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编辑:思玉,科普媒体主编,管理心理学专业认证,知乎账号【巴黎的雨】 2022年最后一个长假来了,不能远行,但近郊怎么玩才是玩家之选? 尤其是有了宝宝的年轻家庭,总想又酷又独特,还能满足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那么,“探险”就是最好的假期体验。给过麻了的生活来点鸡血,即使不出省,利用好假期,也能给庸常生活镶上金边。 “探险”不仅好玩,还能让孩子获得: 充分激活的大脑; 充足的生命体验; 被满足的好奇心; 勇气与体能的锻炼; 爱的能力提升。 一、探索大自然——DNA里跳动的秋天我们的身体需要大自然我们的祖先5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6000年前进入农耕文明,自此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的进化开始相悖而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过是近200年的事情,地球上的自然进化却用了40亿年。科技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进化又太过漫长,那些远古的自然选择基因至今仍保留在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当中。 我们的身体里有40~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核中的DNA每2秒就复制一次。这些细胞和DNA,无时无刻不在响应着祖先的召唤:到大自然中去。 ingusk/Adobe Stock/图虫创意
是时候慢下来,去大自然里感受DNA的跳动。 我们的情感需要大自然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并不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那样,只存在于人体中,而脱离了“高贵”的大脑。相反地,情感处于我们大脑的中心区域,是一套复杂的处理系统,几乎任何身体上的感受都能够作用于情感。 比如,当前额叶受损,我们会变得冷漠;当右侧脑的感觉区受损,我们对触觉、温度、痛觉会变得麻木;当杏仁体受损,我们会忘记恐惧。 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热爱大自然的人是情感丰富的。 阳光的温度是暖的,溪水的温度是清凉。 青草、树木、花朵各有芬芳。 风扫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叫络绎不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当我们的感官被完全打开,综合作用于大脑的情感区域,愉悦的感受便产生了。 大自然也不都是美好,比如: 看到树上有个马蜂窝,你会感到害怕;太阳晒得时间长了,你会感到唇舌发干,口渴难耐;在山中行走,特别容易感到饥饿。 但这些又何尝不是组成我们情感的重要感受。与其在钢筋水泥的堡垒里变冷漠,不如行走自然体会久违的真情实感。 在最美的季节,用最好的方式感受自然在老舍笔下,北平之秋胜似人间天堂。 如果你恰好位于北纬48°的喀纳斯、佳木斯、呼伦贝尔、巴黎、慕尼黑、西雅图……你会在每年的10月份看到最美的秋天,色彩如同被宇宙咬碎的黄昏。 新疆·喀纳斯湖的秋天没有什么比徒步和骑行能更好地感受这大美秋天。 徒步 徒步是最简单易行的户外运动方式,适合全家老小参与,无论登高望远还是缓步散心,都能零距离地沉浸于大自然当中,以最朴实的姿态感受自然环境中最微小的抖动。 同时,徒步也是最悠闲的活动,无需太多装备和技巧,一身舒适的衣裤和鞋子,一个双肩背包足矣。背包里可以放上水壶、巧克力能量棒和三明治、面包这类简易冷餐,方便随时为身体补充能量;也可以携带野餐垫,方便歇脚休息。 Credit:digrest via flickr 徒步最重要的是感受,全家出动,不需要选择太长的路线。 以手轻抚微风,以脚轻踩土地, 辨识遇到的植被、昆虫和真菌, 辨别途径的地貌与岩石, 遵照阳光照射的角度和溪水的流向来辨别时间与方向。 不依靠手机地图而是激活我们大脑的位置神经元,用最原始的方式重新踏过祖先留下的足印,顺便给大人和孩子都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骑行 骑行也是一种常见的户外运动方式,与徒步不同的是,骑行让风景在我们的眼前动态地流过,使我们花费更多注意力来关注自身:肌肉的感觉,呼吸的节奏,腰背的姿势,臀部的位置,前进的速度,躲避障碍物。 骑行的运动强度更大,因此你需要一些安全装备,最重要的头盔,此外还有手套、护膝等。如果是在公路上骑行,最好戴上护目镜,公路对阳光的反射可能会刺痛眼睛。对于大多数只是想在十一小长假期间去体验一下户外骑行的家庭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机构去租赁,并获得专业的指导:
