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多古代哲学家中,柏拉图是唯一一位出于对完美精神世界的向往而提出不宽容思想的人。众所周知,这位年轻的雅典小伙是苏格拉底最心爱的弟子,也是他的言行记录者。他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以及他的思想灵感,汇集成册编成对话,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作“苏格拉底全书”。 同时,他开始撰写一系列才华横溢的文章,用以诠释老师学说中某些晦涩难解的论调。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把雅典人的公平正义传遍人间。柏拉图在为人类文明做贡献时是如此全力以赴,又是如此投入忘我,简直可以媲美圣保禄。不过,圣保禄的一生极为惊险,他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地中海的各个角落;而柏拉图只需静静地坐在花园的椅子上,等着世界各地的人来拜见即可。他之所以能如此行事,全得感谢他显赫的出身和丰厚的独立财产。 柏拉图是地道的雅典人,他的母亲是梭伦的至亲。而且到了法定的年龄,他还可以继承一笔财产,足够他丰衣足食。柏拉图辩才出众,凡有幸在柏拉图学院听过他上课的人,无不心甘情愿跋山涉水来到爱琴海,来表达对他的爱戴。在其他方面,年轻的柏拉图跟当时大部分小伙子的经历相似:他当过兵,但对军事毫无兴趣;参加过户外运动,是摔跤和赛跑的好手,却从未榜上留名;喜欢到处旅行,也曾横越爱琴海,沿着他那大名鼎鼎的外祖父梭伦的踪迹,在埃及北部游历。然而他这次回雅典后就再没踏出过国境。他买下了雅典郊区基菲索斯河河畔一座风景宜人的花园,并在花园中一个绿树成荫的角落里教授他的学说,一待就是50年之久,“柏拉图学园”因此得名。 柏拉图开始是一个数学家,后来渐渐转而专攻政治领域,并为后世的政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化是平稳且不间断的。他告诉世人,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缓慢上升的过程,世界会从美好的实体发展出完善的制度,再从完善的制度中孕育出完美的精神思想。柏拉图的这一想法听着头头是道,但当他尝试将此转化成具体原则,为理想中的共和国提供理论基础时,对公平正义的过分执着使他看不见这在现实实施中的不可行性。他所主张的理想国一向被纸上谈兵的乌托邦建设者们奉为圭臬,但在这个柏拉图式的国度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着很多没落贵族独有的偏见。这些人收入不菲,生活富裕,成天周旋在政治圈里,对草根阶层极为鄙视,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地位”以及那只有“上流社会”才享有的特权。 柏拉图的著作在西欧中世纪学者间倍受推崇,但不幸的是,这些饱学之士似乎是故意忘记了历史背景的不同,硬把柏拉图勾画理想国时的政治环境,与他们当时生活的12世纪、13世纪对等起来,把举世闻名的共和国打造成向宽容宣战的可怕武器。 按基督教的定义,柏拉图根本不是一个信仰虔诚的人。他对祖先们敬重的神明深恶痛绝,认为他们不过是一帮来自马其顿的乡巴佬,粗俗不堪;而诸神在特洛伊战争爆发前后的恶行更是被他视作奇耻大辱。成年后,坐在花园的树荫里年复一年地听着城邦间无休止的争吵,他心里的恼怒也像当年对诸神的嫌恶一样,与日俱增却无法排遣。直至亲眼目睹了旧民主理想的破产,他才慢慢明白,宗教对于一般平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理想中的共和国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中。因此,他坚持理想社会中的立法机构必须制定出针对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奴隶,无一例外都要遵从,否则就会被判处流放、监禁甚至是死刑。这听起来像是对心灵解放和宽容精神的全盘否定—明明不久前,苏格拉底还在为之英勇奋斗,但其实这就是柏拉图的本意。 为什么他的世界观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当时,各自为政的城邦并存时代已经名存实亡,马其顿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很快就会横扫整个希腊半岛,从马里查河一路延伸到印度河畔。柏拉图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为了逃避丑陋的现实,他只好躲进自己臆想的国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