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战争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各国都将当时最优厚的物质、最先进的技术投向军需以保住胜利。从怀表到手表的演变,战争自然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易读时的手腕佩戴方式受到了极大地追捧。无数的怀表被焊接上了钢丝表耳,穿上牛皮带,摇身一变成了手表。 一战后,各国意识到便携、易读是手表将会取代怀表的决定性优势,纷纷开始测评、采购专门的军用手表,而不是临时用土办法将怀表改造成手表。 英国陆军(British Army)设定了三个要求Watch、Wrist、Waterproof,即“可防水的手表”,最终有包含欧米茄、积家、万国、浪琴等12个钟表制造商入选。这样的军用手表简称为“W.W.W”,其每款表上均有代表英国皇家财产的"Broad Arrow”三角阔箭头标记。 二战后,英国皇家空军在陆军W.W.W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标准,准备采购专供于空军的导航手表。万国和积家这两个品牌采购再次入选生产,史称 Mark 11 (马克十一)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IWC万国表共为皇家空军生产了超过8000枚军用马克十一腕表,直至1981年,才在皇家空军作为精密导航腕表退役。在军用腕表之外,表厂还生产了约1500枚民用版本。最后一批腕表于1984年交付零售商。从1948年至1984年,Mark 11一共生产了36年之久,而马克十一也当之无愧成为了世界军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款。 相较之下,地球一端的另一个虎狼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用手表却相对“低调”很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经过五次反围剿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1949年合并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部队陆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早期,解放军并没有配备制式手表,仅有的少部分钟表也是靠缴获敌军物资而来。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制表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一批批的军用手表才逐渐成型并走入军队。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本期的话题就来聊聊解放军历史上配发的那些军用手表! 上海手表厂系列军表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成立58人参加的手表试制小组,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零件。当年9月26日,分散加工好的150多只零部件全部集中到慎昌钟表店,共组装出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防水手表,成为国产的第一批细马手表。 1958年,型号为A581的手动上链手表正式在上海手表厂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1964年,上海手表开始了自动上链手表的设计和开发。整个计划当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表款型号为Ref.591的仿制国外自动机芯研发,一个是自主研发机芯。后期Ref.591仿制计划取消,这一型号被改成换用了手动上链机芯。 1965年,上海手表厂成功装配出了中国第一批的自动上链手表样机,机芯型号为SS2C(29颗宝石轴承)。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过去,机芯的设计师们都采取过一种设计理念“模块化、可分离”,这样的好处是减少差异化、便于工业批量生产。SS2C机芯去掉自动上链的模块,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SS2手动上链机芯(24颗宝石轴承)。 搭载SS2手动机械的表款型号为Ref.641。当时,国内的普通老百姓消费能力很低,所以Ref.641大规模推向市场的计划就搁浅了。但此时为了保证军需,已经有少部分的Ref.641被打上“军用”标志,成为了军表。(SS2机芯版本的Ref.641,手动上链,民用转军用。) 后来解放军总参二部来到上海手表厂要求协作生产手表作为军用,要求有日历、自动、防水。于是上海手表厂拿出了两种自动机芯生产,机芯型号为SS2C和SS4C。根据机芯内部使用的红宝石轴承数量做区分,分别命名为“上海29钻军表”和“上海24钻军表”。 上海29钻军表和24钻军表乃同一时期的产物,外形相似,自动上链的原理一样,但是两者的机芯基础主体结构大不同。SS2C机芯比SS4C机芯多了擒纵轮避震器,轮系也多一个,所以相对而言,防震效果更好、机芯结构更复杂,自然成本也高。所以,当时29钻军表在师级以上的干部配发,而24钻军表在团级以上的干部配发。 (SS2C机芯的29钻军表,自动上链,军用;SS4C机芯的24钻军表,自动上链,军用。) 70年代,我们国家不仅工业水平低下,而且还不富裕。所以上海手表厂在按照军队要求生产军用手表时产生部分的“未合格”品并没有完全直接销毁,而是打上“处”字钢印,代表“处理”,转到民用市场销售。除此之外,面对多余的产能 和 力图增收 ,上海手表厂还使用了“火炬”品牌来销售民用版本的24钻军表。 根据1973年由上海市百货公司编印的内部刊物《上海钟表眼镜照相幻灯钟表零件价格》查询得到的信息,当时普通群众能买到的最贵国产表就是价值180元的上海火炬牌24钻全钢防水防磁自动日历男表。 (SS2C机芯的24钻军表,自动上链,军用瑕疵品转民用;SS4C机芯的24钻火炬表,自动上链,军用转民用。) 天津海鸥304航空计时码表 前面提到,1955年7月9日,上海生产了中国第一批细马手表。但是中国第一只手表却是在北方的天津生产。同样是1955年,提前到了3月24日,由当时的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成功试制。