关于路线的选择,北京的近郊有很多适宜骑行的地点,比如顺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绿道,大环线16公里,公园里水质好,植被丰富,沿途还有配有卫生间等公共设施。 三山五园绿道,串联历史名园,总长36.9公里,从火器营出发,一路向北,绿道两旁景色开阔,很能邂逅难得一见的原生植物。 二、探秘洞穴——记忆里跳动的秋天我们天生就喜欢探洞当我们还在为自己儿时喜欢钻洞感到记忆犹新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也开始表现出了同样的行为。对儿童来说,整个0-6岁都是空间意识的发展阶段,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空间的大小,找到匹配的形状。 我们大脑中的空间感知细胞和记忆都主要存储于海马体当中,对空间的探知需要记忆的辅助,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即便在长大以后也依旧喜欢追寻儿时的记忆去未知的空间里一探究竟,对洞穴有着天然的好感。 我们的好奇心喜欢探洞对未知的恐惧可能成为探洞的阻碍,但远不及好奇心带给我们的动力之大。 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就提到过探洞的经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洞穴的最大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迈出的下一步会看到什么。 可能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可能是高低不平的地形和陡峭的岩壁。可能有远古的壁画,也可能有古代人类祭祀留下的痕迹。一些洞中有潜流,水中还可能发现各种未见过的奇异畏光生物。 图片来源:DOVE户外 难怪古人对洞穴崇拜,洞之有灵兽,洞之有灵药,洞之有灵石。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一提到世外桃源就总喜欢先穿过一个山洞,这叫别有洞天。 非专业玩家不要私自探洞探洞实际是一项很具有专业性的活动,根据洞穴的地理条件不同,还可能会需要攀岩、速降等专业技能。 对于没探过的洞,即便是专业人员也会面临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毫无经验的普通人千万不可私自探洞,想体验这项活动一定要找到专业人员引领,如果你还带着孩子,首先选择商业开发完善的洞穴去进行体验。安全第一。 还有一个不可私自探洞的原因,就是保护自然。 洞穴中的钟乳石一万年才能长高几厘米,有些洞穴地面的钙化层一经破坏就永不可修复,对我们人类而言,破坏往往就是踩一脚的事。 大自然赋予我们太多,我们也应报之以爱。 *以上徒步/骑行/探洞运动专业支持: 张超,户外专业玩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专家,中国赛艇协会成员,赛艇、皮划艇、桨板专业教练,全国青少年营地指导员。 欢迎关注公众号:DOVE户外 三、探知博物馆——大脑中跳动的秋天对孩子教育上心的家长,小长假一定要留下两天的时间带孩子去逛博物馆。 在做暑期专题时,我们曾提出过要让孩子博古知今、博闻强识、 博学笃志,这个“博”强调的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博物馆是很好的一个载体。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实更重视通识教育,逛博物馆能够加强通识教育的成果,让孩子脱离书本,顺应探索的天性,用更立体的感知,潜移默化地接收更广泛的知识。 在博物馆中能看到什么?通识教育的前身实际是博雅教育,始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博雅教育有七艺,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数、几何和天文学。随着文明的发展,博雅教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它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改变,那便是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将所学运用于未来的公民生活,并适应各领域的工作和挑战。 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多年来都在试图融合博雅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目标,让教育兼顾通识性与实用性,努力平衡知识的深入与广博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家长们应该做的。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能够从文物感知历史,从艺术感知文化,从装置感知科学,而这些都是通识教育中最主要的成分,也是孩子在大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通路。 如何选择博物馆?国内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非常丰富,而且是免费资源。带孩子去逛要优选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多,占地面积大,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都很专业,还有大量的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对孩子来说受益最大。 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在办的就有古罗马文明展、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服饰、书画、铜镜、玉器、瓷器等专项展览,这些展览和知识不可能逛一次孩子就全知道,而是需要家长无限次的提供机会,多带孩子去走走逛逛。 