术和技术产品、天文仪器和英国工业产品。 选择现代科技产品,是基于对“老”君主来说,新兴科技足够新,可能引起对方兴趣的考虑; 二是展示国力,向清朝证明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掌握了科技和制造业。 天文仪器的选择,是因为清朝对天文的尊崇举世闻名,这一特点完全合其口味。 选择工业品更贴近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打开了产品的销售,引发了购买同类产品的需求。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份国礼的选择范围很广,数量可观,工艺精湛。所有出来的物品都代表了英国最高的制造标准。 没想到,英国政府的苦心在清政府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此次英国引以为豪的反射式望远镜,早在康熙年间,俄国使臣就将牛顿式反射式望远镜赠送给康熙。 乾隆上台后,许多国家捐赠了很多类似的望远镜,将它们安放在圆明园老城的各处。乾隆太普通了,他不感兴趣。 武器也是英国使团访华的重点,同样遇到了寒冷的天气。 马嘎尔尼对这次巡演中的枪口锁、卡宾枪、连发手枪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武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随行人员进行演练,展示威力。 乾隆的前钦差大臣傅安康简单地说: “你看得见,也看不见,不过枪械就是这样,没什么稀奇的。” 而乾隆也认为生日庆典上舞动刀枪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在马戛尔尼的好意下,还是让他进行了一次枪械演示。 试射后反响平平,清朝官员兴趣不大,认为是一次普通的表演。 另一方面,当时清军的装备还是以长枪、大刀、弓箭等冷兵器为主。其中欧洲早被淘汰的火绳枪就差那么一点点。这种武器装备的悬殊加剧了清朝的失败。 马戛尔尼只好暗自嘲讽“无知”,但心中仍存着一丝希望,那就是侦察武器的新代表——热气球。 马戛尔尼建议用热气球在乾隆面前演示载人发射,在清政府面前展示欧洲科技的发展水平,让他们认识到与欧洲进行贸易是有利无害的。 但在清朝这片土地上,官僚主义是第一位的。乾隆还没表态,和珅率先跳出来维护帝制: “胖子!不管你做什么,都敌不过九五至尊。” 因此,清政府拒绝了气球发射的提议。 其实从这次的贺礼就可以看出两国之间的鸿沟。然而,乾隆和清政府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只是盲目地沉浸在“万国来贺”的微光中。 但光华终会褪去,兴国强国才是长远之计。然而,后悔一切都来不及了。 当马戛尔尼说出访华的真实目的后,乾隆将作何反应?清政府为何最终败北? 灾难是自找的,不是通往繁荣的道路 寿宴结束后,乾隆向英国使团回礼,设宴款待马戛尔尼和使团成员,并命部长陪同游览避暑胜地。 眼下,乾隆认为马戛尔尼等人已经没有必要再留在这里,于是命令他们返回北京。 但马戛尔尼的使命并未完成,他不愿离开。他最后向清政府转达了乔治三世的遗愿:请允许英国在华通商、驻华、驻外、储货、放弃土地、免税。..... 直到这时,乾隆才恍然大悟,这个叫“英卡利”的外国人并没有归化的意思,而是准备谈判。 他们打着“友好贸易”的幌子,实际上是想利用中国的土地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就算乾隆发呆,英国也不是没有恶意。果然,乾隆勃然大怒,一一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 随即他就起劲地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敕英咭利国王谕》给乔治三世。这封信充满了失望、愤怒和傲慢,一共976个字。它已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白纸黑字强烈表达了乾隆的立场: “我清王朝地大物博,不乏归化的异域,也不乏奇珍异宝。请求通商未获批准,使团日后返回。” 乔治三世 写完后,乾隆将信件交给了马戛尔尼,并毫不客气地下达了“退出令”。乾隆余怒未消,又多次下诏责令沿线各省省长: “只需向押运人员下达命令即可,无需亲自到场。如有逗留等借口,要责令押运人员严禁拒绝,督促准时推进,不得延误……” 总之,乾隆迫切希望英国使团赶快离开,片刻也不要停留。虽然这次访华以失败告终,但马戛尔尼并没有“空手而归”。比起真金白银和贸易条件,他们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来自清朝资料的最真实的国力。 明代以来,大批欧洲传教士相继访华,将四书五经等中国古籍翻译到欧洲。 因此,欧洲各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印象:中国以“儒”治天下,君主宽厚仁慈,百姓勤劳廉洁,国泰民安。 另一方面,欧洲小国众多,战乱不断,远不及中国大而长久的安全。 但马戛尔尼一行的到来,亲手打破了清朝“长治久安”的神话。清朝的权贵阶层确实很有钱,但刚入市的时候,个个都是老朽。 随行的英国礼物大师曾回忆道: “我看不到一座称得上惬意的农舍,皇帝脚下的小镇,连英格兰一个普通的小镇都比不上,只见一片贫穷落后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清朝军事实力的落后暴露无遗,直接成为鸦片战争的不冷不热。 在英国使团到来之前,乾隆下令,英国人所到之处,都要驻扎重兵,全清军装备最好的装备,以彰显清王朝的国威。 根据英国使团的记载,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看到一群士兵殷勤地等待着。当时清军装备的武器,还是弓箭、大刀、长枪等冷兵器。为数不多的枪械早就被西方淘汰了。火绳手枪。 世界已经进入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合时代,落后英国将近一百年。 此次访华,英国人在军事方面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对清朝的财力、民生和军事实力进行了评估,而且对国防进行了彻底的检查。 他们沿途派人调查收集各种资料,重点观察各地的防御工事,如城墙、水道、航道等要塞。 而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是马戛尔尼访华返回英国后发生的事情。 于是,一场大战悄然打响,大清王朝注定积贫积弱,饱受列强侵略。 所谓读史能灵,一国兴亡,朝代更迭,往往关乎的是未来的命运,积攒下一年的好事。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日复一日地努力奋斗,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世界才能繁荣昌盛。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在评论中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