而华威钟表厂也就是后来的天津手表厂,今天的海鸥手表集团的前身。 上海手表厂1960年3月进行代号为“301”航空时钟的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01”航空时钟准确地指示了爆炸时间。除此之外,301航空时钟还曾装配在歼5、歼6飞机上。不过其体积较大,只能固定使用,随身携带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轻工业部下达了代号为“304”的秘密任务,由天津手表厂立项,为中国空军生产一款专供的航空计时码表。虽然之前国内已经有了301航空时钟的生产经验,但是从座钟到怀表的演变,机芯体积减少,加工精度提高,可谓困难重重。 1961年,航空计时码表在天津手表厂试制成功。到了1965年,天津手表厂生产的样表在国家部委、军队代表的见证下通过了测试并开始正式投产。截止1968年,天津304航空计时码表生产了3000多块。在当时,这是国产最复杂的手表,没有之一。 西安风雷304航空计时码表 天津海鸥不仅生产了中国第一只手表,也生产了中国第一只航空计时码表。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天津海鸥304计时码表并不是我国研发的,而是仿制的瑞士Venus175机芯,毕竟当时我们国家的研发能力还很弱。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自主设计、自主生产航空计时码表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期初是由上海手表厂承担任务,而主要就是其中的608车间操刀。于1960年8月在上海手表厂成立的“608”车间是军工保密车间,集中了当时国内顶尖钟表行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1961年试制出航空钟脉冲计数器样品,经轻工业部批准后小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1964年10月16日国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准确地指示了爆炸时间。 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出现了严峻的局势。美苏两国都在步步紧逼,同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形势十分紧迫。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当时党中央决定要将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行业、生产线转移部分到内陆腹地。这其中就包括生产重要军需部件的上海608车间。 于是,1966年11月,“608”车间内迁陕西,继续承担航空、雷达配套军工任务。并改保密代号为618,这也是后来的“风雷仪表厂”的前身。 转移到“安全地带”的风雷仪表厂开始重拾当时在上海的航空计时码表的任务,并试制了一批成品手表,这就是人称为“西安风雷304航空计时码表”,仅有小批量的产品供给了空军,极其罕有! 西安风雷304航空计时码表 和 天津海鸥304航空计时码表 同属于国家下达的304军需任务产品,虽然代号一样,但是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手表。尤其是西安风雷304航空计时码表乃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生产,且后期并没有正式规模列装,数量稀少,收藏价值很高。目前存世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西安风雷仪表厂生产的304航空计时码表没有在军队正式规模配发,后期,转为了民用产品,并开始以“Captain卡顿”为品牌销售,可惜,这一类的产品定位尴尬,伴随着风雷仪表厂的破产,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现在在网上还能找到当年的库存,价格不贵,几千块人民币。 上海钟表研究所 指针式 石英日历潜水表 1972年,国产第三代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在上海钟表元件厂研制成功。1979年8月,在上海手表二厂批量生产。 因为石英表相对于传统的机械手表有着无可比拟的精度,所以在80年代初,上海钟表研究所接到任务,研发国产指针式石英机芯日历潜水表。 这款石英潜水表以上海24钻、29钻军表为模板生产,并做了部分的改进。特别是在表圈部分,24钻、29钻使用的是单一塑料表圈,易损易坏。而石英潜水表改用了金属+塑料外圈结合的模式。 上海军用版1120手表 1958年,型号为A581的手动上链手表正式在上海手表厂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其后,上海手表厂自主研发了型号为SS1的手动上链机芯,并投向了民用市场,装壳后以1120的名称销售。 后期出现过夜光版本的1120,在表盘六点钟位置印刷有“军用”字样。可惜年代久远,目前关于这款军用版1120手表的确认信息较少。坊间流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抗美援越产物,第二种是越战产物,第三种是对苏珍宝岛战役产物。 解放军历史上配发的那些军用钟表其实远不至此,除了上面提到这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手表,历史上钟表厂还配套生产过军需机械秒表、报分钟,甚至直接生产炸弹、水雷的定时器。 只是当年这些产品均是国家部委联合军队统一订购,处于军事保密需要,不仅产品单独在保密车间生产,而且军队还会派送驻厂军代表监督,生产资料严防外泄。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直接供给军队,很少外流。不少钟表上过真正的战场,历经磨难,完整留存下来的表款较少。资料、实物稀缺,再加上当年的亲历参与者们有的已经去世,有的也年迈健忘,无法回忆佐证当年的军工岁月,所以这一长段的历史故事并不完整。一些早期的军用钟表只残存于少量的文字资料中,连照片、图片都没有一张,甚是可惜。 不过还好,在国内还有一群收藏国产手表的爱好者坚持搜寻。本文的编写也得了其中的两位表友“枫叶hong了”和“听泉”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一直申请不到试用产品?可能是极果君对你还不了解!上传原创内容,可增加试用机会,点这里: |