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全国已经有204家,几乎遍布了每个省市,北京数量最多。最好的一级博物馆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科学技术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天文馆等。 图片来源:北京自然博物馆 你所在地区的一级博物馆名单在网上可以查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啦,你也可以查看相关博物馆的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来了解详细展览流程和预约购票。 四、探寻美味——味蕾上跳动的秋天饮食是文化、哲学,更是艺术。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专门谈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理解与热爱。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无一物不穷其想象。 林语堂 饮食也是科学。上万个味蕾将味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味觉神经,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升高我们的血糖,促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同时,也为我们身体的化学工厂提供反应材料和能量来源。 虽然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想吃的美食,但秋天的食材最为丰富,且大都是自然熟成,少了催化剂多了健康,瓜果蔬菜肉蛋奶,还有五谷杂粮,只要膳食平衡就能达到营养均衡。 拜秋天所赐,我们可以暂时忘掉在食物上的选择障碍,大胆地去追寻美味佳肴。 那么,秋天必吃的都有什么? 秋日美食打卡吃螃蟹呀! 明末清初有位挺有名的文学家,叫“李渔”,字笠翁。他的名气有一半来源于对吃螃蟹的热爱,可谓到了疯魔的地步。他在自己所著《闲情偶寄》中论蟹,把秋天叫作“蟹秋”,称自己的同道好友皆有“蟹癖”,府中事蟹的奴婢叫作“蟹奴”…… 我们虽不如李渔对螃蟹的执爱,但依然少不了在秋天的餐桌上解决掉几只肥美的大闸蟹。清蒸味鲜,若配以黄酒或紫苏还能有别样的风味。蟹黄可以佐豆腐、佐粥,还能拌面;蟹钳做辣炒也很好吃。 吃螃蟹最好的季节一定是在秋天。 嗦粉呀! 中国人对嗦粉谜之热爱,但苦夏和寒冬都不如秋天嗦得爽快。气温刚刚转凉,北方天气尤其干燥,此时来一碗热腾腾、滋味丰富的粉,连汤带粉一齐下肚,身心都温暖起来,味蕾也被充分地满足。 螺蛳粉是所有粉中的爱马仕,别看端上桌的只有一碗,其实真正的手工制作工序极为复杂,配料也特别丰富。粉要用柳州产的圆米粉,配料有酸笋,木耳,酸豆角,彩椒,剁辣椒,螺丝,炸油豆皮,花生米,腌萝卜条,青菜叶,鸡汤或猪骨汤,最后再淋上一勺灵魂的辣椒油,这才成就了一碗最正宗的螺蛳粉。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秋天,一定要嗦一碗粉。 吃肉肉呀! 秋天就是要吃肉。倒不是真的为了贴秋膘,现代人脂肪层厚度不贴也足够过冬,况且我们还有各种手段去保暖。孩子有姥姥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爸爸发愁如何减去脂肪肝,妈妈忙于身材管理,老人注重健康养生。 秋天吃肉就是为了解馋。一是出于本能,吃肉是获取能量和营养效率最高的方式;二是好吃,这里有两层意思,易于咀嚼吞咽并且美味。肉的做法有很多种,秋天必吃的一定有板栗红烧肉。秋栗软糯香甜,红烧肉外焦里嫩、色泽鲜亮,两者搭配相得益彰,光是想想就让人不争气的眼泪从嘴角流下来。 水盆羊肉、酸菜鱼、香辣猪蹄,什么时候都能吃,但秋天就是让人吃得理直气壮。 秋天的家宴春日野餐,夏日小聚,秋冬最适合摆家宴。一家老小团聚或将亲朋好友请至家中,围坐一桌谈笑风生,让情感在餐桌上充分地流动,共享好天气和美食带来的愉悦。 平日里忙碌得没时间做饭的职场人,可以利用小长假好好为家人做一顿饭,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为自己减压,降低焦虑水平。 烹饪本质是一件利他的事,从计划菜谱和准备食材开始,你在心里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家人吃得更健康,如何把菜做得更美味。利他满足的是我们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烹饪也是一种劳动,当你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砧板和油锅里时,就会暂时忘却心中思绪万千的烦恼,自然也就实现了减压的效果。 《论语·乡党》中有对孔子家中饮食的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可见孔夫子对食材和烹饪都是很讲究的,米要淘干净,肉丝要切得细,调味、刀工、颜色、香味都要正。即便只是家常菜,也要让人能够食指大动。如果让我来准备一场秋天的家宴,大概会是这样的菜谱:凉拌秋葵,话梅小番茄,蒸南瓜蛋羹,蒜炒瓜藤,板栗红烧肉,清蒸大闸蟹,烤红薯条,银耳炖梨汤,桂花酒酿圆子。 长假的脚步越来越近,让我们一起雀跃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